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院校“军民融合、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9-03许桂云李园奇
许桂云 李园奇 杨 阳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重庆 402760)
2019年1月,国家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1],至2021年1月,教育部已批准了 27 所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本科大学,承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9年5月,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经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成为全国首批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高校,自2019年起面向全国招收本科学生。为了办好本科试点专业,着力为重庆乃至全国培养更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依托50年办学形成的“源于兵工、军校融合、服务国防”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持续保持职业教育属性和特色,坚持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针对2019年首次招生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探索,从调研分析企业人才需求出发,构建课程体系,创新研究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国家及企业急需的高质量人才。
一、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对机械设计制造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一)国家经济发展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工业4.0时代,无论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核心都是智能制造。推进智能制造,是全球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国家根据制造业发展趋势,制定了一系列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教育部也根据规划提出了对接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提升计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据统计,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每年培养的毕业生约1 000万人,分布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新增一线从业人员的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但是,在全国超2亿的技能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仅有5 000多万人[3]。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在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过 1 900万人,2025 年这个数字将接近 3 000万人[4]。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重庆拥有以汽车、电子、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制造业基础较好,发展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19—2022年)》提出推动现有装备产品向智能化、成套化和系统化转型升级。《重庆市发展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2)》提出,到2022年,重庆累计推动5 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设10个具备国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50个智能工厂、500个数字化车间[5]。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各行各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工程技术岗位群的综合性和复杂度大大提高,单一专业型人才已无法满足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人才培养需要加大多专业或多领域的跨界交叉。
二、创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企业需求,更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27所职业本科大学大多由传统高职院校升格而来,随着人才培养要求发生变化,传统教学模式及其支持系统在内的整体教学范式已无法满足当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加之,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冠疫情的突发加速了全球教育的变革,带来了人才需求、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本质改变,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顺应当前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发展趋势,探索构建适应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范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地方适应性,是当前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重大挑战。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与时俱进地提升人才培养定位,积极探索“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培养规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档次,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输送高技能工匠。这既是国家创新战略转型赋予高职教育的时代使命,又是高职院校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高技能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6]。
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式及对企业管理人员、职业院校教师、毕业生等开展访谈、调研,对制约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了主要因素是职业专科与职业本科界定模糊,适应职业本科教学的教材缺乏,教学团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课程教学改革有待深化,技能实践教学内容未能与行业、企业发展趋势有效对接等。基于此,学校根据国家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及企业的需求,引入企业高端人才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参与人才培养建设,对高校职业本科和职业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对校企“双元制”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课程体系进行讨论,多方面研究人才合作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确定人才合作培养的具体实施策略,及时调整职业本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创新“专业导师双元制”教学团队、“双创”实验班、技能竞赛工作室等培养路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教20条”要求,面向行业产业高端领域,致力于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铸造。
三、本科职业教育“军民融合,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职教 20 条”明确要求,要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双方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2019 年工作要点》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因此,职业本科教育必须深化校企合作,坚持“双元”育人,着眼高层次性,把握职业性,突出复合性和特色性[7]。
(一)“军民融合、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当前我国最紧缺的人才是基础研究高端人才和生产一线高端人才,其中,生产一线高端人才的培养需要职教担负使命,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背景下,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重视职业教育能力素质结构的复合性、适应性,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创新“专业导师双元制”、“双创”实验班、技能竞赛工作室等培养路径,基于校企合作,构建“军民融合、双元双创”的机械设计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职业本科教育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军民融合”主要表现在专业建设牢牢抓住“兵工特色”的独特优势,根植兵工厚土,传承兵工精神,依托重庆西南兵工局下辖的众多兵工企业的支持,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培养优秀兵工人才为突破口,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双元双创”主要表现在依托大师工作室、双创实验班,促进教师学生共同体建设,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合作企业红宇精工、长安汽车、宇海模具、子午谷科技公司、元道航空公司等在人才需求、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实践实训、仪器设备、学生就业等方面提供全程培养服务;以“陈瑞森、张德勇国家级大师工作室”为依托,在实习实训、工匠精神培养、兵工人才培养、双师教师培养、科研攻关等方面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帮助。校企合办“红宇精工”“蒂森电梯”“嘉陵军车”等订单班,联合培养企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也为毕业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渠道。
(二)“军民融合、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1.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确立核心课程,构建课程体系。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该专业以机械设计制造类岗位技能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能力为核心,以设计、制造、自动化控制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参照机械行业现行的职业准则,按照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一般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即毕业后的最初从业阶段、第一发展阶段、第二发展阶段,分析典型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典型职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从业资格要求等,设置针对性和适应性课程,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核心课程主要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机械产品结构设计、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机械CAD/CAM应用、电气控制与PLC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金工实习、电工技术实训、数控加工实训、电气控制与PLC实训、认知实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并制定对应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该专业毕业学分为178学分,总学时3 19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 540学时,占总学时的48.3%,实践教学1 650学时,占总学时的51.7%。课程内容立足合作企业真实任务,如宇海模具生产线、子午谷科技公司航空零件加工等组织工学交替培养,注重校内课堂教学、仿真实训与校外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和融汇。同时,将培育安全生产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课程教学、职场环境熏陶、情景体验、国家技能大师讲座以及丰富多彩的“双创”实验班活动等手段,实现校内校外、课堂内外共同开展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图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2.开展校企合作,打造创新型“教学科研双师型”师资团队,夯实人才培养基础。“职教20条”提出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指出,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加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的质量[8]。随着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对复合型人才质量的要求更高,以“教学科研‘双师型’教师”团队形式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成为必然[9]。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多措并举,采取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及校企合作方式创新“教学科研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1) 建设专兼结合,适应当前机械制造业发展的课程教学团队。在加强专职教师培养的基础上,聘请机械制造行业相关知名企业中的业务骨干和专业精英为兼职教师,建设课程教学团队。来自行业的创新创业专家不仅能够带给学生当前最新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职业精神,激发他们对专业实践的兴趣与热爱。
(2) 校企协作研发科研项目,创新建设教学科研型师资团队。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专任教师到企业与企业工程师、技师开展学术交流,合作进行设备研发、技术革新等。例如,与当地科学技术协会、企业工程师协同开展“军民融合模式下的弹壳阴极电泳涂漆生产线自动装板机的研发”“汽车曲面钣金件三维激光切割柔性夹持工装的设计与研发”等项目,与重庆市璧山区茂渝机械制造公司合作成立工程材料研究技术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展企业职工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解决生产、加工工艺技术难题,促进企业升级改造。组织教师参观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立嘉国际智能装备展览会及参加企业交流研讨会,了解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动态,接轨行业发展。通过开展校企学术交流,实现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间的优势互补,促使教师接受机械制造行业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在产品研发及技术服务中得到锻炼,有效提升团队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3) 补充实验实训设施,拓展校企合作渠道,保障人才培养的实践条件。根据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要求,学校建有6 000平方米机械工程实训中心1个,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创新实验室、逆向工程与3D打印实训室、电气控制与PLC实验室、精密加工技术实训区、机床结构拆装实训区等21个实验室(实训区)。为强化职业本科实验实训项目的管理,成立机械工程学院实验实训中心,设主任专职管理,招聘专职实验员,逐步补充、完善实验实训设施,如机电传动测试及故障诊断分析实验台、机电液故障诊断与分析实训平台、PLC电气控制实验箱等;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根据课程内容及实训平台开发实验实训项目。深化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建有宇海精密制造、长江电工、红宇精工等13个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认知实习、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等实习要求,形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4) 深化校企合作,“双元”开发数字化教材,建立动态教学资源库。学校与2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深入开展调研,确定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双元开发“互联网+”新形态数字化教材。拍摄机械加工、三坐标检测视频,绘制三维零件图等,合作编制、出版集理论与实践技能训练为一体的适应职业本科教育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数字化教材以及《机械制造基础》智媒体教材。教材坚持理论知识扎实够用,实践训练接轨制造业生产实际,将教学重点、难点及检测实践教学环节拍摄成微课、视频等素材插入教材,学生无须下载任何App,用微信扫码即可查看视频,采用扫描二维码的方式,相关教材平面图形的三维图像效果即刻呈现,微课、实践教学视频均可观看。同时,在职教云平台建立动态、共享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5) 依托职教云平台,开展“互联网+”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互联网+”教育为传统职业教育带来冲击,同时也为本科职业教育带来丰富的共享资源。课题组依托职教云平台建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等7门专业在线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采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仿真模拟教学等方法,开展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按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教学设计,课前发布预习任务;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应用平台摇一摇的功能,以及抢答、提问、讨论、头脑风暴、小组PK、课堂练习等方式开展教学和答疑;课后采用讨论、在线作业及考试等形式检验学习效果。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既可课前预习课堂内容,又可在课堂上体验多种学习方式,课后重复学习巩固知识。专业核心课程“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对接华中数控有限公司的数控车铣加工开展1+X课证融通改革,把职业技能的考核内容融入课程中,并在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结束,学生可以直接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6) 创新“班级导师制”,组建“双创实验班”,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训练。为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学院经多轮讨论和商定,报送学校批复同意,针对首届职业本科学生试点“班级导师”制度。学院择优推选教学科研兼备的教师为本科“班级导师”,并颁发聘用证书。通过专业导师把职业技能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创建集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于一体的教育机制,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教师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而且兼任本科班的“专业导师”、“双创工作室”和“双创实验班”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技能训练及技能大赛,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机械产品设计等,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应用能力得以提高。
为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建了“双创实验班”,共选拔65名本专科学生进行培养。同时,开展创新创业为主线的职业技能实践教育,建立以专业导师为指导,全院师资力量做后备支援的“双创工作室”组织架构,设立创新创业工作室、先进成图工作室、机械创新工作室。要求工作室和“双创实验班”的学生发扬“小草”精神,时刻保持顽强生命力,坚决不放弃。在双创融合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精神为主体的现代职业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潜心钻研、注重细节、摒弃浮躁、踏实专注、严谨执着、不断进取、永不言弃的优秀品质,以及善于合作、遵时守纪、注重规范的职业作风,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双创”教育的实质和价值,毕业后的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从事何种岗位的工作,都将终身受益。
四、“军民融合、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成效
1.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合作形式多样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除合作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协同研究科研项目,合办订单班外,还开展企业署名赞助的第一届“红宇精工杯”蓝图群英绘机械制图大赛,合建工程材料研究技术中心,成立科研协会,指导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等。同时,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许多教师从不懂直播教学到成为能建设在线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以及直播教学的行家里手。2019年至2020年,学院教师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3项;申报立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青年项目3项,省部级教学教改项目2项;发表专业技术及教研教改论文23篇。2021年,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参加学校专任教师讲课比赛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参加教学能力大赛获团体二等奖,并代表学校参加市赛。
2.课程与1+X证书融合,基于工作过程实施职场鉴定,学生的考证率有所提高。实施1+X课证融通改革,建立多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课程学习、实训练习和企业实践,在校期间应获得车工高级工、铣工高级工、钳工高级工、CAD一级和二级、1+X数控车铣加工等职业资格证书中至少1个。目前,2018级机械设计制造类学生的考证率为88.98%,2019级考证率为124.45%,2020级考证率为137.97%,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3.依托“专业导师制”和“双创实验班”,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一定成效。机械工程学院“双创工作室”由2015年成立初期的3名学员发展至2020年,现有学员96人,参与人数180人,专职指导教师4人。从单一的创新创业工作室发展为3个工作室,涵盖了文宣组、演讲组、学习组、视频组、机设组、外联组、制图组、机电组8个小组,并创办两届“双创实验班”。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中心、创新创业与团队建设培训3次,参加大创慧谷创业大咖分享会、创客团队建设素质拓展训练2次;以老带新的形式开展CAD制图能力培训16次,机械原理培训、3D打印与创新设计培训等10余次,并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相关竞赛。通过专业导师引领,老学员传帮带,让学生“做中学、训中学、研中学、创中学、赛中学”,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工作室学生主办了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校内选拔赛与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承办了第三届“启程杯”创新励志演讲比赛,协办了第一届“红宇精工杯”蓝图群英绘机械制图大赛等。
鉴于国家装备制造业升级改造及成渝经济圈区域发展对机械设计制造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针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探索出了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军民融合、双元双创”的人才培养路径;强化“教学科研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合作双元开发数字化教材,开展1+X课程融通改革、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专业导师制”“双创实验班”“双创工作室”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面对行业企业对新型复合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持续研究探索,改进不足,为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提供参考,也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