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功能分级视角下冬残奥会越野滑雪运动项目特征分析
2022-09-05房英杰张雪莲王子朴
房英杰,张雪莲,李 丽,王子朴
(1.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2.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1 引言
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冬残奥会)越野滑雪(亦称:北欧滑雪)是开展最为广泛的残疾人冬季体育运动项目,其是以滑雪板和雪杖为工具,在高低起伏的山上按照规定的路线进行比赛的一种冬季体育项目,视力障碍、脑瘫、脊髓损伤和截肢的运动员均可参加。1976年瑞典恩舍尔兹维克第1届冬残奥会的比赛项目就设有越野滑雪,比赛项目分为视力障碍和肢体残疾2个类别,设有25个小项。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冬残奥会越野滑雪的项目设置都不稳定,为改善这种情况,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IPC)经过不断探索,于2006年意大利都灵第9届冬残奥会开始将越野滑雪比赛项目划分为站姿、坐姿和视力残障3个组别,减轻了赛事安排人员的工作,也给残奥会的有序进行提供了条件。
我国是于2002年初登冬残奥会舞台,参加了高山滑雪和越野滑雪两个项目的比赛。虽然缺乏训练环境,运动员训练时间短,竞技水平较差,但取得了盲人越野滑雪比赛的第6名,实现了残疾人运动员在冬残奥会上的历史性飞跃。在2018年韩国平昌第12届冬残奥会,我国运动员郑鹏取得了越野滑雪坐姿男子15 km比赛的第4名,创下中国参加冬残奥会个人项目的最好成绩。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上,郑鹏、毛忠武分别包揽越野滑雪男子长距离坐姿项目的金银牌,杨洪琼和李盼盼分别摘得越野滑雪女子长距离坐姿项目的金牌和铜牌,实现在冬残奥会上中国越野滑雪奖牌“零”的突破。本研究基于IPC医学和功能分级视角,来积极探索冬残奥越野滑雪运动项目的诸多特点,提升教练员、运动员、保障人员等对此项目特征的全面、深入认识与理解,为我国冬残奥越野滑雪队进一步实现奖牌突破,为运动员备战世界大赛提供参考。
2 冬残奥会越野滑雪运动员医学和功能分级与比赛项目设置特征
2.1 冬残奥会越野滑雪运动员医学和功能分级特征
分类学是研究如何分类的科学,它被应用于大多数科学领域,包括对命名的发展体系和排序,有助于促进交流、理解和辨别内部关系。第一本被国际认可的健康与功能分类体系的书籍是《国际缺陷、残疾和障碍分类》,它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出版发行,并于2001年进行修订,后改名为《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ICF),是当今被世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健康与功能的分类依据。Tweedy等(2002)分析了 ICF(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与残奥会分类之间的分类学关系,认为体育运动中分类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功能性分类,另一种是选择性分类。另外,聚类分析是数值分类学的基本内容也已经被用于残奥运动员的分类领域,以确定损伤的衡量标准。
为了保证冬残奥越野滑雪运动员之间公平公正地进行比赛,尽量减少因身体残疾情况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IPC)根据运动员的表现潜力、损伤情况与体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将运动员分为不同的类别(表1)。其中,站姿分级根据运动员的单侧或双侧通过膝关节的膝以上或以下损伤、单侧或双侧通过肘关节的肘以上或以下的肢体损伤,使用假肢情况及上下肢复合残疾等情况分为LW2、LW3、LW4、LW5/7、LW6、LW8、LW9(LW是Locomotor Winter的首字母缩写);坐姿根据运动员的受损程度和活动受限程度进行医学功能测试(test-table-test,简称TTT),重点测试运动员的坐姿能力和躯干稳定性,用于对坐姿越野滑雪运动员类别的LW10~LW12分级,测试内容包括肌肉测试、坐姿能力评估和躯干稳定性的功能测试。根据身体各部位器官或肢体损伤情况的差异,坐姿级别运动员应至少符合LW4的标准,运动员在第一次参加IPC分级时可以选择站姿或坐姿,第一次分级结束后的下一个赛季前,运动员可以申请重新选择坐姿或站姿比赛。残疾情况发生改变的话,运动员可以申请重新选择坐姿或站姿。脊髓损伤程度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分类标准进行评估,但在确定最终分级之前,所有结果都要经过运动技术和医学分级师(分级组)的评估,但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决策;视力障碍运动员则根据视觉感觉和分辨度,分为B1、B2和B3级。
冬残奥越野滑雪参赛运动员比较特殊,其具体单项的设置依据IPC事先制定好的分类与分级标准执行,运动员根据分级师鉴定的级别性质来参加不同组别和级别的比赛。然而,为了克服分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IPC)开发了以证据为基础的运动员分级系统。运动员比赛最终排名则需要根据运动员的分级对应的百分数(表1)乘以比赛成绩之后的结果进行排名。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越野滑雪比赛项目仍以站姿(LW2~LW9)、坐姿(LW10~LW12)、视觉障碍(B1~B3)为依据划分(表1),每个类别的男子和女子项目比赛均设置3个比赛项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使身体功能相近的运动员分在同组进行比赛,确保比赛的公平性。
表1 冬残奥会越野滑雪运动员医学和功能分级设置Table 1 Medical an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cross-country skiers in the Winter Paralympic Games
2.2 比赛项目设置特征
北京冬残奥会越野滑雪项目设置与2018年平昌冬残奥运会相同,依据运动员的残疾类别共设置了20个小项,分为男、女坐姿、站姿及视力残障3个组别,4×2.5 km混合级接力和公开级接力(表2)。依据比赛距离和团队配合可划分为冲刺赛、短距离赛、中距离赛、长距离赛、混合及公开接力、追逐赛。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包括120个男性名额和90个女性名额,比平昌冬奥会多出50个名额,极大地扩大了各国运动员的参与面。
表2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越野滑雪比赛项目设置情况Table 2 The setting of cross-country skiing events for the 2022 Beijing Paralympic Winter Games
考虑到运动员身体残疾导致身体功能障碍的特殊性,其体力远不如健全人的实际情况,冬残奥会越野滑雪的比赛距离与健全越野滑雪运动员相比有大幅缩短;坐姿运动员的比赛距离设置与站姿和视力障碍运动员相比有较大差异,长距离坐姿运动员比赛项目相对较短,主要原因在于坐姿运动员只能依靠双臂推撑方式驱动身体(包括坐式滑雪器)向前滑行。
3 冬残奥越野滑雪运动项目特征
3.1 竞赛规则特征
3.1.1 赛道与器材
冬残奥越野滑雪比赛赛道的设计应尽量贴近自然原貌,自然呈现,避免人为设置重复路况。为了给参赛者提供适当的展示技战术及体能水平的平台,赛道难度在各类比赛中可做出适当调整,不应因设置急转弯或陡坡而打破原有的赛道节奏,应设置下坡路况以增加挑战性,同时要保证赛道在运动员高速滑行时也可以完成。传统式技术场地原则上要求赛道上应准备2条雪槽并符合坐式比赛标准;自由式技术要求赛道宽度应尽可能宽(6~9 m),赛道全程设置1条雪槽。这些特殊规定对赛道的规划与设计提出了技术性挑战,建设多功能、一体化、满足多方需求的越野滑雪赛道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重点。
冬残奥越野滑雪运动员可使用的比赛器材包括滑雪板、绑定器、滑雪靴、滑雪服、假肢、护目镜、雪杖等,在比赛器材使用上,运动员需要根据身体功能损伤情况差异来决定。站姿与视力残障运动员的雪具可使用正常的滑雪板与雪杖,而参加坐姿项目比赛的运动员则需要使用坐式滑雪器。坐式滑雪器的基本特征是在一对滑雪板上可安装一个固定的、不可调节的座位,座位各连接处不能安装弹簧等弹性部件,座位与雪板连接处不可调节,座位底部与雪板顶端允许的最大高度为 40 cm(包括未被压缩的坐垫)。因此,有必要针对残疾人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研发定制化器材。
3.1.2 视力障碍项目
视力障碍组别在 IPC 认可的比赛中分为B1、B2和B3级(表1),每个级别的视力或视野有明确的范围规定,要求B1级运动员必须佩戴经技术委员会检查的眼罩或眼镜,以保证没有光进入眼罩或眼镜。视力障碍运动员参加比赛时需要有1名视力正常的引导员陪同其一起进行比赛,运动员和引导员要求在同一赛道/雪槽内滑行,避免影响其他队伍。出于安全考虑,引导员可以扶住视力残疾运动员的单侧手臂或单个滑雪杖,但不得有任何助力,引导时只允许用语言、无线电通话或扩音器引导运动员完成比赛。以上规定不但需要运动员具备极强的个人能力,还需要运动员与引导员密切配合,引导员所具备的高超滑雪技术和专业的引导方式将会有助于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
3.1.3 坐姿项目
根据IPC分级规则,在坐式项目比赛中,运动员全程必须保持臀部与座位接触,不能离开座位。为保证臀部不移动,必须使用无弹性绑带将运动员的大腿或臀部固定在座位上。运动员在转向或刹车的时候不允许使用腿部完成,如果坐姿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摔倒,允许现场官员或教练员辅助其返回赛道的摔倒位置。因此,实现运动员与坐式滑雪器之间的“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在训练以及经常性的测试中不断优化,研制出更加符合运动员身体功能特点和运动生物力学特征的坐式滑雪器。另外,坐式滑雪器的重量在IPC规则中没有特殊说明,其发展方向是主要以结实和轻便为重点。
3.1.4 接力项目
冬残奥越野滑雪接力项目比赛的赛道距离为2个交替重复的2.5 km,每段赛道重复使用2次,总距离为10 km。混合接力和公开接力(4×2.5 km)的棒次安排要求相同,即第1棒坐式、第2棒站立、第3棒坐式、第4棒站立,其中的第1棒和第3棒使用传统式技术(C),第2棒和第4棒使用自由式技术(F)。接力项目每队可以由2~4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混合接力比赛要求必须至少有1名女运动员参赛。混合接力要求各队的系数为330%及以下,由个人系数之和计算得出,但每一棒的女运动员系数需要减去18%,坐式运动员系数减去12%(采用坐式姿势的女运动员系数减去30%),而公开接力各队的系数要求为370%及以下,其他算法同混合接力一致。
上述接力项目的特殊规定,使得我们在选定接力运动员时,要全面衡量运动员的个人能力、技术特点、系数问题等,做到以最优化配比来实现最大化效益。
3.2 技术特征
冬残奥越野滑雪运动员滑雪技术和健全人的越野滑雪技术相类似,主要有传统式和自由式两种。冬残奥越野滑雪的传统式技术主要包括分析技术、双杖撑行技术、无滑行阶段鱼骨技术、下坡及转弯技术,采用传统式技术滑行时不允许运动员使用单腿或双腿蹬冰式滑行。为了改变方向,转弯技术可由脚踏及手推动作组成,如果设有雪槽则不允许使用转弯技术中手推的动作。自由式技术则包括其他所有越野滑雪的技术动作。
随着医学和功能分级的不断细化,使得不同组别的运动员在技术使用上有较大区别。坐姿运动员只能采用双臂同时推撑技术完成比赛,主要依靠上肢力量和躯干力量推动雪杖使身体向前滑行,这就要求运动员的上肢力量非常发达且雪杖的材质更加精致。
一般情况下,在下坡滑行时,体力较好且身体各部位协调的运动员可通过流线型低姿势滑降技术降低空气阻力,以达到加速的目的,争取节省更多的比赛时间。此外,对于坐姿越野滑雪运动员来说,在弯道转弯滑行过程中要根据滑行速度和转弯半径的大小合理调整身体姿态和控制滑行速度,避免因滑行过快而摔倒。
3.3 能量代谢特征
能量代谢特征是教练员科学指导训练的一个重要依据。冬残奥越野滑雪项目属于周期性耐力运动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主要动用的是有氧代谢供能,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逐渐转换为无氧代谢供能。从生理学角度来说,代谢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心血管系统向肌肉输送足够氧气的能力、呼吸系统气体交换能力和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周期性耐力项目的技术经济性是节约能量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运动员在整个比赛的滑行过程中要注意体能的合理分配、上下肢动作的协调配合、呼吸与肢体的协调配合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高强度的有氧代谢能力对越野滑雪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至关重要。冬残奥越野滑雪项目需要运动员长时间在温度低、海拔高、赛道崎岖不平的户外条件下进行训练或比赛,对运动员的能量代谢要求更高。不同的赛道段落其动用的能量代谢也有较大差异,在平坡和下坡赛道主要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而在上坡赛道或加速过程中则主要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坐姿越野滑雪运动员因坐在滑雪器上进行滑行,其躯干的过度屈曲将会增加腹内压力,快频率急速滑行时可能会对呼吸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会对能量供应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3.4 身体素质特征
决定运动成绩的主要素质是耐力、速度和力量水平,其中耐力是基础、力量是保证、速度是核心,因冬残奥越野滑雪运动员身体的特殊性,就对其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冬残奥越野滑雪短距离和接力赛运动员必须具备突出的爆发力、途中加速能力和强有力的最后冲刺能力,而中长距离运动员则需要超强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素质。
冬残奥越野滑雪运动员要在规定距离、路线的情况下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比赛,这种大强度比赛需要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结合。从年度训练量的角度来说,男子运动员的年度训练量要达到800~900 h,女子运动员的年度训练量也要达到700~750 h。从年度训练负荷的角度来说,耐力训练负荷约占90%、力量训练负荷比例约占7%~8%、速度训练负荷约占1%~2%。其中耐力训练多以低强度训练为主(约占85%~88%),其次是高强度训练(约占5%~8%),中等强度训练所占比例最低(约占3%~7%)。对于冬残奥越野滑雪运动员来说,因其身体残疾或功能上的障碍,其低强度负荷是在乳酸浓度低于第一乳酸阈值(<2 mmol/L)且心律为最大心律的60%~82%的情况下进行;中等强度负荷是在第一和第二乳酸阈值(2~4 mmol/L)之间的乳酸浓度下进行训练,其心率是最大心率的82%~87%;高强度负荷则要求乳酸浓度高于4.5 mmol/L,且心率要达到最大心率的87%。冬残奥越野滑雪不但是典型的周期性耐力主导项目,更是一项比技术、力量、速度和意志品质的项目。
3.5 战术特征
冬残奥越野滑雪比赛战术需要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根据地形特点和体力分配特点,选择相适应的越野滑雪技术方法。因IPC 规则对越野滑雪的各项比赛出发形式有要求,分为间接出发、集体出发、追逐出发及预赛出发等不同形式,再加上参赛运动员数量较少,因此战术运用主要以个人战术为主,主要包括出发抢位、领先滑行、尾随滑行、变速滑行、超越滑行、冲刺滑行等战术形式。出发抢位是指运动员利用良好的身体爆发力和反应速度,通过快速起动、加速滑行,在最短时间内滑到其他运动员前面,实现领先滑行或抢占有利位置的目的,适用于在越野滑雪短距离和集体出发比赛时采用;领先滑行战术适合于运动员能够控制好个人节奏、个人速度较快、不想被其他运动员所干扰时采取的战术;尾随滑行主要采取紧跟在其他实力相当的运动员后面,减少风阻以节省体力,一般适用于后程冲刺能力强的运动员采用;变速滑行则多与领先滑行相互配合使用,通过不断地改变滑行速度来破坏对手节奏,以此来拖垮或甩开对手,这种战术适合具备高水平的有氧和无氧能力运动员;冲刺战术需要运动员根据自己在临近终点时所处的位置、与其他队员相差的距离等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使用此战术。对于冬残奥越野滑雪比赛来说,短距离表现出超越滑行和全力冲刺滑行的战术特点,中距离表现出领先滑行与变速滑行的战术特点,而长距离则表现出尾随滑行与变速滑行相结合的特点。
3.6 心理特征
当今,竞技体育的竞争非常激烈,这就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冬残奥越野滑雪运动员需要在比赛中克服身体障碍和体能上的双重考验,同时还要面对社会关注和自身期望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对残疾人运动员来说,心理素质上的要求只会更高。在比赛中是否能够实现个人和教练员所期望的运动成绩,不仅需要具备突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素质和技术水平,还需要运动员具备超乎常人的心理素质以及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通过与我国冬残奥越野滑雪国家队教练员和部分运动员的访谈交流发现,有部分运动员存在着害怕在比赛中失利、难以战胜欧美运动员的心理障碍,不能正面看待比赛。也有个别运动员由于过去在比赛中没有做到合理分配体能而导致成绩不理想,使他们总是抱着怀疑自己实力的态度。这种自我怀疑是最有破坏性的自我预言实现,会使运动员产生情绪焦虑、注意力分散和目标不确定,进而在比赛中破坏技术动作的完整性,导致比赛失误。甚至有个别运动员在比赛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对参赛失去了信心,主要表现为没有激情、行为懒散、情绪淡漠、不愿与他人交往等,这种情况的出现与赛前的过度疲劳、教练员重点关注主力队员等有很大关系。因此,应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咨询服务,经常性地针对个别运动员进行心理诊断,对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调节,以降低运动员训练和参赛的焦虑水平,稳定情绪。
4 结语
我国冬残奥越野滑雪队实现了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赛场上的突破,这与教练员、科研人员对运动项目特征细节的把握和科学研判密不可分。在医学和功能分级视角下,深入研究此项目的场地与器材、竞赛规则、技术特征、身体素质特征、能量代谢特征、战术特征和运动员心理特征等,对提升教练团队和保障团队全面认识和理解该项目特征,有效和科学地指导运动员参赛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并能对我国冬残奥越野滑雪项目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