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的楷模黄克诚
2022-09-05陈国华蒋康贤
■陈国华 蒋康贤
今年是新四军领导人、军事家黄克诚诞辰120周年。黄克诚一生追求真理,被誉为共产党人的楷模。
敢言敢为,刚正不阿
1932年1月,由于临时中央政治局执行了一条冒险主义路线,不顾敌我力量的悬殊,确立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斗争路线,盲目指挥红军攻打城坚墙厚的赣州城。时任红四师政委的黄克诚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红军尚不具备攻坚能力,建议不要与敌人硬碰硬地进行消耗战。黄克诚的意见非但没有被采纳,反而受到严厉批评。他只好率领部队攻城,结果经过一天一夜的多次冲锋,赣州城始终未能攻下,部队却遭受重大伤亡,敌人的增援部队已逼近,再不撤离就有被围歼的危险。在此紧要关头,黄克诚不怕违抗军令,果断命令部队撤离。他的行为虽然为红军保存了一定力量,但却遭到临时中央政治局的处罚,批判他革命意志薄弱,斗争立场动摇,撤销了他红三军团四师政委的职务,降为团级干部。
1934年12月长征时,黄克诚被恢复了政委职务。
黄克诚不但在关键时刻不计个人得失,敢作敢为,同样在战友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勇于担当,冒死保护。1931年夏,黄克诚突然从反“围剿”前线被召回,当时红三军团肃反委员会的人拿出一份四师AB团分子名单,命令黄克诚照单抓人。他一看名单中的所谓AB团分子全是师里作战勇敢、革命坚定的基层指挥员,怎么分析也不是AB团分子。为此他据理力争,用脑袋担保,坚决反对乱抓乱捕好人。为保险起见,他偷偷把这些同志送到山里保护起来。肃反委员会的人知道后,除秘密将躲藏的人抓捕杀害外,还以“同情包庇反革命,破坏肃反”工作的罪名将黄克诚逮捕并欲处决,军团长彭德怀得知消息后,火速从前线赶回将他救出,黄克诚这才死里逃生。
允文允武,军政兼修
1945年4月,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为了扩大根据地,打通苏北与皖东的连接,黄克诚决定对盘踞在江苏阜宁的日伪军进行打击。阜宁据点林立,工事坚固,采取强攻必定造成伤亡。为此,他派少量部队佯攻阜宁城外的据点,待守敌出城救援时切断其退路,并且围而不攻,断粮断供,同时针对伪军大部分来自河南、山西等情况,让新四军中的河南、山西籍战士用家乡方言喊话,动摇其斗志,最后在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下,敌人不得不举手投降。
黄克诚在军事指挥上足智多谋,政治才干上也十分练达。
辽沈战役尚未结束,毛泽东鉴于黄克诚的理政才干,亲自点将让他担任天津市委书记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接到命令后,黄克诚迅即查阅相关资料,制订接管方案,调配工作人员,并且从民生保障入手,发动军民维护社会秩序,恢复交通电力,加强物资供应,帮助工商企业纾困解难,不到半个月就使天津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受到毛主席的赞扬。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关键时刻毛泽东再次点将,调黄克诚担任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湖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黄克诚受命后,在抓好农村工作,解决人民衣食温饱的同时,着力清剿国民党军残余及土匪,深入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推进土地改革,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使新生的湖南面貌一新。1952年,毛泽东第三次点将,任命黄克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后勤部长。黄克诚到任后,本着“为国家负责,为部队负责”的精神,在物质条件十分欠缺的情况下,狠抓后勤体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法规建设,大力推进部队物资统一供给体系,既保证了部队作战需求,又加快了军队后勤现代化建设,被大家尊称为军队红管家。
深谋远虑,高瞻远瞩
1937年,红军改编八路军之后,由于协同抗战的需要,八路军经常与国民党军接触,不可避免地受到国民党军队的不良习气影响,在八路军中出现了一些歪风邪气。时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的黄克诚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向八路军总部汇报,建议恢复政治委员制度,以保持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八路军总部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报告后,立即得到批准,毛泽东还下令在全军开展反军阀主义斗争,同时重新恢复了政治委员制度。1940年初,黄克诚又根据中央关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结合华中抗战的实际,建议中央调派八路军部分主力挺进豫皖苏和皖东北开展敌后抗战,以期与苏北的陈、粟新四军南北对进,共同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中央军委和毛主席认为黄克诚的建议契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遂命令他率八路军二纵三四四旅和新编第二旅及教导营1.2万人南下豫皖苏边区和皖东北地区与新四军一道共图华中。黄克诚克服重重困难,率部递次挺进,穿越陇海线进入淮海、盐阜地区,与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在东台的白驹镇会师,从而打通华中、华北战略通道,实现了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重大战略目标。日本投降后,黄克诚立即把目光放到全局军事走向上,凭借敏锐的战略嗅觉,感到挺进东北对党和军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他以个人名义越级向党中央发出《关于当前时局和军事方案的意见》的电文,建议中央派兵东北,时间越早越好,兵力越多越好,以便迅速建立一块较大且稳固的东北战略根据地。当时临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接到电报后,立即转发给在重庆进行国共谈判的毛泽东,毛泽东看后十分高兴,认为黄克诚的建议与中央的意图不谋而合,于9月23日下令黄克诚亲率新四军三师整体开赴东北,成为11万进军东北大军中最早、人数最多的一支部队。
律己律家,俭朴风范
1941年,他与阜宁县委书记唐棣华相识相爱而结婚。在结婚的当晚,他就与妻子“约法三章”,要求她一不能因为婚姻关系妨碍党的利益,二不能强调男女平等让自己迁就她,三不能打听不应该打听的人和事。唐棣华听了虽然心里有些委屈,但考虑到黄克诚是从党和军队的利益出发,所以也就应诺了。1952年初夏,国家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唐棣华的父亲因抗战时期贩卖大烟并当过汉奸,被政府依法逮捕并判处死刑。唐棣华感到十分伤心,她找到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丈夫黄克诚,想为父亲求情。还没等她开口,就被黄克诚挡掉,最后只是同意她在其父被执行前见上一面。
1979年中纪委出台了《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的文件,规定高级干部不能享受第二套住房。黄克诚对照文件精神,要求妻子把单位分给她的住房交公。唐棣华感到那套住房区位和采光条件都很好,住的时间长,特别有感情,虽然心里有点不情愿,但为了执行国家规定,还是把房子交了出去。
1980年春,黄克诚的小儿子黄晴结婚,希望派小车去接一下新娘。黄克诚知道后,严肃地批评儿子是在用父母的待遇“抖威风”,坚决不让工作人员派车,并对子女下了硬规定,要求他们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用公车办私事,所以黄克诚的4个子女从未坐过一次父母的公车。黄时玑是黄克诚的大哥,革命年代救过他的命,对革命有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大哥希望黄克诚为自己的儿子黄开衡找个工作。当时黄克诚担任湖南省委书记,为侄子安排个舒适的工作不是难事。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教育侄子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不能依靠亲戚关系向国家伸手。黄开衡听从叔叔的教导,通过刻苦学习,考取中南政法学院,最终当了一名普通的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