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现代化视角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问题和途径
——以福建省建瓯市为例

2022-09-05任春香李忠汉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建瓯市农业农村

任春香,李忠汉

(1.中共建瓯市委党校,福建 建瓯 353100;2.郑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有力抓手。从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的两个层面上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着重大的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很多地方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现有文献来看,对这一领域研究成果较多,党建引领的主体是基层党建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者撰文分析了强化党的建设对乡村振兴的重要影响。如:孔卫拿、黄晓媛,对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成果主要是党领导乡村振兴的理论可行性、组织建构、功能作用、振兴成效等几个方面[1]。研究者在此领域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从理论层面论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性、现状及路径,如:梅立润、唐皇凤,论证党引领动力源于政党的使命责任[2]。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意味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党委处于领导地位、作用最为明显[3]。张新文阐述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原因是我国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乡村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通过地方实践总结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如谭建明,通过湘西十八洞村调研存在的问题,探究如何提升党组织的引领能力实践乡村振兴的路径[5]。在党建引领下能够助推我国很多地方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经济现代化。基于此,本文以福建省建瓯市为例,从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两个方向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背景、成效、问题和路径四个方面问题进行研究。本次对2021年建瓯市村(社区)主干任职培训班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17份,收回315份,本次收回有效问卷调查对象,省、市、县下派第一书记50人,乡镇带队领导31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234人。借助这一调研、调查,在经济现代化视角下分析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问题的成因以及推进途径。

一、经济现代化视角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背景与成效

(一)背景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农产品价格是以国际价格为标准,我们所竞争的对象是很多世界大农场,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效率高,成本低,而我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机械化进展缓慢,效率低、积累慢,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无法与世界大农场竞争。传统种植效益低,以种粮为例,以四口家庭为单位,建瓯市人均耕地一亩左右,一户只有四到五亩耕地,据2021年建瓯市农业农村局农技站测算,种粮成本为每亩910元见表1,加上政府粮补每亩60元左右,四口之家一年下来双季种粮收益不足六千元,如果算上人工费,种粮甚至出现负收益。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还需土地流转费每亩300元,加上政府奖励补贴,效益微薄,种粮积极性不高。

表1 建瓯市种粮成本(单位:元)

数据来源:建瓯市农业农村局农技站。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虹吸效应,外出打工收入高于农业,农村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建瓯市属于以山地丘陵为主,有部分是梯田、山垄田和小丘田,不适合连片耕作,还有一些农民自愿耕作,无法形成连片耕作。据2021年建瓯市农业农村局经管站统计,建瓯市土地流转率为27%(以第二轮确权农民承包地为基数),在南平市处于低水平。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是方向,土地成片流转就非常需要县、乡、村主动作为和主动对接,特别是村级组织的协调。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年龄偏大,有些只是满足自身的需求,或者补贴家用,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低,随着人口老龄化,农业从业人员逐渐减少。规模化种植,需要大额的资金,先进的技术,高端的人才。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一没资金,二缺技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需要有强有力的党组织建立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机制。农业生产不仅有自然风险,还叠加市场风险,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分散经营,生产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盲目扩大生产或一哄而上,形成无序竞争,为了提高收益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结构性过剩现象时常存在,销售难,经常出现增产不增收、丰产不丰收、谷贱伤农、果贱伤农等现象。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自身脆弱,无法抵御双重风险,这就迫切需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这个组织者就是党的各级组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理念”,走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为防止畜禽养殖污染,建瓯市主动介入关闭污染严重的作坊式养猪场、高密度养鳗场养蛙场等,发展一定规模化全自动化养殖场,建设配套环评设施。如何实现从作坊式养殖场到现代化养殖场转型升级,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是党的各级组织亟待破解的问题。

(二)成效

1.围绕产业兴旺,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坚持把更多的政策、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完善引导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全面释放产业潜能。一是强化政策牵引,增强产业“活力”。突出政策引导,把“双带双创”党建工作机制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与基层治理结合起来,与疫情防控结合起来,结合全市218个行政村产业发展实际,探索“党组织+合作社+产业基地”“村社一体”等产业发展机制。另一方面,抓“一带N点”示范创建,2020年至2022年共打造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抓好1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打造,进而带动全市乡村振兴水平提升。以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为核心,以点带面,“串点连线成片”,形成完整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二是强化科技带动,深挖产业“潜力”。全面贯彻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投入不少于500万元,设立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项目资金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特派+企业+农户”“科特派+村+农户”等经济利益共同体机制。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科研合作,引进知名教授、学者和一批科技人员,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科技增值、企业增效。三是强化项目支撑,提升产业“实力”。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水稻、蔬菜、茶叶、水果4大农业产业发展。坚持“一园三带”(即城市后花园、基层党建示范带、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康养旅游示范带)发展路径。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村、贫困户稳定增收的重要举措,出台《建瓯市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切实增强贫困户“造血”机能。四是强化资源优势,致力产业“特色”。打造集笋竹种植物联网应用及产品质量追溯、笋竹产业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笋竹产业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笋竹行业互联网应用平台,打造“建”字号品牌。五是着力品牌建设与智慧农业。围绕“建”字号品牌打造为契机,重点培育蔬菜、茶叶等优势农业产业,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6个。整合全市农业基础数据资源,建成建瓯市智慧农业为中心的一站式管理服务体系,打造强有力的综合监督管理机制。

2.探索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思路,提升农村经济内生发展动力

2018年,全面消除了22个村集体自主经营性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全市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从2018年初的109个增加到145个。2019年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加大资源导入力度,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有效利用各类资源资产资金,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9年全面消除村集体自主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2020年确保全市218个建制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2018年积极做好省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试点村的对接工作,切实增加村财收入,目前我市有42个村被确定为试点村。2021年着力抓好22个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向小桥镇、迪口镇和小松镇选派3支乡村振兴工作队,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3.围绕生活富裕,提升乡村要素保障能力

第一,多举措夯实人才基础,推动人才振兴。坚持把人才放在第一位,立足挖掘本土人才和引进外来人才相结合,制定保障性、支持性、促进性政策措施,吸引各方的人才为乡村振兴献智献力。一是加大引进力度,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引进人才服务于各乡镇卫生院、学校、保障所等,有效填补乡镇紧缺人才缺口。二是加大乡村振兴技能提升力度。组织建瓯市各乡镇村人员,依托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力争构筑线上、线下推动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培训、岗前简易培训模式,取得较好的成效。三是加大乡镇人才服务保障力度。设置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为乡村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融资对接、业务办理等服务。第二,基层卫生能力持续提升。稳步推行新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目前,全市规划设置的180个(含34个贫困村)一体化管理村卫生所已完成标准化建设。180个一体化村卫生所和2个贫困村(川石乡外洋村、玉山镇筹岭村)卫生所全面启用医保联网结算系统,有效解决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瓯市城区完成7个村卫生所改扩建任务,周边居民就近诊疗环境显著改善。建立村医轮训、村医队伍养老保障机制,实施村医育才工程,多措施稳定村医队伍。2021年一年来,完成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327人,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升。动员乡村医生参加养老保险265人,争取财政补助84.57万余元;累计发放乡村医生养老生活补助667人共计282.23万余元,切实解决村级卫生工作者的后顾之忧。

二、经济现代化视角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问题及原因

(一)问题

1.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乡村振兴活力不足

2010—2020年乡镇人口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建瓯市14个乡镇乡村人口减少了5.64万人,比十年前减少了17.18%。15—64岁劳动年龄段人口减少了6.34万人,减少幅度更大,达到了26.94%。从中可以看出我市农村人口十年中大幅减少,主要为进城务工,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且从15—64岁人口减少幅度更大看出转移的人口主要为劳动力人口外出,且减少的人口男女数量相同可说明主要外出人口多为夫妻双方一起外出,留在农村的人口大部分为留守老人与儿童,农村从业人员不断减少。

表2 建瓯市14个乡镇乡村人口2010年至2020年的变化情况

2.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给乡村振兴增加了阻力

根据建瓯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初步统计数据见表3,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比城镇高了9.24%,空巢老人家庭居多。这些老人因岁数大患病而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农村从业人数越来越少,面临无人种地局面。农村不仅要经济振兴,还需解决越来越突出的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留守老人大部分以慢性病为主,定时要到医院看病开药,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乡镇到村里几乎无公共交通,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私营交通不断减少,出行困难又无人照护,尤其是偏远农村,交通不便,出行难,看病难。

表3 建瓯市常住人口年龄分布情况

3.大龄未婚青年成为突出问题,阻滞了乡村振兴进程

根据建瓯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初步统计数据见表4,城区女性比男性人口多,镇区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农村男女性别比为111.63,城区与农村男女性别比形成倒挂。农村衰落,公共服务缺失,在择偶方面,农村处于劣势,城里的女性不愿嫁到农村,农村的女性更多选择嫁进城里,有些女性嫁到农村的前提是:城里一套房+一辆轿车+高价财礼,越来越多的适龄男性青年在高额的结婚成本面前望而却步,无法组建家庭,结婚生子,被迫单身,有些男性尽管结了婚却背上巨额债务。近年来,国家也注意到农村大龄未婚青年这个突出问题,2021中央一号文件加大高价彩礼治理,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强舆论引导,建瓯市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但这种局面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表4 建瓯市常住人口性别分布情况

(二)问题的成因

1.产业发展基础薄弱,难以有力支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一是农业设施投入不足。例如房道镇平均海拔428.2米,80%的水田属山垄田,但存在建设成本投入不足的问题,如现有农田建设成本为每亩1200元,相较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本每亩5000元仍有一定差距,现有成本只能完成部分主体工程建设,无法进行细化、优化,满足不了现代农业需求。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融合的深度不够,农产品精深加工占比不高,低端产品仍占据较大比重。农业的发展质量不高,特色资源优势还未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例如房道镇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45家,但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实力强的农业龙头少。多数村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无特色农业项目,农户小农经济意识较强,习惯于自给自足。三是工业技术发展存在瓶颈,求新突破成效不高。工业企业产业链较短,技术创新不强,产品相对单一,附加值较低,且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用地难、融资借款难等问题,阻碍企业技改扩能、做大做强。

2.乡村经济“造血”能力不强,给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带来负面影响

问卷调查中本村村财收入情况,对234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问卷调查统计,0—5万元(含5万元)34个,其中1万元以内6个,5万—10万元(含10万元)59个,10万—15万(含15万)24个,15万—20万(含二十万)20个,20万—30万元(含三十万)6个,30万—50万元(含五十万)4个,50万元以上5个,无村财收入22个,60个村(社区)没有填,统计数据见图1。

图1 问卷调查村财收入图

根据问卷实际统计分析,各村村财收入不够均衡,不少村庄村财收入比较薄弱,只能维持正常运转,村财收入低于一万元的,村级组织正常运作都非常困难,村两委工资无法保障,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保障不足。一是缺少“源头活水”。村级集体资产较少,且多数村地势偏远,交通不便,开发利用价值不大,集体资源利用率低,村级集体经济缺乏可持续收入。二是缺少资金扶持。村集体收入情况欠缺,镇村无力承担大量投入资金,同时社会资金投入有限,普惠性、公益性借贷政策不完善,导致乡村振兴资金支持不足。三是缺少技术支撑。辖内产业规模不大,科技含量较低,质量水平不高,未建成特色品牌,没有根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需求,成立起专业的技术指导团队,带领村集体实现“造血”功能。四是拓宽村级集体收入思路还不够广。部分村干部依赖性比较强,思想不够开阔,把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理解为上级会给钱、给物、给项目,存在“等靠要”思想,没有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谋划好发展之路。

3.乡村人才队伍力量较弱,无力支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问卷调查中您认为在乡村振兴中村干部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多选)117人认为年龄结构老化;160人认为素质不高,学历结构偏低;145人认为能力偏弱,带富能力不强;30人认为政治素质不高,出现违法违纪现象;165人认为身份地位不高,待遇保障偏低;上升渠道不畅,169人认为人选难留,后继乏人;未填5人。由此得知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素质不高导致能力偏弱,带富能力不强,身份地位不高、待遇保障偏低、上升渠道不畅又导致人选难留,后继乏人。其次,现实调研村两委干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队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有能力、有热情的带头人。乡村能人总量不足、回引难、留不住,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劳动力外流严重,产业项目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缺乏专业人才队伍,高素质农业科技人员偏少、专业分布不平衡,无法满足农业农村多样化的需求。最后,农民主体地位和主战作用不够。农村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从事农业的主力普遍超过60岁,对新型产业发展模式认知较低,参与度不够,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农户能力有待提升。

4.振兴项目推进不强,难以有效助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进程

一是产业项目发展不够均衡。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和机制缺乏,七大绿色产业项目主要以制造业、绿色农业、生物产业为主,健康养生业、数字信息产业未得到充分挖掘,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乡村产业带动能力不强。二是传统产业打造不够精细。传统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多功能开发不够,农村的生态文明价值挖掘不充分,没有打造形成“一品一码”等高质量绿色产业认证,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需不断提升。三是新兴项目推动不够有效。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还处于培育和起步发展阶段,项目带动能力较差,在效益水平和带动就业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

三、经济现代化视角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途径

(一)聚焦三农问题,融合振兴发展目标

一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为目标,重构延长产业链、拓宽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乡镇统筹的优化途径,以村为单位实现整村或跨村土地集中流转,主动对接有能力、有基础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引导社会资本下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兴经营主体,增加单位收益。建瓯市地处闽北山区,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最大的特点就是绿色,摒弃以量取胜思维,打造我市特色、优势农产品,要推进全域绿色食品创建,建立绿色食品与收益回报挂钩机制,增加单位产品的质量,扬长避短,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二是以乡村为平台,培育公共财政更多资金、更大力度向“三农”领域投入。改造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公路、电力、管道和物流等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农村发展新空间。三是以农民为主体,把发动群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和各环节,注重农民自我发展和利益保护与共享,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农民中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群众树立一批看得见的样本、典型,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王进文,通过梳理发现,在知识、行动、理性视角下对农民判断误区,忽视农民主体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成为看客,要激发农民主体地位,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者[6]。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总要求,乡村建设行动与村庄实际情况相结合,和村民实际迫切需求相结合。问卷调查中您最期盼您个人或家乡解决哪方面的问题?315份问卷,161份留下答案,根据问卷统计分析,排在第一位是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乡镇到行政村,行政村到自然村道路硬化,道路拓宽,道路修复问题。排在第二位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饮水、污水治理和村庄照明工程,饮水、污水治理和村庄照明工程三者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饮水工程。排在第三位的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水毁田修复,防洪堤坝加固,农田机耕路问题。排在第四位的是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服务问题,排在第五位的是村干部待遇保障和壮大村集体经济问题。在乡村建设行动中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建设,补齐乡村振兴的短板。乡村建设项目在顶层设计上要注重发挥村民参与的主体地位,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乡村建设与村民增收相向而行。

(二)壮大村集体经济,巩固农村执政基础

一是大力开发集体资源。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山林资源优势明显的村,可发挥现有的经济林等主导产业优势,使之上规模。二是做好“以地生财,筑巢引凤”工作。通过招商引资,大力招商引资办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产业化。三是盘活闲置资源。以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为契机,衔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通过全面清查农村集体土地资源,按照“盘活要素、开发资源、增加收益”的原则,鼓励村集体盘活闲置的荒田、荒林、荒塘、荒坡等集体资产,通过依法出租、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集体存量资产增值。四是多元化、多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鼓励村级从产业发展、资源开发、资产经营、资金整合等方面入手,多元化、多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坚持帮扶整顿与村财增收并举,重点扶持脱贫村发展,建立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壮大集体经济。

(三)培育新农人,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破解农村人口流失问题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大难题。在现阶段各大城市抢夺人才,对人才开放落户优惠政策下,乡村如何留住人,特别是农业人才问题已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建设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批人才,成为破解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关键。要培训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强化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大农村种植土地的品种优化等措施才是解决现阶段乡村人口逐步减少特征的最优方案。

据建瓯市统计局统计,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市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同时我市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口比十年前增加了1.71万人,特别是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增加了1.39万人。在总常住人口减少的情况下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口还在增长,为我市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批高学历人才。要打造一批少而精的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的人才,以适应新人口变化背景下的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服务,从而实现乡村振兴。一是大力打造一批能在乡村或县城常住的爱乡村、爱农民、懂农业的高技术人才队伍,能随时下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植或者种植农作物。从而提高农业农村生产实现现代化。能适应市场的变化,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二是加大培训力度,特别是农业生产、乡村旅游、民宿餐饮、环境卫生、商品流通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及乡村振兴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三是提高农业农村生产及生活使用机械化的水平。农村人口流失、老龄化加深的情况下,面对劳动力短缺,可组建可跨乡镇的农业生产机械服务队,即可提高机械化服务水平又能农业生产同时又能减少农民持有与维护农业机械的成本,更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四是大力扶持集中于县城的农产品生产材料及农产品销售类型的电商。形成一批致力于农业农村发展的电商人才。助力农业生产及农产品销售,解决销售难问题,避免增产不增收现象,从而提高乡村人口的收入。

猜你喜欢

建瓯市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My English teacher
多方发力 形成教育合力系统——建瓯市东峰中学的课改启示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