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腺导管原位癌合并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2-09-02刘钰晨李梦芝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肌纤维胸部肿块

马 宽,刘钰晨,李梦芝,朱 岭

(1.江汉大学 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2.武汉市中心医院 普外科,湖北 武汉 430014)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具有浸润和复发特点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少见,罕见出现远处转移[1]。IMT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是肺,临床常表现为肺部的实性肿块,多为单发或多结节型分叶状,边界清楚但无完整包膜,少数为多发病变[2]。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据胸部CT和经皮肺穿刺活检等进行诊断。病理学检查是确诊IMT的唯一方法。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与肺癌相似,单从临床症状上很难与肺癌相鉴别。本文报告乳腺导管原位癌合并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并结合文献讨论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

1 临床资料

患者张某,女,51岁;因“检查发现左乳肿块1年”于2017年1月20日入武汉市中心医院就诊。既往有子宫全切术及左乳肿块切除术手术史。入院后查体,左乳内上象限可扪及约3.2 cm×2.2 cm肿块,质硬,界欠清,活动度尚可,无压痛。双侧腋窝未及肿大淋巴结。心肺腹无明显异常;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示:彩超示左乳肿块。超声所见:左侧乳腺腺体厚1.3 cm,乳头下导管宽0.14 cm,右侧乳腺腺体厚1.2 cm,乳头下导管宽0.13 cm,左侧乳腺10点方向距乳头1.2 cm处见低回声,大小0.7 cm×0.5 cm,形态欠规则,边界清。左侧乳腺9~10点方向距乳头1.7 cm处见低回声,大小3.1 cm×1.6 cm,形态不规则,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双侧腺体结构紊乱,右侧未见明确囊实性占位。CDFI(彩色多普勒)示:乳腺低回声内见少许血流信号。胸正侧位X片检查示:双侧透亮度未见异常,未见实变影;双肺纹理较前增多;双侧肺门不大,其结构未见异常。双侧肋膈角尚锐利。心影大小、形态、位置未见异常。双肺未见实质性病变征象。诊断为左侧乳腺导管内原位癌,行手术治疗。

1.1 第一次手术及病理结果

患者诊断为左侧乳腺导管内原位癌,于2017年2月8日行手术治疗。手术所见:左侧乳腺肿块。

左侧乳房肿块病理检查后,术中冰冻诊断示:(左侧)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伴导管上皮重度增生,有无恶变待常规及免疫组化。术中冰冻库示:(左侧)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结节形成,局部导管上皮重度普通型增生伴非典型增生,考虑为导管内原位癌(低级别核)。免疫组化:ER(+),CK5/6(-),p63、Calponin示肌上皮缺失(见图1)。

图1 左侧乳房肿块病理切片(HE:400×)Fig.1 Pathological section of the left breast mass(HE:400×)

1.2 第二次手术及病理结果

因术中左侧乳房肿块病理结果示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于2017年2月8日行左乳房切除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左侧乳腺肿物挖除后根治性手术标本病理结果示:①(左侧)乳腺上、下、内、外、基底、皮肤切缘及乳头、乳晕复合体未见癌。乳腺内上、内下、外上、外下象限未见癌。②(左侧)乳腺残腔未见癌。③(左侧)腋窝淋巴结19枚未见癌转移。

病理诊断示:左侧乳腺导管内原位癌。

1.3 患者术后2个月复查

胸部CT结果示:综合各层面和各方面图像,两侧胸廓形态对称,纵隔及气管居中,两肺纹理正常。双肺见多个结节影,最大直径约9 mm。双侧肺叶、段支气管形态未见异常,两侧肺门及纵隔结构未见异常。双侧胸膜未见异常。未见明显胸腔积液。左乳术后改变。综合各层面及各方位图像示:肝脏外形规整,各叶比例在正常范围内,肝实质密度减低。肝右后叶低密度影,直径约12 mm,肝边缘钙化灶。脾脏形态光整,实质内密度均匀。胆囊位置、大小尚可,囊壁不厚,其内未见结石。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及结石。胰腺密度、形态尚可。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给予乳腺肿瘤筛查;头部CT;子宫附件、泌尿系彩超;骨ECT未提示复发转移征象,见图2。

图2 患者术后2个月复查,胸部CTFig.2 Patient reexamination by chest CT 2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1.4 患者术后4个月复查

胸部CT结果示:对比(2017年4月7日)CT,两侧胸廓形态对比,纵膈及气管居中,两肺纹理正常。双肺见多个结节影,数量同前相仿,部分较前略增大,较大者位于右上肺胸膜下,直径约1.2 cm。双侧肺叶、段支气管形态未见异常,两侧肺门及纵膈结构未见异常。双侧胸膜未见异常。未见明显胸腔积液。左乳缺如。所示肝密度均匀减低,右叶见点状高密度影及类圆形低密度影,见图3。

图3 患者术后4个月复查,胸部CTFig.3 Patient reexamination by chest CT 4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1.5 患者术后1年半复查

2018年8月9日PET-CT示:①双肺内见多发散在分布的大小不等结节影,其中大者位于右肺上叶尖段胸膜下,直径2.2 cm,显像剂分布异常浓聚;②右肺上叶见少许片絮影,显像剂分布未见异常浓聚影;③纵隔内见多个小淋巴结影,显像剂分布未见异常浓聚,见图4。

图4 患者术后一年半复查,胸部CTFig.4 Patient reexamination by chest CT one year and a half after the operation

1.6 患者术后1年8个月复查

胸部CT结果示:两侧胸廓形态对称,纵隔及气管居中,两肺纹理增强。双肺见多个结节影,数量较前明显增多,体积较前增大,较大者位于右上肺胸膜下,长半径约2.6 cm。增强扫描结节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征象。双侧肺叶、段支气管形态未见异常,两侧肺门及纵膈结构未见异常。双侧胸膜未见异常。未见明显胸腔积液。左乳缺如。所示肝密度均匀减低,右叶见点状高密度影及类圆形低密度影。所及左肱骨头内见囊状透光区。肺结节演变见图5。

图5 患者术后1年8个月复查,胸部CTFig.5 Patient reexamination by chest CT one year and eight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1.7 胸外科治疗

患者因双肺见多个结节影,数量较前明显增多,体积较前增大,于2018年10月24日入住胸外科,于2018年10月30日在胸部CT下行右肺肿物穿刺(见图6)。病理诊断结果示:(右肺肿物穿刺物)镜下均为坏死组织(见图7)。患者于2018年10月30日行胸腔镜下右上肺病损切除术+胸腔镜下胸膜黏连松解术。病理诊断结果示:(右肺)符合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伴梗死,肿瘤周围部分肺泡上皮呈反应性非典型改变。免疫组化结果示:SMA、MSA、Calponin(+),TTF-1、EMA、CK7、Desmin、CD34、STAT-6、CD117、S-100、HMB45、MelanA PCK、ALK1、WT-1、CR、CK5/6、P40、H-caldesmon(-);Ki-67较低增殖活性(见图8)。最终诊断:①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②左乳导管内原位癌术后。

图6 胸部CT下行右肺肿物穿刺Fig.6 Puncture of right lung mass under chest CT

图7 右肺肿物穿刺物病理结果(HE:100×)Fig.7 Pathological results of puncture of right lung mass(HE:100×)

图8 手术病理结果(HE:100×)Fig.8 Surgical pathology results(HE:100×)

2 讨论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癌症[3]。乳腺癌患者死亡主要归因于远处脏器转移,其中以肺转移发生率最高。初诊患者即有远处转移者约占30%,而术后患者仍有50%的可能性会出现远处转移,肺转移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是一种间叶性肿瘤[4],属于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浸润性和复发的特点,罕见转出转移。IMT也被称为浆细胞肉芽肿、黄色肉芽肿、炎性假瘤和纤维组织细胞瘤,IMT是非常罕见的,其发生率约为所有肺部肿瘤的0.04%~1%[5]。IMT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病毒诱导的创伤、手术、自身免疫性病因、炎症、感染和对体内长期外源性刺激的异常反应,以肌成纤维细胞增殖为主,可导致IMT的发展[6]。大约50%的患者2p23带染色体发生细胞遗传学易位,导致ALK蛋白过表达。最近的研究[7]表明,这些染色体异常与肿瘤的侵袭性和局部复发有关,并推断IMT是一种真正的肿瘤,而不是炎症反应性病变。

IMT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是肺,其他常见的部位有肠系膜、大网膜、喉、肝、脾和乳腺。临床表现为肺脏的实性肿块,多为单发或多结节分叶状,边界清楚但无完整包膜,少数为多发病变。该病诊断主要依据胸部X线片、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和经皮肺穿刺活检等。病理学检查是确诊IMT的唯一方法。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气管内IMT表现为呼吸困难;周围型IMT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闷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样是非特异性的,可能包括贫血、血小板增多和沉降率升高[8]。肺部炎性假瘤在影像上分浸润型、肿块型、结节型,尤以肿块型多见,大部分呈单发,也有多发,肿块大小为0.5~10 cm不等,其中大多在3~5 cm之间,病变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多发生在肺的表浅部位,甚至在胸侧壁或叶间裂。其影像表现及临床表现和肺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术前常误诊为肺癌[9]。胸部X线表现为孤立的结节或肿块。它通常位于肺实质,但也可能出现在气管或支气管[10]。CT对IMT病变的钙化及病变周围硬化边缘有良好的诊断价值。肿瘤周围的骨硬化界限清楚。肿瘤硬化边缘表现为均匀高密度、不同宽度、硬化带侧缘钝等炎症特征,与良性肿瘤的薄层硬化不同。然而,与低级别肌纤维瘤(LGMS)相比,本组病例未出现任何钙化,低级别肌纤维瘤(LGMS)钙化的可能性较高,但在组织病理学上难以鉴别。本组所有骨IMT病例均显示溶解性骨破坏,尽管IMT是一种病理上中度和侵袭性较低的肿瘤[11]。影像学上,IMT常见于下叶周围的孤立结节或肿块。CT表现为分叶状轮廓,不同程度不均匀强化。它也可发生在肺门,可能包含局灶性钙化或罕见表现为实变肿块。虽然这不是一个常见的发现,但在团块或实变中也可以观察到空化现象。不同形式的钙化(如外周型、点状或细钙化)见于15%的IMT。然而,钙化在成人IMTs中非常罕见[12]。40岁的患者发生IMT极为罕见,其症状常与肺癌相似。某些影像学特征在这个年龄组的IMT患者较为常见,如位于下叶和周围实质,坏死,支气管充气征,中到高增强或延迟增强,延迟显像时18F FDG摄取增加,SUVmax升高,没有明确的转移。虽然这些影像学特征在区分PIMT和肺癌方面仍然是非特异性的,但它们可能有助于在鉴别肺肿块时提高对PIMT的认识。包括CT、18F FDG PET/CT和SPECT骨扫描在内的影像方式的组合,可能有助于成功诊断IMT,确定肿瘤的范围,并给予治疗[13]。本例患者胸部CT表现为多个结节影,较大者位于右上肺胸膜下,胸部CT上可见肺部结节有明显增大迹象,不能排除乳腺癌术后肺部转移的可能,因此在影像学上难以分辨乳腺癌和

IMT。

病理是IMT诊断的金标准。一些IMT有清晰的边界和假包膜,而其他肿瘤,特别是复发肿瘤,边界不规则。复发性肿瘤,肿瘤体不规则,边缘不清,周围肌肉或骨组织浸润。这些肿瘤黏附周围组织并以浸润的方式生长,由分化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呈束状或漩涡状排列,间质内伴有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梭形细胞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波形蛋白Vimentin;分型:纤维组织细胞型、淋巴组织细胞型、机化性肺炎型。本例患者SMA、MSA、Calponin(+),显微镜下细胞表现为编织状排列的梭形细胞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主要是浆细胞,符合IMT表现。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预后较好,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但由于术前往往无法明确其病理性质,且术中冰冻病理结果也无法快速提示其良恶性,故一般以肺叶切除为治疗肺IMT的常规手术方式[14]。

预后取决于手术切除的质量和肿瘤的大小。根治性切除后预后良好。复发性疾病甚至可以在最初诊断多年后发生。因此,切除后应密切跟踪患者,以发现局部或远处复发。

本例患者不但有肺部病变,而且有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质硬,临床症状上很难与肺癌相鉴别[15]。本病例初次手术复查后未做病理检查,通过胸部CT影像学检查,IMT肺部影像学表现和周围性肺癌疾病极为类似,易出现误诊情况。出现肺部肿物后考虑为乳腺癌肺转移,避免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误诊,需提高专业技术素质,提高对间叶性肿瘤的认识,对身体各个部位出现的肿物应十分警惕,手术切除后需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总之,肺IMT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其病理学特征显示其有潜在的恶性倾向,完整的手术切除是治疗肺IMT的有效手段,术后长期的密切随访也是非常必要的。

猜你喜欢

肌纤维胸部肿块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胸部肿瘤放疗后椎体对99Tcm-MDP的摄取表现及分析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microRNA-139对小鼠失神经肌肉萎缩中肌纤维的影响
人体胸部
慢性肿块型胰腺炎诊断和外科治疗
胸部Castleman病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