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节约逻辑的批判及当代价值*

2022-09-03王治东张荆京

江淮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节约浪费资本主义

王治东 张荆京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节约即节俭、节省,意味着以较少的消耗获得较大的和持久的效用。若直接按照概念理解,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节约”概念及相关范畴并不是显性的和直呈的,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否认马克思节约思想的依据。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注意到资产阶级十分注重践行节约原则,但资产阶级对节约的践行只是表现为实现资本利益的一种方式,因而也表明了资产阶级节约行为的片面性和虚假性。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节约虚假性的批判,揭示了浪费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社会必须合乎目的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因此,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1]67。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关于资本节约行为的分析已经蕴含着“分析-批判-超越”的理论构建,只有通过对马克思相关文本的发掘,立足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的逻辑起点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节约思想。

一、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节约逻辑的起点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2]从资本诞生初期的原始积累过程中,马克思就关注到了节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从血腥的原始积累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浪费中,马克思也认识到资产阶级所践行的节约是一种服务于资产阶级特殊利益的虚假节约。针对亚当·斯密提出的“预先积累”,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种人,一种是勤劳的,聪明的,而且首先是节俭的精英,另一种是懒惰的,耗尽了自己的一切,甚至耗费过了头的无赖汉”[3]820,马克思指出:“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3]821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节约逻辑的分析并不是从道德层面予以抽象谴责,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考察了历史进程中资产阶级的节约行为,并在现实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节约逻辑开展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说,资本主义血腥的原始积累过程、现实中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浪费现象以及理论上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科学把握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节约逻辑的起点。

(一)历史逻辑: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从15世纪末开始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近四百年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产阶级时代的完全到来奠定了基础。没有自由流动的劳动力,资本家就无法获取剩余价值,所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是资本产生的重要条件。因此,资本原始积累就要求原先处在封建生产关系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劳动者和他们的生产资料相分离,在这个分离的过程中,农民、雇农逐步变成工人。通过对内剥削和对外殖民扩张,新兴资产阶级逐步完成了原始积累。这本是一个充满血腥与暴力的过程,但在亚当·斯密那里却成了“勤劳节俭”之人的“预先积累”,在马克斯·韦伯那里是新教徒彰显上帝荣耀的天职,“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被包装为资产阶级节约的结果。

资产阶级及其辩护者从特定的阶级立场出发,片面、抽象地研究资本的起源,而不能全面、辩证地考察现实并以“现实的人”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这就导致他们只能以人为的思想演绎来代替真实的社会历史过程,通过主观设定“经济人”“无赖汉”的抽象活动来论证资本的出现和增殖的合法性。亚当·斯密就认为:“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一个人节省了多少收入,就增加了多少资本。”[4]这在部分程度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为促进资本积累而做出的努力,但全然忽视了被资产阶级视为节约的东西实质上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与压榨。

(二)现实逻辑: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浪费

随着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启蒙思想家所许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千年王国”却没有到来。相反,以工人阶级为主要代表的劳动者仍然处于被剥削的地位,社会中更是充斥着空前严重的浪费现象。

资本主义社会的浪费首先表现为以生产过剩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自1825年开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在危机中,商品大量堆积,工厂大量倒闭。为了克服危机、避免更大的损失,资产阶级往往以毁灭生产力的方式将过剩商品大量销毁,造成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浪费。

资本主义社会的浪费还表现为对活劳动的浪费。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加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工作日的界限被不断突破,使工人长时间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当中,“资本主义生产并不以工人和劳动资料的积聚所造成的节约为满足。另一类节约是由于轻视‘不值分文的’人身材料而造成的”[5]321。同时,在马克思援引的英国工厂视察员的报告中就记载了大量雇佣童工、对工人残酷剥削的案例;在制陶业有着大量的童工,他们在七八岁的时候就被送进工厂,一天的工作时间往往在14个小时以上,就连资产阶级也承认从事制陶业的工人及其后代在生理上显著退化。

最后,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也是奢侈浪费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进步,尤其是机器的应用使剩余价值的生产能力大大增加,投资、信用的发展使得获取财富的途径越来越多。“资本家财富的增长,不是像货币贮藏者那样同自己的个人劳动和个人消费的节约成比例,而是同他榨取别人的劳动力的程度和强使工人放弃一切生活享受的程度成比例的。”[3]685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浪费和挥霍对资本家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无论是从历史资料的记录,还是从被备受马克思恩格斯推崇的现实主义作家如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人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窥见资产阶级那超越封建领主的奢侈生活。

(三)理论逻辑: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科学认识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辩证发展过程决定了对它的研究难以在整体上采用实证的方法,因此,马克思指出,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也就是从最一般的商品出发,由商品的二重性得出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并以剩余价值生产为核心再深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现象,而对节约问题的分析正是从抽象到具体的一条关键路径。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关于这一基本矛盾的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利用科学的理论武器对一系列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矛盾抽象概括得出的。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不是抽象的“生产社会化”反对抽象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些概念只有同具体的生产状况联系起来才有意义和内容。也就是说,二者的斗争必然通过具体事件如经济危机、阶级斗争,乃至更加具体的节约导致浪费、既要节约也要浪费的矛盾表现出来。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浪费现象,资本统摄下的节约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尽可能少消耗财物,人力、时间等”[6]。受制于资本增殖的需要,资本对节约的践行也必然反映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因此,深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节约逻辑的批判,就能以具体的经济事实来理解资本主义是如何造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单个企业生产的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如何产生的,从而明晰资本主义节约逻辑是如何激化其基本矛盾,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跨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性建立在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

二、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节约逻辑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求,探究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思想意识产生的根源,不能从观念出发,而要深入到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当中去。马克思在分析资本运动时指出:“产业资本决定了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产业资本的存在,包含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的存在。”[7]66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表现为产业资本的特殊职能,并依次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构成资本的循环,进而支配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活动。因此,立足资本循环的过程才能把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节约逻辑批判的主要内容。

(一)货币资本的节约与无产阶级贫困化

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3]171但价值的增殖过程不是在流通领域内创造的,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为了实现价值的增殖即获得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利用货币资本在购买阶段得到使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这二者中,对劳动力的购买尤其重要,因为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就是创造高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正是资本家预付的资本实现增殖的秘密所在。因而,货币资本阶段的节约就主要体现在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最关心的是把工人的消费水平限制在最必要的范围内,即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限度,甚至以低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去购买可利用的劳动力。同时,随着生产方式变革,科学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突飞猛进,促成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以生产资料为主要表现的不变资本在资本中的比重相对提高,相应地,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比重就相对减少。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就相对地降低,社会中就出现了相对过剩的人口和产业后备军。这样,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时进一步增大了议价权从而使工资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通过这两种主要方法,资本家就能用更少的货币购买到合适的劳动力商品。但是,不断把工人的生活水平和消费维持在最低限度的同时,劳动力能够正常发展和活动的条件也在不断被剥夺,劳动力长时间只能处于贫困和萎缩的状态。

除了以较低价格购买劳动力,资产阶级为了节约还可以利用世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在节俭地购买到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后,资产阶级已经得到了劳动过程所需要的一切因素。在购买的过程中,资产阶级节约地使用了自己的资本,用尽可能低的价格购买到了生产剩余价值尽可能好的必要条件。但节约的代价是工人阶级得不到与劳动力商品价值相当的价格,是日益使劳动力陷入不正常的状态取得的,给工人阶级带来的“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3]744。

(二)生产资本的节约和对人的压榨

生产过程是资本运动的第二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制造出商品。生产资本依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又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只是通过具体劳动将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可变资本则是劳动力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自身的价值外还创造出一个余额即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的节约就体现在不变资本上的节约和可变资本上的节约。

不变资本的节约主要通过生产不变资本的劳动的节约和对不变资本本身使用的节约这两种途径来实现。在生产中要“使生产资料用得合乎目的,即原料不浪费,劳动工具受到爱惜,也就是使劳动工具的损坏只限于在劳动中它被使用时损耗的必要程度”[3]216。马克思认为,生产不变资本劳动的节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第一,生产废料的利用。某一部门的生产废料可能被用作另一部门的生产原料,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进而降低生产费用。第二,生产的积聚。生产的积聚降低了生产的建设费用和流通费用,并且由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更高效的结合带来了更强大的剩余价值生产能力。第三,科技进步。生产力的进步会使某些部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减少,进而提高商 品的利润率。[8]102-119生产不变资本劳动的 节约实际上是资本家利用了社会分工制度的优点,凭借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加大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带来的生产集聚,为资本家在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创造了便利条件,这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条件和生产设备的节约,这种节约又表现为对工人所需的安全生产条件、生活条件的节约,是依靠工人的牺牲实现的。除此之外,生产设备如果离开工人的操作或者损坏是不能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这又使资本家制定了严格的劳动纪律,并竭力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

可变资本的节约主要通过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增加来实现。资本家总是竭力延长工作时间以便能够获取更多剩余价值,当延长工作时间遇到自然条件和道德的约束而无可逾越时,资本家又会通过生产技术革新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相对延长,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获取相对剩余价值是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基础的,而这往往又伴随着更大规模的协作、更精细的分工和更高的劳动强度。在这种状态下工人成了“局部人”,作为整个剩余价值生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机械地发挥作用。从中可以看出,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资本更有效的节约,它没有给工人带来福祉,反而使工人愈加非人化。从免除无用劳动、进行标准操作方法的泰勒制到今天把人工智能应用于企业管理,都体现了资本家力求使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从事剩余价值生产的可变资本的节约。人工智能已在多方面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防范人工智能发展中的经济风险必须从反映生产关系的生产、分配、流通等环节入手”[9],“不能否认既有人工智能的威力,不可轻易或自欺欺人地忽略人工智能在多种领域对人的挑战”[10]。在节约可变资本、增加剩余劳动的同时,巨量的商品被生产出来,使商品价值得到实现就成了资本家下个阶段的关键目标。也就是说,资产阶级对“死劳动”异常节约,但是对“活劳动”却空前浪费。

(三)商品资本的节约与生产过剩危机

商品生产完成后,商品所有者就要把它拿到市场上去销售,这就进入了资本循环的第三个阶段即销售阶段。

“资本的流通时间,一般说来,会限制资本的生产时间,从而也会限制它的价值增殖过程。”[7]142基于这种原因,资本家总是倾向于节约流通领域的时间,以便能够迅速收回预付资本和实现剩余价值并开始下一轮的资本循环。所以,资本家就需要快速大量地出售商品以实现这个目标。在这个目标的要求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大规模的生产为前提,同样也必须以大规模的出售为前提,因此是以出售给商人,而不是出售给消费者个人为前提”[7]127。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商品资本的职能也在不断发展并日益独立化为商业资本,以提高资本周转速度,节约流通时间。马克思考察了资本周转中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的关系,发现“对社会总资本来说——就其流动部分而言——,资本游离必然是通例,而在生产过程中依次执行职能的资本部分的单纯交替的现象必然是例外”[7]310。这说明,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这两个组成部分达到均匀比例只是特殊现象,各个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才是常态。所以,随着生产的逐步发展,不仅商业资本的独立性逐渐增强,不同的职能形式也会由于社会分工而独立化和片面发展,这使得生产和消费的规模很少能按照合理比例进行。也由于各个部分是不同的资本家在经营,在执行货币资本职能时,资本家考虑低价购买劳动力从而压低劳动力的报酬;在执行生产资本时的目的,在于高效利用资本生产大量的商品;但是在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时,他们又希望作为消费的主体即收入不高的工人群众能够快速地消费大量的商品。这进一步造成生产和消费的脱节,不断堆积以“过剩”为表现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所以,资本为了实现生产费用的最小化和获取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在资本运动的各个阶段必须以严格的节约为手段。同时,它也造成了社会上更大规模的浪费和工人健康甚至生命的牺牲。基于生产中的现实情况,既需要节约也需要浪费的悖论不断显现,社会中节约导致的浪费也愈发严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不断被激化,直到这个矛盾“通过工人阶级的不断牺牲、劳动力的无限度的浪费和社会无政府状态造成的灾难而放纵地表现出来”[3]560-561。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节约逻辑批判的当代价值

通过对产业资本循环的分析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的节约是一种虚假的节约和真正的浪费,体现为节约和浪费的二元悖论:如果资本厉行节约,就会导致社会参与资本创造的要素的普遍浪费;如果社会厉行节约,就会造成资本创造的各个环节的浪费。这显示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节约逻辑的研究绝不是抽象的道德批判,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彰显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这种狭隘节约需要被批判并扬弃的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的实践中既发挥道德法规的规约作用,也在生产上把握节约的要义,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节约型社会的不断实现。

(一)发挥道德法规在厉行节约中的规约作用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节约逻辑的批判虽然不是道德上的抽象批判,但并不是说在推进节约的过程中就不能发挥道德的作用。任何社会意识都有其社会存在的土壤,都代表着特定阶级的利益。“现在代表着现状的变革、代表着未来的那种道德,即无产阶级道德,肯定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11]所以说,反映先进阶级的要求和历史进步方向的思想意识对节约的实现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造主观世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12]在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都着眼具体任务和要求,在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的相关工作,党中央通过法规构建和思想文化引领,使勤俭节约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13]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14]与此同时,一系列制度规范也大大促进了节约工作。2012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出台大大遏制了公款吃喝和铺张浪费;2016年,中央印发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更是着重提出要解决铺张浪费、挥霍无度等问题。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节约精神以及一系列制度设计,“三公”经费大幅下降,人民群众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也日益转变,餐桌打包、“光盘行动”成为新的时尚,社会财富得到大量节约。

只有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切需求,道德规范层面上的节约要求才能展现强大的现实力量,并推动人们践行节约,而不致沦为空洞的说教。

(二)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落实节约原则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存在节约趋势以及资产阶级利益同大多数人民群众对立,不仅生产环节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消费环节更是以过剩危机的形式造成浪费,是不可持续的、浪费的发展模式。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资本主义社会浪费现象的批判脱离了抽象的道德谴责,而进入发展模式的探索,将之纳入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发展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的结构中。

要超越资本主义这种发展模式,就需要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节约逻辑的批判与当下中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片面要求节约很容易导致禁欲,人们合理的消费需求进而正常的社会生产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说,正确践行节约原则还需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着力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5]199。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着力点,突出在生产方式上的节约高效,以资源节约的方式使经济发展实现升级转换,并通过资源节约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提升,而不是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那样“节约地”使用有利于资本增殖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场社会革命。”[16]注重在生产层面多维度践行资源节约,既超越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节约的狭隘性,又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降低能耗,为人民群众创造高质量的生活,不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节约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节约逻辑的批判是站位于劳动者立场的批判,他指出:“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看,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看做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1]203马克思着眼于广大劳动者,批判的目的是实现劳动者的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时间的节约只是作为服务这一目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手段,节约的价值内核在于使节约服务多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7],不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人民立场,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代表任何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其他的特殊利益,同时也昭示了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根本的力量源泉。正是因为把人民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节约的贯彻才不是抽象的口号。

实现节约离不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只有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15]252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将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更好地用于缩小“三大差别”,并为节约的实现不断奠定物质基础。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存在,如果放任资本无序扩张,以浪费的代价满足少部分人过着奢侈的生活是对节约的背离。因此,必须“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18],抵制资本逻辑在各个领域的渗透,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

猜你喜欢

节约浪费资本主义
不浪费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节约
节约
节约
浪费等于扔钱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