安徽县域开发区产业发展的谋与策
2022-09-06田皓洁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也是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承接地,而开发区是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聚合核”。
“十三五”以来,安徽加快县域经济开发区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59家县域省级以上开发区(含2家国家级开发区),基本实现“一县一区”。县域开发区核准总面积580.4平方公里,占全省开发区核准面积的49.8%,成为安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十四五”开局良好
2021年,安徽省县域开发区加快发展,依托机械电子及零配件、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主导产业,县域开发区产业增长势头明显,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十四五”开局良好。
一是县域开发区发展质量显著提升。2021年,59家县域开发区实现经营销售收入1.6万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义增速,下同);实现税收收入644.1亿元,同比增长17.2%,均高于全省开发区平均增速。利用外部资金能力显著提升,利用省外资金4947.1亿元,同比增长28.2%;利用外资61.5亿美元,同比增长22.3%。经济外向度显著提升,进出口总额138.3亿美元,同比增长25.4%。土地利用效益显著提升,开发区亩均税收15万元,同比增长21%。
二是有效拉动县域经济增长。2021年,县域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2万亿元,占全省县域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 79.1%,较2020年提高3.2个百分点;增速达16.1%,高于县域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依托县域开发区建设61个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2021年实现经营销售收入5621亿元,增速达21%,其中21家达100亿元以上。据测算,县域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每提高1个百分点,平均可带动县域地区生产总值提高0.56个百分点。
三是有力促进县域城镇化发展。一方面,县域开发区提供丰富就业岗位,带动大量本地居民就地就近城镇化,2021年,县域开发区容纳就业人口约121.2万人,就地城镇化人口约400万人。另一方面,县域开发区产业发展带动县域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促进县城第三产业发展和消费活动的蓬勃发展。2020年,县域城镇化率为47.24%,较2010年提高15.1个百分点,与市域城镇化差距进一步缩小。同时,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不少县域开发区与县城边界距离进入5公里以内或接壤,县城和县域开发区“双核驱动”,推动县域经济“居于县城、业于园区、憩于乡村”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59个县域开发区中,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60%以上的有霍邱、东至、望江、砀山、定远、凤阳等6个经开区,分别为89.2%、86.4%、74.3%、66.3%、63.9%和 61%;低于20%的有肥西、当涂、舒城、长丰(双凤)和肥东等12个经开区。
阶段性问题较为突出
主导产业集聚度(以下简称“集聚度”)指开发区主导产业经营销售收入占全区经营销售收入比重,反映了园区的专业化水平,集聚度越高,园区专业化水平越高。
⑫Katherine O’Donovan,“‘Real’Mothers for Abandoned Children”,Law & Society Review,347(36),2002,pp.361~363.
一是部分开发区主导产业层次偏低。不少县域主导产业以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型、配套生产型、两头在外型企业为主,对产业链带动能力存在天然不足。2021年,依托开发区主导产业建设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中,仅有三分之一(21个)经营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县域开发区招引新兴产业时,受产业基础、人才等客观因素制约,经常遭遇“设不能招、招不能引、引不能留”的困境。2021年,县域开发区引进主导产业领军科技人才9人,仅占全省开发区的4.9%;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平均为52.0%、42.7%,分别低于全省开发区平均占比3个、3.2个百分点。
二是县域开发区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从开发区自身产业结构看,县域开发区主导产业集聚度平均为30.4%,主导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一些县域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较早,与发展现状不相符。从产业空间布局看,同类产业分布较散,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初步统计,全省有39家主导产业含机械(电子)或装备制造、29家含农(副)产品(深)加工或食品产业的县域开发区,散落在全省各市,互相间几乎没有协作关系和商业往来。
为针对性解决县域开发区存在的阶段性问题,选择反映园区主导产业专业化和对县城产业发展带动力的指标,结合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律,将县域开发区分为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转型期四个阶段,特征分别是:专业化低-带动力弱、专业化高-带动力弱、专业化高-带动力强、带动力强-专业化低。
皖河至皖水沿线景色秀丽,有三祖寺、孔雀东南飞、胭脂井等众多的景点。当前,治水重点是河道整治。以此为契机,美化河岸,建成连接安庆城区、天柱山、花亭湖、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鹞落坪旅游的水上风光带。主要切入点是建设活动坝,稳定径流,提高水位,同时也是造景工程。蓄水位提高,营造了水域灵气,也提高了城市取水保证程度和沿线灌溉引水能力。
“两头多、中间少”
三是不少开发区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如,存量项目层级偏低,一些开发区停产企业用地未能完成高质量的“腾笼换鸟”,沦为物流仓储、简单加工、低端商业等低、散、乱企业的集聚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不健全,缺少物流园区、集散分拨中心及冷链物流、集装箱物流等专业物流设施和市场主体。还有的开发区主导产业与县域重点培育的十大战略新兴产业拟合度低,不少县域开发区未能嵌入市域开发区主导产业和所在市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的产业链上下游,较少参与中心城市产业链跨区域合作和布局协同,尚未形成深度产业配套机制,无法与其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十四五”时期,县域开发区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也有不少县域开发区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主导产业特色不鲜明、规模不强。2021年,县域开发区销售收入总量为1.59万亿元,税收收入总量为644.1亿元,分别占全省开发区的28.6%、29.4%,均不足30%。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同质化、产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等问题在一些开发区依然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阶段性问题仍较突出。
急性胰腺炎(AP)恢复期,胰腺外分泌处于低下水平,部分可出现PEI,常见于酒精性AP[4]、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和AP伴假性囊肿患者[5]。约1/3的SAP患者可出现PEI,发生率高于轻症AP[6]。随着病情的缓解,AP患者的胰腺外分泌功能可逐渐恢复[7]。
县域开发区与县域产业发展协同度(以下简称“协同度”),指某开发区营收占县域开发区营收总和的比重/该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县域生产总值总和的比重。从公式看,协同度越高的开发区,对县域产出增长贡献越大,对县域产业的带动力越强。实践中,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开发区,对县域产业的带动力较强,而规模较大的开发区,协同度也较高,表明协同度能够较好反映县域开发区的带动力。
59个县域开发区中,协同度高于1.5的有界首、广德、天长、石台、霍邱、濉溪、宁国、霍山等8个经开区(高新区)。低于0.5的有宿松、庐江、太湖、祁门、五河、砀山、怀远、灵璧、旌德、黟县、凤台等11个经开区。
二是成长期开发区。聚焦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园区规模快速提高,主导产业集聚度有所提高,但是对县域产业尚未形成明显的带动能力。有庐江、固镇、旌德、无为、凤阳、定远、砀山、望江、东至等9个经开区(高新区)。
蒋介石对于军权的崇尚,造成其对于党的建设、对党义的研究和宣传相对较为漠视,使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宣导日趋贫乏无力。国民党在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建构方面,基本上毫无建树。王子壮在日记里曾谈及:“自北伐迄今已达十余载,而党义著作之贫乏,不特未能表现于社会科学各方面,甚且解释主义之著作亦寥寥可数。”㉗
综合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赛事来看,成功的马拉松赛事需要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依托合理的路线设置,采用专业的赛事运营团队和强烈的服务意识,结合慈善活动塑造赛事品牌,获得商业青睐来寻求马拉松赛事的长久发展。
以集聚度40%、协同度1.0为界,可将安徽县域开发区分为4类,分别对应县域开发区的4个阶段。总的来看,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哑铃型分布。
一是起步期开发区。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园区规模较小,主导产业集聚度不明显,对县域产业的带动能力也不强。有祁门、舒城、潜山、五河、和县、泗县、怀远、岳西、灵璧、宿松、寿县、休宁、临泉、利辛、涡阳、凤台、太湖、枞阳、萧县、蒙城、阜南、含山、巢湖、黟县、明光等25个经开区(高新区),主要位于皖北、皖西地区。
三是成熟期开发区。主导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基本形成集聚发展态势,产业集聚度维持在高水平,带动县域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产业协同度也处于较高水平。有石台(大渡口)、霍山、桐城、濉溪、霍邱等5个经开区(高新区)。
四是转型期开发区。对县域的产业带动作用维持在较高水平,协同度较高,但是产业更替迅速,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早先定位主导产业的集聚度降低,需要重新定位主导产业。有肥东、长丰(双凤)、南陵、当涂、肥西、金寨、颍上、来安、全椒、天长、郎溪、界首、绩溪、广德、太和、怀宁、宁国、歙县、青阳、泾县等20个经开区(高新区),主要位于合肥、芜湖、阜阳等区域中心城市郊县及东南部苏浙毗邻地区。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设备管理方面引入物联网让设备管理在智能跟踪、监管、定位以及控制功能实现中体现出了更高的价值。物联网与物理实物的成功连接让设备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也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分类施策、软硬兼施
“十四五”期间,县域开发区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内部转型阵痛同时存在。为实现县域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分类转型发展,打造发展新引擎,释放发展新动力,奋力实现“总量翻番、效率翻番”总目标。
首先要分类施策,优化县域开发区产业结构。一是大城市周边的转型期县域开发区积极围绕中心城市构建产业生态圈。及时更新产业定位,着力打造一批中心城市高精尖产业配套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地标型”特色产业园区。支持产城融合程度高、开发建设空间基本饱和的开发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通过移区、扩区、飞地等形式向交通枢纽节点周边转移。二是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成熟期县域开发区做大做强创新型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依托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工程、专项建设,布局一批产业创新、延链补链、检验检测等重大项目,打造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加快推动“强企提规”,积极支持建设一批细分领域“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三是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成长期县域开发区发挥本地优势,培育“根植性”特色产业集群。围绕县域农业现代化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需求,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农机装备等配套产业,打造一批百亿级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鼓励县域开发区代管、托管特色产业小镇、微型产业集聚区等县域工业功能区,布局一批返乡创业园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提升对县域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四是具有产业基础但发展势头偏弱的起步期县域开发区及时调整产业方向,提升集聚度。立足资源、要素比较优势,及时调整产业方向,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主动布局、承接中心城市溢出产业。围绕参与中心城市产业链跨区域合作和布局协同,深化与中心城区国家级开发区结对合作,主动嵌入相关千亿级园区的产业链、供应链。
其次要软硬兼施,提升县域开发区承载能力。一是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支持园区完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开展循环化改造,加快智慧园区建设,积极开展企业数字化、智慧化改造,建设一批数字车间。二是提升土地利用率,统筹释放发展空间。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留足产业集中连片发展空间,稳妥推进园区周边集体建设用地高效纳入开发区代管。优先支持符合区域产业导向“二转二”项目,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支持园区平台公司建设一批高容积率标准化厂房,推动“工业上楼”。三是优化“筑巢引凤”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创业就业。推动县域开发区完善人才公寓、子女入学、创业风投等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政策,提供更多科研试验、成果转化、“双创”、检验检测等高层次人才就业岗位。推动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领军人物及研究团队与县域开发区开展“结对子”活动。推动省直机关组建“青年博士团”到县域开发区管委会挂职锻炼,提高管委会“含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