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学科教研基地的建设路径
2022-09-05李作林姜凤敏何玲燕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李作林 姜凤敏 何玲燕 _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2016年9月,人大附中通用技术教研组被海淀区教委认定为海淀区首批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研基地。经过5年多的实践与努力,通用技术教研组逐渐形成了“抓内涵发展,促外延拓展”的学科教研基地建设路径。
1.提升学科育人能力,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研基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教研转型,促进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的全面达成。教学中应把握学科本质,找准学科链接的关键内容和关键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自我,从而实现素养提升。例如,高一备课组创造性地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开展“中医校园行之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课程吸引了北京、河南、广东等多个省市的通用技术教师,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该项目被国际工程与技术教育协会(ITEEA)评为全球优秀项目奖,课程案例还被引入关于国际STEM教育的《Standards for Techn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Literacy》一书,为国际工程技术教育贡献了中国智慧。
2.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建设优质课程资源
教研组坚持“五育”并举的理念,开展深度学习与项目式教学研究,从国际化发展与特色发展的视角,结合学校整体课程建设与规划,逐步形成了“真实问题解决: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体系。课程面向真实世界,以学生的技术素养、劳动素养为核心,涉及技术与生活、技术与工程、技术与职业、技术与创造四个领域。横向考虑学生的兴趣选择,纵向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现已开设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教育、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必修课程19门,选择性必修、学习专题52门(个)。课程涉及传统工艺与文化、设计技术基础、机器人制作、3D打印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加工等方向,既关注学生的技能养成,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整体联系,更好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教研组建构了机器人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传统工艺与文化、电子控制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生产劳动技术、职业与生涯体验、校园服务劳动8个课程群。
3.坚持以科研引领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组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师内涵发展模式: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协同备课、教师自我反思,拓宽通用技术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视野,提高基本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学术能力及职业幸福感,最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通用技术教研组坚持组织校本教研,联系校际教研,拓展区域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疫情期间,探索实地教研和网络教研,保持教研与时俱进。从2016年至今,通用技术教研组坚持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鼓励教师在上好课的基础上尝试开发新的课程,形成基于课程开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如图)。
基于课程开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4.关注学生个性特征,注重创新人才培养
通用技术教研组构建了一套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研-赛”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通用技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具备通识性特点。对于必修课上表现出的具备热情、兴趣浓厚且有精力的学生,进一步延伸学科知识和能力,开展社团研究和寒暑期的科技实践活动。在社团和学生实践团体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匹配不同专长的专业教师。在此机制的保障下,学生科技实践成果显著,近千名学生在国际国内科技竞赛中摘金夺银。
5.发挥学科团队优势,注重辐射引领
近五年来,学科教研基地先后承办市区及专项教育教学现场会活动4次,承担主持及主讲国家级培训活动7次(线上、线下)、市级培训7次、区级教师专项培训15次,参与培训的教师达到5000余人;开展国家级公开课3次、市级公开课10次、区级公开课6次,录制国家、市区级空中课堂10余节。
内涵发展是本质,外延拓展是功能。只有自身有很好的发展,才能够真正发挥教研基地的功能,发挥辐射引领的作用。同时,在对外辐射的过程中,教研基地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