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西大别山民歌的衬词衬腔艺术研究

2022-09-03裴贻思许倩文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皖西金寨衬词

裴贻思,许倩文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皖西大别山民歌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域的传统民歌,通常也称作皖西民歌。 大别山绵延鄂豫皖三省交界数百公里,在皖西,淮河水入境穿过,与大别山息息相连。 皖西大别山民歌应山而生,以水相传,是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具有极高的传承及研究价值,2008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皖西大别山民歌的种类非常丰富,其体裁多以山歌、小调、号子、茶歌、秧歌、排歌等为主,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山歌有“慢赶牛”“斩板山歌”“快板山歌”“寒音山歌”等;小调主要有吟唱调、谣曲、时调三类,如金寨地区的《卖饺子皮》、舒城地区的《大姑娘卖饺子》等;号子,又称“劳动号子”,如金寨的《装卸号子》、六安的《压路号子》、霍邱的《车水号子》、寿县的《抗旱短歌》等。皖西大别山民歌多样的艺术形式,是该地区及附近区域民间音乐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也为皖西大别山民歌中衬词衬腔的艺术类型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和音乐素材,以及更为广阔的提升和传承空间。

一、皖西大别山民歌中衬词衬腔的艺术类型

我国民歌除了有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 还常常穿插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衬托性词语,俗称“衬词”,比如语气词、感叹词、象声词、称谓词等,以参与情感的积极表达[1]。 衬腔则是旋律中应唱衬词的歌腔,衬词和衬腔在民歌中往往是孪生一体共同起着陪衬的作用,是民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

安徽省地方方言区, 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一般以淮河、长江为界划分。淮河以北的语言偏“侉”,俗称“北侉子”;长江以南的语言偏“蛮”,俗称“南蛮子”。皖西大别山地区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在文化语言上,主要呈现三个色彩区,即沿淮地区的霍邱和寿县,地处山区的六安、霍山、金寨,地处东区的舒城。 其间虽相隔不足百公里,但音调语言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皖西大别山民歌中的衬词受到江淮南北语言的影响,形成一种“既蛮又侉”的特有风格。如《远望乖姐顺路来》中的衬词“噫哟”,《三月杨柳青》中的“来哎哟”“子哎哎哟”等衬词。

(一)衬词的分类

皖西大别山民歌在衬词的使用上,与当地方言密切相关,非常接近皖西地区的口语用词,如“来”“小”“恩呀子哟”“咦子呀子哟”“唯呀呀得喂”等,其形态分布有以下三种。

1.单音节衬字

皖西大别山民歌中使用较多的衬字有:“小”“来”“之”等,它们的分布及意义也有所不同。

(1)“小”。“小”多分布在名词前,也有少数在名词后,均无实义。 以六安民歌《大姐张嘴唱起歌》中的衬词“小”为例:分布在名词前的有“(小)辫子、(小)嘴、(小)画眉、(小)彩云、(小)锄子、(小)鹦哥、(小)太阳”共7 例;除(小)嘴外,其余在当地方言中并非常用搭配,而“(小)嘴中的”“小”也并没有表示形状小之义。 分布在名词后的“喉咙(小)”,也没有实义,仅为补足音节。

(2)“来”。“来”多放在谓语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如舒城民歌《舒城花鼓》出现两处衬词“来”:“赶上场(来)卖个呆”“翻一个岭(来)过一个冲”[2](P18)。 衬词“来”都处在连谓结构中的第二个谓语前。 再如金寨民歌《慢赶牛》:“栀子花(来)靠墙栽”①。 衬词“来”的位置是谓语前。

(3)“之”。在皖西方言中,“之”字具有表示动作的完成和状态的变化等语法功能,相当于“了”。 民歌中的“之”也多具有此意,如舒城民歌《纺纱线》中的衬词“之”:“三天纺(之)十二两,共四天纺(之)一斤纱”,用在动词“纺”之后,均表示动作的结果。

这些衬字在民歌中虽然没有任何实义,但它们穿插在正词之间,使民歌中的乐思和口语自然地结合起来,是音乐形象的塑造、情绪表达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也增强了皖西大别山民歌的特色性和趣味性。

2.多音节衬词

多音节衬词一般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音节的衬字组成,如皖西民歌《小郎住在桥两头》多次出现的“你小”“你之”“之哎”等衬词。有时也会一整句出现,如《一把筛子好些眼》:“(哎嘿)你那放牛(哎嘿)我们来对歌(哎嘿哎嘿咦呦嘿),(哎嘿)你那放牛(哎嘿),我们来对歌(哎嘿),你出我对(哟哎嘿咦呦嘿)。 ”[3](P27)

这类衬词的使用,即有助于皖西地方色彩的表达,又符合皖西地区方言的行腔风格,为皖西大别山民歌的正词涂上了浓浓的皖西色彩。

3.整段衬词

皖西大别山民歌也会出现一整段都是衬词。比如六安民歌《只要五句真山歌》除了两句正词“新打小船下江河,桅杆头上挂铜锣”外,第二段一整段都是衬词“哎呀哎呀哎呀,哎呀咿噢咿噢啊……哎啊哎啊哎啊”[4](P3)。 这类整段衬词在民歌中虽整段出现,但它不能表达具体的内容和感情,却有助于补充内容,改变结构。

(二)衬腔的分类

伴随着丰富多样的皖西大别山民歌,皖西大别山民歌中的衬腔也很丰富,虽独立性不强,但它不受词曲陈述关系的束缚,多以乐汇、乐节、乐句等形式出现,充分体现皖西地方特色及行腔韵味。

1.乐汇型衬腔

乐汇型的衬腔一般以一个简短的乐汇形式点缀在句中或乐句与乐句之间,多见于山歌、号子。如皖西金寨民歌《站在高山唱山歌》:“站在(吔)高山(唻)唱山歌(哟嗬),这山唱来那山和(唻),唱着(哩个小)山歌(哟嗬)追太阳(啰嗬),太阳你小不落(哟)歌(那么)不(哟)落(啰哎嗨哟)。站在(吔)高山(唻)唱山歌(哟嗬),这边你小唱(唻哟)那(呀么)山(唻)和(啰哎嗨哟)。 ”[3](P17)其中“啰哎嗨哟”是贯穿全曲的乐汇型衬腔,这一短小的乐汇是全曲的核心音调。

乐汇型衬腔也会以长音形式出现,一般会在民歌的句首或句尾。如霍山民歌《打凉蓬子》的开头一个整小节长音衬腔:“嗨”, 引出了后面的问句:“什么花开头朝下”[4](P33); 金寨民歌 《唱歌的可是凡间人》:“郎在(呀)高山(唻)唱一声(啰),顺风(你就)刮到(啊)紫(啊)禁(啰)城(唻)。 ”[4](P25)有时在句首,还会出现带有装饰音的衬腔, 类似于山歌的引腔,这在皖西大别山民歌中也极为普遍。其节奏舒展自由, 装饰音的加入为直白的引腔平添了一些趣味。比如六安民歌《农业生产要抓紧》中的(二声):开头(哎嗨) 由两个带有前倚音的商音与角音时值用了整小节引入,为正词“你莫在家中你磨时辰”增添了一丝诙谐与调侃。

2.乐节型衬腔

乐节型衬腔建立在多个乐汇的基础上,一般会出现在乐句的句尾,如同乐句的拖腔,多见于山歌、小调等。如皖西民歌《只要五句真山歌》:“头上(啦)挂(呀)(啊咦)铜锣(呀),(哎呀哎呀哎呀),(哎呀咦噢咦噢啊咦噢啊),(哎呀咦噢咦噢啊咦噢啊)。”[4](P3)有时用在乐段的结尾, 也能够起到了完整乐意、巩固终止、深化情绪的作用。如六安民歌《车水不唱瞌睡多》最后一句:“哎,咦哟嗬嗬,哎,哟哟哟嗬嗨,哎嗨嗨哟! ”[4](P39)

3.乐句型衬腔

乐句型衬腔也可简称作衬句,在皖西大别山民歌中很常见。 如皖西民歌《一把筛子好些眼》:“(哎嘿)你那放牛(哎嘿)我们来对歌(哎嘿哎嘿咦呦嘿),(哎嘿)你那放牛(哎嘿),我们来对歌(哎嘿),你出我对(哟哎嘿咦呦嘿)”[3](P27)。其中衬词“哎嘿哎嘿咦哟嘿”就是以衬句的形式重复前一句正词的音乐材料。

其他还有以整段衬腔形式出现的民歌,在皖西大别山民歌中极为少见,这里不再举例。

二、皖西大别山民歌衬词衬腔的外在特征

我国的民歌蕴藏着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其表现特征,比如音调、歌词、衬词衬腔等,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紧密相连。皖西大别山民歌中的衬词衬腔由于受到皖西大别山地区特有的地理形态、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备了以下两个鲜明的外在特征。

(一)地理形态因素影响下的多样化音乐形式

皖西地区多样化的地域环境孕育了多样化的文化属性,多样性的文化属性造就了多样化的音乐特征[5]。

皖西大别山区域地处安徽省西部,行政地域包括六安市辖区的“四县三区”,以及寿县(今淮南市辖)。 其中金寨县、 霍山县及六安市地处大别山腹地,霍邱县及寿县地处淮河南岸的丘陵水域,这种山水相间的特殊地域既形成了淮河南北截然不同的气候差异, 也产生了皖西地区特有的民歌类型,所以皖西大别山民歌兼容了山地和水路民歌的特征,集南北旋律发展之风格,旋律粗犷豪迈且不失水路民歌流畅、灵动的“刚柔相济”之特点。 其曲调既有高亢热情,粗犷豪放的“山歌风”,同时也蕴含着淮河流域鱼米之乡的婉转悠扬,在音调发展及衬词衬腔方面体现了南北交融的多样化音乐特征。比如谱例1:

歌曲虽从#g 羽调主音开始, 但第三小节就在宫音B 上一个八度大跳, 唱出了北方音乐豪放之因素,呈现宫调明快之色彩,凸显了山区人民开朗洒脱的性格特征。 随后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衬词衬腔的加入,音乐的情绪逐步向南方音乐柔和之因素游弋。“万岁爷听见(了)下了位(呀),娘娘(啊)听见(了)动了心(来),唱歌(你小)可(啊)是(啊)凡间(唠)人(来)。 ”[4](P25)这里的衬词“了”“来”“你小”等皖西地区的口语用词,弱化了北方音乐的粗犷豪放之特点,增以南方的柔和细腻之意,体现了南北交融的多样化特征。

谱例1 金寨民歌《唱歌的可是凡间人》

(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下的红色元素

皖西大别山民歌的产生历史悠久,具有较强的历史稳定性,时间跨度大。 有的民歌内容反映皖西地区不同时期的风土人情与民俗等, 如六安民歌《反贴门神左右难》;有的反映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历史事件,包括红色革命、生活劳动等发展的面貌,如金寨民歌《三国英雄数马超》《歌唱立夏节暴动》。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由金寨民歌《八段锦》的曲调填词发展而成的革命历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见谱例2、谱例3。

谱例2 金寨民歌《八段锦》

通过歌谱比较可见,改编后的歌曲在原《八段锦》曲调的基础上填词,加上了衬词“呀”“呀啊”等。这些衬词衬腔的加入,就把当时皖西大别山苏区人民张灯结彩庆祝自己的苏维埃政府诞生的喜悦之情,以及工友、农友的亲切之情,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当时特殊的历史年代里,很多有志青年也都是唱着这首歌报名参加了红军, 走上了革命道路, 同时也把这首皖西大别山民歌唱遍了全国各地。其他还有诸如改编后的金寨民歌《送哥当红军》等也已作为红色歌曲广为传唱。在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下, 这些歌曲蕴含着浓厚的大别山红色特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谱例3 革命历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三、皖西大别山民歌中衬词衬腔的内在特征

皖西大别山民歌中衬词衬腔的运用还具备三个方面的内在特征。

(一)浓郁的地域色彩

民歌是一种来源于生活又体现着生活,与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密切关联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它的“地域性”特色十分浓郁。 方言受地域的影响,衬词受方言的影响,皖西大别山民歌中的衬词大部分为皖西地区方言中常见的字词,形成皖西地区特色的衬词形式。 比如衬词中的“小”“哦”“哆”等字,是皖西地区方言中较为典型的语气词。 金寨民歌《眼望乖姐靠门庭》:“眼望乖姐(子哎)靠(哎)门庭(哆嗬),头上(之小)青((哕)丝(哆)赛(哆)鸟(哟)云,眉毛(小)弯弯(味)初(哆)三(哎)月(哆)眼睛(哆)好似(哦)过(哎)天星,赛天灯(哦)地灯(哆),赛金灯(味)赛银灯,赛他三八二十四个琉((哦)璃(哦)灯(哆),小乖姐(小)生得(子哦)爱坏(哦)人(哆)。 ”[4](P23)这些方言衬词具有一种“既蛮又侉”的特有风格,是“地域性”特色的完美体现。

(二)完美的音乐形象

在民歌中,正词正腔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因素, 而衬词衬腔的加入则为音乐形象的完美塑造“添砖加瓦”。 衬词衬腔的大量运用,是皖西大别山民歌中的传统特色,是皖西人民智慧与感情的结晶体现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金寨民歌《打一把苦菜当晚饭》:“眼望(之)乖姐(子哎)穿身(小)蓝(唻),脊梁(的小)背(哪)个(唻)小(唻)挎(唻)篮(啰),郎问(唻)乖姐(子哎)哪(个)所(小)去(呀)?一家(啦)不知道(小)一(呀)家(之)难(唻),打一把(小)苦菜(哟)当(个)晚(的哪)饭(啰)。 ”[4](P14)这是一首反映大别山农民贫苦生活的作品,单看正词曲调与歌词并没有太令人深刻的表现意义,但当加入有音调的地方方言衬词之后,就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把当时农民生活中的“苦”充分地表现出来。

(三)多彩的音乐表现

衬词衬腔的加入能为音乐的表现提供必要的多彩元素,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旋律发展上说,衬词衬腔插入在音乐主体之前、之间、之后,能够使歌曲有完整的音乐进行。如金寨民歌《三个大姐一阵行》中结尾的衬词衬腔“咿呀咿呀咿呀哈,咿呀咿呀咿呀咿哈”[4](P6),最后结束在徵调式的主音上,使得音乐整体结构有了完美的进行。

其次,从旋律结构上说,正词不能带来完整的旋律结构时,衬词衬腔的加入使得歌曲旋律结构饱满,如金寨民歌《压路号子》,开头“唠咦唠哎,哎哟嗬哎嗨”,结尾“哎嗨哟嗨”,在衬词衬腔加入之后使得音乐结构得到扩充,音乐更加饱满,更能丰富地表现劳动人民的实际生活。

最后,从旋律表现上说,衬词衬腔能够激活、深化歌曲所要表达的主旨、 内涵, 使得歌曲中的人、物、景、情更加生动、活泼地呈现出来。 如六安民歌《铁打的心肠也软了》中正词部分只有五句七言,平淡生硬,无情可感,让听者无法体会“铁打的心肠”如何变软。 通过“哎”“小”“啊”等衬词衬腔的加入,就深化了正词语言的艺术性,形象地刻画出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也使得人物语言变得诙谐有趣,音乐表现也得到强化。

综上可见,皖西大别山民歌中的衬词、衬腔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类型和艺术特征。它们不仅为皖西大别山民歌增添了浓浓的皖西原生态风格色彩,而且在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这对姊妹艺术上也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虽充当配角,但却在民歌中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这些衬词衬腔,在皖西大别山民歌中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不仅升华了皖西大别山民歌中原生的词曲关系,而且对于皖西大别山民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对于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 地域风情的推广与传播,乃至皖西地区人文旅游事业的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注 释:

①参见蚌埠市艺术研究所编印的《花鼓灯歌选》,内部印刷,1990 年版,第18 页。

猜你喜欢

皖西金寨衬词
中國“將軍縣”安徽金寨:高速連接長三角 山貨緊俏遊人如織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回马枪
回马枪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金寨红
幸福金寨
回马枪
金寨红茶品质特征及其加工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