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机器道德判断任务的细粒度中文道德语义知识库构建

2022-09-05王弘睿

中文信息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道德行为归类

王弘睿,于 东

(1. 中央民族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2. 北京语言大学 信息科学学院,北京 100083)

0 引言

做出道德判断的能力是人类智力的一个独特元素。例如,对于“恶意谋杀”这一行为,人们普遍认为其是不道德的,因为它危害了他人的生命。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不断模糊着物理世界与个人生活的界限,延伸出复杂的伦理和安全问题,如歧视、隐私侵权、造谣传播等。如何将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嵌入人工智能系统,让机器学会人类的道德知识,具备做出道德判断的能力,成为机器伦理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1]。

现有的研究工作多集中于粗粒度的道德判断[2-8],如Jentzsch等[6]通过划分道德和不道德两种极性,对道德行为进行倾向性判断;Araque等[7]突破道德判断的二元属性,增加了中性的概念。Yan等[8]则在判断方法上进行了优化,先判断动作行为与道德行为相关或无关,再进一步判断相关事件的道德倾向性。中文道德词典[9]在进行倾向性判断的基础上,引入了词性特征,除了道德行为动作,还增加了道德行为对象、地点、媒介等概念,对道德事件有了更为全面的描述。除了简单的倾向性判断,道德基础理论(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MFT)[10-12]提出了五种美德类型,对道德行为进行细粒度的理解和归类,并构造了对应的词典资源,成为西方较为主流的道德分类系统。但是,道德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复杂的,难以形成为绝大多数国家地区所公认的道德规则。尽管道德基础理论宣称其具有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广泛适应性,但事实上, Haidt选用的几乎全部是美国案例,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地区狭隘性,所以由此得出的道德基础理论主要体现的还是美国的价值观与话语方式,其道德分类不完全适用于强调集体主义的汉语环境[13]。鉴于道德观念在不同地区和社会政治制度中解释各不相同的复杂现实,不同社会设计和采用细粒度道德判断的方式也会相应有所差异。因此,如何能够基于地域群体特征,对不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研究,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中文方面缺少适用于中国社会环境的、对道德行为进行细粒度语义划分的相关研究。考虑到道德判断的复杂性,我们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的启发下,将重点放在《新纲要》所体现的当下时期中国社会的道德行为类型研究。尽管中国社会本身由多种民族文化和传统组成,但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社会政治、法律结构,《新纲要》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系统、完整的道德建设纲领性文件,能够反映当下中国社会内部最广泛适用和制度化的共识道德观及道德原则。

综上,针对目前缺乏适用于中国社会环境的、细粒度语义划分的中文道德知识资源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面向机器道德判断任务的细粒度中文道德语义知识库构建任务。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4个方面:

(1) 设计了道德行为归类体系,深入分析词的语义特征,对道德行为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审查和拆分。

(2) 设计了道德框架表示体系,依据道德行为发生的场景环境,选取以框架的方式进行表示。每个框架包括框架名、定义、框架元素、框架关系和框架词元五部分。

(3) 探索同一框架词元的内部特征,设计了道德强度衡量体系,进一步标注和区分词元强度。

(4) 构建了中文道德语义知识库数据资源,共15 371词,并验证了理论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 道德判断的相关理论研究

本节对道德判断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包括普世价值观念下的道德内容二元论与道德内容多元论,以及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欧盟文化道德体系与中国文化道德体系。

1.1 普世价值观念下的道德理论

1.1.1 认知道德发展理论

基于个人主义文化下的道德体系,主张道德基础二元论,其所使用的情境集中于公正与幸福两方面道德内容上。这一理论涉及的道德问题局限于个体间的关系与规则方面,然而在社会生活中,道德判断更多地处于关系情境中,人际层面的道德内容不能充分解决社会关系中的实际冲突。因此,这一理论解释范围有限,在现实中难以准确地描述道德行为。

1.1.2 道德基础理论

在认知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探索,认为人类的道德内容远不止公正与幸福的这二元基础,而是具有包含“关爱/伤害”“公平/欺骗”“忠诚/背叛”“权威/颠覆”“圣洁/堕落”等在内的多元基础。五元道德内容可以被划分为两个层面: 关爱、公平从个体层面强调了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保护和尊重他人,属于个体化的道德基础;忠诚、权威和圣洁则着重解决将个体联结到群体或道德共同体之内的问题,属于联结性的道德基础。

已有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道德狭隘主义[14-16]。长期进化虽然使人类形成了共享的道德基础,但不同的社会主要依据的道德基础却有所不同,有的社会仅选取一种或两种道德基础来建立自己的道德秩序,而有的社会却五种都用到。例如,游牧民族比耕种民族的组织结构更为松散,流动性也更大,对于群体忠诚和权威性层级关系的要求也就相对较低[17]。因此,根据不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判断研究,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2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道德理论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思考道德问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注重幸福、正义和勇气,而孔子则强调仁、义、礼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将道德作为社会历史现象加以研究,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道德观念[18]。

Evgeni等[19]认识到,不同文化和社会政治制度中可能存在不同的价值选择,因此,他们选取《欧洲联盟基本权利宪章》作为理论指导,认为其代表了欧盟成员国之间最广泛共享和制度化的一套共识价值观和伦理原则,并基于该宪章提出了适用于欧盟文化背景的道德分类体系,分为尊严、自由、平等和团结四类,用以解释欧盟社会内部的核心价值观。

我国历来重视伦理道德观的建设。继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后,又于2019颁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对《纲要》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内容体系进行完善,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中国当代发展的一大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内容体系在新时代的新升华[20]。

《新纲要》中划分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覆盖了道德活动的主要领域,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和风气好坏,都集中体现在这四个社会生活领域中。《新纲要》中的道德内容部分的探索则经过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总结18年来我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汲取理论界、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纲要》中倡导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加以调整、提炼和凝结,设定了具体明确的美德行为,为四大领域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权威依据[21]。

《新纲要》中覆盖的道德内容类型既代表了道德建设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道德内容,也是每一个公民进德、修业、立人之本。一方面,《新纲要》基于我国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传统道德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爱国、诚信、勤劳等中国人古已有之,自强、敬业、奉献,则更多地体现出当下社会对个体行为的要求。另一方面,《新纲要》具有道德实践的普适性: 《新纲要》简约、现实、易行,适宜于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各种党派的社会公民,是每个公民的道德实践和道德生活都适用的行为规范。

因此,本文选取《新纲要》作为本文分类的重要理论参考,使用其研究当下时期中国社会重点领域的重要道德行为内容。

2 中文道德语义知识库体系设计

目前,中文方面缺少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对道德事件进行细粒度语义归类的相关研究。在此背景下,我们在中文道德词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文道德语义知识库的构建任务。通过综合道德判断的理论研究、我国的文化背景及当下的时代特征,选取《新纲要》作为理论指导,尝试对道德行为进行细粒度的语义归类和特征研究。

本节首先对道德行为进行个体与联结层面的审查和拆分,然后,依据道德行为发生的场景环境进行选取和归类,并使用框架的方式进行表示,每个框架包括框架名、定义、框架元素、框架关系和框架词元五个部分。最后,对同一框架中词元的内部特征进行探索分析,进一步标注和区分词元的强度差异。

2.1 道德行为归类体系

首先从个体和联结层面对《新纲要》中的道德分类进行了分析和审查,然后从场景环境维度将道德行为概括划分为四大场景类型,最后对每个场景内部的具体美德行为进行了拆分和筛选,构建起道德行为归类体系。

道德判断相关理论研究表明,道德行为包括个体化的道德行为和联结性的道德行为两部分,既要从个体层面理解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又要解决将个体联结到群体或道德共同体之内的问题。这一划分方式不仅在测量方面有一定合理性,也存在多种的神经生理基础[22-23]。

《新纲要》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出发,总结描述社会环境中多种层面的道德行为,分类和内容全面总结了个体与联结两个层面的道德内容。“个人品德”列举了包括勤劳、善良、自强等个体化的道德行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类则分类解释了个体与特定群体或道德共同体之间的道德关系,描述了联结性的道德行为。

通过对中文道德词典中的语料分析发现,实际现实环境中的道德行为更为复杂多样。在不同的场景环境下,人类往往需要遵循特定的道德规则[24]。例如,一位工作的已婚男性除了需要遵循作为公司员工的职业道德,还需要承担作为丈夫的家庭责任。

基于此,本文对道德行为进行了场景环境层面的划分,划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种道德场景,每种场景与其对应的描述场景范围如表1所示。

表1 道德场景及其描述范围

道德行为的形成和选择经历了长期的文化积累和历史传承,人类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行为进行总结和概括,提炼出提倡人们去做的美德行为。因此,具体到每个道德场景内部,每个场景中又都覆盖了大量具体的道德行为。

本文基于中国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对《新纲要》中列举的具体美德行为进行了拆分,每种道德场景的具体道德行为示例如表2所示。其中,社会公德场景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职业道德场景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热情服务和奉献社会;家庭美德场景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家庭和睦、勤俭持家和邻里互助。个人品德场景包括爱国、奉献、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和自律。

表2 具体道德行为示例

为了验证道德归类体系对现实道德行为的覆盖程度,本文选取人民网社会板块(1)http://society.people.com.cn/中的“社会万象”和“民生报道”两个栏目从2020年8月到2020年11月共4个月的新闻报道进行道德场景及道德行为归类的匹配验证。本文将新闻报道的标题及内容进行了汇总,并通过人工标注的方式对新闻逐篇进行分类判断。首先,标注人员需要判断该新闻是否与道德相关,与道德无关的新闻将不被标注,然后,标注人员按照道德行为归类体系对带有道德极性的新闻报道进行道德行为归类,最后,本文对新闻报道的归类情况进行了统计。最终标注结果显示,道德归类体系可以覆盖97.6%的道德相关新闻事件,如“防汛工作常备不懈 他把雨声当‘闹铃’”可以归类为职业道德中的爱岗敬业。这表明了道德归类体系能够较好地覆盖真实道德文本语料,能够对当下中国社会环境中的道德行为进行合理的描述和归类。

2.2 道德框架表示体系

道德事件往往发生在一个综合化的情境中,除了道德行为本身,还有着复杂的背景信息,比如道德事件的参与者、道德事件发生的场所等。Flame将“框架”定义为跟激活性语境相一致的结构化的范畴系统,是储存在人类认知经验中的图式化情境[25]。使用框架来表示道德事件,能够描述储存在人类认知经验中,与道德行为、道德事件相关的图示化情境。因此,本文使用框架的方法来表示道德事件复杂的情景概念。

道德框架库中的每个框架都按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描述: ①框架名; ②框架定义; ③框架元素; ④框架关系; ⑤框架词元。完整道德框架内容示例如表3所示。

表3 完整道德框架内容示例

框架名框架的名称。根据道德行为归类体系划分为一级框架和二级框架。

一级框架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大道德场景,二级框架为其场景下对应的具体道德行为。

框架定义参考《新纲要》及相关文件,对每一个框架进行概念区分,给出详细的定义。

框架元素框架中的参与者称为框架元素,框架元素再分为核心框架元素和非核心框架元素。

核心框架元素是理解框架的必有成分,非核心框架元素则表达空间、环境条件等外围语义成分。

框架关系不同框架间的关联关系。目前框架间的关系主要包括继承关系(父框架与子框架)和总分关系(总框架与分框架)两种关系。

其中,继承关系体现了道德场景与道德行为类型之间的包含关系,总分关系则体现了个体道德行为与联结道德行为的交叉性。

框架词元该框架所覆盖的中文道德词典资源中的具体词元。

通过框架的表示方法,可以将不同的道德场景和道德类型进行串联,形成完整的道德场景及其行为的描述体系,能够更为系统地对道德行为进行归类和描述。

2.3 道德强度衡量体系

本节通过道德框架的标注,对道德行为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观察,发现在同一框架内部,词元的道德强度也是道德行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例如,“杀人”和“乱扔垃圾”都是不道德的,且同属于“社会公德”这一道德场景,但人们会觉得“杀人”的不道德程度更高。该现象广泛存在,我们将其定义为道德行为的强度,并从道德强度衡量指标和衡量方法两个维度设计了道德强度的衡量体系。

2.3.1 衡量指标

Jones提出了道德强度(moral intensity)的概念以及衡量道德强度的几个维度,包括结果严重度、社会舆论、效应可能性、时间即刻性、接近性和效应集中性[26]。

社会舆论讨论的是同一行为在不同社会的共识程度,由于本文讨论的环境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行为现象,故不涉及社会舆论问题。效应可能性是指行为引起损害的可能性,如把枪卖给一个抢劫犯比把枪卖给一个守法公民所引起损害结果的可能性更大;时间即刻性是指行为造成损害结果何时产生,是立即产生还是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显现;接近性是指行为受害对象与行为人的远近程度,如解雇总公司的员工给人的感觉比解雇分公司的员工更不道德;效应集中性是指行为损害结果的聚集程度,损害结果是集中在几个人身上还是分散在很多人身上。然而,词级别语料覆盖信息量往往比较有限,以“杀人”为例,未能包含行为的具体结果及聚集程度、对象关系、发生时间等信息。结果严重度指不符合道德规范行为导致损害结果的程度,例如,“致人死亡”比“致人受伤”的结果严重度更高。因此,我们选取结果严重度作为道德强度的衡量指标,根据常识对道德词汇可能发生的严重结果进行可能性推断。

我们将词归属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个场景框架中。在每个场景内部区分道德强度,从而更好地衡量同一类别词的道德行为。比如我们很难直接比较社会公德中的“连环杀人”和职业道德中的“巨额腐败”哪个行为的道德强度更高。但对同样是“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框架中的“偷钱包”和“连环杀人”则能很好做出强度判断,这一点也体现了类别框架内部的语义特征对于道德强度的影响。

2.3.2 衡量方法

我们将道德强度放在一个7级的量表中。如图1所示,每个词对应[-3,3]区间内的一个强度值,越靠近-3的词,越接近非常不道德,越接近3的词,越接近非常道德,中间值0代表中性。

图1 道德强度示例

3 中文道德语义知识库资源构建

本节首先介绍中文道德语义知识库数据资源的标注方法及标注流程安排,然后分析标注过程的一致性情况和覆盖道德文本语料情况,最后对最终标注结果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3.1 标注方法

中文道德语义知识库资源构建语料来自中文道德词典[9],该词典共包含25 012个词,其中正向道德词7 912个,负向道德词7 647个,中性词8 963个,被动词490个。标注工作再分为两个任务,任务一是按照道德行为归类体系,为每个框架标注其框架词元,任务二是在框架标注的基础上,在同一框架内部标注词元的道德强度,具体标注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标注流程

3.1.1 道德行为归类

本任务选取中文道德词典[9]中带有道德极性标签的词,共15 559词。通过人工标注的方法对其进行道德行为归类并填充进所属框架。

标注人员4名培养层次为硕士的在校学生。

标注内容根据道德行为归类体系和框架内容对词进行道德判断,选取其所属的道德框架,进行细粒度语义归类。

标注流程首先对标注人员进行培训和试标注,保留试标注正确率在85%以上的标注人员,进行正式标注。正式标注过程中,首先,标注四种道德场景,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然后标注每个道德场景对应的具体道德行为类型。检查无误后提交标注结果。

3.1.2 道德强度标注

本任务选取已标注框架标签的15 371个词,按照道德强度衡量体系进行二次标注。

标注人员3名培养层次为硕士的在校学生。

标注内容根据道德强度衡量体系对词进行道德强度标注,标值为-3、-2、-1、0、1、2、3。

标注流程经过培训和试标注后,每个词由三个人进行标注。检查无误后提交标注结果。

3.2 标注情况

在试标注和正式标注环节中,对标注人员的具体标注情况进行了一致性检测,并对最终标注结果与原词典资源进行了覆盖度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该理论体系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能够覆盖绝大部分的道德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道德归类体系理论的合理性。

3.2.1 标注一致性情况

在道德框架词元的标注中,每个词由两人同时进行标注,不一致的词将交由第三个人进行检查,有争议的标注结果将被剔除。标注人员通过培训答疑,熟悉标注流程后,正式标注的一致性为85.3%,其中,框架大类的一致性为83%,框架小类的一致性为87.3%。这一结果显示出道德归类体系和框架表示体系定义较为明确,能够帮助标注人员做出合适的决定。

在不一致的情况中,框架大类的不一致情况主要集中在“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之间,这是因为部分词所描述的场景不够具体,导致标注人员对其发生场景的判断不一致,例如,“弄虚作假”一词,有标注人员判断为“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框架,另一标注人员判断为“个人品德-正直”框架。框架小类的不一致情况则主要集中在个人品德内部,自强和自律、宽厚和正直等的界限区分。例如,“反思”,有标注人员判断为“自强”框架,另一标注人员判断为“自律”框架。这也是因为词级别的知识所覆盖的信息量有限所造成的。

3.2.2 标注覆盖道德词典语料情况

经过两轮标注,最终获得有效标注结果共15 371个词,占全部标注词的98.8%,只有1.2%的词被剔除。被剔除的词中,一部分是较为抽象的词,比如“仁义道德”,虽然被判断为道德,但难以确定其所归属的框架。另一部分是超过公民能力层面的道德行为,如“军事援助”,属于国家层面的道德行为,因此难以归入框架。

3.3 标注结果及分析

中文道德语义知识库数据资源构建任务的最终标注结果共15 371个词,本节对两个标注任务分别进行了标注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3.3.1 道德行为归类

道德行为归类任务最终标注结果的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通过分析标注结果可以看出,道德场景方面,道德词典语料中发生在社会公德场景的事件占比最多,发生在家庭美德场景的事件占比最少。这体现出道德事件发生的场景环境: 大多数道德相关行为还是发生在公共环境中,发生在社会生活和交往的各个环节当中。而家庭美德由于所涉及的道德类型相对较为单一,因此数量较少。

图3 道德场景分布情况

具体到每个道德场景内部,如图4~图6所示,社会公德一类里,遵纪守法所占比例最高,这是由于相当一部分不道德行为本身又是违法行为所造成的,如杀人、拐卖人口等。职业道德一类里,爱岗敬业所占比例最高,这是因为在这一场景下,许多道德行为即为对自身工作职责的履行,如教书育人、救死扶伤等。

图4 道德行为类型热力图

图5 道德行为类型分布情况

图6 道德极性分布情况

家庭美德一类里,各分类比例相对均衡,家庭和睦类不道德词相对较多,这是因为家暴、出轨相关的词较多所造成的。个人品德方面,几种道德行为在语料中分布较为分散,这体现出在词汇使用中,社会对各类道德行为的描述较为均匀,词汇使用没有过于明显的数量差异。其中自强类道德词相对较多,这是因为许多跟个人品德相关的行为属于对个人自身的修养提升所造成的。

另外,通过词云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出,不同道德场景词云有较明显的区别和差异。如图7所示,道德极性均为正向道德的词中,不同场景道德框架下的词具有比较明显的语义差别。如职业道德中的“敬业”“服务”和家庭美德中的“敬老”“赡养”等,体现出框架对道德词的区分和归类作用。

图7 道德场景可视化示例

3.3.2 道德强度标注

道德强度标注结果如图8所示。可以看出,道德词的道德强度大部分集中在[1,2]的区间内,强度大于2的词较少。这是因为人类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除了“为国牺牲”等美德行为,其他行为较难达成一致的强度值3造成的。

图8 道德强度区间分布情况

不道德词方面,社会公德场景类词在[-2,-1.667]区间聚集明显,这是因为这部分词大多是有一定严重后果、违反法律的行为,因此较多人判断为2。而其他几类场景中,大部分词在[-1.667,-1]之间,这是因为这几类涉及的道德行为往往程度较轻,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相对较少。

各类道德场景及其道德行为类型的平均强度值如图9所示。总体来看,道德方面的平均强度值排序为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不道德方面的平均强度值排序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涉及爱国、奉献的个人品德类平均道德强度值最高,涉及违法行为的社会公德类平均不道德强度值最高,涉及亲密关系的家庭美德类平均强度值均较低,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道德场景是有不同程度要求的,对作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准则道德程度要求较低,这也体现出家庭美德通常被划分为“私德”的原因,其作用范围往往是比较亲密的家庭环境,各分类下属行为较明确,涉及违法的严重不道德行为和对社会能造成重大道德贡献的行为都相对较少所造成的。

图9 道德平均强度值热力图

具体到各类道德行为类型内部,在道德行为方面,个人品德中的爱国类平均强度值是最高的,个人品德中的奉献、职业道德中的奉献社会两类平均强度值也较高,体现出我国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和精忠报国的文化传统。

另一方面,家庭美德中男女平等、社会公德中的保护环境两类的平均强度值也较高,体现出当下中国社会的群体特征和时代要求。

在不道德行为方面,不爱国的强度值最接近于非常不道德,其次是违背奉献社会、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这体现出对目前道德原则的理解和认同,而勤劳、自强类的强度值最接近-1,体现出人们对懒惰、不努力等行为的宽容。

3.4 现有道德知识库对比

现有道德知识库的对比情况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中文道德知识库基于中国社会的道德理论,不仅包含极性特征和强度特征,而且将道德种类细化为24种,可以帮助更好地解释不同场景的道德行为。

表4 道德知识库对比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中文道德语义知识库构建任务,深入分析词的语义特征,设计了包括道德行为归类体系、道德框架表示体系和道德强度衡量体系三部分内容的理论体系,并构建了包含15 371词的中文道德语义知识库。其中,道德行为归类体系对道德事件进行了划分,归类为4种道德场景和24种道德行为类型。在道德框架表示体系中,每个框架由框架名、框架定义、框架元素、框架关系和框架词元五个部分组成。在道德强度衡量体系中,每个词拥有[-3,3]区间内的一个强度值。

由于不同社会环境中人们的道德观念是不同的、多样的。因此,我们无意将《新纲要》的道德观强加给其他地区,而是希望这项工作能够成为具有包容性的模式范例,这种模式可以应用于其他文化环境,从而支持不同社会观点下的道德判断设计。

另外,人类的道德判断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推理过程,除了静态的道德知识之外,还有很多更加复杂的、有条件成立的道德行为。如何结合目前的命名实体、关系抽取技术对其进行识别和分析,未来我们会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道德行为归类
数列易错点归类剖析
电表“对”与“错”归类巧掌握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内在生成机制研究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认知理论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应用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