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尼皮的弯弯山路
2022-09-02王印吉
■ 王印吉
出蒙自城顺观音桥延伸至查尼皮的路,早些年就已经打理成柏油公路或水泥公路,只是路面还不够宽广大气。而且,坡度较大,弯频折多。有的路段,仿佛在开玩笑,车辆明明向前驶出去了,一转眼又不得不向左后或右后折回头来,跑上几十米甚或上百米,再随路的去向掉头向前方奔去……这条路,就是熟悉查尼皮的人惯称的“老路”。
93 年前,云南党组织发动并领导各族人民寻求光明,追逐幸福,便是不分昼夜地奔波于这条路上。不过那时,这条路是一条时隐时现,弯、拐、陡、坎坷,有的路段被荆棘和参天古树遮掩得难见天日的鸡肠小道。云南地下党的武装斗争,正是沿着这条艰难曲折的小路,一步一步朝前跋涉,一步一步向前挺进,直至眼前闪现一缕又一缕希望的曙光……
红色星火,从这里燎原
1921 年7 月23 日至31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个里程碑式的会议,标志着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政党,在黑暗的旧中国正式应运而生。红色星火,在这里点燃并悄然向整个华夏大地燎原。
时隔7 年零两个多月,边远偏僻的滇南蒙自芷村一个叫查尼皮的彝族小山村,一所破旧的茅草房里,17 位来自红土高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围坐在一张彝家人用餐的四方木桌旁悄声细语地秘密开会。桌上摆放着几份新近起草的文案,以及会议记录本。因茅草房低矮无窗,长期烟熏火燎,即使是白天,屋内光线也暗如黄昏。堂屋柱子一枚钉子上,一盏马灯在两天的会议中一直不停地忽闪着。
在这所只有中间屋子有一道双开木门,没有任何一道窗户的茅草房内,会议开幕式全体代表齐唱《国际歌》,尽管所有人一再控制激动情绪,把音量压了又压,然而,还是从屋门和房屋的各个缝隙,悄然钻出,在查尼皮这个只有12 户人家,被高大茂密的树林掩映的小山村上空悠悠回荡。
这个会议,就是著名的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时间是1928 年10 月13 日至14日。开会的这所茅草房,是李开文家的住宅。会议由中共云南省特委委员吴澄主持,出席会议的代表有李鑫、杜涛、戴德明、吴少默、张舫……共17 人。为不耽误这个云南党史上最有意义的重要会议,10 天前,有的代表就从驻地动身,或徒步跋山涉水跑来,或骑快马奔驰而来,或乘滇越铁路上的小火车匆忙赶来。这些会议代表,分别自红土高原的昆明、易门、文山、马关和红河本地的蒙自、石屏等地启程。他们来自铁路、矿山、农村、工厂、学校……为掩护自己的真实身份,避过国民党反动派的盘查和搜捕,他们有的化装成教书先生,有的打扮成游动商人,有的穿戴成少数民族,还有的扮成朴实的村姑……先陆续赶至蒙自县城小住,观察清情况,打探好消息,再找适当时机纷纷沿一条绿树掩映、杂草覆盖的弯弯山间小道,向芷村查尼皮进发。这条探索光明和幸福的山野小路,荆棘丛生,坎坷坑洼,危机四伏。而为实现革命理想,这些带着广大劳苦大众奔向解放重任的代表,克服千难万险,纷纷按时甚至提前而至,使云南第一次党代会,得以如期举行。
各位代表在闪烁的马灯光辉映下,抱着对革命和未来的信心,充满希望的热情,积极发言,献计献策。会议先传达了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集中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其中,主要包括《云南现状与党的任务决议案》《组织任务决议案》《职工运动决议案》《农民运动决议案》。选举产生了第二届中共云南临时省委,陈廷禧任书记,陈廷禧、吴少默、张舫等三人为常委,吴澄、陈家铣为委员,杜涛、杨达经为候补委员,张舫为军事部部长……为进一步发展壮大云南地区党的组织和队伍,动员和发动民众进行武装斗争,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两天的会议一晃就画上句号,而担负着特殊重要使命的茅草房内的马灯,还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点燃了云南武装斗争的火种,并将在往后的血雨腥风中,永不熄灭,燎原整个蒙自、整个红河、整个云南,甚至更广阔的地域。
查尼皮是彝语,意为“不引人注目”。查尼皮村,就是不引人注目之地。这里,就交通而言,离云南唯一的滇越铁路、个碧石铁路隔山相望。从军事角度看,它位于蒙自、屏边、文山三县交界地段,躲藏于大山腹地的荆棘密林之中,一旦遭遇危险,便于机动疏散和撤离。当年筹划组织云南第一次党代会的吴澄、杜涛、李鑫等领导者,正是合理运用这个不引人注目的彝族小山村的特有区位,避开反动势力耳目,才让这次会议得以顺利举行。而且,查尼皮村曾是云南省临时省委的机关所在地,党的组织力量虽然薄弱,但在反动政府的不断搜捕和围剿下,长期坚持一边发展壮大党员队伍,一边组织农民、工人进行武装斗争,群众基础较为稳实。
这次党代会后,由于斗争残酷复杂,加之个别党员意志不够坚定,出卖组织和同志,导致有的同志不幸被捕,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为云南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烈。
中国共产党云南组织的创始人李鑫,对云南组织的创建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897 年10月12 日,李鑫出生在滇西龙陵县龙山镇月望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虽然家里有7 个兄弟姐妹,家庭条件并不优越,而排行第六、虚心好学,并有较高天赋的李鑫,还是从小就得到了学校的规范教育。1920 年,李鑫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农学系。在该校就读期间,受到了陶行知教授的进步思想熏陶和影响,逐步激发了爱国热情和拯救黑暗落后的旧中国的热情。1924 年,李鑫转入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就读,经进步同学介绍和引导,学习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1925 年秋,思想新潮进步的李鑫,与王复生、王德三等进步学子,一同发起并组织创立云南在京学生进步社团组织“云南革新社”。之后,经人介绍,李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云南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先进青年。1926 年7 月,李鑫农大毕业。在参加在京的革命活动中,认识了毛泽东,经毛泽东推荐,李鑫被党组织派回云南,承担起了开辟云南党的工作的伟大使命。从此,他的足迹,踏遍了蒙自、个旧、建水、石屏、文山、马关、思茅等地,特别是蒙自的芷村查尼皮、小东山等地发展党员,领导矿工运动,发动和组织农民武装暴动……1929 年4 月,李鑫在个旧锡务公司领导矿工运动时被捕入狱。面对敌人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1929 年5 月16 日,年仅32 岁的李鑫,与戴德明等另外三名共产党员,在蒙自西门外石墙子英勇就义。多少年来,蒙自和文山、思茅……凡是熟知革命英烈李鑫生平的各族人民,一直在传扬他的事迹。
昆明人民,尤其是蒙自人民,每次组织人员进行党史和革命传统学习教育,都会情不自禁地提及一位女英雄。她,就是吴澄。人们对她相貌的印象,就是一幅党史资料上保留下来的半身照片。一双不算大的眼睛,充满对反动政府的仇视,对广大劳苦大众的悲悯。偏厚的嘴唇,微微上翘。从外貌看,吴澄算不上漂亮的女性。而她的心灵,是那么美丽无瑕,让千人崇敬、万人景仰。吴澄1900 年生于昆明市一个教师家庭,1924 年毕业于省立昆明女子师范学校。先后在昆明的两所小学从事教育事业。她是云南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进步女性,共青团云南省委第一届领导人。李鑫在云南创立中共云南特别支部时,她又是第一任书记。她是位工作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特别强的女中豪杰,经历过长期的地下斗争历练。在昆明时,她时而以女学生模样着装,时而又女扮男装。到蒙自特别是查尼皮一带组织民众开展活动时,她又以边地彝族或苗族农村女性模样出现。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她还学会了蒙自当地苗族话,懂得不少彝族语言。蒙自的查尼皮、小东山、倮倮寨,以及文山、屏边的一些苗族、彝族和汉族村寨,曾留下她匆忙的足迹,洒下她辛勤的汗水。云南的解放事业,渗透了她无尽的心血。1930 年10 月24日,云南地下党出了叛徒,吴澄和同在云南负责党的组织领导工作的丈夫李国柱双双被捕。12 月31 日,与丈夫牵手走上敌人昆明北郊的刑场……她不平凡的人生,定格在了30 岁的年轮上。昆明人民为她的牺牲悲痛欲绝,滇南人民为她的遇害痛不欲生。
杜涛是蒙自各族人民,尤其是查尼皮群众世代念念不忘的民族英雄和革命功臣。他是中共迤南地区组织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杜涛于1901 年9 月25 日出生于蒙自倘甸村(现属个旧)。他的父亲是清代贡生、乡村教书先生。父亲对他的人生曾产生过一些进步影响。“五四运动”爆发时,杜涛正在念中学。虽然还处于少年时段,而北京、昆明等大中城市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却没少对他产生影响。于是,他在学校里组织发起了蒙自爱国学生会,并担任会长。他发动并组织学生罢课,走上街头游行,以实际行动,声援北京、昆明的学生运动。1925 年5 月,杜涛在亲朋好友资助下,离开滇南蒙自,远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求学、寻求革命真理。1927 年2 月,曾是蒙自乃至迤南地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杜涛,被组织委派回云南从事地下工作。故乡蒙自这片热土,是他发动群众、武装群众的主要阵地和战场。并以蒙自为起点,向周边个旧、开远、屏边和文山等地区辐射。长期奔走于迤南地区,穿梭于广大各族劳苦大众之中。筹划、组织蒙自查尼皮、小东山、阿加邑、文山老寨(今属蒙自)的农民武装暴动。1928 年11 月7 日,即查尼皮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会召开后不到一个月,杜涛在蒙自芷村被捕。1929 年5 月2日,经历多次严刑拷打,受尽万般折磨的杜涛,未向敌人吐露丁点党的机密。敌人无计可施,将他杀害于昆明地台。这年,杜涛28 岁。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宛如一颗流星殒落在探寻真理和幸福的征途中。笔者为他的不幸牺牲而痛惜,为他的不屈不挠为人类追求福祉的精神所感染。
三棵树下,坚守着两个小英雄
回顾云南第一次党代会这段历史,追忆为云南的解放事业作出较大贡献,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和革命先辈,笔者以为,有两个娃娃不能忘记。他们不是普通的孩子,他们是千百万中华各族儿女敬佩的小英雄。这两个娃娃,都是土生土长的查尼皮村人,大一点的是12岁的少年杨自林,小一些的是6 岁的儿童李万清。云南第一次党代会召开时,两个娃娃在村后的制高点——“三棵树”(因为那里有三棵比人还粗的古树,故而得名)为党代会站岗放哨。
云南第一次党代会秘密筹备期间,为确保会议安全、顺利召开,安保工作成了当时最为重要的大事。如果不能保证与会代表的安全,那将会给云南的党组织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会给云南的武装斗争造成巨大的阻碍。查尼皮是个独立的小山村,地处离蒙自城25 公里的大山密林深处,苍茫大山,原始森林,边远偏僻,交通闭塞,是党组织在查尼皮活动最好的天然掩护。且离其他村寨有一定距离,与其他村子的人员往来也不太频繁,村里人员不复杂。当时,查尼皮只有12 户人家,虽然是彝族、苗族和汉族3 个民族杂居,彝族占大多数,但各族群众淳朴善良,团结友爱,不分彼此。特别是支持党组织争取各民族独立和自由的积极性较高。云南省委机关在这里秘密工作已有些时日,一直都比较安全。从本村内部情况分析,自身不会有潜在危险。谈及危险,主要可能来自外部。因此,得把会议安全保卫工作重心放在防范外部敌人搜捕和外来破坏分子的捣乱破坏上。
起初,会议筹备组拟定安全保卫工作重点放在两处:一处是会场周围,主要由游击队长佴仨组织游击队员负责,在会场附近分别设明哨、暗哨站岗,并派出小组队员巡逻、执勤;另一处是村后的三棵树,也由游击队派两个队员站岗放哨。然而,仔细琢磨,两个成年人在三棵树站岗放哨,安全系数是高了,但似乎也有欠妥之处,那就是目标太大,过于引人注目。于是,筹备组又把这个想法否定了。他们又再次爬到三棵树那个地方,对放哨地点进行再一次的实地考察。三棵树,地势较高,站在那里,环顾四周,可以将四面八方远远近近的情况,尽收眼底。尤其是从查尼皮通往县城那条时断时续、时隐时现、弯弯拐拐的山间小道,如果有人朝查尼皮方向奔来,在部分没有荆棘、杂草和树木遮掩的地段,站在三棵树的大树下,都能轻易发现。从附近的几个村子来查尼皮,在三棵树这个制高点,也能观察到。通过再次考察,筹备组想出一个既能为会议站好岗,保障会议安全,又不易暴露站岗目标的办法。他们想到了用小孩来代替大人完成这项任务。找两个小孩在三棵树下站岗放哨,可以佯装成在那里玩耍,即使有人看见,也不会引起注意。筹备组人员在村里适龄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中,筛选过来又筛选过去,把最佳人选确定为村里12 岁的少年杨自林,他是游击队长佴仨的同母异父弟弟。这个人选,也是佴仨提出来的。另一个人选,是本村6岁的儿童李万清。
1928 年10 月13 日,是云南人民不会淡忘的日子。上苍似乎格外眷顾艰难生活在红土高原这块热土上的广大各族人民。这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为云南第一次党代会的顺利召开,创造了条件。清晨,地处高山褶皱里的查尼皮村,淡淡的薄雾,在村中和树林间氤氲。微寒的山风,悄悄地在山野里温柔地游走。东方,一轮红日正从山那边喷薄欲出。万道霞光,尽情投向这片广袤无垦的山野。12 岁少年杨自林接受带领6 岁的儿童李万清到村后三棵树为党代会站岗放哨的任务后,激动得像油锅里煎鱼,翻过来,又翻过去……一夜难眠。天刚蒙蒙亮,他便从竹子铺就的简易床上一骨碌爬起来,去敲李万清家的屋门。年仅6 岁的李万清,还在床上做着美梦,就被母亲没头没脑叫醒,匆匆起床穿衣,跟着杨自林,冒着潮湿的寒气爬到村后高高的三棵树,按照游击队长佴仨的吩咐,表面上佯装成玩耍、找野菜……实际上,杨自林和李万清的目光,不时向四周眺望,尤其是向通往蒙自城那条弯弯的山道眺望,一刻也不敢懈怠。佴仨队长已经给杨自林和李万清交代过,一旦发现有陌生人来查尼皮,就由李万清跑回村子的李开文家向他报告,杨自林留在三棵树继续观察情况。
第一天,杨自林和李万清完成任务圆满,党代会安全、顺利举行,组织党代会的有关领导跷起拇指对杨自林和李万清说:“好样的!”夸得两个娃娃激动不已,不知所措,脸上泛起淡淡红晕。领导的表扬,更加激发了杨自林和李万清一丝不苟为党代会站好岗、放好哨的热情。
10 月14 日,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李万清家的屋门又被杨自林敲响,很快,李万清便尾随杨自林披着晨曦向三棵树跑去……
为期两天的云南第一次党代会,终于落下帷幕。杨自林和李万清两个娃娃,硬是在三棵树那神圣的岗位上,认认真真、一刻也不敢马虎地观察了两天,坚守了两天,圆满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重要任务,被干部群众誉为“查尼皮的小英雄”。
数年后,杨自林和李万清长成了强壮的山里汉子,参加了滇桂黔边纵,投身到解放云南的革命斗争中。1948年,杨自林和李万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云南解放后,边纵领导把部队集合起来,高声宣布:愿意留下安排工作的人原地不动,不愿留下安排工作、要求回乡的人站到这边来。部队领导伸出右手,指了指自己的左前方。杨自林毫不犹豫,几个箭步,跨到了领导左前方,抬头挺胸,笔直地站立着。小他几岁的李万清,也不假思索,紧跟着,站到了杨自林的左侧。几天后,二人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曾召开过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小山村查尼皮。人们有句话这样形容:“故土难离。”解放了,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杨自林和李万清知道,故乡查尼皮那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也和云南、全国的所有村寨一样,阴霾散尽,阳光明媚。广大各族人民,过上了平安、幸福的日子。黑暗、恐怖、欺压、剥削……已成为过往,成为历史。他俩决心回到家乡,与乡亲们一道,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乡,创造幸福。杨自林、李万清,头戴斗笠,肩扛锄头,脸朝黄土背朝天,脚踏实地地耕作在家乡查尼皮的土地上。
1991 年,当年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地——查尼村李开文家的茅草房,被当时的蒙自县委、县人民政府派人组织当地干部群众翻新修缮,屋内尽可能恢复党代会召开时的原貌,墙壁上张贴了几位曾在云南党组织建设和武装斗争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英烈照片及生平简介。查尼皮村和这所茅草房,作为云南第一次党代会会址,被列为蒙自的红色旅游景点,供各地党员到此举行入党宣誓,或重温入党誓词;供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部队官兵、学生……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党、爱国、爱人民教育。曾经为当年云南第一次党代会站岗放哨的杨自林和李万清,承担起管理、开放省一大会址——茅草房的重任。有人来参观省一大会址,杨自林和李万清就把茅草房的屋门打开,供人们参观。有人问起云南第一次党代会召开时的情况,他俩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把知道的情况,一股脑儿摆出来。没有人参观时,他们也会情不自禁来到会址,先打扫一遍室内外卫生,默默地端详一会儿墙壁上杜涛、吴澄等革命先烈的照片,然后,把屋里当年开会用过的条凳搬两条出来,静静地坐在屋门外,静静地守候着这所为当年的云南党组织建设和武装斗争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茅草房。坐着坐着,两位老人眼前突然出现了杜涛、吴澄等当年在这所茅草房里进进出出,组织筹备、参加第一次党代会的那些生龙活虎的男女共产党员的身影,只是,他们都为了云南的革命,为了云南人民的解放事业,一个个已经不在人世了,有的牺牲时二十几岁,有的三十几岁……此时此刻,两位老人的心,像针扎一样疼痛。眼眶里,不知不觉涌出痛心的泪水。
2000年1月13日,查尼皮群山悲泣,绿水哀号……这是乡亲们最为悲痛的日子。曾为查尼皮人民、滇南人民、云南各族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流过汗、出过力、冒过险、作出过贡献的老共产党员杨自林,安静地不声不响地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查尼皮这块土地,离开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乡亲们,走完了他84 年曲折而有意义的人生。他安详地离去,没有任何埋怨,没有任何遗憾,没有任何要求。杨自林老人走了以后,上级组织派人到他家对他的后人进行安抚。问其后人有何要求,其后人说,老人家在世时,时常叨念着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同母异父的二哥、当年查尼皮的第一支游击队队长佴仨的坟墓,如有条件,希望政府能帮助修缮。佴仨是1930年被凶残的土匪杀害的,牺牲时年仅24 岁。对于杨自林老人生前这个心愿,上级组织自然不会让他抱憾挂怀。杨自林,就是这样的一位老革命,老党员,老农民。笔者福浅,在他生前无缘与之谋面。
当年为云南第一次党代会站岗放哨的两位小英雄之一,李万清倒是与笔者有过一面之缘。笔者见到李万清时,是新千年盛夏。那时,李万清老人已经78 岁高龄,蓝色中山装上衣摆遮盖下的裤腰上,拴着一把白生生的屋门钥匙。一条深蓝色的裤子,洗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脚上的一双解放鞋,经历过多次洗洁剂和清水泡洗,已经陈旧发白,鞋帮上粘附着少许查尼皮的泥土。虽然是夏天,笔者身上随时汗津津、水汪汪的,热得上身只穿件短袖衬衣,下身仅着条草绿色单裤,而李万清老人却对眼下闷燥的天气似乎没有任何感觉,中山装上衣下的领口处,还露出一件绿色的毛衣、头上戴一顶厚实的黑蓝色毛线帽子,有趣的是竟未见他脸上冒一滴汗。李万清老人一米六五左右的个头,长得眉清目秀。脸稍长,一绺雪白的胡须,源于嘴巴周围和两耳以下,并自由地下垂于胸前。看着李万清老人的胡须,笔者不禁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武将关云长。李万清老人表情严肃,不善言谈。他年纪大了,听力下降得厉害。笔者对他进行了短暂的采访,向他提问不是说话,几乎是喊叫,每个问题都要喊几遍,他才勉强听得清楚、明白。而他回答笔者的问题,声音也特别大,也带有喊的成分。大凡耳聋的人都这样,说话大声。他们以为别人耳朵也不好使。采访完了,笔者与李万清老人站在云南第一次党代会会址——茅草房门前的“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红牌子下,请人帮拍了一张合影。没想到,这是笔者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李万清老人零距离接触和促膝交谈。
几年后,笔者再次拜谒查尼皮,云南省一大会址门前腰间拴着屋门钥匙的李万清老人,已经不见了。经笔者打听,乡亲们说李万清老人已经走了,与杨自林老人一样,走得十分平静,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笔者听了,鼻子酸溜溜的。这,就是为云南的自由和解放作出了贡献的老一代革命者。李万清老人留给笔者的,是无尽的思念和缅怀。他的音容笑貌,永远储存在笔者和人们的心中。往后的日子,每次去查尼皮,李万清老人的身影,总在笔者脑海里映现。今天的和平、幸福和富裕生活,不正是千万个杨自林、李万清这样的人,用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比忠诚造就的吗?党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人民更不会忘记!
如潮人流,涌至查尼皮缅怀先烈
蒙自芷村镇查尼皮村云南党的一大会址,自1991 年修缮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一路走来,逐渐受到市内外、州内外和省内外人民群众,特别是共产党员的关注和青睐。每天,从蒙自城至查尼皮弯弯曲曲的陡峭柏油公路上,公家车、私家车,轿车、卡车、客车、摩托车、电动车……在这条路上汇聚。这些车,分别来自蒙自本地、红河本州、云南本省,乃至全国各地。目标,查尼皮。要是遇到“七一”建党节和其他节假日,这条路上的车流量更大,常常还会造成短暂拥堵。据统计,查尼皮接待游客最多的一天,超过了4000 人次。因此,去过查尼皮多次、对查尼皮耳熟能详的人,会选择节假日以外的时间前往参观和游览。
笔者第一次去查尼皮,是2000 年“七一”建党节后。笔者所在的蒙自驻军某部机关的干部战士党员,在一个天气格外晴朗的早晨,乘车前往查尼皮参观学习,接受党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那时,到查尼皮参观旅游的人还不是太多。其实到查尼皮的人,并不是旅游。在当时,“旅游”一词尚在熟睡。大多数人,还没有旅游的意识,更没有旅游的习惯。到查尼皮,主要是参观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说详细了,就是围着查尼皮那所当年在里面召开云南第一次党代会的茅草房转一转、看一看。而后再逛进屋里,参观一番当年17 名来自云南各地的共产党员代表围着开会的农家吃饭桌,坐过的条凳,以及墙上的英烈照片、简介……
参观过后,几乎都会发出一番慨叹:当年共产党领导劳苦大众闹革命的条件,原来竟是这般艰苦!革命的成功,竟然这么不容易……
那时的查尼皮参观点较少,参观的内容也不多。
蒙自市委、市政府把查尼皮这个红色景点的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重点建设规划。多年来,一直不间断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抓紧建设,扩大参观范围,增设参观内容,完善重要设施。先后新建了陈列馆、红色书屋、会议室、党性教育室、接待室、入党宣誓场地、专用停车场、标志牌等一系列重要场馆和设施。组织一批党史研究专家,对查尼皮党代会有关情况和党史作了进一步走访、搜集整理、调查研究,新增了一些查尼皮的党史资料,不断补充完善历史,供前来旅游参观者学习借鉴。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中共红河州委、州人民政府等上级各有关部门,十分关心和支持查尼皮省一大会址建设,在人力、资金等诸多方面,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帮助。正是有了各级各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使云南省一大会址查尼皮几年一个样,在逐步发生变化。如今到查尼皮参观旅游,学习的史料更多了,更全面了。观瞻追忆的物品多了,看点丰富了……前来缅怀革命先烈、接受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多。2002 年,查尼皮村被中央组织部列为党员教育示范点;2011 年,查尼皮被收录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名录”;2017 年,查尼皮被评为“中国红色地标”。
曾记得,当年笔者在驻蒙自某部政治部门从事党务工作时,了解到这样的情况:每年新兵入伍后,有少数新战士训练中吃不了苦,就想家了。有个别新战士甚至思想开小差,嚷着叫着想回家去。针对这种情况,新兵连党支部一方面组织新战士进行部队的光荣传统教育,号召新战士开展学习部队的英雄模范活动,做好新战士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组织新战士到查尼皮,参观云南第一次党代会会址,学习杜涛、李鑫、吴澄、王德三等优秀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让新战士懂得,今天的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比起当年革命先辈吃的苦,受的罪,今天的部队训练和部队生活,还有多少苦可叫,还有多少累可言。查尼皮生动感人的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深深吸引了新战士,深深打动了新战士,慢慢改变了新战士不想留在部队好好干,想打退堂鼓的模糊思想。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的新战士,踏上查尼皮这块热土,接受党史和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教育,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帮助他们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扎根部队,扎根边防,安心尽责地在云南边防奉献青春年华。
于笔者来说,每一次去查尼皮,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一次去查尼皮,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熏陶和教育。笔者已经记不清去过查尼皮多少次。2004 年暮春,笔者从蒙自驻军某部政治部调到屏边某单位任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周五下午组织干部、职工过组织生活,笔者问他们去过云南第一次党代会会址查尼皮没有,大家都说听说过,没去过。问他们想不想去,大家齐声说了一个字:“想”。到了“七一”建党节,笔者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包括非党员)到蒙自芷村查尼皮云南第一次党代会会址,过了一个既让大家十分开心,又非常有教育意义和纪念意义的组织生活。返回屏边途中,干部、职工七嘴八舌,说这个组织生活,是多年来最有意思的,希望以后找机会多到查尼皮参观学习和过组织生活。来自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党员兰卡激动地说:“到云南工作生活十几年了,早就听说查尼皮这个地方,一直没机会去,我做梦都想去看看,今天总算实现愿望了!”作为组织者,那天,笔者心中无比惬意。
2021 年4 月9 日,作为一个有着三十几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笔者已经有两年多没去查尼皮参观学习了,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想到查尼皮去拜谒革命先烈,重踏革命先辈的足迹。大清早,笔者便偕妻自驾车向查尼皮进发。笔者走的是从蒙自城到查尼皮的老公路,路上跟以往一样,各种车辆仓促疾驰,弯道处得紧贴右边路面慢行并不时鸣喇叭。稍有不慎,危险便在眨眼之间袭来。看得出,这些车子,有好大一部分是去查尼皮的。有的车子跑得快,赶超笔者的车子了,到了查尼皮,相互又遇见,淡淡地会心一笑。
在查尼皮的参观游览点上,笔者遇到了几拨人。刚到时,遇见一个由60 岁以上的老人组成的旅游团。他们是一群摄影爱好者,脖子上坠着一大串长镜头短镜头相机。摄影器材多且沉,走起路来脑袋不时向后使劲扬。笔者问其中一位旅游者从哪里来,他回答说:“玉溪。”问他多大年纪,他说:“79 岁。”笔者和妻子根本没看出来,以为他就60 岁出头。经了解,他们有的是党员,有的不是党员,都退休了。近些年时兴红色旅游,听说红河蒙自云南第一次党代会会址查尼皮值得一游,一帮老年人邀约着就嘻嘻哈哈赶来了。
笔者站到一块红色党旗下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928.10.13—14”字样的标志牌前,想叫妻子用手机帮笔者留张影时,突然又遇到红河州机关的几个朋友。寒暄握手后,方知他们是单位组织党员来查尼皮开展党日活动。十几个党员陆续地认真参观每一个景点。据笔者所知,这些景点,都是查尼皮扩建后新增设的,更加完善,更具有观瞻和学习教育价值。
到了当年云南党的一大会址——那所茅草房前,一面党旗和入党誓词的标志牌下,站着十几个旅游者,正举起右手向党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在茅草房前的广场上,还站着二十几个旅游者,统一着白色衬衫,穿黑蓝色裤子,扎红色领带,站成两排横队,由一人站在队列前,两手比画着指挥大家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侧,十几个旅游者列队在唱《我和我的祖国》。整齐嘹亮的歌声,在查尼皮上空悠悠回荡。茅草房周围的林荫道上,行走着三三两两的旅游者。到查尼皮来红色旅游的人,一直有增无减。
中午12 点30 分,到午餐的时候了。笔者驱车沿来时的弯弯山间公路回城。参观完查尼皮的各种车辆,你追我赶,火急火燎地向前奔去……
从蒙自城到查尼皮这条弯弯扭扭的山间公路,是在1928 年那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的基础上扩建改造而成的。不同的是,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