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说老君眉

2022-09-02陈永彤任晓辉

红楼梦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君山县志银针

陈永彤 任晓辉

内容提要:《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提到了两款茶——六安茶和老君眉,读者对六安茶的看法比较一致,至于老君眉,到底是一款什么茶,产在哪里,历来注释,或说是湖南的君山银针,或说是安徽的六安银针,或说是福建的武夷岩茶,近又有说是福建的铁山白毫,莫衷一是。本文试着结合近年出版的茶叶茶史资料,实地调查走访主要茶产区的史地状况,重新研读涉及到的现有古籍文献,认真检查前辈专家学者的结论意见,对这款红楼名茶提出一点综合性的看法,供关注者参考。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道:

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第四十一回出现的这两款茶,各种版本均无异文。

六安茶,清朝乃贡茶,是宫中标配。据乾隆六年(1741)五月《内务府白本档案》:

皇太后每月用六安茶一斤,妃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十二两,嫔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十二两,贵人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六两,常在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六两,答应每月每位用六安茶三两,果亲王、阿哥、公主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四两、二两不等。

可知宫中各嫔妃等处六安茶每月都是定量配给的。

清初以康熙三十七年(1698)为基准,六安州霍山县每年例解进贡六安芽茶三百袋(按古衡制,一斤十六两计,一袋为二十八两)。康熙五十九年增加一百袋。雍正十年(1732)再添二百袋。乾隆元年达到七百二十袋。因霍山地方茶供负担过重,百姓难以承受,乾隆六年经内务府大臣奏议,以康熙五十九年时的四百袋为准,不复增派,此标准一直延续到清末。

《内务府蓝册》:

查得茶库依雍正元年并二年自正月初一日起至四年五月三十日止,按出入档案查算,除用以外库内:……六安茶,应有二百五十四袋一斤二两二钱(查得每袋重一斤十二两),查得比应有数目多一百七十七袋九两。

实际存茶四百三十一袋一斤十一两二钱,约合宫中一年之用。

六安茶,我国传统历史名茶,产自安徽霍山县大蜀山,霍山旧属六安,故名。唐称“庐州六安茶”,明始称“六安瓜片”,清为贡品。六安瓜片为绿茶特种茶类,无芽无梗,由单片生叶制成,属于较嫩的茶,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内采摘,取二三叶。性微寒,不太适合体弱及老年人饮用。

老君眉,不见宫中记载,自《红楼梦》成书后,注释多歧义。

以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为例:

老君眉,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白毫银针茶,精选嫩芽制成,满布毫毛,香气高爽,其味甘醇,形如长眉,故名“老君眉”。历代沿作贡品。一说六安银针即老君眉。(初版、二版)

老君眉,福建武夷山所产的岩茶,精选嫩芽制成,香气高爽,其味甘醇,形如长眉,名“老君眉”。见郭柏苍《闽产录异》。一说六安银针即老君眉。(三版)

两次注释有较大差别,除保留“一说六安银针即老君眉”外,前两次注称产在洞庭湖君山,因白毫银针茶,形如长眉,“故名”老君眉,似并没有什么文献依据;后一次明确说是武夷山产的岩茶,或许找到了凭据,但显见凭据不够充分,否则“六安银针”就不必作为“一说”保留。孰是孰非,遽难定论。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为清代湖南三个贡茶品种之一(安化茶、君山茶、界亭茶)。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像一根根银针,属黄茶类。清代入贡,数量不多,由地方官派专人监造,实际制作是当地僧人。

清代学者吴敏树(1805—1873,岳阳人,道光壬辰举人,曾作《君山月夜泛舟记》,同治版《巴陵县志》主编纂):

君山贡茶,自国朝乾隆四十六年始,每岁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遣人监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洵珍品也。俗呼白毛尖,即白鹤翎之遗意。……君山茶无他叶,其味粗细若一,粗者但陈,收而浓煎之,可消食利气,而无克损之害。

资料显示,清代君山茶成为贡茶是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其时《红楼梦》已写作完成,正当抄本流传之际,曹雪芹辞世也已近二十年,且此茶当时供呈量很少,每年只十八斤,所以,不大可能以“老君眉”的名字出现在二三十年前已成书的《红楼梦》中。

关于武夷山出产“老君眉”,稽核文献,记载有二:

一、茶以老君眉名(乌君山前山后皆有)。

——《光泽县志》

二、老君眉(光泽乌君山前亦产老君眉)。

——《闽产录异》

这两处都准确提到“老君眉”。

记录在《光泽县志》舆地略物产类的“老君眉”,是《红楼梦》成书以后,在已知古籍中首次出现。光泽县,隶属福建南平,古属邵武,位于福建西北部,武夷山脉北段。这版《光泽县志》刊成于同治九年(1870),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版的基础上补版而成,部分书页版心左半中间空白处有“同治庚午补板”字样。物产部分属于庚午补版,刊成于1870年,距曹雪芹辞世刚过百年。对这款茶的记载,只有简单的“茶以老君眉名”六字,其下双行注“乌君山前山后皆有”八字。“老君眉”这款红楼名茶,在其他古籍中的首度出现竟如此惜墨如金,正文注释总共只有十四字!而“老君眉”茶应也已经历了沧桑变化,细读《光泽县志》,我们发现,编纂者在“舆地略”下实际胪列了八类地方物产,每类项下数个单品,摘录如下:

其物产旧志芜杂,不合体例,又所列诸县同有,可掇而来,可移而去,志犹不志也。今别为八:

一专有者,……曰芒稻,……

一间有者,……玉面狸,……

一昔无今有者,……西府海棠,……

一昔有今无者,……家蓄猥锦鸡,近今六十年不惟不见,亦无道之者,……

一名远播者,茶以老君眉名(乌君山前山后皆有),纸以益山白名(出北路),鱼钩以崇仁名,石耳以诸母冈名,……至他佳品,仅名本邑,故不列。

一名久著者,县署之樟,文笔峰之松,松坪之枫,栗坪之栗,皆数百年物也。

一因物撰名者,山实极赜,可实则名,得十有一,曰禾稔子、曰乌生子、曰冬树子、曰南丰子,……

一随种别名者,谷之别,其早者曰六十早,……晚者曰八月白,……

故此,我们知道,在补编这本《光泽县志》时,产在乌君山前后的“老君眉”,作为光泽县的地方名优产品已经声名远播,非“仅名本邑,故不列”者。按物产分类,名远播者的“老君眉”,既非如“西府海棠”昔无今有,也非名久著者如“县署之樟……皆数百年物也”,而是本邑地方特产,声名远迈乡里,散播邑外。从所列昔有今无之“家蓄猥锦鸡,近今六十年不惟不见,亦无道之者”的表述推测,这款“老君眉”茶应视作昔有今有者,至少应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成名史,才可排除在昔无今有和昔有今无者之外,誉享名远播者之列。只是我们不知道,成就“老君眉”的声名用了多长时间。查上一版《光泽县志》,是康熙三十三年版,乾隆二十四年重修,其物产类非常简略,茶类仅着一单字“茶”,无从知晓其他信息。

再看《闽产录异》:

闽诸郡皆产茶,以武夷为最。苍居芝城(福建建瓯别称)十年,以所见者录之,……别有“松际”,色浅香淡;“老君眉”(光泽乌君山前亦产老君眉),叶长味郁,然多伪为;“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只一株,年产少许,无可价值。凡茶他郡产者性微寒,武夷九十九岩产者性独温。

《闽产录异》,著者郭柏苍(1815~1890),博物学家,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道光二十年举人,曾任县学训导,捐资为内阁中书。酷爱藏书,对天文、地理、河运,特别是福建的山川、风土、物产、人文、史迹等都有研究,主编《乌石山志》,著有《闽产录异》等书。

《闽产录异》成书于光绪十二年(1886),闽人记闽事,资料颇详实。该书记录了数款武夷名茶,“老君眉”位列其中。在“老君眉”下,也有双行小注“光泽乌君山前亦产老君眉”。“亦产”,说明著者知道“老君眉”茶不只出产在乌君山前。描述此茶“叶长味郁”,信息过于简单,很难藉此判断茶性。“然多伪为”,则告诉我们光泽县乌君山前的“老君眉”多是仿品,或许缘于“老君眉”茶其时其地名声响、品质优,广受追捧,致有仿品出现,同时也说明至少到清同光时期,“老君眉”茶在此前声名远播的基础上已经成长为一款地方名品。虽然文献记录仍是草草,但客观上证明这款茶产在福建武夷山。红研所本《红楼梦》第三版注释将“老君眉”归类于武夷岩茶,这条材料是主要凭据。

武夷产茶,由来已久。清陆廷灿《续茶经》:

《随见录》:凡茶见日则味夺,惟武夷茶喜日晒。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至洲茶中,采回时,逐片择其背上有白毛者,另炒另焙,谓之白毫,又名寿星眉。

陆廷灿,嘉定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五十六年(1717)授崇安知县,自诩陆羽后人。“余性嗜茶,承乏崇安,适系武夷产茶之地。值制府满公,郑重进献,究悉源流,每以茶事下询,查阅诸书,于武夷之外,每多见闻,因思采集为《续茶经》之举。”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自宋始产茶,清代以后,不断改进采制茶工艺,制出了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陆廷灿从政之余,得以深入茶园茶农中间,掌握采、蒸、汤、火等制茶之法,深得其精义。康熙五十九年(1720)任满,即称病居家,整理旧稿,十余年后,雍正十二年(1734)《续茶经》刊行。检核该书,并没有提到“老君眉”,但却提到了武夷洲茶中的一款“白毫”,又名“寿星眉”,是否就是俗呼的“老君眉”,无法确证,存疑待考。

清代广东进贡的“国宝乌龙茶”,至少有一种原产地在武夷山,北京故宫存有一件乌龙茶盒,盒上有茶行广告:

绿华轩,本号自到武夷选办名岩、奇种、水仙、乌龙、小焙、大焙、君眉、白毫名款,名茶发售,贵客赐顾,请认召牌为记,铺在粤东省城太平门外十三行北向开张。

台北里仁版《红楼梦》注释:“老君眉应产自福建武夷山一带”,除引《闽产录异》和《光泽县志》外,也援引了上述这则茶盒上的文字,认为文中武夷选办的“君眉”可以为此证明。

实际上,诚如《红楼梦》中描写,六安茶和武夷茶在清朝都是名茶,不但宫中,上层士大夫也有机会品赏这类名茶,比曹寅略早在康熙朝官拜宰相的张英(1637—1708)就提到:

余少年嗜六安茶,中年饮武夷而甘,后乃知岕茶之妙。此三种可以终老,其他不必问矣。岕茶如名士,武夷如高士,六安如野士,皆可为岁寒之交。

张英平生只中意岕茶(宜兴阳羡茶)、武夷茶、六安茶这三种茶,妙喻其为茶中“岁寒”。足见清初,六安茶、武夷茶已为朝堂和权臣属意。

关于武夷茶的茶性,赵学敏(1719—1805)《本草纲目拾遗》:

武夷茶,出福建崇安,其茶色黑而味酸,最消食下气,醒脾解酒。单杜可云:诸茶皆性寒,胃弱者食之皆停饮,惟武夷茶性温不伤胃,凡茶澼(癖)停饮者宜之。

这款最“消食下气不伤胃”的武夷茶,是不是正适合刚刚吃了酒肉且有年纪的两位红楼老人服饮呢?如是,则妙玉的奉茶功夫堪称极致。

现代茶界专家的认知:

老君眉

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中生种。

原产九龙窠,相传源自清初。原系天心永乐禅寺一寺僧所选育,并单独管理采制。

“老君眉”茶现代属于“扩大示范品种”。与之相类的如雀舌、玉麒麟、向天梅、金罗汉、金桂、白瑞香、白牡丹等许多名丛,因种性优良广为栽培,共同构成现当代福建武夷山传统岩茶的优质茶种。

那么,“老君眉”茶有没有可能是老白茶呢?天津《今晚报》:

天津有一家老字号茶店,店堂里挂着一个文物,是上世纪30年代茶叶的价目表,其中有一个类目,叫做“铁山白毫类”:金贡银毫每斤六元四角,金贡寿毫每斤四元八角,老君眉每斤三元二角,君眉每斤二元四角,大寿眉每斤一元六角,寿眉每斤八角。

“老君眉”的名字赫然在列。……

“老君眉”是一种老白茶。

老白茶,一般指福鼎白茶,俗谓“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者。贾母赏茶,恐怕得是“七年宝”品级,够年头的老白茶。然而陈年老白茶其味并不淡,甚至还味厚纯浓,不大像刘姥姥“就是淡些”的口感。

清初的太姥山茶,确实可能是淡茶,周亮工《闽小记》:

太姥声高绿雪芽,洞山新泛海天槎,

茗禅过岭全平等,义酒应教伴义茶。

(……绿雪芽,大姥山茶名)

周亮工(1612—1672),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明末清初文人,入清任江南盐法道,顺治四年(1647)为福建按察使,在闽生活前后十四年,吟诵的绿雪芽更像是一款淡茶。

天津出现的“铁山白毫”,应产自福建政和铁山镇,即政和白茶。政和以茶名可溯至北宋,政和五年(1115),闽北关隶县因茶贡奉旨改为政和县。“铁山白毫”茶随时代更迭起落,见证了太姥山的近代茶史。嘉庆初年,福鼎开始用菜茶壮芽为原料,创制银针白毫,咸丰七年(1857)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繁殖成功。光绪六年(1880)政和县才开始选育繁殖大白茶品种茶树,光绪十五年(1889)开始产制银针。民初天津在售的“铁山白毫类”茶概源于此。银针白毫茶芽头肥壮,遍披白毫,挺直如针,汤色浅黄,性寒凉,有退热祛暑之效。然可能是《红楼梦》风靡百年后的产出品。

综合以上,我们倾向于所讨论的“老君眉”茶属于武夷岩茶,产地是福建武夷山。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合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二十四册,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第366页。

②⑩ 万秀锋等著《清代贡茶研究》,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9页。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合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二册,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第85页(本条资讯为黄一农院士查得并惠允移用,谨致谢忱)。

④ 吴敏树《湖上客谈》,原书佚。转引自《巴陵县志》卷之十一·风土,同治十一年刊本,第17/18页。

⑤ 《重纂光泽县志》卷之五·舆地略·物产,同治九年补刊本,第15、16、17页。

⑥ 郭柏苍《闽产录异》卷一·货属·茶,光绪十二年刊本,第13页。

⑦⑨ 陆廷灿《续茶经》,雍正十二年刊本,第22、1页。

⑧ 《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九,陆廷灿《续茶经》卷上之三,乾隆四十六年序刊本,第27页。

[11] 张英《笃素堂文集·聪训斋语》卷十五,康熙四十年序刊本,第17页。

[12]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武夷茶,乾隆三十年刊本,第35页。

[13] 萧天喜《武夷茶经》,海峡出版社2014年版,第56页。

[14] 周岭《“老君眉”是什么茶》,《今晚报》今晚副刊,2020年9月25日,第9版。

[15] 周亮工《闽小记》卷之一·闽茶曲之八,康熙六年赖古堂藏板刊本,第27页。

猜你喜欢

君山县志银针
“君山”别名知多少
心驭银针彩线,手下万千风华
桐君山
县志里的乡贤
雨(一)
斑竹丛中君山茶
运动场上夺金牌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县级志书总纂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