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市崂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风险分析❋

2022-09-05刘闽祚李广雪邢吕阳孙佳璇

关键词:崂山区农村居民林地

刘闽祚, 李广雪❋❋, 邢吕阳, 孙佳璇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100)

城市地区的土地变化(土地利用和/或土地覆盖),尤其是农田和林地向城市用地的转变,是全球环境变化的最重要形式之一,近几十年来,土地利用的变化速度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明显加快[1],所产生的影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众多研究人员对世界各地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和原因进行了探索[2-6]。

崂山区行政区划在1994年做出重大调整之后,其快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使得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在数十年间发生巨大变化,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复杂,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制约了崂山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崂山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有利于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大范围、高精度、长时间序列的地表变化监测成为可能。遥感影像可以作为提取和分析土地利用信息和变化的良好数据源[2]。以往研究通过遥感方式对青岛地区土地利用情况开展了研究。刘林等利用遥感二分像元估算模型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对崂山区1990、1997、2002、2008年四期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造成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影响[7];崔文连等基于崂山自然保护区2003和2009年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进行生态系统分类,开展了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8]。邢容容等利用青岛市1990、2000、2006和2011年遥感影像、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对1990—2011年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9]。凌涛等对青岛市1986、2000和2006年3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分析得到了影响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并运用数学模型预测了未来24年青岛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10]。综上,关于崂山行政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大多是将其作为青岛市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研究,或是将崂山保护区内森林植被的变化情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崂山区内土地利用情况的划分并不详尽,且没有针对崂山区土地利用变化长时间序列的观测,并未体现1994年崂山县撤县划区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生态风险是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少该系统内部某些要素或其本身的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可能性[11]。景观生态风险分析是在景观基础上,描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对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等产生不利生态效应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的过程[12]。土地利用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区域内景观格局变化,进而导致景观生态风险产生变化。近年来,较多学者开展了基于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12-15]。对区域内景观生态风险及风险格局演化进行科学地评价和分析,有利于建立生态风险预警机制、降低生态风险概率,促进区域景观格局以及土地利用的优化。

本文对1984—2018年3期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得到1984、2000、2018年崂山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叠合分析得到各年份之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情况并计算得到转移矩阵,最后对崂山区进行网格划分,计算得到不同时期崂山区各网格单元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研究结果可为崂山区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

崂山区是山东省青岛市辖区,位于青岛市东南部,东经120°24′33″—120°43′、北纬36°03′10″—36°20′23″(见图1)。地处黄海西北岸,其西南部与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相接,西北部与李沧区相邻,北接城阳区和即墨区。崂山区共拥有395.8 km2陆域面积,和3 700 km2海域面积,海岸线长103.7 km。下辖中韩、金家岭、沙子口、王哥庄、北宅5个街道,截至2018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数为44.59万。

图1 研究区示意图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采用美国Landsat4/5 TM和Landsat8 OLI遥感影像数据,选择成像时间为1984年5月7日、2000年4月17日的Landsat4/5 TM影像和2018年4月19日的Landsat8 OLI影像,选择的数据中云量均低于5%,由于崂山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同季节植被生长情况差异较大,会对研究结果产生较大干扰,所以选择的数据成像的月份相差不超过一个月,这样可以减小季节对研究结果产生的影响。

本次数据处理使用ENVI和ArcGIS两种软件,首先利用ENVI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在卫星传感器获取地物光谱信息的过程中,传感器自身、大气以及光照因素可能会对地物反射产生一定影响,预处理的目的则是尽可能消除这些影响,以获得真实的地物反射率,使得后续的分类结果更加准确。利用ENVI软件对预处理后的Landsat TM数据的4、3、2波段进行假彩色合成,对应的Landsat OLI数据进行5、4、3波段假彩色合成,这种波段组合是土地利用分析中较为常用的一种。

2.2 遥感图像解译

此次遥感图像解译使用ENVI软件,采用支持向量机法对1984、2000、2018年的遥感图像监督分类。监督分类之前需要手动进行训练样本的选择,这一步需要结合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卫星地图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目视判读,根据遥感影像的光谱、纹理、几何形状等特征确定出解译标志(见表1)。由于在2018年的遥感影像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城市和农村居民点的分化,遂在分类时将居工地分为城镇和农村居民地两类。

表1 解译标志

续表1

2.3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计算

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的形式、构成、面积等随时间的变化,这里对崂山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首先进行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16-17],可直观地反映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幅度与速度,通过比较各类型之间的变化差异,来探索引起变化的驱动力。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的计算公式为:

(1)

式中:k表示研究时段内研究区中某种土地利用动态度;Ua和Ub分别为研究期初和研究期末该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段的长度。

2.4 变化趋势和状态指数计算

以上分析仅能反映研究区内各种土地类型在数量上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反映土地利用的转化方向,这里引入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和状态指数[16]。在实际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往往是一个双向转化的过程,利用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和状态指数可以更加清楚直观地看到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过程和方向。

其计算公式为:

(2)

式中:Di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和状态指数;Uin和ΔUout分别表示研究时段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转入以及转出的面积总量。

2.5 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计算

根据研究区的面积,使用500 m×500 m的网格对研究区进行采样,将崂山区划分为1 673个风险单元,对每个风险单元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进行计算,得到崂山区景观生态风险的分布情况。要计算景观生态风险指数,首先要对研究区的景观干扰度、景观脆弱度度和景观损失度进行计算[18-20]。

景观干扰度计算公式如下:

Si=aCi+bNi+cDi。

(3)

式中:Ci代表景观破碎度指数;Ni代表景观分离度指数;Di代表景观优势度指数,a、b、c分别为三者的权重系数,根据前人研究结果[18,21],对三个权重系数分别赋值0.5、0.3和0.2。

景观脆弱度指数代表了不同用地类型对抗外部干扰能力的强弱,一个生态系统的脆弱度越大,则其抗干扰能力就越弱。在研究中,各景观的脆弱度指数一般使用专家打分法对其进行赋值,最后归一化得到各景观类型的脆弱度指数Fi(本文使用极差归一化法)。根据前人研究结果[21-23],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脆弱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裸地、水域、耕地、绿化用地、林地、居民及工矿用地(本研究中包括农村居民地和城镇)。

景观损失度计算公式如下:

Ri=Si×Fi。

(4)

其意义是将两种指数进行叠加,从而反映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干扰下,不同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影响程度。

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计算公式为:

(5)

式中:ERIi为各风险单元的景观风险指数;Aki为第k个风险小区第i类景观的面积;Ak为第k个风险小区的面积;Ri为第i类景观的景观损失度指数。

3 研究结果

3.1 崂山区土地利用定量分析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也愈发复杂,及时了解和掌握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和变化趋势,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崂山区土地利用类型丰富,且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土地利用结构,34年来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研究利用ArcGIS及Envi软件,对分类后的1984、2000年Landsat TM和2018年Landsat OLI影像进行面积计算和叠合分析,并建立数据库,得到崂山区土地利用基本结构以及34年来崂山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1984、2000和2018年崂山区土地利用基本构成如图2、图3和表2所示。

图2 崂山区土地利用图

图3 崂山区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图

表2 1984、2000、2018年崂山区土地利用面积统计

由分类结果可以得到:

(1)在1984—2000年这16年间,居工地的面积几乎没有明显变化,但从图2中可以看到,其空间位置的改变还是比较明显的,相较于1984年,2000年崂山区东北部的居工地面积明显增加,而南部居工地面积明显减少,张村河两岸居工地面积也有较明显的增加。从2000—2018年崂山区居工地面积由3 223.49 hm2大幅增加到8 481.50 hm2,面积增加了163%,且其中大多数为城镇面积,除崂山区东北部农村居民地有所增加,其他区域农村居民地面积都在减少,且农村居民地被城镇包围,周围缺少耕地,成为了“城中村”。

(2)林地面积从1984—2000年有较小幅度的增长。其面积由22 492.69 hm2增加到24 707.98 hm2,增幅为9.84%。从2000—2018年又有略微减少,到2018年林地面积为24 485.29 hm2,相较于2000年减少了0.9%。

(3)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从1984年的8 981.82 hm2大幅减少到了2018年的4 549.67 hm2,减幅达到49.35%。但是从图2中可以看到,虽然从1984年到2000年耕地的总面积减少了,但是由于崂山区东北部居民地的增加,又有大量裸地被开垦为耕地,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了崂山区西部边缘。而崂山区南部则有大量耕地被居工地和裸地占用。

(4)水域面积在1984—2018年为逐年减少,34年间水域面积共减少了198 hm2,减少幅度高达68.07%。

(5)裸地面积从1984—2000年大幅减少,且空间位置也有较大变化,崂山区东北部及西部边缘大量裸地被开垦为耕地,而崂山区西南部又有裸地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而将大量耕地变为推平地,而在遥感图像上则显示为裸地面积的增加。到2018年。崂山区内几乎没有裸露土地,2000年图中的裸地已全部被城镇取代。2000年之后崂山区内新增的城市绿化用地利用类型也标志着崂山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3.2 崂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除了研究区中土地利用类型基本结构外,不同种类土地之间的互相转化也是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利用Arcgis软件将1984、2000和2018年三年的土地分类结果转化成矢量数据,并对得到的1984和2000年、2000和2018年矢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可以得到1984—2000年和2000—2018年崂山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图。利用Envi软件,可以生成两期土地分类结果的转化矩阵,并且直接对其面积进行统计。

3.2.1 1984—2000年间土地类型转移动态 由转移图(见图4)和转移矩阵(见表3)可知:

(a.农村居民地转化情况; b.林地转化情况; c.耕地转化情况; d.裸地转化情况。a. Rural settlement conversion; b. Forest conversion; c. Farmland conversion; d. Bare ground conversion.)

表3 1984—2000崂山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

(1)各土地类型之间均有相互转化的行为,除林地外,其他各土地利用类型均有较大幅度的转入和转出情况。

(2)在1984年到2000年崂山区居民地主要以农村居民地为主,且16年间其面积未发生明显变化,但从转换矩阵中可以看出,原始保留下来的农村居民地面积仅有1 371.42 hm2,占1984年农村居民地面积不到一半,其中大部分转化为林地,这部分地类主要集中在崂山区南部烟台顶周围以及崂山山脉的山谷中,总面积为1 359.27 hm2,张村河两岸原始农村居民地均有增长,而新增的面积大部分来源于其周围的耕地(见图4a)。

(3)林地面积有小幅度增加,主要增长来源为农村居民地和耕地,这两种土地类型向林地的净转化面积分别为1 047.33和961.47 hm2,主要是原始林地在其周围的增加。

(4)耕地由1984年的8 958.42 hm2减少到2000年的8 042.4 hm2,减少的面积中大部分转化为农村居民地和林地,净转化面积分别为842.31和961 hm2,虽然耕地总面积减少,但在崂山区北部及中部有大面积裸地被开垦为耕地(见图4c),裸地向耕地的净转化面积为1 044.54 hm2。

(5)裸地面积由2 895.48 hm2减少到1 477.71 hm2,减少幅度将近50%,减少的裸地大部分流向为农村居民地,林地和耕地,新增加的裸地主要集中在崂山区西南部,转化来源主要是林地和耕地,推测是由于要新建城区的推平地。

3.2.2 2000—2018年间土地类型转移动态 由转移图(见图5)和转移矩阵(见表4)可知:

表4 2000—2018崂山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

(1)除新增土地利用类型城镇用地及绿化用地以外,其他各地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裸地几乎完全消失,在遥感图像中已无法识别。

(2)农村居民地由2000年的3 228.12 hm2减少到2018年的2 185.2 hm2,减少了近1/3,其中减少的大部分面积转化为城镇用地,这部分地类主要集中在崂山区西南部,而增加的居民地主要还是张村河两岸原有农村居民地的增长,增长来源还是其周边的耕地(见图5(a))。

(3)林地面积总体来说变化不大,仅有小幅减少,其面积主要流向为城镇用地,且这部分地类主要位于原始林地边缘,原有林地并未遭到过多侵蚀(见图5(b))。

(4)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减少幅度达到42.97%,其主要转化方向为林地和城镇用地,净转化面积分别为1 255.68和1 837.17 hm2,由耕地转化而来的林地多分布于崂山山脉及浮山周边,而崂山山脉以西平坦地区大部分耕地都转化为农村居民地和城镇用地,仅在山脉周围有部分保留(见图5(c))。

(a.农村居民地转化情况; b.林地转化情况; c.耕地转化情况; d.城镇转化情况。a. Rural settlement conversion; b. Forest conversion; c. Farmland conversion; d. Urban land conversion)

(5)裸地中绝大部分转化为城镇用地,此地类占到2000年裸地面积的63.95%,且几乎都位于崂山区西部沙子口街道和中韩街道的大部分辖区。绿化用地有较明显的增长,除自身向城镇用地有一定程度转化外,主要接受了来自林地和耕地的转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1984—2018年这34年间,崂山区的快速发展并未太多影响到林地面积的变化,且林地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崂山山脉和浮山两个地区,这不仅是由于这些地区坡度较陡、海拔较高,不适合人类居住和开发,也与当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密不可分。

3.3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和趋势

根据公式对1984—2000年以及2000—2018年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布雷顿森林体系设计的制度是通过资本管制维持汇率的稳定,而成员国货币的官方汇率的比价通过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国际货币盯住美元的方式来确定,即通过官方的货币政策干预恢复了国际金本位制度。因此,在对待国际金本位的态度上,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自由主义的国际金融秩序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较为重要的是,在管制了源于利差套利的国际资本流动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国际货币主要承担的职能转变为国际贸易的交易媒介和流通手段,这实际上将国际货币的职能置于古典经济学货币理论的框架中,而不是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表5 崂山区土地利用年变化率表

由表5中可以看出,各种土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变化率改变最明显的居工地,其年变化率由1984—2000年的平均每年减少0.004 6%变为2000—2018年的平均每年增加9.062%,反映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崂山区城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林地面积由1984—2000年的每年0.62%较快速增加变为2000—2018年的每年0.05%极缓慢减少,而水域面积的减少速度变得更快,变化率由-1.3%变为-3.32%。耕地面积在两个时间段内都一直在减少,但2000—2018年这18年间减少速率明显加快,裸地面积在两个时间段内均为快速减少。

由表6可知,崂山区居工地1984—2000年在基本保持平衡的状态下有微弱减少,而在2000—2018年处于增加状态,其状态指数达到0.38,说明大量居工地是由其他土地类型转化而来,但居工地转出面积较少,未来居工地的规模仍将增加。林地面积在1984—2000年处于涨势,而到了2000年之后,其面积虽然处于减少状态,但其状态指数仅为-0.046,说明崂山区林地是在基本保持平衡的状态下缓慢减少,预计未来不会有较大变化。水域、耕地在两个时期均处于减少状态,且在2000年之后其状态指数分别为-0.59和-0.61,说明这两种土地类型的减少速度一直在加快,预计这两种土地类型在未来仍将保持减少的态势。可以看出随着崂山区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居工地面积和绿化用地面积大量增加,使得其他土地类型或处于快速减少状态,或处于缓慢减少的平衡状态,其中以耕地和裸地的减少尤为明显,且进入新世纪之后其减少速度均有大幅度增加。

表6 崂山区土地利用状态指数

3.4 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析

根据表7和公式(5)计算得到崂山区3个时期各风险单元的景观风险指数(ERI),根据崂山区各生态风险小区ERI所处的范围,借助ArcGIS提供的自然断点法将生态风险划分为5 个等级:0~0.075 为低生态风险,0.075~0.18 为中低生态风险,0.18~0.37 为中生态风险,0.37~0.72为中高生态风险,大于0.72为高生态风险,在此基础上得到崂山区三个时期生态风险分布情况(见图6)。可以看出在1984年崂山区的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中西部靠近边界的部分,主要是由于这些区域裸地和耕地大量分布,西南部主要为居民地和耕地相互交织,因此多为中低风险区域分布,中间大部分区域被林地占据,因此几乎都是低风险区域;到2000年,崂山区北部以及中西部大部分裸地被开垦为耕地,并且居民地面积有明显增加,因此该区域由之前的中高风险为主下降为中低风险为主,而由于建设需要,西南部有大量耕地被荒废,虽然居民地面积也有增加,但这部分地区也变为了以中高风险地区为主,中部低风险地区面积较1984年有小幅缩减,推测是由于建设和生产的需要导致崂山山脉边界部分林地被破坏;到2018年,区内中风险以上地区大幅减少,以崂山区西南部最为明显,可以看出由于崂山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区内裸地和耕地大量减少,而这片区域也是崂山区如今最主要的城市建成区,中风险以上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中西部,这里也是崂山区目前耕地较为集中的区域。

表7 景观格局指数

图6 崂山区生态风险单元分布

4 分析与讨论

4.1 崂山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1)居工地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在1984—2018年这34年间,崂山区居工地从3 225.86 hm2大幅增加到8 481.50 hm2,且城镇用地面积达到6 271.02 hm2,增加的面积主要是由耕地和裸地转化而来。

在1980年代,青岛的主要城市功能区还集中在胶州湾东岸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市南、市北区,1990年代之后,由于原有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趋于饱和,且新的崂山区也在1994年建立起来,由于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再加上政府政策的驱动,崂山区由此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崂山区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加,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到2017年底,崂山区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6.48亿元、280.16亿元和336.49亿元,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伴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这也促使了崂山区房地产的迅速发展。2008年崂山区房价的均价为7 142元/m2,仅为当时市南区房价的一半,到2014年,崂山区房价已上涨近三倍,均价达到23 061元/m2,成为青岛市房价最高的城区。除住房刚需以外,崂山区因其依山傍海的优越地理环境,也成为高端住宅的聚集地。房地产的快速发展也是崂山区居工地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2)耕地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1984—2018年,崂山区耕地面积由8 981.82 hm2减少到4 549.67 hm2,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被建设用地所占用。

耕地大量减少,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另一方面也受政府政策的影响。由于耕地的土地年产值仅为居工地的约2.6%左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值低下的土地利用类型必然会向具有更高产值的土地类型进行转化。自崂山区划为青岛市区之后,农业生产便不再是崂山区的主要任务,工业、金融业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这些产业的大量土地需求也使得崂山区耕地规模进一步萎缩。

(3)林地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1984—2000年,崂山区林地面积由22 492.69 hm2增加到24 485.29 hm2,这其中增加的林地一部分是由于居民地向平原迁移,导致山区中众多居民地及其周围耕地转化为林地,而在2000年到2018年,林地的面积及空间位置都未有明显变化,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并没有对林地造成破坏,这一方面是由于崂山区林地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及高坡度地区,这些地方并不适于房地产及工业发展,所以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被保留了下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崂山风景区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政府政策也使得崂山区林地被较好地保留下来。

4.2 崂山区土地利用的建议

(1)加强对以崂顶为中心的核心景观区的保护

由于在崂山风景区内还分布有一些居民点和耕地,可能会对崂山风景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威胁,所以应当在居民社区和景区之间划分界限,并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崂山风景区的保护意识,以此更好地保护崂山风景区的生态环境;

(2)合理进行城中村改造

由于崂山区发展起步较晚,与周边的市南、市北区相比,存在大量的城中村,尤其是位于崂山区主城区中张村河两岸的众多村庄,其周围已几乎没有耕地,这些城中村的改造对于当地居民和城市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崂山区作为青岛市大力发展的新城区,由于受到其特殊地形、风景保护区等因素制约,可开发的土地资源却并不多,因此,合理改造这些城中村也是解决崂山区人地矛盾的重要手段。

(3)保护现有耕地,形成多样化产业格局

虽然崂山区已全部作为青岛市城区,农业生产已经不是崂山区的主要任务,但崂山区拥有崂山绿茶、北宅樱桃这样已经具有品牌效应的农产品,所以在保证城市发展的前提下,也应保留部分耕地,形成多样化的产业格局。

5 结论

(1)在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30多年间,崂山区居工地面积大幅增加,农村居民地与城镇用地合计占比由8.52%增加到22.39%,林地面积占比由59.4%增加到64.64%,基本维持在一个较平衡的状态,耕地与裸地面积大幅下降,其中减少的耕地和裸地大多转化为城镇用地和林地,2000年之后出现绿化用地类型,并且其面积一直在缓慢增加。崂山区各土地类型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崂山区西南部与原有城市建成区距离较近的地方,城镇化速度更快,原有耕地和裸地大量转化为农村居民地和城镇用地,而在崂山区东北部,原有裸地被开垦为耕地,且农村居民地面积在持续扩大,城镇化速度较慢。

(2)1984年、2000年崂山区中部林地一直保持较低的生态风险,高风险地区主要集中在崂山区北部以及西南部,而到了2018年,由于崂山区西南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该地区已转变为低风险地区,而崂山区北部由于城市化进程较慢,依旧保持较高风险。

(3)崂山区居工地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1990年代崂山撤县划区后,政府政策驱动下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并由此带动了经济增长,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又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此外,房地产的快速发展也成为崂山区居工地增加的原因;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崂山区发展方向的改变,导致耕地快速减少;林地由于其所处位置不适宜城市发展,所以并未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下遭到太多破坏,且在政府政策的保护下得以被较好地保留。

(4)根据崂山区土地利用现状以及景观风险分布,对崂山区未来土地利用提出以下建议:加强以崂顶为中心的核心景观区的保护;合理改造城中村,以解决目前的可开发地短缺的问题;在保证城市发展的前提下保留部分耕地,形成多样化的产业格局。

猜你喜欢

崂山区农村居民林地
为群众办实事,崂山区打出“跨域通办”组合拳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妈妈不哭
Summer Is Coming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