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2-09-05宋建玮

图书情报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评估图书馆空间

宋建玮

(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天津 300201)

1 引言

作为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重要方面,图书馆空间的发展变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图书馆空间再造与空间服务成为图书馆发展新的生长点。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始于对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的研究[1]。1992年8月“信息拱廊”概念提出,信息共享空间就此起源并成为空间再造的重要模式[2]。2005年,国内学者吴建中发表《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3]一文,阐释“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及内涵。在以吴建中、王世伟等为代表的图书情报界学者的研究和推动下,2009年起国内图书馆界掀起了图书馆空间研究的热潮,图书馆空间再造作为其重要研究内容得到进一步深化,并逐步从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变。如2005年上海图书馆率先开展基于短信的手机移动服务、2009年东莞图书馆首创无人值守图书馆[4]、2015年深圳市盐田区建成首家智慧图书馆[5]、2016年佛山市图书馆自主创新建设RFID 移动智能图书馆[6]等,其有力证明了空间再造是图书馆实现空间服务功能重组与转型的重要举措,成为图书馆各项服务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2 文献综述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为文献来源,文献分类选定为“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以“主题=图书馆空间再造”OR“主题=图书馆*空间再造”为检索条件进行高级检索,文献发表的起始时间不限,截止时间设定为2021年6月30日,文献检索时间为2021年7月5日。经检索得到文献457 篇,去除重复文献和会议、报纸等非学术期刊文献,得到有效文献416 篇。经统计,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兴起于2011年,之后,学者从诸多视角展开了对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研究。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由于我国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业界学者十分注重对国外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特色及发展趋势的梳理和总结,主要研究对象为美国、芬兰、新加坡等国家空间再造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成效较为突出的图书馆。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对国外图书馆空间再造设计理念、实施原则、再造过程及空间服务等情况的调研,如基于机构视角分析芬兰赫尔辛基Oodi 中央图书馆、新加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特点,探讨其对我国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的启示[7-8];基于项目视角,分析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燧石图书馆、马里兰大学McKeldin 图书馆用户参与式设计空间再造案例,揭示其空间再造的原则及其融合理念,提出对我国图书馆空间再造及服务转型的启示[9-10]。二是对中外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中外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比较分析,指出学习共享空间兼具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功能[11];基于对国内外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与创新的发展路径[12]等。

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相关成果可归为以下方面:一是相关理论研究,如基于空间社会学视角探讨现代图书馆空间变迁的逻辑[13];基于扎根理论探讨图书馆空间再造成效的影响因素[14];基于建筑、资源、技术、服务等若干情境要素构建图书馆空间场景化适配模型及路径[15]。二是相关实践探讨,通过对我国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的调查,对空间再造布局、设计、环境、管理等要素进行系统分析[16];基于图书馆的实践案例,探讨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新型服务的融合策略[17]。三是工作方法探究,如探讨图书馆空间再造背景下大规模馆藏的复选方法[18];基于碎片式资源布局的图书馆空间再造策略[19]。四是空间服务研究,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20-21]、知识生态链视角[22]探讨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与空间服务转型策略;探讨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数字人文服务[23]、深度阅读服务[24]的融合互促关系,以及技术驱动下的图书馆智能空间再造的层次及空间服务创新[25]等。

综上所述,早期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主要关注国外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实践,从机构和项目的视角对典型的空间再造实践进行调研分析,梳理总结可供国内图书馆借鉴的经验。随着相关研究成果的产生和相关实践在国内图书馆界兴起,图书馆学界逐渐将目光转向国内,不仅从整体视角系统分析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其依托空间再造创新空间服务的优势及劣势,还针对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实际开展具体深入的空间再造研究。研究内容多为空间再造中的资源建设、空间布局、服务策略等,探讨空间再造应用的各种理念、秉持的原则及其对于图书馆空间服务转型的重要价值。但也应看到目前研究较少关注空间再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如何应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促进空间再造与多元服务融合,以及对空间再造的评估机制与方法等。基于这些,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技术应用、服务融合、评估体系构建及多方协同等方面探讨图书馆空间再造发展策略,以期为进一步深化我国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转型提供参考。

3 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各类型公共图书馆普遍关注空间再造和空间服务转型,纷纷加入空间再造的行列,实践案例层出不穷。笔者选取国内空间再造起步相对较早、模式较为成熟且成效显著的图书馆作为对象,包括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天津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 通过文献梳理和网络调研,对其空间类型、空间名称、空间服务及管理措施进行梳理,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馆图书馆空间类型、空间名称及空间服务情况一览表

3.1 空间类型丰富,空间服务多样

调研发现,样本图书馆虽然类型不同,服务的主要对象也不同,但均十分重视对空间功能的拓展,或建设新空间,或对原有空间进行改造,丰富了空间的类型,进而实现空间服务的多样化。在实体空间方面,样本图书馆普遍建设了学习空间、研讨空间、多媒体服务空间等,在提供传统的文献借阅、参考资源等服务基础上,提供学术交流、创意展示、专题展览、讲座沙龙、VR 体验等多样化的服务,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公共图书馆因面向广大社会公众,服务群体更加多样化,不仅建设了学习研讨空间等,还普遍针对特殊群体提供专门的服务空间。调研的4 家公共图书馆均设有特殊群体服务区、少儿服务区,提供视障读者助读设备、儿童绘本或玩具等满足特殊群体需求的资源,如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设置玩具图书馆、少儿图书馆、青少年阅览室[33],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在虚拟空间方面,图书馆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移动图书馆APP 等平台为读者提供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便捷服务。南京图书馆的“陶风采”项目嵌入该馆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移动图书馆APP 等线上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服务的深度交融[34]。通过打造多样化的空间,图书馆服务实现了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转变,丰富了空间服务类型和内容。

3.2 立足读者需求,突出服务宗旨

调研发现,样本图书馆均根据自身服务受众的特点、阅读行为偏好,以多样化的空间为依托,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优化了空间服务体验,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如深圳图书馆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与交流需求,设置南书房、讲读厅等多个展览培训空间,读者不仅可以在此阅读,还能参加图书馆举办的各种培训、读书会等交流活动;为满足年轻读者数字借阅与学习的需求,建立集数字学习与多媒体学习于一体的数字学习空间,提供数据库查询、多媒体学习、影视欣赏等服务;为满足残障人士等特殊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专门开辟特殊群体服务区,并配备视障阅览室、轮椅坡道等设施,为特殊群体提供便利[35]。天津大学图书馆立足广大师生的切身需求,设计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学习空间、满足师生科研需求的研讨空间、满足不同专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学科空间,以及满足师生文化休闲需求的文化体验空间和休闲空间等[36]。通过细化读者需求,使具有不同需求的读者都能在图书馆得到贴心的服务,突出体现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3.3 技术设备齐全,管理措施规范细化

与传统的借阅空间不同,新型学习研讨空间、休闲空间、创意体验空间、创客空间、多媒体空间等不仅需要特定的区域支持,而且需要配备不同的设施设备,才能保证空间服务的有效开展。调研发现,一方面,样本图书馆均根据不同空间的类型和服务内容配备相应的技术设备,提供有线和无线网络环境支持,方便读者使用。另一方面,图书馆出于对设施设备利用的技术要求及维护成本的考虑,均对空间设备设施的利用进行了详细说明,并设专人现场监督指导。在管理方面,相较于传统的图书、报刊等服务空间,新空间的规模较小、设施设备存在使用寿命的限制、服务人数有限,因此图书馆均规定了空间服务时间、服务时长及服务人数,如采用预约登记、限流等方式对部分空间的使用人数进行限制,例如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创意工作坊要求每次预约人数至少10 人,此举不仅限定了使用人数,也避免空间人数不足造成资源浪费,提高了空间服务的效率。此外,图书馆针对不同空间均制定了详细的使用规则,涉及服务对象、服务流程、注意事项等,规范读者行为,细化服务流程,保证了空间服务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4 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技术设备应用

随着图书馆空间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认识到技术设备应用对于空间再造与空间服务发展的重要作用,纷纷通过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支持空间再造。调研发现,样本图书馆均根据空间类型、规模和服务内容配备相应的技术设备,如在创客空间配备3D 打印机、在多媒体体验空间配备影音设备、在视障服务空间配备助视仪等。但也存在一定不足:一是技术人员配备不足。技术设备的应用和管理需要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来完成。通过访问样本图书馆网站发现,只有少数图书馆在服务空间配备了技术专家,如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配备技术专家为空间服务提供技术支持[26],包括设备更新维护、读者使用指导与帮助等,以避免读者因不了解使用方法导致设备闲置或因使用不当造成设备故障。二是缺少技术联盟支持。调研发现,辽宁省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样本图书馆均参与了不同范围的图书馆联盟,但联盟合作的内容多是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如辽宁省图书馆参与辽宁省公共高校图书馆联盟,组织开展以文献信息资源联合建设、联合开发、联合服务、资源共享为主要内容[37],并未涉及技术方面的合作。

4.2 空间评估优化

图书馆空间再造使空间价值逐渐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核心价值之一[38]。图书馆空间价值的提升建立在空间评估的基础上,空间评估是图书馆价值评估的核心要素[39]。有国外学者提出,图书馆在进行空间服务时要将评估融入日常工作,进行询问、探索和反思[40]。调查发现,样本图书馆多采用调查法、访谈法、数据分析法等进行评估,如天津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再造评估分为成果自评和问卷评估两个阶段:在成果自评阶段对整体空间、预约数据、空间规模、设备种类、管理制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估,确定提升改进的方向;在问卷评估阶段采用立体式问卷评估结构,针对学科空间、学习空间、文化空间、研讨空间、休闲空间设计问卷结构,评估内容包括专业阅览室使用意愿、智能自助设备接受度、视听空间参与度、座位预约系统评价、电子阅览室空间价值、研讨空间满意度等[36]。从中可以看出,图书馆在对空间进行评估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侧重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读者对空间服务的感受体验、评价反馈及对空间服务的参与度、满意度等信息。但随着空间服务的深入,原有的以定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及内容已难以满足服务多元化的要求。

4.3 空间再造协同

空间再造是涉及馆舍改造、资源技术支撑、人员设备配置、管理运维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仅凭图书馆的一己之力难以系统开展,需要图书馆开展馆内、馆际及馆外的合作,如与高校院系、文化服务机构、社团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开展空间再造,优化空间服务。调查显示,样本图书馆中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在空间再造实践中注重发挥不同主体的协同作用,如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在空间再造中寻求多方共建,通过校内支持、馆企共建、众筹等方式争取广泛的支持[17];辽宁省图书馆在空间的选址、布局等外部设计上实现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四馆合一”[41]。相较于以上图书馆,其他图书馆的协同共建成果有限,多数基于个别项目进行合作。

5 图书馆空间再造发展对策

5.1 基于融合理念,深化技术应用

一是以需求为依据,加深技术应用。图书馆应细化空间再造各流程的技术需求,针对空间再造的不同阶段应用不同的技术,如在空间再造的规划设计阶段,可利用大数据技术等搜集读者需求及行为数据,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工具深入分析服务对象对空间再造的需求特征并构建用户画像,以精准判断需要空间的外观、布局、装饰以及需要引进的技术设备类型等,将有限的资金精准投入到空间再造各流程;在实施阶段,在已有空间规划的基础上考虑引进新技术,对不同的空间引进不同的技术及设施设备,如可将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应用于馆内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的再造,实现图书馆物理空间的智能化,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服务,提升读者的空间服务体验。

二是以技术为依托,扩展服务空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图书馆一站式服务的需求明显,因此图书馆的空间服务更加注重一站式,空间再造也不再局限于对原有单一空间的改造升级,而是将多个功能空间相融合,打造功能融合的多元服务空间,这就需要突破一馆局限,拓展外部空间。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部分服务职能从内部馆舍空间扩展至外部社会空间,如在商场、咖啡厅等开设阅读专区,配置自助借还设备、多媒体试听设备等,将新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社会空间的再造,将社会空间再造与新技术更加紧密地结合,使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从馆舍空间向社会空间延伸。

三是以融合为目标,建立技术联盟。当前,图书馆由于人员、技术、资金的限制,难以凭一己之力有效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等先进技术。然而,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有不同的优势,如公共图书馆资源种类丰富,总分馆制下馆舍空间分布广泛,面向广泛的大众,但缺少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馆员,而高校图书馆馆员在其学科服务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服务技能,科研院所图书馆更是具备专业精深的馆员,各方互补联合方能事半功倍。因此,图书馆可借鉴已有的区域图书馆联盟乃至全国图书馆联盟的合作运营经验,各馆应以技术为依托,评估各自技术优势及不足,通过与其他图书馆及科技企业的技术合作,实现互补,支撑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智能化建设与发展[42]。

5.2 打造复合空间,融合多元服务

一是突出空间价值。图书馆空间的核心价值是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参与。因此,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应以人本理念为基础,基于对读者需求的深度分析,打造具有不同特点和功能的多元服务空间。要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参与,图书馆的空间和服务就要面向最广泛的大众,提供多元化、人性化、均等化的服务。如针对未成年读者,可依据其年龄段分设亲子、儿童、少儿等阅览区域或阅览室,并配备适应其不同特点的阅读设施、阅览桌椅等,拓展未成年读者的服务和活动空间,激发其阅读兴趣,培养其利用图书馆的习惯;针对残障人士,可为视障人士设置有声书阅览室,为有行动障碍的读者提供含有丰富的电子书、音视频等数字资源的网络服务空间,提供网上借还书服务、送书到家服务等,便于残障人士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

二是打造复合空间。图书馆要在“互联网+”思维的引领下,强化空间的复合功能,促进空间持续生长。实体空间方面,可采用“图书馆+”模式,打造兼具传统的藏、借、阅等功能和研学、创新、休闲等功能的复合型空间,提供多元化服务。如可将创客实验室和研讨间相结合,使有创新需求的读者在实践中讨论,碰撞出新的创意,并将创意在实验室中付诸实践。虚拟空间方面,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联结,整合馆藏实体资源与数字资源,优化虚拟空间功能,加强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图书馆APP 等的建设与管理,设计人性化、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功能模块,提升系统性能,利用虚拟空间加强馆员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增进馆员读者双方的了解,使图书馆空间再造更加精准、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增强读者黏性。

三是开展融合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图书馆空间再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已有成果的推广应用是图书馆空间再造应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可将空间再造与阅读推广服务相融合。广州图书馆的做法值得借鉴:该馆以创新空间资源配置的方式促进阅读推广发展,将原有的“廉政专题书刊区”升级改造为“新时代红色学习空间”,将分布在不同类别和不同藏书区域的各类型、多载体的红色文献集中在该学习空间,便于读者借阅,大大提高了阅读推广的效率[43]。另一方面,可将空间再造与研学旅行服务相融合。图书馆可将独具特色的馆舍建筑、多元化的空间服务作为研学旅行服务资源。可借鉴辽宁省图书馆打造“四馆合一”的文化服务空间[28]的经验,不仅注重外部空间融合,更加注重探索内部空间服务的融合,联合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等为公众提供形式多样的研学旅行服务活动,以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效果。

5.3 明确评估要素,构建评估体系

一是明确评估要素,设计评估流程。图书馆在进行空间评估中应根据各环节的特点及要求,对评估流程进行规划设计。首先,图书馆要明确评估目标。对图书馆空间进行评估是为了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用户对空间需求的满足程度,为空间再造提供决策基础及空间再造优化依据,进而提高空间服务效能;其次,要确定评估内容。包括空间使用目的、使用行为、使用频率,读者对空间设备、布局、环境,以及空间服务的满意度等诸多方面;再次,要选择评估方法。可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评估数据进行搜集,定期查看空间预约及使用频率、空间内设施设备的使用频率、读者评价反馈等数据,并运用综合评估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为图书馆空间再造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不断优化空间资源及设施配置,提高空间利用率;最后,确定评估模式。图书馆空间评估可采取评估—再造—评估—再造的循环模式,评估与再造互为指导和依据,促进图书馆空间建设持续发展。

二是秉持融合理念,开展系统化评估。图书馆在进行空间评估中,应当秉持融合的理念,根据空间及其服务的特点,综合运用评估方式,实现评估的系统化。首先,统一评估与个性化评估相融合,如在对图书馆空间整体使用率、使用效果进行评估的同时,还要对阅览空间、创客空间、数字体验空间、学习研讨空间等不同空间的人流量、资源设备使用率、服务体验等进行针对性的评估,提高评估结果的细化程度和精准性,利于图书馆针对不同空间的功能和特点制定不同的空间再造策略,以局部带动整体,最终实现图书馆空间再造价值的提升;其次,评估方式与评估内容相融合,即根据评估内容选择评估方式,如对空间使用需求的评估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空间服务人员的评估可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等;再次,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的融合,即过程与结果并重,如在空间再造过程中,为了解读者的空间利用情况,采用阶段性评估或非正式访谈的形式及时发现空间再造中的问题,进而改进评估内容,优化评估流程;最后,多元主体评估的融合,即在空间评估中着眼于图书馆、馆员、用户等多主体[44],针对不同主体设计不同的评估指标,从空间再造主体、空间服务实施者、空间服务接受者的角度进行多维度立体化评估,细化评估数据,为基于多维度优化空间再造及服务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三是细化评估维度,建立指标体系。考量空间再造质量和效益需要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实行系统化的量化评价。公共图书馆要针对空间再造全流程中的各项内容设置量化考核指标,如空间服务需求调研的全面性、深入性,空间再造方案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空间再造实施的系统性、有效性,以及再造后新空间服务受众的广泛性、积极性以及对空间和服务的满意度等,并根据各指标在空间再造中的重要程度赋予适当权重,立足于空间再造项目规划者、组织者、参与者等不同主体对项目进行多维度、系统化的量化考核与评价,结合定性评价方法,立体化、全方位保障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顺利实施,为空间服务的优化与创新奠定基础。

5.4 秉持合作理念,推进多方协同

在深化拓展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过程中,图书馆工作者需转变观念,积极与图书馆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合作开展空间再造,实现空间服务升级。图书馆要秉持合作创新的理念,与不同类型的服务主体开展协同合作,不仅要着力对空间资源进行立体式、全方位的深入开发和共享,而且要不断创新空间再造的方式,持续提升空间再造的质量和效益。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三方面加强协同合作:

一是馆内协同。图书馆空间再造包括需求调研分析、规划设计、组织实施、评估反馈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的工作侧重各具特点,仅凭单一部门很难完成。因此图书馆应加强馆内各部门的协同与合作,依据空间再造的规模和技术服务要求,选拔抽调若干具有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市场营销推广、企业管理等专业背景的馆员组建空间再造项目组,成员集思广益,各司其职,保证项目高效运转。如由一线部门负责项目前期读者空间服务需求调查,技术部门负责采集、整理与分析读者空间服务需求和行为数据,读者服务部门负责项目策划和实施,后勤部门负责基础设施设备保障等,通过多部门合力,共同打造新型服务空间。

二是馆际协同。在图书馆界,采用馆际协同模式开展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案例不胜枚举,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图书馆间以联盟的形式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协同发展成为图书馆发展转型的有效途径。借鉴已有的联盟建设及合作经验,借助全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及各区域图书馆已有的联盟合作体系,加强各馆在空间再造领域的整合创新,发挥各馆的资源、人员、技术等优势,协同完成空间再造项目。此举既有利于提高空间服务品质,又有利于提升各馆的影响力。

三是跨界协同。针对目前图书馆空间再造中存在的盲目跟风、项目同质化的现象,图书馆应突破图书馆资源、人员、技术等方面的局限,可将目光拓展到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非遗馆、古籍馆等更多的文化场馆,吸取其在空间再造中的成功经验,与上述文化机构合作开展空间再造项目,如与有研学旅行服务合作的美术馆、博物馆共同开展对文化展厅的空间再造等。还可以与政府机关、专业协会、文化企业、民间阅读组织及文化志愿者合作,吸引政府支持、行业关切、公众参与,扩大图书馆空间的影响力和服务参与度。可借鉴南京图书馆“陶风采”项目[34]的经验,打造“馆内馆外,一城三店”的实体空间架构,馆外与南京市新华书店新街口旗舰店和凤凰国际书城强强联合,馆内建设特色书店“惠风书堂”,并设置图书馆阅览区、文献现采区、文创产品区等多元服务空间。

6 未来展望

通过空间再造优化拓展空间功能,创新图书馆空间服务,是新时期实现图书馆服务转型升级的必要途径。图书馆在空间再造的过程中需秉持以人为本、融合发展的理念,认清空间再造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在技术应用、功能拓展、评估管理、协同合作等方面优化空间再造路径,推进空间服务优化升级,最终实现图书馆整体服务效能的提升。随着互联网+、全媒体、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成熟及广泛应用,智慧图书馆建设成为各级各类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而智慧空间建设是其重要的建设内容,通过技术融合创新赋能图书馆智慧空间的再造与服务将成为图书馆界研究与关注的焦点。顺应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图书馆空间建设中融合共生理念将更加突出,图书馆空间功能的多样化和空间服务的智慧化需要在多元服务中体现并发挥作用,探讨空间服务与阅读推广、研学旅行、文创开发及数字人文等服务的交叉融合也将是未来学界的研究与实践方向。

猜你喜欢

评估图书馆空间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评估依据
去图书馆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