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琴音之美与名士风流

2022-09-02孙雪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24期
关键词:琴瑟礼记弹琴

□孙雪/文

自汉代以来,儒家学术一直占据着中国学术的主流地位。这种温和、居中,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务实的学问不断地发展起来,形成了华夏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和审美习惯。儒家所追求的礼乐制度,追溯根源,始于周公,两者互为表里,用音乐维持社会的和乐与美好。此时,音乐艺术已有了一定的自发审美意识。对乐器演奏,尤其是“琴瑟”也有了相应的要求。魏晋时期,名士风流,对音乐的审美由自发转为自觉,进一步促进了琴音之美的生发。

本文想要说明的是,琴音在古代礼乐之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所受文化教育水平及其社会层次、地位都比较高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之发生、发展和变化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1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礼与乐

1.1 礼的起源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有明确记载的制礼作乐,始于周公,《左传·文公十八年》有“先君周公制周礼。”《尚书·大传》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礼记·乐记》中云:“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礼乐代表着天地的秩序与和谐。所谓礼乐,是让人听到乐声便没有怨尤,懂得礼节便不争斗,互相谦让使得天下安定。所以每个功成的君王都要制定礼乐制度,而圣人作的乐制的礼都是与天地相应相合的。

但究其本质,人道与天道相合,每个人都不逾越自己的地位所以没有争斗、相互礼让——这些都不过是周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巩固统治而希望礼乐达到的社会功效。因为无论披着多么华丽的文字外衣,礼制仍是西周春秋时期一种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乐的辅助与调和作用正在于此。

1.2 乐——礼之华衣

乐是什么?《礼记·乐记》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乐书要录五引五经通义亦曰:“何谓声?何谓音?曰:声也,人之本性也,情生于心,而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宫、商、角、征、羽,五声也。八音者,谓金、石、革、木、匏、土、丝、竹。五声之散为文章,谓之音也。”

综上所述,声、音、乐都是由心而生的。人对世间的事物有了感触,将这种心中的情感发出来的单音,只是“声”;将抱有真情实感的“声”进行艺术加工、杂以五声八音来表达,便可以称为“音”了。而声音想要变成“乐”,还需要舞蹈的配饰。所谓“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着万物之理。”(《礼记·乐记》)

《国语·周语下》载:“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周礼·春官·大司乐》有“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可见礼乐的“乐”其实是政、律、音、舞庞大而严密的一系列组合,绝不是简简单单的音乐演奏。

1.3 懂乐之君子

中国古代对于懂乐的要求也非常高,非君子不能达到:“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礼记·乐记》)音,是由人心产生的。乐,是与事物伦理相通的。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的音乐的是禽兽,只懂得音乐而不懂的乐理的是普通百姓。综上所述,只有君子才是能够懂得乐理的人。

2 古琴蕴含之雅意

古代君子对琴的礼仪非常多。首先,既然琴是一种乐器,便要学习如何弹奏;学琴是修身的一种,所以,学琴也是个循序渐进的教化过程,不可一蹴而就。若是不能按照这些步骤,懂得这些道理,弹出的便只能是琴声而不是琴音了。《礼记·学记》:“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操缦,杂弄。”正义曰:“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者,此以下并正业积渐之事也。

其次,弹琴要时时刻刻与自己的身份相当。《礼记·少仪》云“侍坐,弗使,不执琴瑟,不画地,手无容,不翣也。端悫所以为敬也。尊长或使弹琴瑟,则为之可。”正义曰:“侍坐,弗使,不执琴瑟”者,卑侍尊者之法也。侍坐於尊,尊者若不使已,已则不得执琴瑟而鼓之。若使己,则得执之也。或者,弹琴鼓瑟本来就不是什么庄重的举止,所以在长辈面前、未经允许不能做出,否则会显得没有教养。此外,《礼记·曲礼上》还提到“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

再次,对于士人来说,无故罢琴是不可以的。《礼记·曲礼下》有“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无故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如同君子不能没有原因就摘去随身的玉器一样,大夫不能随便撤除钟磬乐器,士人不能无缘无故不弹琴瑟。句中这个“故”指的是一种特定的情况,比如“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礼记·曲礼上》),父母生病了,子女守在床边、连打理自己仪容的时间都没有,自然没有空弹琴(亦或弹琴是因为心情愉悦,父母有病自然也不能弹奏);又或者是国家灾难一类的大型事件,“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梁,士饮酒不乐。”(《礼记·曲礼下》)“不乐”的意思,就是“去琴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自卫如晋,将宿于戚,闻钟声焉,曰:‘异哉!吾闻之也: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何乐?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於幕上。君又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这便是个人选择“去琴”的一种了。而在其他方面,汉代《淮南子卷三·天文训》认为在节气上:“凉风至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风至,则收悬垂,琴瑟不张。”

可见,琴不仅融入在君子的日常生活之中,还与国家大事息息相关;琴的演奏也不止是个人的行为举止,同样为国家典礼祭祀中乐队的组成部分。《荀子·乐论》有“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箫和,筦籥发猛,埙箎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在场面盛大的祭典上,由琴、鼓等乐器奏响的声音与人的吟歌、大型舞蹈配合在一起,便组成了上古的乐。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对雨水的依赖程度极高,所以祈雨祭祀是个非常重要典礼仪式。《吕氏春秋·古乐》《诗经·小雅·甫田》引文中已提到了祭祀求雨中有琴的作用。《礼记·月令》一篇还有关于求雨典礼的大规模祭祀队伍“雩”的记载:“是月也,命乐师脩鞀、鞞、鼓、均琴瑟、管、箫,执干戚戈羽,调竽笙竾簧,饬锺磬柷敔。为将大雩帝习乐也。”

3 琴音之美与名士风流

《说文》云:士,事也。可见“士”这一称呼从上古开始,就代指具有某种能力、善于做事的人。于是《白虎通·爵》有“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汉书·食货志》有“学以居位曰士。”《后汉书·仲长统传》有“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周书》有“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书·牧誓》有“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礼记·曲礼》有“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名士”何来?郑玄注《礼记·月令》时曰:“名士,不仕者。[1]”孔颖达亦疏:“名士者,谓其德行贞绝,道术通明,王者不得臣,而隐居不在位者也。”《后汉书·方术传论》又有:“汉世这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后世则多以“名士风流”来形容魏晋文人潇洒放达的风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琴更成了名士风流的一种标志。当时著名的士人都会弹琴,其中最为代表的是“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嵇康之死于《晋书·嵇康传》记载为:“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拂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这份“顾视日影”的淡然风姿,“索琴弹之”的高贵气度,一代绝世琴者的神采委实令无数后人为之神醉心碎。

嵇康的诗文之中有大量与琴相关的作品,“素琴挥雅操,清声随风起。”(《酒会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2]。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十四》)、“朝发太华,夕宿神州。弹琴咏诗,聊以忘忧。”(《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十六),其《琴赋》一文不但从制琴材料的生长环境说起、描绘了无比清丽脱俗的琴音与弹琴时优雅的姿态,起首还提出了“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可以说,历经乱世磨砺、又经过魏晋名士的进一步拔高,琴的曲目技法愈加成熟。大约到了唐朝,琴已与棋、书、画并列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概念,并排在了“琴棋书画”之首。初唐时期的何延之在其文《兰亭记》中夸赞辩才和尚“琴棋书画皆得其妙”,不知道是否为首创。

但是在史籍目录中可见的是,直到《明史·艺文志》,琴书才由以往归属的经部乐类转移至子部杂艺类。后来便一分为二,讲琴旨琴律的书籍与儒家经典同归于经部乐类,其他收录琴曲、研究琴技琴趣的则与棋书画书一起收录在子部艺术类[3]。

当然,中国传统乐的观念有特定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其实并不指单纯的音乐,儒家认为乐可以教化人心、引导人产生美好的心性,对于君子来说,乐的大节是“德”。但是到了风流自赏的名士这里,乐却直接创造了“美”[4]。

匏巴弹琴,能使鸟儿飞舞、鱼儿跳跃。而师文的琴声可以使人感受到四时之景,可知其琴声之美、动人异常,难怪得到了老师的极大赞扬。

4 结论

陈望衡先生在其《中国美学史》一书中,把中国美学体系分为四个阶段:奠基与萌发期的先秦,觉醒与突破期的汉魏南北朝,展开与鼎盛期的唐宋以及转型与总结期的元明清。而我们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创造这些时期美学思想、文学作品和音乐艺术的人正是一代代儒生和名士。他们有意无意,直接间接地推进了中国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之发生、发展和变化。

艺术可以塑造人格。身为一个现代文人,从传统文化中寻依据,找美感,同时继承、传播并下力量去研究、总结和发展中国传统美学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把握时代脉搏,努力站在21世纪的高度,打造一个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美学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砖添瓦。■

引用

[1] 陈四海,刘健婷.“孝”与“乐”的二元同构:论儒家思想与《礼记》中的礼乐文化生成[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1):14-21.

[2] 康石佳.嵇康与《广陵散》意象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4:25.

[3] 项阳.始自山西 面向全国:从乐籍制度、礼乐文化和俗乐文化到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9(3):5-22.

[4] 傅暮蓉.传统琴乐在礼乐中的地位[J].中国音乐,2011(4):15-19.

猜你喜欢

琴瑟礼记弹琴
SOUNDS OF THE VILLAGE
《礼记·祭统》孝道观的神圣意蕴
半途而废
无题
琴瑟(新韵)
冷热
会弹琴的沙丘
文明
用腿弹琴的孩子
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