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坛“苦行僧”
—— 记“火车头职工艺术家”刘思阁

2022-10-20孙秉伟

时代报告 2022年7期
关键词:苦行僧画作

■ 孙秉伟

暮春。我顶着蒙蒙细雨,相约来到了著名山水画家刘思阁先生的住所。生于1942年的刘思阁瘦削干练,一头银发,双目炯炯,谈笑朗朗。进入其十多平米的画室,书橱占据了一面墙,放眼一望千册藏书。一张大画案,上置文房四宝。

我的目光停留在书橱里的那一摞红彤彤的荣誉证书和几尊奖杯上,分别是由国家级艺术评审委员会、中国美协、文化部、铁道部、山东省、青岛市、济南铁路局等颁发的。最醒目处,放置着由中共中央颁发的红彤彤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和一只朱红绒盒。盒里静静地卧着一枚金灿灿的奖牌,这是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的“火车头职工艺术家”。

一、心系万里铁道线

1970年,年近而立之年的刘思阁与军营依依惜别,转业来到了青岛铁路分局,在铁路文化宫担任宣传指导员。

青岛铁路分局辖区是整个胶东半岛。通车于1904年、全长395.2公里的胶济铁路上,星罗棋布着机务、车务、车站、工务、电务、车辆、客运等50多个基层单位,含有教育、卫生、生活供给、公检法多种系统,拥有4万余名员工。已有了丰富的农村生活和火热的军旅生涯的刘思阁,来到铁路面对着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他扑下身子,开始学习、了解、熟悉铁路的方方面面。

怀着对百年胶济路的神往和对铁路员工深深的敬意,他深入车站、线路、工区、列车……

酷爱中国山水画的刘思阁,把自己的美术创作定位于为人民铁路服务。几百万铁路员工赓续“二七”血脉,以铁的纪律甘于奉献,确保国民经济大动脉安全畅通的高尚精神和动人事迹,深深感动着他,他要用手中的画笔,让自己的作品采撷着铁路员工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万紫千红,紧扣着时代的脉搏,深刻反映着人民铁路的火热生活,展现“老铁们”的时代风采。

一位资深老铁路向刘思阁介绍他在陇海西线上见到的一个难忘的画面:那年酷暑,他出差去西宁,列车因线路出现故障停在大山之间的一段区间。透过车窗,他惊奇地看到一个工务段的巡道工人像一只大壁虎,双臂张开,趴在铁道旁的一块巨大的绝壁上,朝上张开着嘴巴,承接着从悬崖上流下来的一点又一滴的涧水。他说,当时他被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巡道工的形象从此刻印在刘思阁的脑海里。他构思着为那些不论春夏秋冬,用步丈量着铁道线,一丝不苟确保列车安全的工务段巡道工奉献一幅作品。他的一幅《除夕巡道图》几易其稿,出现在观众面前。画面上,大山在夜幕下显得格外的黝黑,雪正在纷纷扬扬地飘洒着,树木、山谷都披上了银装。在一片静谧的氛围里,从山间穿行过去的钢轨上,巡道工心系万家灯火,为了铁路畅通,冒雪顶风跋涉巡道。画面氤氲着雪夜的诗意,洋溢着一种豪气、责任和担当,让人们在为画作的艺术感染力而醉心的同时,不禁向那些平凡的巡道工致以深深的敬意。此作8尺竖幅,在山东省九大企业举办的美展中荣获银奖。

1985年,九号台风从青岛正面登陆,随即北上,横扫胶东半岛,让胶济铁路和蓝烟线受到重创。列车被困、车站被淹、线路受阻,青铁分局万千员工奋战在线路上,抢险保畅通,保旅客生命安全。无数动人的事迹让刘思阁热血沸腾。他深入战台风一线,采访先进事迹,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战斗旋律。创作出《战台风》这幅佳作。画面上他采用大写意手法,粗犷的笔墨勾染,展现狂风暴雨、洪水滔滔。轨道、线杆、桥涵隐约可见,抢险员工那种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此作同年参加由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中铁文协三家联办的美展,荣获二等奖。

被联合国誉为“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三大奇迹”之一的成昆铁路,是他多年向往的地方。他去云贵川采风。车行在1000多公里的成昆铁路上,但见青山叠翠,云绕其间,连绵不断,一路隧道相连,山谷中民居炊烟缭绕,美不胜收。区间小站旅客站上等车,实是一幅入诗入画美妙的作品。成昆线上的所见和感受,再次触动了他的灵感。回青后他将记忆中的山区小站,移入丈二匹巨作中进行二次创作,大横匹上,凭借一轮中天月光,显露出大山中的小站之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于站台上,一列徐徐进站的火车与候车的旅客互动,深山峡谷之幽深被打破。画面从构思到处理大色烘染为主,整体着色以墨、花青为主调,人物点写其上,皎洁月光笼罩在深山峡谷中产生的幻奇美感,宁静、安祥而又富有动感。此作为6尺竖幅,问世后好评如潮,参加全国铁路职工第二届美术书法摄影展览荣获金奖,原作复制后由铁道部馈赠朝鲜。

作为铁路文化宫的宣传指导员,他深知自己肩头的责任。在职30多年,他几乎走遍了青铁分局的各个单位。创作了大量的安全运输、事故警醒、缉毒等各类宣传画和挂图,各级宣传栏、光荣榜都常常显示他匠心独运的画作,为铁路企业的改革发展和文化建设奉献着光和热。

如同涓涓流水流过心田,又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他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殚精竭虑,青铁分局美术人才不断涌现,佳作不断。不少登上了国家、省部、市局各类美展的大雅之堂。江志俊、王钊芳等一些优秀人才成为各级美协会员,单明波还成长为青岛山水画院院长。刘思阁本人“著作等身”、获奖无数,成为全路知名度颇高的职工艺术家。

二、寄情故国山水间

刘思阁对千年前的苏东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这一番告诫很是认同。作为画者的“博观”,就是要拥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要达到这个标准,不认真刻苦写生,是不可能达标的。

为了进一步开阔绘画思路,丰富创作经验,吸纳大千浩然之气,获得更加雄厚的创作素材,几十年来,他深入各地采风写生,不论严寒酷暑,疲乏艰辛,都在孜孜不倦地耕耘,堪称苦行僧。他说,僧者一生苦苦的修行,打坐参禅念经,食为素饭,衣是粗布僧装,四海化缘,辛苦一生,追求正果。作为画者亦是如此。他四赴云、贵、川、陕,几下湖广、闽赣、江浙,数登三山五岳。雪山草地、黄土高原、巴山蜀水、云贵高原、长江黄河之源头……祖国的锦绣河山见证了他踏雪沐雨,跋山涉水的辛勤努力,万里铁道线都成了他的画板。

细心的观察,专心致志地写生。饿了啃一口面包,渴了就喝矿泉水,有时竟然忘记了吃饭。写生的历程多艰险,40多岁的时候,他与一画友结伴去华山,走了半宿,华山道上一人未见,第二天返程,见昨晚经过的登山路,旁边便是万丈深渊,不禁心惊胆战。

鸟道、危谷、自然景观,幻奇大千世界所能见到的、能引起他兴奋的都要坐下来,记笔记、心记、脑记,蓄藏于胸中,认真地通过笔墨记录下来,他把写生的过程当作纪实创作,决不草草记之,都是仔细琢磨,记好画理,感受其意象,让好东西入画、入脑、入心。

胡杨树,一树两叶,有圆有长,不是用心观察,哪能得此真知?在九华山,他深入和尚居所,了解其真实生活,品尝其斋饭,见证其清苦、无欲、超脱。在泸沽湖,他到摩梭族家里去探望,探知其风俗。去苗寨看苗族服装色彩和帽饰形式。爬上傣族吊脚楼,鉴别其竹楼和木楼的异样风格……几十年来,他以滴水穿石、燕子垒窝的恒心和勤奋,不倦地探索,悉心地写生,日积月累,他厚厚的几本写生簿记下了几百张写生草图,累积了一生都画不完的稿图。

清代恽寿平在《鸥香馆记》里写道:“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刘思阁深得其真谛。他崇尚李可染、黄秋园等山水画大师,对他们画作中凸显的意境之美和精气神潜心研究、学习。

他被人们戏称为“画痴”。订了几十年的《美术》杂志,是他翻阅次数最多的美术书籍之一。他常常聚精会神地阅读、浏览,对其中佳作反复欣赏,乐不可支,深得其道。一旦进入创作佳境,忘乎所以,以至于废寝忘食。几十年来,他持之以恒地坚持每年除夕夜、元旦都要作画一幅。生活中的一些偶遇,一旦激起灵感决不放手。那年春节,他去给老友拜年,一下车,漫天飘雪,一片银装素裹,煞是壮观。他呆呆地立在雪天里,任雪花落满全身,那一美妙的感触让他欲罢不能,匆匆赶回家作画,竟然忘记了此行的目的。夏夜,他侧卧床榻,皎洁的月光把婆娑树影映透在窗帘上,他脑海里立马浮动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微风习习,窗帘摆动,俨然一幅灵气十足的山水画。灵感随即闪过,他速速爬起身来,窗前匆匆记录写生。

天赋加上勤奋,承继更有创新,他的画技随着岁月的流淌日臻成熟,形成了“取材广泛、意境高远、构图严谨、笔精墨妙”的鲜明风格,笔下的中国山水画有了颇高的辨识度,以至于不见作品署名,只见画作便知是刘思阁之作。

“在思阁的画作中,无论是尺幅小品还是丈二巨制,无一虚妄之笔墨,虚幻之丹青。故画作庄重厚实,毫无浮华之气。”这是青岛市美协副主席徐立忠先生的热情评价。徐先生从刘思阁的《山乡雨后》说起,此画篇幅不大,画面是沂蒙山特有的田坎乱石构成。思阁将每一筑坎石块都精心刻画,苔痕石纹,甚至石隙野卉小花,均一丝不苟地勾画点染。垒石以水墨渲染间留空白,更以重彩亮色点燃其中。阴阳向背,耀然纸上。远处淡墨滃染,仿佛水气缭绕,似有雨远去未尽。此画古法今法参以西法,不见痕迹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画出了山乡雨后的阳光和万物的葳蕤。如此尺幅佳作实属罕见。

更令徐立忠津津乐道的是刘思阁画作中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他分析道,自20世纪80年代,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被画家瞩目以来,迄今未见画热带雨林如思阁者。他扬弃了传统画树的程序,以传统的笔法写生雨林独有的植被。纷挂的榕树根、肥硕的芭蕉叶、林中的龟背竹、潺潺流水中卵石上的绿苔、浓彩艳丽的热带花卉……水墨渲染。线条勾勒,重彩点染,有法、无法交混使用,以形写意。在画面上营造了热带雨林的特有风貌。让观者如临其境。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耕耘换得了丰硕的收获。刘思阁创作的《昆仑融雪图》《山区小站之夜》《故乡寻常入画图》《雨后晴峦图》《雨洗秋山》《青山雨后》《暮秋图》《崂山神秀》《把脉图》《瑞雪丰年图》《故乡情》《山里人家》等画作分别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国家级美展和省美协、几大企业主办的各类美展,并有多幅获奖,其中重要奖项就有20余项。

三、花甲励志再扬帆

2002年,已进花甲之年的刘思阁,离开了他挚爱的工作岗位退休回家。他崇尚曹孟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所表达的豪迈情怀,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再走万里路,再画二十年”的宏伟余生规划,要让自己的山水画作留下目击到的锦绣河山。

退休后的20个春秋,他有幸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帮助他在以往的基础上继续写生采风。他以顽强的毅力和热爱故国山水的赤子之心,不顾花甲、古稀之年逐渐显现的体力不支,跋涉长征路,跨马茶马古道、乘骆驼穿行大漠戈壁、大瑶山深处漂流、泸沽湖上泛舟,沐雨梵净山、醉酒太行、踏雪甘南。天南地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2006年,他接到了《第三届西部大地情》通知后,每日夜间在床上对着窗帘构思,主题表达什么?从地域选择、季节选择、气候选择、画法选择到色彩选择,最后尺寸定在180cmx160cm,主题是昆仑山开发交通路线,春风送暖、大雪融融,以木刻形式来表达雪景画面。开始创作后,“我用我法”,他以自己画雪的新方法,摒弃传统技法,抓住融字,以表达春风送暖,积雪开始融化,画面下端,工地上现代化施工机械推土机、运输车、工棚等,在工作环境如此艰苦的无人区雪山脚下,融化的积雪、泥泞的施工现场,国家正在开辟建设新的交通路线,为少数民族开辟一条致富之路,这种工作环境营造出一种努力拼搏、艰苦工作的国家精神,画法上摒弃传统技法,似与木刻,染法上有光影感,以墨、花青、赭石为主,染出背光与暗影。此作获得中国美协金奖,发表于中国美术期刊。

在四川峨眉山宾馆,大院中有十余棵三百年树龄的古榕。每棵都是数人无法合抱,其冠大雄奇,树干尽显沧桑,棵棵皆有立碑介绍,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他认真写下其中几棵草稿,近年来,几移稿图,通过多次构图、经营位置,古榕于湖畔水边,外点写上白鹭于其间,中峰用笔以线为主,树枝与树干纵横交错,破笔点叶郁郁葱葱,染法上追求笔墨有色,树干上加上染青绿,表现古干苔藓,追求古榕神与苍古之感。这幅丈二匹的《古榕苍韵图》,成为他的最得意之作。

在铁路宿舍10多平米的一间画室里,蕴藏着他艺术的积淀、驰骋的想象、美妙的构思、严谨的创作。这位自称“苦行僧”的老画家其实就是一位“画僧”,自知来日时光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屏蔽”了几乎所有的没有什么意义的杯盏交错,热闹交际。他临池不辍,几乎天天作画。有意思的是,由于他埋头画室作画,很少乘车外出,他的老年乘车卡竟然多年没有充值。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不少单位请其作画,他不愿画作沾染太多铜臭气,常常婉拒。一些有头有脸的领导人物慕名索画,他不为所动。但是,当部队请他去参加笔会,这位老兵心中的军旅情结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他欣然前往,登舰艇、上营区、去威海、到烟台,面对着万顷碧波,看着战士刚毅的脸庞,他把对子弟兵的敬意蕴含在画作之中,也寄托着自己念念不忘的军营情。

抗洪救灾、汶川地震、武汉抗疫,他精心作画,捐赠灾区。每一幅画都凝聚着他对灾区同胞的牵念和对救灾英雄们的敬意。诚如鲁迅先生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作为一个名闻遐迩的中国山水画画家,刘思阁将他超群的才情、缜密的心思、火热的情感倾注在山水画作的创作上的同时,又把浓浓的亲情、男人的责任和担当付诸在亲人身上。

他富有爱心,讲求孝道,家庭观念重。在退休后的20年岁月里,他侍奉老母亲,点点滴滴极尽孝心,让老母亲度过幸福的晚年时光,走时已是九旬有八。他与老伴相敬如宾,虽没有“红袖添香夜读书”那般浪漫,可彼此心心相印,呵护有加。老伴腿患有疾病,以至于影响行走,他焦急万分,花上一大笔钱为老伴做了膝关节手术,老嫂子高兴地对我说:“现在腿好好的了,走好远的路也不痛了。”

一杯崂山绿茶,清香沁人心脾,我与刘思阁谈笑正欢。客厅正中壁上的一幅《贺岁清供图》正寓意,这位自嘲为“苦行憎”的老画家,“苦”尽甜来,安康幸福。

猜你喜欢

苦行僧画作
学生画作欣赏
摄影师眼中的尼泊尔苦行僧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巴漠:官场上的“苦行僧”
行走的时髦画作
野骆驼:荒漠里的“苦行僧”
尼泊尔苦行僧挑战生理极限
潘军画作
我们需要老战式的“苦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