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融入
2022-09-03张春暖
□张春暖/文
我国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初中学生初次在学校接触到历史学科,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历史文化教育的核心阶段。将历史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两者融合,使学生在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持续激发初中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德育培养与历史文化素养的提高。
1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文化是全球文化园中一个别具一格并且体系丰富的系统。这样的文化自华夏大地生根,融合中华民族的智慧,同时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因此发展成为一种富有内涵且能不断自我创新、从而绵延不绝的文化体系。中华传统文化是以纵向发展的眼光下,与现当代文化相区别的一种文化形态。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发展并延续的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与特质。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以产生于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为骨骼,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血肉,以孔子所建立的儒家思想为内核,同时吸收融入了道教思想与佛教思想,筑就历史悠久、体系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1]。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与世界文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文化发展面临严峻考验。随着含有进攻性的外来文化的多领域入侵,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是中华民族需要思考的课题。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中学教学,延续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提高国民素养的需要。社会发展变化,要求现代意义上所认为的“人民”,追求高素质、高内涵、高道德。国民素养的提升基于一定的文化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根,需要中国人民接受教育和主动学习。整个社会成员达到一定的文化素养,以便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高度。
2 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特点
2.1 统一性
中华传统文化基于远古时代的华夏文明,以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在历史发展中吸收融合国内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文明结晶,遭遇分裂、外患等多种情况下,仍旧保持完整、统一的特点。例如,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期,政权虽分裂对抗,文化却是仍旧统一。
2.2 融汇性
我国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点,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诸子百家在时代的争鸣下相互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汉民族文化体系。同时吸收融合其他各民族文化,在扬弃的基础上广纳外来文化[2]。例如,公元前1世纪,印度的佛教文化已被中国文化进行了本土化的吸收与改良,形成了富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佛教文化体系。在本土形成的道教文化的宗教基础上,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形成的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伊斯兰教文化等宗教,使这些宗教文化能够和谐共生,是中华传统文化融汇性的体现。
2.3 延续性
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与埃及文化、希腊文化相比,中国文化从未出现过断档的现象。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可通过史书、建筑、器皿等追溯到五千年至八千年前,朝代更迭的情况下,中华传统文化依旧保持环扣发展。例如战国时期产生的楚辞,时至今日仍旧能够阅读学习,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连续性。
2.4 丰富性
中华传统文化在完整的基础上,内部存在着差异性。中国地域广阔的条件下形成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多民族融合的情况下产生了多样的民族特色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同样具有复杂深刻的内在特点。
2.4.1 注重人文关怀
与西方依靠神学不同,中国古代人类生活由人伦宗法观念作为维系社会发展的纽带,遵循儒家思想提倡的道德规范,并不按照某个神的意志进行个人生产生活。
2.4.2 推崇和谐
中华传统文化主张“殊途同归”,社会万物在其该处的位置上达到整个社会形态的和谐统一。并不主张对抗与侵略,在众多历史事件中具有不同表现。
3 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教学
3.1 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历史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
步入初级中学的学生,因首次接触到历史学科,存有一定的好奇心。相较于其他学科,历史学科具有复杂性与深刻性。为避免教师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引起的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下降,应适当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相融合。在传授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将中华传统文化中与课本知识相关联的内容串联,建立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教学情境,帮助初中生快速适应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破除以往的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学习观念,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交流活动,降低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提高初中生学习中国历史的自觉程度,养成历史辩证思维[3]。
3.2 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与历史教学的融合
3.2.1 学术思想与历史教学的融合
我国古代哲人们的学术思想与理论学说,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在教授历史课本内容时,通过融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学术思想,来帮助初中学生了解该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环境特点,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一方面促进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争鸣,形成了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具有代表性的多元学说。例如,老师在讲授历史课本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章节时,可以通过介绍各家学术思想的丰富内容,引导学生对该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文观念进行了解与思考。避免一味地由教师输出教学内容,可建立百家争鸣的模拟情境,由个别学生扮演各家学术思想代表人物,其他学生发表对于该学术思想的理解与判断,开展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助的课堂学习交流活动,令学生沉浸式体验春秋战国时代背景下各国纵横与对抗。
通过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发初中学生对于历史科目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通过学术思想的融入学习,便于学生理解各朝代政权、政策、制度更迭下的思想原因,挖掘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动力,提高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个人思想素养的提升。
3.2.2 古典文学与历史教学的融合
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代表内容。中国古典文学注重现实和人生,强调教化功能,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散文、辞赋、小说、戏剧,代表着该社会条件下中国古代人民生活的变化与经济基础的发展。初中生经历过小学的语文诗词背诵,已对古典文学有了一定的认知。基于诗词的基础上,融入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内容。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时期产生的诗歌总集《诗经》、深受南方风土自然和巫术文化影响的《楚辞》;进入唐代高度繁荣的唐诗;宋代极盛的宋词;元代迅速发展的戏剧;出现了《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名著的明清时期等。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其对于文学发展的特殊贡献,老师可以融入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文学内容,使学生将所学习的文学内容与历史课本相结合,在学习历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古典文学作者、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联想学习能力与自主探究意识,实现学生全方位的素质提升。
3.2.3 传统建筑与历史教学的融合
建筑与生活密不可分,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建筑作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层面,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根据以往的历史教学,老师注重输出课本内容,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活动参与人员的传统教学课堂氛围。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融入传统建筑作为辅助教学要素。讲述各朝代内容,可融入古代城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例如,讲述秦朝大一统内容时,融合长城等防御性建筑的设计变化内容,串联起自春秋战国时代至秦汉时期的长城修建工程;唐朝历史时期教学可融入城池相关,通过介绍长安城建立的时代特点,与其他国家同一时期的建筑风格进行对比,引发学生对于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考。
也可举办由学生作为输出的传统建筑与历史朝代的相关汇报活动,通过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融入具象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要素,开展生活中的传统建筑与历史课本的联结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身边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历史内容拉近,丰富初中生学习历史的途径,减少单一化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增加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的趣味性。
3.2.4 科技成就与历史教学的融合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认为,中国人的科学技术发明在3世纪至13世纪间始终保持在令西方不可企及的科学水平。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伦理型社会,虽然科学技术活动与当时所提倡的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理念相悖,但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仍旧发展出“四大发明”等具有实用性特点的成就。
例如“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是古代炼丹术不断实践发展的产物。讲述火药这一发展成就时,可由部分学生分别扮演在炼丹时发现了制造火药的具体方法的唐代炼丹师;利用火药制造火箭、火球与火蒺藜的宋代武器制造师;在南宋末年进行跨国硝石贸易的中国商人购买了硝石制成火枪的外国武器制造师。让非参与扮演角色的学生猜测进行扮演活动的学生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不同朝代火药技术的发展变化。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融入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习惯,加深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感。
3.2.5 中外文化交流与历史教学的融合
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参与过对外交流与学习,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众多外来文化成分,展现出中华文化特有的厚度和融合度。因此中华文化交流的过程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基于历史条件的一部分[4]。
例如,老师可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举办徐福东渡、佛教东传、西行求法、郑和下西洋等需要学生参与扮演历史人物的互动游戏,利用多媒体设备作为背景,同时播放音乐,简单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在演绎与观察中记住不同时代所发生的事件,提高初中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将中华传统文化因素融入至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是帮助初学生将传统的被动式学习心理向主动式探索心理转变的有力环节,有助于奠定我国中学生历史基础,体现我国素质教育中德育方向培养理念。■
引用
[1] 顾培兰.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J].基础教育论坛,2022(29):44-45.
[2] 吴翠英.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新课程,2022(23):8-9.
[3] 赵国琳.初中历史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2.
[4] 朱志花.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3):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