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求导向下运动生理学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路径探析

2022-09-01南子春张贵婷

邢台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市场需求生理学课程目标

南子春,白 华,张贵婷

(邢台学院体育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一、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民健身的重要性逐级上升,2009年“全民健身日”确立;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运动是良医”“体医结合”等理念的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体育复合型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呈现由“单一型”到“复合型”。居民日渐增加的优质服务需求与体育人才供给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日益凸出。课程是高校为国家输送、培养人才的关键与重要支撑,更是推动学生通向职业岗位和经济社会的重要通道,要实现人才供给的转变课程必须持续改进。2018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提出打造金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缓解人才供需矛盾。运动生理学与健康紧密相连,要满足国家发展需求,课程必须实现专业基础课向应用基础课的转变,以培养更多具备体育与健康专业知识引导人们健康生活的专业复合型体育人才。而调整的课程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国家发展标准和社会的需求标准,起到了较好地教育教学作用?是否更加适用于人才培养,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课程评价成为改革效果检验首要关注的问题。

《运动生理学》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程,在大学第二、三学期开设,对学生后续发展影响深远。运动生理学课程它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影响下结构和机能的变化,还包括形成运动技能以及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1-2],论证并确立各种科学的训练制度和训练方法。

《运动生理学》课程主要内容划分为:(1)在体育运动影响下人体各器官机能的变化规律;(2)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调节与适应规律;(3)不同人群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机能变化特点;(4)不同环境条件下运动时机能变化特点;(5)体育运动训练和教学的生理学原理解析,效果评价及科学指导。通过运动生理学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使学生获得体育运动和健康之间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不同年龄段人群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机能变化特点以及教学训练注意事项;并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相关知识对实际体育教学训练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论证确立各种科学的训练制度和训练方法。而课程评价是完整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依据教学评价反馈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建立良性的高级人才培养计划,作为课程质量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评价体系是检测、预警、纠偏教学效果的重要衡量方式,具有导向作用。课程评价不仅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状况,同时也是评价课程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途径,高质量的课程评价有助于高校教学课程的组织开展和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此研究以需求分析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不断摸索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达到教育教学反思、完善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运动生理学课程评价的现状分析

课程改革的动力是课程评价,只有通过课程评价才能引导教学组织形式、考试制度和评测方式等变革,是鉴定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手段。当前对该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从侧重点可以划分为:应用实践评价型、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型、过程性评价型三类。

应用实践评价型如,吕志伟认为当下课程考核评价缺乏多元性,考核标准低,没有体现自主思考,学习过程过于形式化,评价结果老师主观性较强,打击了学生积极性,针对此问题构建评价体系弱化形式化的实验报告和平时表现的比重,强化学习过程性评价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占比。将考核分为笔试成绩(50%)、实验与实践运用成绩(35%)、平时成绩(10%)、加分项(5%)四个部分;笔试考试突出难点重点并密切联系运动训练及大众健身实际,解决训练及健身中的实际问题;实践应用能力考核方面,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训练专项选取合适的运动生理指标,对自己或同学的运动训练进行监控并评价;平时成绩从出勤率、课堂回答、实验过程记录;加分项鼓励学生随队参加体育比赛,切实结合实践进行探讨运动生理学的价值,并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参与教师的课题,为走上科研道路埋下种子,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3]。

目标达成评价型如,付奕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需求出发,根据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围绕运动生理学课程知识、技能与能力、态度三个方面课程目标,建立集形成性、诊断性和终结性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是动态行为评价,考核形式以作业评价为主;诊断性评价以过程性评价,考核形式以各章节随堂测验为主终结性评价为目标达成评价,考核形式以期末考试为主。学生课程成绩在形成性、诊断性和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权重占比分配,最终构建课程的综合性评价,更有效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以促进运动生理学教学的发展[4]。

过程性评价型如,刘瑞莲从课前、课中、课后评价与师生、生生评价、学生对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认同评价等多维度评价,指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要主观性与客观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即时评价与长效评价相结合的机制[5]。这些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指明了方向。

《运动生理学》课程内容和理论知识点繁多、抽象,与生物、化学等理科先修知识关系紧密。同时,体育专业学生基础文化知识较为薄弱,尤其大部分学生高中以文科生居多,没有生物、化学常识,学生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效果不理想。实验实践环节是一些验证性基础实验,与体育实践相结合的实验很少,不利于学生的实验操作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对应的期末单一闭卷考核方式,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评价侧重教师授课质量,忽视了课程质量、多视角、多维度及整体性评价,它即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程度,更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课程的发展。原有的评价体系研究成果由于地区经济差异、体育企事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差异、教学环境与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差异、教学内容及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急需在现有课程评价体系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本专业课程的内生机制和育人目标探索优化适合本课程的评价体系,缓解社会多样化的复合型体育人才需求与与体育人才供给不均衡之间的矛盾。

三、运动生理学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路径探析

运动生理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综合程度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单纯一方面的学习都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的用人要求,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很难学有所成,这也就要求我们对课程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来要求作为我们的教学和培养学生的目标。

运动生理学服务于运动训练、大众健身行业,知识结构设计从企业需求人才具备知识的情况出发,教授给学生市场需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注重知识与技能结合、讲授与应用结合,应用与市场结合,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课程不仅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更要满足学生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进环节,而需求决定课程体系的内容与方向,评价体系是衡量课程体系中教学目标实现程度以及市场需求和学生学习成果达成情况的关键环节,因此以需求为导向从学生需求、市场需求、课程目标需求三方面探讨运动生理学应用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路径。

(一)学生(消费者)需求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需求分析已成为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6],需求主要分为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学生个人需求包括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两方面[7]。运动生理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它与体育学科中的多门课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为运动训练和大众健身提供科学指导,是后继相关课程学习的基础[7],这是学生对运动生理学的一致性需求。熟练掌握常用的人体生理功能、体质测试方法与评价等内容,并能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应用,把体育理论与运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应用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从事运动训练与体育竞赛工作,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满足学生拓宽视野、提升自我的发展需求[3]。

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不同方面的需求。对于本课程的学生而言,学生需求主要有三个层面,基础知识的掌握、课程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掌握基础知识进行实践应用获取学分的需求占比最大。教师把课程知识结构结合学生内外需求,将授课知识内容划分为三个层面:基础知识层面、应用层面和深层发展层面。筛选20个学生日常训练中常见的课程应用知识点,针对三个层面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学生课程需求满意度5级量表,总分100分。通过学生自测方式完成学生满意度的评价。以知识点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特征为例(表1) 。

表1可知,将课程重要知识点按照需求情况进行分层,分为基础需求、应用需求、发展需求三个层面,每个章节课程学习完成后,学生通过自评的方式检验课程需求度的达成情况。这样的阶段调查使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者考虑到学生的内、外发展需求。既了解学生课程学习知识掌握与应用达成效果的内部需求,又调查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外部需求。

表1 学生需求达成评价表(截取部分内容)

(二)市场需求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学,大学的运作,离不开课程。课程设计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原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中指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给市场带来有用的人才,所以,大学的课程设置必须职业化,以分类精良的专业分科和课程设置,来为社会培养市场需要的职业型人才”[8]。美国教育家罗杰·盖格认为“学科设置符合社需求或市场需求后,还需要教师的配合。如果没有一支有市场头脑或市场意识的教师队伍,就很难通过大学学科分工来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因为没有市场意识的教师,不可能在自己专业教学上有竞争意识和提高专业能力的动力”。学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对象”,教师是培育学生的“催化主体”,没有大学教师的专业化知识和竞争意识,高校课程设置也很难做到职业化,大学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象牙塔”,而是为社会承担人才培养责任的一种功能性机构。良好的课程设计,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都有特定的专业领域,而检验特定专业的实用性与适用性,关键还是市场决定用人标准。

《运动生理学》课程内容与市场对接,课程团队搜集整理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对知识结构的需求状况及学科课程间的交叉融合状况,同时走访学生实习学校、体育培训企业等部门收集课程知识结构的需求状况,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向整理多方需求发现,熟练掌握常用的人体生理功能、体质测试方法与评价等内容,结合体育运动经历应用于在理论知识在教学、健身、运动训练中解决实际问题,是市场需求的重点。因此,为保障供给人才实时性与需求性,将课程知识点划分为基础层面、应用层面、发展层面三部分内容,将课程市场需求评价分为基础需求达成评价、应用需求达成评价、发展需求达成评价三个层面,各层面分值权重为0.3、0.6、0.1(表2)。此部分以教师评价为主,具体评价方式以知识点,骨骼肌生物电现象为例:基础需求达成评价,通过学生完成学习通基础概念的预习,结合课上教师讲解基础知识后的随堂检测的方式完成。应用需求达成评价,通过实验应用完成程度和解决问题程度进行评价,即教师对学生使用实验仪器操分析过程与实际解决问题的程度进行评价;如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兴奋的变化过程和离子的影响,学生通过仪器测试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将动作电位记录下来,分析数据,教师对学生仪器使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打分评价。发展需求达成度评价,以加分项形式评价发展需求的达成情况,学生利用仪器测试、分析数据反馈体育运动实践并实施干预的解决体育中实践问题的能力,给与加分。

表2 市场化需求评价表

(三)课程目标需求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学生看做产品、学校课程是加工器,加工器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知识搭建,因而课程目标与学生需求和市场需求之间紧密相关。课程目标的制定,决定人才产品培养的质量和方向,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需求的达成是支撑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体现学生需求与市场需求的前提;根据体育市场需求与学生需求搭建课程目标评价,使课程目标和课程支撑的市场需求指标合理对应,从而引导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

《运动生理学》课程目标是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同时使学生重点掌握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体育在育人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能够有机结合运动生理学相关知识进行体育教学育人活动,学会反思并在反思中培养创新意识。课程目标对应学生需求掌握基础知识进行实践应用是课程目标需求与学生需求相对接,市场企事业单位对体育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市场需求导向与课程目标需求的对接,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围绕市场需求而进行的,是市场需求与课程目标的对接。因而,课程目标需求、学生需求、市场需求三者相互对应和支撑,这也是制定课程目标需求达成程度的依据。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以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为主,课程目标达成情况(100)=平时表现(30)+课后作业(10)+实验(1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50)。过程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表现、课后书面作业、实验。课程目标1、2、3对应学生需求与市场需求的基础层面、应用层面与发展层面。平时表现、课后作业、实验、期末闭卷考试对应满足学生基础层面、应用层面与发展层面知识掌握应用情况的需求评价;平时表现(出勤)与课后作业对应基础层面,实验对应应用层面与发展层面,衡量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期末闭卷考试是进一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与理论应用情况,具体分值比例见表3 、表4。

表3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表

表4 过程性考核标准

基于以上分析,从学生需求、市场需求、课程目标需求三部分构建运动生理学课程评价体系。学生需求评价通过学生需求达成评价表进行测评,每个章节课程学习完成后,学生通过自评的方式检验课程需求度的达成情况(表1);市场需求评价依据企事业单位对课程的需求和学生需求情况结合课程知识点,进一步划分为基础需求达成评价、应用需求达成评价、发展需求达成评价三个层面,各层面分值比例占比30%,60%,10%,此部分以教师评价为主(表2);课程目标评价由平时表现、课后作业、实验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构成(表3、表4);学生需求、市场需求、课程目标需求三部分的权重为0.3、0.3、0.4,构成课程最终评价体系(表5)。

表5 运动生理学课程评价体系

四、小结

需求导向下运动生理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要重视与课程需求直接相关的学生的内、外发展需求;也要衡量市场需求,更要关注课程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从学生需求、市场需求、课程目标需求三方面构建运动生理学应用课程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体系使课程将学生的内、外发展需求,市场对体育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课程目标需求有效整合在一起,不仅检测课程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效果,又满足学生内外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是构建运动生理学课程评价体系的途径。

随着虚拟仿真技术在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实验中的广泛应用,使现代体育教学发生改革,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加强虚拟仿真技术与课程的结合,提升课程效果与质量,技术的融入需要更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这是是未来本课程的评价改革的方向。

猜你喜欢

市场需求生理学课程目标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PBL在《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辉门:用品牌拉动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