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伦理紧箍圈”
——工程伦理课程改革探索

2022-09-01李昱达何禄英

化工时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工科伦理素养

李昱达 何禄英 李 辉 熊 芸 汪 锋

(武汉工程大学 化工与制药学院 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205)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及发展,工程系统日趋复杂,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渐密切,由此引发的伦理问题也越发繁杂。与此同时,该阶段建立的工程师培养模式陷入了对科学化、技术化的追求,丢失了价值判断,造成我国工程师群体工程伦理意识普遍缺失,加剧了工程的伦理困境[1]。2017年2月,教育部提出“新工科”重大战略,把工程伦理教育摆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位置,以期扭转固化的功利主义工程思想,培养工程师的道德伦理认知与实践能力,以正确面对工程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和不可预测的利益冲突等伦理问题,从而应对新工业的伦理挑战,服务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

近年,各大高校相继开展工程伦理教育,以期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工程伦理素养。然而,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属性,使得工程伦理课难以引起工科生的兴趣。加之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课程模式尚不成熟,师生沟通机制不灵活,教育实效较弱,工程伦理课程改革迫在眉睫[3-6]。本文从工程伦理素养养成机制出发,结合新时期工科生的思维习性和兴趣点,进行工程伦理课程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1 工程伦理素养养成机制

工程伦理素养是指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处理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展现出的能力和品质,主要包括知识、实践能力和意识三个层面的内容。

知识层面的素养,是工程伦理问题得以被正视的智力基础,主要包含伦理知识多样性和知识迭代能力,是在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伦理知识多样性是指多领域、多层次、多样化的知识结构体系,既包含丰富的伦理问题情境,也包含约束个人行为的社会伦理、环境伦理和职业伦理等规范,还包括处理工程实践伦理问题的原则和思路;知识迭代能力是指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工程伦理规范差异性为导向的更新伦理知识体系、认知升级的能力。

实践能力层面的素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工程伦理问题的关键技术手段,主要包含伦理思辨、分析和决策能力,是在工程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练形成的。思辨能力是正确预判(或辨别)潜在的(或已发生)的伦理问题和责任主体的能力;分析能力是指结合具体情境,对伦理问题和责任主体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做出合理评价的能力;决策能力是对伦理问题和责任合理分判的能力。

意识层面的素养,是工程活动不断深化过程中正视伦理道德规范的精神支撑,主要包含伦理敏感性和责任感,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的。伦理敏感性是指在工程活动开展前(或运行中)主动意识、预判伦理问题的素养;责任感则是指工程师充分认识到工程伦理的重要性,自觉遵守工程师伦理道德和职业守则的素养。

2 “主题活动”型课程模式,激发新时代工科生学习热情

明确了工程伦理素养的养成机制后,根据新时代工科生“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的习性和偏好沉浸式游戏活动的兴趣,以李正风等编著的《工程伦理》教材为例,面向化工专业大学生,创建以案例分析为基础、沉浸体验为核心、学生为主角的4环节“主题活动”型课程模式,激发新时代工科生的学习热情,如图1所示。

图1 “主题活动”课程模式、教师“NPC裁判员”角色下培养大学生工程伦理素养示意图

第一环节,目标导学,介绍工程与伦理,解读工程伦理的课程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打破工科生对工程伦理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属性的刻板印象,建立工科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受重视程度。

第二环节,通论主题活动,即“工程中的风险、安全与责任”“工程中的价值、利益与公正”“工程活动中的环境伦理”“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四大通论教学。设计采用“辩论大赛(奇葩说)”“新闻联播”“今日说法”和“吐槽大会”等热点谈话类节目形式,以角色扮演(如扮演辩论赛的主持人、剧情引导员、正反方八位辩手和场下奇袭观众)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沉浸于四大主题活动中,深入探讨分析四大通论相关案例的工程伦理问题,进而推动大学生工程伦理素养的自主养成与升华。

第三环节,分论主题活动,即“化学工程的伦理问题”分论教学。更换主题场景,将主题场景由课堂转换至生产实践,即将分论教学与认识实习(或其他实习环节)相结合,创造出工程伦理学习的一线工程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情境中强化伦理素养的培养。

第四环节,评价打分与颁奖典礼。在每个主题活动结束后设置评价打分环节,评价学生“演技”及工程伦理知识掌握情况,强化考核对伦理素养养成的反哺作用。同时,设计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评价学生工程伦理素养。最后综合两项得分,为学生“颁奖”,即颁发课程总成绩。

3 “NPC裁判员”教师角色定位,推动工程伦理素养养成目标落地生根

课程模式确定之后,下一步应该确定教学模式。基于沉浸式体验主题活动的人物构成特点(包括玩家和非玩家NPC两种角色),将教师定位为“NPC裁判员”,扭转传统的教师独角戏的教学局面,构建以学生为主、导师为辅的友好平等对话型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课堂的引导者、知识的启迪者,通过模拟NPC签订公约、发布任务、玩家交互,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工程伦理素养养成目标落地生根,如图1所示。

(1) 签订活动公约(课堂监管),维护活动秩序(学生积极性)

基于主题活动的开放式特点,教师需加强对课堂的监控,以签订活动公约的形式,为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保驾护航。其一,划分学习小组,小组内部自行分配角色,以团队形式参加主题活动。其二,采取团队签到的点名方式,克服传统课堂签到费时的缺陷,利用团队内部成员的互相监督,确保“演员”和“观众”同步到位。其三,设置最低参演频次和奖励频次标准,督促、激励全体学生参演。

(2) 制定活动任务手册(知识导图),确保活动实效(伦理培养)

教师采用制定任务手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伦理问题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绘制伦理知识点思维导图,进而确保主题活动的开展实效和工程伦理素养的培养效果。

首先,播放引导案例网络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然后,在视频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人到集体再到社会等多个维度进一步剖析案例的伦理问题和责任主体,绘制伦理知识点思维导图,进而以契合工科生的逻辑思维特点的方式,促进工科生对伦理知识的高效学习。随后,将知识点思维导图作为主题活动的任务手册,依据学生兴趣分配热门时事(如港珠澳大桥工程、华为5G工程、中国芯片研发等)和角色扮演模式(“辩论大赛(奇葩说)”“新闻联播”“今日说法”和“吐槽大会”等),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并在其中细化任务目标,促使学生高度融入,确保活动实施效果。

(3) 建立玩家交互机制(学习氛围),掀起活动高潮(素养升华)

教师设计玩家交互的机制,创造出火热探讨的空间,营造浓厚的学习交流氛围,推动工程伦理素养升华任务落地生根。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沉浸体验,深化工程伦理知识的学习,锻炼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等伦理实践能力层面的素养,提升伦理敏感性和责任感等伦理意识层面的素养。与此同时,建立团队内(间)成员交互机制,或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敦促学生在不同维度对同一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或在同一角度对不同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营造浓厚的组内、组间学习思考交流氛围,强化工程伦理素养的培养实效。此外,高素养教师也融入玩家交互过程,通过自身高水准的指导,打开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讨论的深度和维度,掀起活动的高潮,实现工程伦理素养的升华。

4 结语

大学工程伦理课程的开设一定要立足于工程伦理的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属性、工科生“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的特点、新世纪的时代个性,明确工程伦理素养的实践养成机制,建立有趣、有效的课程模式,设计灵活、适宜的教学方式,进而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度伦理自觉的新一代工程科技人才。

猜你喜欢

工科伦理素养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