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所得税收入结构分析
2022-09-02白景明
白景明 何 平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42)
自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所谓新常态,年度经济增长率逐渐从过去年均15%的水平换挡至10%左右。与此同时,税收增长率也出现深度下调,从过去十年平均20%左右的水平一度降至2016年的3.3%。税收增长率下调属于结构性下调,即原先占税收总额比重较高的税种增长出现持续下降。但是,作为税收收入排位第2的企业所得税却在税收总额的比重中不断上升,其增长率不仅大幅超过税收总额增长率,甚至基本接近GDP增长率。
这一现象自然引发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即在经济增长率下调的过程中,企业所得税的收入变动是否存在一定规律?或是在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中,直接税的比重是否会自然上升?回答这些问题还需要从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变化的特征中寻找线索。鉴于近年来企业所得税税制并无大幅变动,故描述企业所得税的收入变化应聚焦于结构分析,因此,笔者将选择行业、地区和企业类型这三个维度,以剖析企业所得税收入势态与地位变化的成因。这三个维度可以反映出企业所得税收入的税源分布及其利益结构分布,据此,可以推导出相关的税收政策或税制改革建议。
一、我国企业所得税收入总体情况分析
2012-2019年,我国企业所得税收入从2.2万亿增至3.75万亿,增长70%,占税收总额比重由19.87%持续上升至21.80%。同期,税收贡献始终排名第1的增值税收入从4.5万亿增至6.3万亿,增长40%,占税收总额的比重由41.32%降至35.92%。以上数据表明企业所得税在税收结构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从增长率结构来看,企业所得税收入年均增速为9.3%,而同期税收总额平均增速为7.62%,特别是货劳税增速(1)货劳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消费税退税-增值税进口退税。为5.49%,比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速少近5个百分点。差距如此之大,说明企业所得税收入正处于高强度扩张期,增长潜力得到了充分释放。
对比企业所得税增速与GDP增速可以发现,企业所得税增速已接近GDP增速。2012-2019年企业所得税平均增速9.3%,而GDP平均增速为10.69%,这意味着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下,企业质效反而处于提升状态,经济结构调整实际已进入收获期(见图1)。
图1 企业所得税收入及其占总税收比重的趋势
二、我国企业所得税收入的行业分布情况
1.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各行业占比
我国企业所得税的课税对象是法人机构所得,不仅涉及企业法人,也涉及行政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从三大产业角度看,由于我国第一产业生产活动的产业组织化程度极低,农场制生产单位很少,而且对农民本身的农产品生产活动不征税,因此绝大部分企业所得税的收入分布在第二、第三产业。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缓步下调,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45.0%升至2019年的59.4%。产业规模的加速扩张,使第三产业的企业所得税收入大幅增长,2019年占比超过60%。从细分行业角度看,目前企业所得税收入排名前5的行业有4个来自第三产业。
为了通过对比发现变化,笔者选择2006年作为对比期。2012-2019年排名前5的企业所得税收入总和占企业所得税收入总额的比重为77.33%,与2006年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但与过去相比,行业排名发生了变化。2006年企业所得税收入排名前5的行业分别是制造(19.55%)、金融(19.09%)、采矿(15.13%)、批发和零售(14.33%)、房地产(9.81%);2012-2019年分别是金融(26.39%)、制造(21.53%)、房地产(13.08%)、批发和零售(10.63%)、租赁和商务服务(5.70%)。在税收贡献前5的行列中,采矿业退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进入。同时金融业排位由第2转为第1,且超出排名第2的制造业近5个百分点。另外,一直排名前2位的制造业和金融业的税收占比有显著增长,2012-2019年两者合计占比已达到47.92%,比2006年提高了9.28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所得税收入的行业集中度出现提高趋势(见图2)。
图2a 2006年行业占比图2b 2012-2019年行业占比
尽管金融业占比大幅度提高,但从2012-2019年整个区间看,金融业占比的波动幅度也很大。2015、2016两年金融业占比高达30%,其后陡然下降,到2019年下降为23.79%,比2012年还少1个百分点。总的来看,金融业占比有下滑趋势,表明金融让利实体经济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代表了新增长动能的行业,2006年,这类企业所得税收入占比分别为2.54%和2.09%,2012-2019年为5.70%和3.43%,税收占比均有显著提升,说明代表新增长动能的行业对税收贡献正在逐步提升(见表1)。
表1 2012-2019年企业所得税收入部分行业占比情况
2.各行业对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的贡献
2012-2019年,企业所得税收入总计增加1.55万亿,其中房地产业由2282亿增至6218亿,增长3936亿,对企业所得税收入增加的贡献最高,达到25.38%,随后是金融(22.16%)、制造(18.53%)、批发和零售(10.22%)、租赁和商务服务(9.24%),这5个行业合计贡献超过85%。
3.各行业的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率
行业税收增长率是该行业税收增长冲力强度高低的表现,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率是各行业增长率的集成。从税收增长率行业结构的角度看,2012-2019年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率最高的3个行业分别是卫生和社会工作(25.27%)、教育(20.81%)、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18.93%)。但是,尽管以上3个行业的税收增长率很高,由于其税收基数小,对税收增长总额的行业贡献率并不高。反之,金融业的税收增长率较低,但由于其税收基数大,其增长金额对总税收的贡献率仍排名第2。房地产(18.19%)、租赁和商务服务(17.12%)不但税收增长率较高,税收基数也较大,其对税收总量增加的贡献率也较高。
4.各行业企业所得税收入比重与GDP比重对比
行业GDP反映的是该行业经济总量的情况,而企业所得税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一个企业的利润水平,将各行业企业所得税收入占比与GDP占比进行对比,并通过与其他行业比较,可以评估出行业的利润率水平。通过比较,该比值最大的是金融业,金融企业所得税收入占比是其GDP占比的3.54倍,随后是租赁和商务服务(2.10)、房地产(1.94),表明这些行业的利润率水平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但经过纵向分析发现,金融业的这一比率有逐年下降趋势,表明金融业的利润率水平与其他行业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2013年以来,制造业的该比率有上升趋势,表明制造业的利润率水平在逐步提升,制造业的增长动能正在逐步体现(见表2)。
表2 2012-2018年各行业企业所得税占比与GDP占比对比
三、企业所得税收入区域分布情况
1.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各省(市)分布情况
2012-2019年,企业所得税收入总额的一半以上集中在前5大省份(含直辖市)。在36个省级行政区中,企业所得税收入平均占比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北京(20.28%)、上海(10.31%)、江苏(8.24%)、广东(7.73%)和浙江(4.80%),合计占比为51.36%。其中,北京、上海和江苏三地就集中了企业所得税收入的近40%。2006年,企业所得税收入排名前5位的也是以上这5个地区,所占比重为53.04%,表明2012年后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地区集中度略有下降,但变化不太显著(见表3)。
表3 2012-2019年各省(市)企业所得税收入占比情况
将以上前5位的省份(含直辖市)2012年以后税收占比的情况与2006年相比会发现:北京(23.77%,20.28%)和浙江(5.99%,4.80%)的企业所得税收入比重有所下降;上海(9.23%,10.31%)、江苏(7.30%,8.24%)和广东(6.75%,7.73%)则有所上升。2012年以后,作为排名第1的北京,其企业所得税收入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已经从2012年的20.32%下滑到2019年的17.33%,与排名第2的上海之间的差距从2012年的10.71个百分点缩小到2019年的7.35个百分点(见图3)。
图3a 2006年企业所得税收入各省(市)占比图3b 2012-2019年企业所得税收入各省(市)平均占比
如果将企业所得税收入占比按区域进行划分,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样,在由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构成的整个南方区域中,企业所得税收入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59.34%升至2019年的67.16%;在由华北、东北和西北构成的整个北方区域中,企业所得税收入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19年的40.67%降至2018年的32.84%。这表明全国企业所得税收入占比南增北减的趋势比较显著,南北方企业盈利能力的差距有所扩大(见表4)。
表4 2012-2019年企业所得税收入区域占比情况
2.各省(市)对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的贡献
2012-2019年,对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贡献最大的5个地市分别是:北京(13.08%)、上海(10.51)、广东(10.16%)、江苏(9.2%)和深圳(8.53%),合计为51.48%,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额的一半来自于这些地区(见图4)。
图4 2012-2019年企业所得税收入各省(市)的贡献率与各省(市)增长率
3.各省(市)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率
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9.3%。在36个省级地区中,税收增长率超过平均值的共有20个,其中,最高的三个省(市)依次是:西藏(23.63%),深圳(18.20%)和贵州(16.80%)。有16个地区的增长率低于平均增长率,其中,黑龙江(-6.49%)为负增长,北京的税收增长率也仅为6.42%,在所有地区的排名中居第26位。
4.企业所得税收入各省(市)税收占比与GDP占比的对比
图5是2019年各省(市)税收占比与GDP占比的对比图,横坐标代表GDP占比,纵坐标代表税收占比,气泡大小代表税收占比与GDP占比的对比值。气泡值等于1表明税收占比与GDP占比一致,气泡值大于1表明税收占比大于GDP占比。可以看出,广东、江苏、山东的GDP占比遥遥领先,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的税收占比位居前列。
观察气泡大小可以发现,在31个省级地区中气泡值大于1的省(市)有7个,具体有北京、上海、西藏、海南、广东、天津和浙江,表明它们的税收占比远超GDP占比。其中北京(5.43%)、上海(2.82%)的气泡更是明显大于其他地区,不但大于1,甚至达到了3以上。税收占比与GDP占比不同步的原因有三。第一,GDP中政府部门基本不产生企业所得税收入,因而某省(市)如果政府部门形成的GDP比重较高,其企业所得税收入未必会以相同幅度增加。第二,由于第一产业基本免税,其形成的GDP也仅提供少量税收,因此第一产业比重高的省(市)企业所得税收入并不会同比增加。第三,总部经济效应会使总部密集的省(市)企业所得税收入高。显然,北京和上海税收占比远超GDP占比的原因属于总部经济效应。
图5 2019年各省(市)企业所得税收入占比与GDP占比对比
从变化趋势上来看,北京的税收占比与GDP占比的比值自2014年以来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而上海、西藏、海南、广东和浙江则基本呈现出上升的态势(见表5)。
表5 2012-2019税收占比与GDP占比比值排名前七位省(市)
四、企业所得税收入在各企业类型中的分布情况
1.不同类型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收入占比情况
从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内外资分布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所得税收入四分之三来自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占比合计为四分之一左右。从趋势上看,2012年以来,内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收入占比虽有上下波动,但基本没有较大变化。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占比略有提升,外商投资企业占比略有下降。
2006年,内资企业所占比重为78.07%,与此相比,2012年以后内资企业所占比重为75.77%,略有下降。而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略有提升(见表6)。
表6 2012-2019各类型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收入占比情况
2.各类型企业对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的贡献
内资企业对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达到了79.14%,港澳台投资企业的贡献率为10.21%,外商投资企业为10.65%。这表明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的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内资企业。而在内资企业中,对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股份公司,贡献率达到57.70%,其次是私营企业,贡献率为22.32%(见表7)。
表7 2012-2019各类型企业税收增长率及对企业所得税收入增加值的贡献情况 单位:亿元
3.各类型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率
尽管内资企业对企业所得税收入的贡献率最高,但内资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平均增长率(9.66%)低于港澳台投资企业(10.90%)(表7)。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内资企业中私营企业的增长率最高为19.01%,其次是股份公司(9.37%)、国有企业(0.72%),而集体企业(-9.96%)、股份合作企业(-7.12%)和联营企业(-6.7%)的税收增长率均为负值。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所得税收入呈现逆周期变动势态,表明经济结构调整效果显现,今后可将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情况作为经济减速是否处于合理区间的评价指标。
2012年之前企业所得税收入基本是顺周期变动,即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同向变动。突出事例是1996-2000年,属于经济增长相对低潮期,GDP名义增速年均11.77%,同期企业所得税收入从968.5亿增至999.6亿元,年均增速也仅为1.06%。2001-2007年属于经济增长高潮期,GDP名义增速年均近19.49%,现价GDP规模急剧放大,从11万亿增至27万亿。同期企业所得税收入也实现超常增长,从2630.8亿增至8779.3亿,6年间增长2.3倍,大幅推高了企业所得税收入规模。而2012-2019年的情况则与此前明显不同,在GDP名义增速逐步下调至年均10.69%的背景下,企业所得税收入依旧实现年均增长9.3%的佳绩,且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也升至21.80%。表明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呈现出不与经济增长同步的逆周期现象。
企业所得税收入是企业经营情况的客观反映,企业所得税收入的逆周期变动实际上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解释当前经济下调的原因,即2012年后经济增长率下调,并非有效需求深度萎缩性经济下调,而是供给规模急剧放大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自然下调的缓冲型经济下行。同时也反映出面对国内外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各类市场主体在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融资结构和劳动力雇佣结构,在优化商业模式,提高管理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提升了供需的动态匹配度,体现出宏观经济运行虽速度下滑但质量改善的效果。表明近年来经济增长减速是可承受的换档,结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效应。
当前和今后的宏观政策取向还应继续落脚结构调整,如果企业所得税增长率能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稳增长的预期下,GDP目标取值区间可适当调低。也就是说,今后我们设定稳增长预期值时要考虑企业所得税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对比关系,如果企业所得税增长率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经济增长率低一些是可承受的。
第二,企业所得税收入结构呈现高集中度特征,是中国资源要素收益空间集中率偏高的反映,未来要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需增加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财力空间。
我国企业所得税收入在分布结构上呈高集中度特征,在行业和企业类型分布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分行业维度方面,排位前5名的企业所得税收入占比高达77.33%;分类型方面,内资企业占比高达75.77%;分地区维度方面,排位前5名的省(市)占比超过一半,为51.36%。进一步分析,中国企业所得税收入结构高集中状态更是显著。比如分行业方面,单是金融业和制造业两个行业合计占比就达到47.92%;分地区方面,单是北京和上海两地合计占比就高达30.59%。
拓宽视野综合看,鉴于企业所得税收入排位前5名的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又是GDP规模、全口径税收总额位列全国第一梯队且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高科技人才集中的地区,可以说明中国资源要素收益的空间集中率偏高。应当承认,这种格局主要是市场配置资源使然。但同时也要看到形成这种格局的两点原因:一是这些省(市)企业所得规模的扩张主要得益于区域外市场需求扩大。改革后这些地区凭借初始政策、人才、技术和经济基础等优势率先发展,最先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占领了产业、技术、产品和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等高地,从而形成了以资金和技术优势换取区外低价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要素供给,进而实现了快速增长格局。二是2000年之后,中西部省份的后发势能逐步释放,高速经济增长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使这些省份获取了高额资源禀赋红利,进而拉动了就业扩张和居民收入增长以及企业扩张需求。这为发达省份的产品销售和劳务供给提供了巨大市场。由此可见,企业所得税收入向经济发达省份过度集中是中西部省份向这些省份利益输送的结果。
当然,这种现象是市场资源配置的正常结果,政府不能直接扰动。但要承认,从全国一盘棋区域协调联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角度看,政府对这种情况有必要进行间接适度的调节。调节的切入点可落在继续加大中央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力度上。可从深化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制度改革以扩大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财力空间入手,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所得税分享比例,比如把中央60%的比例提至65%,这样中央可多集中2000亿左右收入,全部向中西部省份倾斜后这些省份平均可得上百亿转移支付增量。这些资金原则上只用于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从而优化中西部省份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夯实动能转换基础。
第三,实体经济成为拉动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的新动能,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会促进直接税比重逐步上升,未来提高直接税比重可依靠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
2012-2019年,企业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由19.87%上升到21.80%,在税收总额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从增长速度来看,企业所得税收入超过同期税收总额增长幅度和货劳税增长幅度,与GDP增速相近。尽管“十八大”以后企业所得税收入的行业集中度仍然较高,但是税收占比超过四分之一的金融业的增长速度在放缓,对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的贡献在逐步下降。同时,金融业税收占比与GDP占比的比值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金融业的利润率水平与其他行业的差距在缩小。反之,代表新增长动能的高新技术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税收中的地位在逐步提升,税收增长率加快,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也较高。尤其是制造业,“十八大”以后的税收增幅远超金融业,税收占比与GDP占比的比值也呈上升趋势,表明制造业的利润率水平逐步提升,实体经济对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的贡献在加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性原因是制造业质效在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地位大幅提升,表明直接税比重逐步上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果。
延伸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提高直接税比重可以不用单纯依靠税制变革驱动,“做大蛋糕、优化蛋糕”也是能够实现目的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实现直接税比重逐步提高的道路上,宏观政策应继续把发力点放在结构调整上,通过高新技术行业发展带动总体企业利润率水平不断提高来实现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财税政策方面可聚焦提升企业创新力,对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力度运用政府采购手段扶持国产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