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遂平妖传》异文中的词汇研究

2022-09-05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异文汉语

鞠 雪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三遂平妖传》目前有两种版本系统,一为二十回本,一为四十回本。从目前学界的研究状况来看,从异文的角度对《三遂平妖传》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是这两种版本因时代、作者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异文在语言上的差异很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异文”一词,定义十分广泛,它既可以指不同的记述,也可以指不同的词语,还也可以指不同的字。曾良先生在《佛典史传部异文考》一书中指出:“异文是指校勘学、版本学上的概念,指的是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同一文献在他书中的引文、不同文献记叙相同或相似事情所产生的字句互异。这些由版本、引文等产生的异文,有的是属于文字层面异文,如体现为古今字、异体字、正俗字、假借字、形讹、夺文、衍文等;有的是属于语言层面的词、词组或句子异文,如同义词、同源词、词句语义形似的对应等。”[1](P1-P2)

《三遂平妖传》二十回本是元末明初的作品,四十回本是明末的作品,因其通俗的语言,在近代汉语研究中有着重要的语料价值,而且两种版本的时代从元末明初到明末,跨越了200多年的时间,词汇因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产生了一些差异。因此,有必要从词汇的角度出发,对《三遂平妖传》异文中的同义词和异义词进行分析考查。

本文以《三遂平妖传》二十回本的世德堂本、四十回本的嘉会堂本和天许斋本为主要语料来源[2-4],将其中的异文进行比对,从词汇的角度把《三遂平妖传》中的异文分为同义词异文和异义词异文。为保持材料真实性,文章所引语料忠实于原文,原文有讹误或歧义的地方均与原文保持一致,不作特别修改。

一、同义词异文

对《三遂平妖传》异文中的同义词进行考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词汇从明初到明末的发展。我们在研究同义词时,只关注词与词之间部分意义相同或相近即可,并非全部意义都相同。“‘近义词’和‘同义词’是有区别的,但如果对‘同义词’作广义的理解,那么‘近义词’也可以认为是同义词的一种。”[5](P110)因此,近义词我们也将纳入同义词的范围一并讨论。现将《三遂平妖传》的同义词异文举例说明:

(一)单音节同义词异文

1.安——撇

永儿开后门,把这钱又安在雪地上,関了后门,入房里睡[2](P35)。

按:“安”,天许斋本、嘉会堂本均作“撇”。根据句意,“安”“撇”都有“放置”义,二字在二十回本第三回前后文中均有使用,与之对应的四十回本第二十回,除此例以及改写外,其他几处的“安”“撇”均相同。四十回本作“撇”,可能是作者改写时,受前面几处“撇”的影响,顺势改之。

2.逞——趂

杜七圣道:“看官!休怪我久占独角案,此舟过去想无舟。逞了这家法,卖一这伯道符!”[2](P256)

按:“逞”,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趂”。据句意,“逞”“趂”都有“凭借、利用”义。张荣起点校整理的二十回本认为四十回本的“趂”是传抄过程中产生的误字,但是根据文意,此处用“趂”也是合理的,因此应该不是讹误字。

3.吃——啖

遂与他酒饭,其人吃罢,便道:“相公异日有人难,我必来相救!”[2](P389)

按:“吃”天许斋本此页阙,嘉会堂本作“啖”。“啖”义为“吃”,《广雅·释诂二》:“啖,食也。”“吃”本义为口吃,后作“喫”的借字,有“吃”的意义,经常用于口语。

4.吃——扰

董超道:“吃了先生酒食,又赐了银子,何须只顾劝酒?”[2](P173)

按:“吃”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扰”。《汉语方言大词典》:“扰,〈动〉吃,叨扰。”[6](P2524)“扰”在吴语区使用,如“我今朝候扰你一顿。”“吃”“扰”受方言影响形成同义词。

5.尔——你

妈妈道:“怎的没甚事!大雪下,屋里没饭米:我共尔忍饥受饿便合当,也曾吃过来。”[2](P31)

按:“尔”,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你”。第二人称代词古代用“尔”,“你”字在南北朝后期出现,隋唐之际已经通行,后逐渐取代“尔”成为主流[7](P133-P134)。“尔”“你”是受古今语影响的同义词。

6.困——睡

两箇押卜吉到一所空林子前,董超道:“我今日起得早了,就林子里困一困则箇。”[2](P162)

按:“困”,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睡”。“困”本义为“门槛”,后又由“疲倦”义引申为“睡”。汪维辉考察“困”的词义演变时指出:“约莫从晚唐五代起,‘困’在南方开始向‘睡’义转化,此后形成南北对立。‘困(睏)’在明代后期的吴语文献中用法已经跟现代吴语无别。”[8]“睡”和“困”都是睡义动词,且都为方言词,呈南北对立分布,北方方言用“睡”,南方方言用“困”,四十回本作“睡”,可能是增补者受北方通语的影响。

只得替他劙了鱼,落锅煑熟了,用些塩酱椒醋,将盘子盛了搬来与他[2](P168)。

8.捉——把

众水手齐告道:“郎中在上!众人家中都有老小,适才见样了么!着甚来由捉性命打水撇儿?断然不敢下去。”[2](P139)

按:“捉”,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把”。“捉”相当于“把”,为方言词。蒋冀骋在《论明代吴方言的介词“捉”》中提到“捉”产生于隋末唐初,在当时反映的中原地区以及西北地区的方言,王梵志的诗以及《敦煌变文集》均有体现;宋代时在《朱子语录》中也有少数用例,但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带有闽方言色彩的通语在官话区通行;元代未曾见到其用例,到了明代出现在吴方言材料和带有吴方言色彩的用例中,数量可观[10](P37)。如《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吃了许多酒食,捉什还他?”由介词“把”构成的“把”字句在明代已经开始占据优势,属于北方官话系统,因此,四十回本作“把”是受方言因素的影响。

(二)双音节同义词异文

1.壁落——墙壁

那胡员外在亭子上一住,四下又无壁落,风雨雪下,怎地安身?[2](P29)

按:“壁落”,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墙壁”。《汉语大词典》未收录“壁落”一词。《近代汉语词典》:“壁落,墙壁。”[11](P77)如《五灯会元》卷十八《崇觉空禅师》:“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宋元《古今小说》卷三六:“壁落共门都不曾动,你却是从那里来,讨了我的包儿?”“壁落”为方言词,《汉语方言大词典》把“壁落”归为冀鲁官话。

2.便用——使用

永儿道:“爹爹,去寻两条紫子来,且变一两贯钱来便用。”[2](P58)

按:“便用”,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使用”。“便用”一词各个辞书均未收录,根据语境可以推测“便用”义同“使用”。“便用”一词据杨继光老师考证,在《石仓契约》中“便用”义同“使用”“应用”,在吴方言中是常用词[12]。四十回本改为“使用”,疑为接近通语而改之。

3.家生——家火

妈妈道:“我如何肯作塌!交你看,缸里,瓮里,瓶里,桶里,都盛得满了,这里还有许多,兀自没家生得盛里!”[2](P50)

按:“家生”,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家火”。两者均指日常家用杂物的总称。《宋语言词典》:“家生,家具,什物。”[13](P137)如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诸色杂货》:“家生动事如桌、凳、凉床、交椅、兀子……食拓、青白瓷器、瓯、碗、碟、茶盏、菜盆……”《喻世明言》卷二十六《沈小官一鸟害七名》:“二人收了作别回家,便造房屋,买农具家生。”另外《水浒传》第三十八回也有“家生”的记载。可见“家生”为宋元习语。四十回本作“家火”,是不明宋元习语而改之。

4.可耐——尀耐

可耐这厮却是毒害,坏了我一日买卖![2](P199)

按:“可耐”,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尀耐”。“可耐”义为“可奈,可恨”。如《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等富贵不如贫,可耐伊家忒恁村,冷饭将来与我吞。”“尀耐”也有“不能容忍,可恨”的意思,两者为同义词。“尀”同“叵”,《正字通·寸部》:“尀,旧注音训同叵。”“叵”为“不可”急读之声,故义为“不可”,如《聊斋志异·瞳人语》:“黑漆似,尀耐杀人!”吕湛恩注:“尀与叵同。尀耐,不可耐也。”

5.竹棒——竹杖

沿着屋檐正走之间,只见一箇婆婆从屋檐下来,柱着一条竹棒,肐膊上挂着一箇篮儿[2](P34)。

按:“竹棒”,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竹杖”。“竹杖”义为竹制的拐杖,义同“竹棒”,两者为同义词。《汉语大词典》未收录“竹棒”一词,《汉语方言大词典》:“棒,〈名〉拐杖。吴语。”[6](P5884)故“竹棒”也有“竹制的拐杖”的意思。通过检索发现,在四十回本增补的内容中仅出现“竹杖”,共出现6次,并且此处作者也将“竹棒”改为“竹杖”,只有第三十一回作者遵循原本,未将“竹棒”改为“竹杖”。

6.剪手——汉子

被胡永儿喝一声,禁住了卜吉手脚,道:“看你这个剪手一路上载我之面,不然把你刴做肉泥!”[2](P149)

按:“剪手”,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汉子”。“剪手”一词《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明清小说辞典》等辞书均未收录。《近代汉语大词典》:“剪手,称拦路抢劫的强盗和割袋行窃的小偷。”[14](P882)联系上下文,此处“剪手”应该是一个詈词,对男子的称呼,往往含有贬义色彩。通过检索语料库,“剪手”一词作此义时,就只有此例。“汉子”是对男子的统称,也是一个詈词。如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今人谓贱丈夫曰汉子。”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七回:“那两个汉子急待向前,被武松大喝一声,惊的呆了。”四十回本改“剪手”为“汉子”,疑增补者不知“剪手”义而改之。

7.撩拨——作弄

那厮去买酒去了,他不识得我,我且撩拨他耍子则箇[2](P119)。

按:“撩拨”,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作弄”。“撩拨”义为“挑逗;招惹”。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六:“老和尚还皮着脸撩拨他几句,杜氏一句话也不来招揽。”《水浒传》第二回:“那个九纹龙史进是个大虫,不可去撩拨他。”“作弄”义为“耍弄,戏弄”,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十:“此乃鬼来报前怨,作弄他的。”《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难道神道也作弄人?还是我自己心神恍惚之故?”“撩拨”“作弄”都含有“戏弄,捉弄”的意思,为同义词。

8.娘的——妈妈

到天晓三口儿起来,烧些面汤,娘的开后闪泼那残汤,忽见雪地上有一贯钱,吃了一惊[2](P42)。

按:“娘的”,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妈妈”。辞书均未收录“娘的”一词,根据文义,“娘的”就是“娘”,“娘的”疑为当时的一种口语,如《醒世恒言》卷十四:“朱真进家中,娘的吃一惊道:‘我儿,如何尸首都驮回来?’”“急开门看时,是隔四五家酒店里火起,慌杀娘的,急走入来收拾。”“妈妈”即“娘”的另一种称呼,都是对有孩子的母亲的称呼。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

二、异义词异文

(一)单音节异义词异文

1.哈——含

口中念念有词,哈口水一喷,喝声道:“疾!”[2](P66)

按:“哈”,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含”。根据句意“哈口水”“含口水”都解释得通。“哈口水”就是喝一口水,“哈”义为“喝”,《汉语方言大词典》解释“哈”为“喝;吸”,此义在官话区和吴语区使用,如《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六回:“天那天,这才是一口水也没捞着哈。”清茹敦和《越言释》:“今人亦以吸水为哈。”在二十回本中第三回出现两次“含口水”,第四回出现两次“哈口水”,四十回本将“哈口水”改为“含口水”,前后一致,应该是增补者故意为之,使用词统一。

2.色——包

瘸师接得在手里,又捻一捻,问任迁道:“哥哥!里面有甚的?”任迁道:“一色精肉在里面。”[2](P189)

3.匝——缩

两箇见众人来捉,就马台石上把身躯一匝,金鼎和二人都不见了[2](P181)。

按:“匝”,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缩”。“匝”义为“环绕,围绕”,“一匝”即为环绕一周。如《史记·高祖本纪》:“围宛城三匝。”宋陆游《秋兴》:“起行百匝几叹息,一夕绿发成秋霜。”“缩”义为“收缩,卷缩”,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糸部》:“《通俗文》云:‘物不申曰缩。’”“匝”与“缩”在意义上无联系,故为异义词。

4.赚——告

你趂如今出去,见一两箇相识,怕赚得三四伯文钱归来,也过得几日[2](P31)。

按:“赚”,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告”。“赚”义为“获得,赢得”。如《西游记》第十一回:“同妻张氏,在门首贩卖乌盆瓦器营生,但赚得些钱儿,只以盘缠为足。”“告”义为“央求;请求。”如《水浒传》第八十一回:“姊姊做个方便,今夜教小弟得见圣颜,告的纸御笔赦书,赦了小弟罪犯,出自姊姊之德!”“赚”与“告”意义不同,为异义词。

(二)双音节异义词异文

1.合干——若干

合干人你看我,我看你,都呆了[2](P264)。

按:“合干”,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若干”。“合干”为宋元时期的习语。《宋语言词典》《元语言词典》《近代汉语词典》均有收录,义为“有关,相干”,“合干人”即为相关的人。如《宋会要辑稿·食货一》:“诏李悝先次除名勒停,签书官合干人并勒停。”“若干”用于指不定量,即多少。“若干人”指许多人。如《三国演义》第八十八回:“辄具金珠宝贝若干,权为赏军之资。”增补者不知宋元习语,故改“合干”为“若干”。

2.忍耐——可奈

众人和店小二都骂道,“忍耐这厮,情理难容。”[2](P126)

按:“忍耐”,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可奈”。“忍耐”即“容忍”,《近代汉语词典》:“忍耐,忍受不发作。”[11](P1824)如唐元稹《忆远曲》:“郎忍见,为郎忍耐看姑面。”《元曲选·争报恩》二摺:“我可也万千事,不折证,则我这心儿里忍耐。”“可奈”义为“怎奈,可恨”的意思,如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摺:“可奈那窦娥百般的不肯随顺我。”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五回:“县官道:‘你这个也说得是。’指着自己的心道:‘可奈他又不依。’”“忍耐”“可奈”两者意义没有联系,为异义词。

3.甚么——唫嗻

看着姑姑道:“小娘子是个甚么的人?”[2](P150)

按:“甚么”,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唫嗻”。“唫嗻”《汉语大词典》未收录,当补。《近代汉语词典》:“唫嗻,有本事,了不得。”[11](P2491)宋元文献中常用“奢嗻”,义同“唫嗻”,都表示“了不起,出色”。如《醒世恒言》卷一七:“过善只因是个爱女,要觅个奢嗻女婿为配,所以高不成,低不就。”“甚么”即“什么”,疑问代词。

4.生盆——水盆

初如萤火,穴若灯光。然后似千条腊烛焰难当,万箇生盆敌不住[2](P27)。

按:“生盆”,天许斋本、嘉会堂本作“水盆”。“生盆”是宋元习语,又作“籸盆”,《宋语言词典》:“籸盆,在祭祀或举行其他重要仪式时燃烧的火盆、火堆,燃料用麻籸(芝麻枯饼)、竹木等。亦作‘生盆’。”[13](P251)如宋洪适《雨中排闷》:“天意未晴人未饮,家奴曲款办籸盆。”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籸盆照耀,有同白日。”宋刘昌诗《芦浦笔记》卷三:“今人祠祭或燕设,多以高架然薪照庭下,号为‘生盆’。莫晓其义。予因执合宫,见御路两旁火盆皆叠麻籸,始悟为‘籸盆’。俗呼为‘生’也。”[16](P25)“水盆”义为盛水的盆子,四十回本改为“水盆”,是不明句意、不明宋元习语而改之。例句为描写火势的句子,在《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初如萤火,次若灯光,千万条蜡烛焰难当,万座糁盆抵不住。”因此“生盆”也作“糁盆”。

三、《三遂平妖传》异词异文形成的原因

“词汇是语言中最富于时代性,最易发生变化的部分。”[17](P173)四十回本的《三遂平妖传》既保留了二十回本中宋元时期的词汇,又有冯梦龙按照当时的语言习惯修改的词汇,因此会产生大量的异词异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三遂平妖传》异词异文形成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作者有意改之。由于四十本是增补本,作者在增补的时候有意将二十回本的词统一,如“哈——含”“安——撇”等;还有一些词是为了使与增补内容句意相通,作者改之,如“拿获——难道”,二十回本第五回:“拿获这两个人插翅飞上去的?”四十回本第二十三回则改为“难道这两箇人插翅飞上去的?”这句话原义是问“难道拿获这两个人插翅飞上去的?”两者相比,显然四十回本更易理解。

二是古语词的沿用。表达同一个概念,元明以来已经有相应的词来表达,但是为满足表达的需要,使用古语词,如“吃——啖”等。

三是受方言词的影响。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地域不同,所使用的方言也不同,表现在作品上就是方言词的同义替换,如“吃——扰”“竹棒——竹杖”等。

四是不明宋元时期的习语。二十回本保留了大量宋元时期的语料,作者在增补时将其改动,如“家生——家火”“娘的——妈妈”“生盆——水盆”“剪手——汉子”等。

五是文言词语与口语词混用。这种情况在异文中出现较少,但也是造成异词异文的原因之一,如二十回本的“尔”是文言中第二人称代词,四十回本用“你”,是一个口语词,在古白话作品中广泛使用。再如“我——吾”,“我”是一个口语词,而四十回本则用文言词“吾”来代替。

猜你喜欢

异文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从外缘到内蕴:《红楼梦》异文的诠释空间与小说特质
《汉语新韵》简介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李白诗歌异文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