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的审美转变
2022-09-02党旭
□党旭/文
影视艺术作品具有视听直观性、内容情感性的特点,囊括了丰富的审美元素,近年来不断推陈出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影视艺术的发展尤其迅猛,影视艺术开始和各类数字化技术进行融合,其制作方式、传播手段以及观看模式等均出现了重要变化。与此同时,影视艺术审美也发生着改变,艺术创作者们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的审美转变的环境基础以及转变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影视艺术创作提供参考意见。
1 影视艺术与新媒体
影视艺术是一种结合了时间以及空间两种艺术的复合体,它在延续时间中向观众展示画面,在画面空间中构建鲜活形象,利用不同的方式传达作品的内容和内涵,能大大提升艺术作品表现力。影视艺术发展和影像技术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新媒体时代下所提供的媒体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在传统媒体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构建了开放化的融媒体发展形态,加快了影视艺术传播速度,提升了作品视觉表现力。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可以了解到的信息空前增加,通过网络平台便可获取大量影视艺术作品资源,加之短视频的不断冲击,人们对于影视艺术的审美取向和口味出现了变化。影视艺术作品创作者必须要了解审美转变趋势,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作品。
2 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的审美转变环境基础
当前影视艺术舞台上出现了大批“小鲜肉”,影视艺术开始重视“流量为王”,影视艺术作品创作者通过在影视作品中使用自带流量加持的演员来达到提升知名度和宣传效果的目的。该种审美趋势是因影视传播环境改变所出现的,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影视作品不再只是通过电影院、电视进行传播,新媒体平台、影音软件等也成为了主要传播渠道,大众在网络平台上便可看到影视作品[1]。由于信息传播快餐化,要想在短时间抓住大批观众的眼球,那就只能借助流量的优势。但是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观众在观看影视艺术作品中更加看重“小鲜肉”的个人演技,同时在各类优质新媒体的引导下,影视艺术审美取向逐渐走向主旋律。在网络上出现了以人民日报、央视网等为主的优质媒体,其在各大新媒体平台积极传播正能量影视审美,对存在的影视审美问题进行批评,重点宣传可以引起情感共鸣、传播优秀文化的影视作品,改变了片面化、过度美化个人的审美取向,促使人们的审美方向向着正确、积极的方向来改变。
3 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的审美转变趋势
3.1 审美趋利效应减弱
以往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影视行业发展速度较快,香港、台湾地区发行的影视作品更为人所追捧。香港、台湾地区以商业片为主,这一类影视作品固然有其优秀之处,但某些商业片商业化过度,过度重视影视作品可以带来的经济价值,忽略了其内在艺术特征,影视艺术和作品创作初衷严重背离,以至于出现低俗、注水等问题。广电总局针对该种艺术创作问题进行了处理,开始严禁在作品创作中存在的低俗、注水等问题。商业片创作理念体现了影视艺术受到市场化的影响,必须迎合市场需求才能够提升影视作品的竞争力[2]。如2021年春节档电影《你好,李焕英》是贾玲的导演处女作。这部主打“温情”“母女情”的喜剧电影,不同于以往香港喜剧电影,用简单粗俗的“屎尿屁”笑话、角色无意义的卖蠢、演员裸露的镜头描写来博取关注,而是讲好了一个真正的感人的故事,用诙谐幽默的镜头语言,展示了中国式家庭关系中无数温情的瞬间,令观众感动落泪的同时,还收获了54亿多的超高票房,击败了同期探案喜剧电影《唐人街探案3》夺下2021年春节档票房冠军。由此可见,审美趋利效应逐渐减弱,人们更加关注影视作品的内容,如果导演在拍摄影视艺术作品时只考虑到利益和热度是无法适应市场的,必须要基于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价值观展开创作。
3.2 审美切入点成熟
在过去较长时间内,影视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出现了脸谱化现象,人物形象非黑即白,坏人无恶不作,好人深明大义;坏人恶贯满盈,好人毫无瑕疵。这样的形象虽然便于观众理解,降低了观看门槛,观众一眼就能知道好人、坏人,但是人物形象设计也出现了僵化,弱化了影视艺术作品内容,不利于影视艺术的繁荣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所接收到的各类文化信息增加,审美切入点也出现了变化,向着成熟化的方向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众多优质影视艺术作品开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各个影视软件推出了自行创作的优质作品,如2023年引发了空前讨论热度的热播剧《狂飙》,其中人物高启强、安欣、陈书婷、高启盛等角色身上,都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特性,人物性格复杂,每个人身上均有好与坏的特性,衡量对与错的标准不再单一。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会结合环境、人物经历、具体行为等进行综合考虑,观众成为了评判人物的主体,观众能够看到更加多元的人物形象,对于人性的认知也有了新的思考。以高启强为例,其最初只是一个小鱼贩,最后成长为集团领导,观众在对其形象进行分析时并没有只是将其判断为坏人,而是看到了其身上的多面性格。审美切入点越发成熟对于创作者而言会起到激励作用,让创作者更加愿意尝试更多的形象塑造方式,对于促进影视艺术繁荣发展有着重要影响[3]。
3.3 审美群体构成改变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不同媒体形式的审美群体,如在传统媒体行业中影视艺术作品通常在电视上播放,电视媒体覆盖范围极广,几乎覆盖任一年龄阶段的受众群体。在新媒体平台规模持续扩大的今天,电视审美群体出现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在新媒体平台上了解影视艺术信息,电视媒体受众群体规模缩小,通常只是老年人会选择观看电视节目。在这一环境下电视节目制作人应尽可能考虑到审美群体的构成特征,对原有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进行调整,将影视艺术作品投放到各大影音软件中,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播放和电视节目有关的短视频、花絮,以此来提高电视节目的传播效应。除此之外,审美群体个人审美能力以及倾向也会随着时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工作、学习占据了大量的生活时间,生活压力增加,在选择观看影视艺术作品时更加重视作品所提供的正向情绪价值。例如,《向往的生活》展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拥有大批粉丝受众,带领观众感受了慢节奏生活;2022年爆火的《快乐再出发》展示了好友之间的深厚友情,引发了观众情感共鸣,作为影视作品创作者应当考虑到人们内心的情感需求,把握审美群体结构以及审美理念的变化。
3.4 审美表现场景化
影视艺术审美表现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得到了创新,艺术视野空间延展性增加,逐渐向着场景化的方向发展。场景是影视行业术语,具体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所产生的行为,通过多个场景叠加便可形成完整故事线。5G技术迅速发展推动了影像技术的创新,影视艺术创作不再受到延时性制约,作品清晰度提高,色彩饱和度有所改善,场景越发生动,感染力也随之增强,加深了观众的理解,利用虚拟技术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4]。例如,《一代芳华邓丽君》这一节目中利用虚拟影像技术将邓丽君的形象“复活”,向观众展示了邓丽君的个人魅力,在时隔多年后让观众听到邓丽君优美的歌声,唤起人们对流行音乐的记忆。该种制作形式带给观众以全新的观看体验,视觉冲击力极强,加深了观众情感共鸣。场景化的审美表现形式在短时间内能够抓住观众眼球,提高影视作品吸引力,展示多种不同的影视场景,带领观众感受场景所具备的美学价值,引导观众感受场景的魅力,改善影视作品审美体验。
3.5 审美传播趋于跨界融合
审美传播目前向着跨界融合的方向发展,而这主要是因为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模糊了各个媒体之间的边界,让影视作品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传播。手机上影音软件成为了传播影视作品的关键渠道,例如腾讯视频、优酷以及爱奇艺等是传播影视作品的主要软件,通过在平台上搜索影视资源便可以看到各类电视节目和电影作品,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存在的局限性。近年来各大软件开始将重点放在提升清晰度、优化弹幕互动以及投屏观影等功能上,提升了观众的黏性程度。例如,在《长安十二时辰》中酷看模式利用了剧情进展图、百科知识使观众更好地了解剧情走向。各类新媒体平台也成为了传播影视作品的方式,如微博、抖音是影视艺术作品推广时所使用的主要平台,尽可能扩大宣传对象覆盖范围。在新媒体平台上人们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说出自己在观影时的审美体验,提高了影视作品的影响力。
3.6 审美沉浸感提升
影视艺术直观性强,在观看过程中观众会形成独特的审美感知,根据自身的思想情感形成一种内心体验。新媒体技术促使影视艺术发展空间不断延伸,构建了不同以往的审美环境,开始让人们拥有沉浸式的审美体验,强化视觉冲击力[5]。3D电影的出现便是审美沉浸感提升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观看影视艺术作品时观众通过佩戴3D眼镜便可看到更加真实的影视场景,作品中的人物仿佛就在身边。例如,《阿凡达》被称之为表现效果最好的3D电影,在3D电影发展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佩戴3D眼镜后人们会跟随故事中的主人公探索每一个不同的场景,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影视作品所表达的各类行为也越发真实。VR电影充分利用了VR技术的优势,利用空间跟踪技术以及模型构建模拟观众感官体验,构建了具有交互功能的虚拟环境,让原有的平面图像改变成为全景图像。如果佩戴VR设备观看影视作品可以看到全部景象,并且观众可以自行通过调整角度的方式观看不同角度下的场景,观众成为了掌握审美体验权的主体。
4 结论
影视艺术属于视觉艺术,会带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技术改变了影视艺术作品传播渠道,在此基础上也促进了审美趋势转变。其转变主要表现在审美趋利效应减弱、审美切入点成熟、审美群体改变、审美表现场景化、审美传播趋于跨界融合、审美沉浸感提升。在今后影视艺术创作中影视艺术工作者应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创新利用,从画面场景、造型、人物形象、灯光设计、摄影方式等多个角度出发优化影视艺术形式,以此来满足人们多变的审美需求。■
引用
[1] 赵博文.新媒体背景下影视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发展:评《新媒体环境下影视的制作和传播》[J].中国科技论文,2023,18(3):352-353.
[2] 赵珂.论新媒体视域下影视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22):96-98.
[3] 柴焰,杨馥华.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的审美转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1):144-151+159.
[4] 王丛明.互联网时代影视艺术传媒鉴赏形态的文化变革[J].传播力研究,2019,3(32):76-77.
[5] 谢众.新媒体视域下影视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发展[J].普洱学院学报,2022,38(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