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M模型的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农户土地旅游化流转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2022-09-01孔涵刘艳赵宇晶温明超
孔涵 刘艳 赵宇晶 温明超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引言
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是新时期党中央全力推进农村地区发展的新举措[1]。在自然禀赋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同时还能带动乡村地区经济增长,通过产业发展制造内生动力达到持续扶贫、防止返贫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2]。农户作为乡村地域的活动主体,对乡村旅游发展建设参与度和支持力度决定着旅游业能否在该村域兴起成长。诚然,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是资源禀赋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能否顺利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关键。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是基于多因素考虑的不完全理性行为[3],并且受到土地流转环境的影响,导致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并不一致[4,5]。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可以将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因素进行内外部之分,内部环境包括农户风险感知[6,7]、农户家庭禀赋[8-10]、农户行为认知[4,11]等方面,在决策时起主导作用;外部环境则有土地确权[12,13]、农村养老保险[14]、新农保[15]等正式制度和农户关系网络[16]等非正式制度起次要作用。发展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地域经济、社会、生态融合发展的同时对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规模经济都有很强的引导作用。乡村旅游发展、农户流转主体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博弈联动关系,在这过程中降低农户土地流转风险、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实现三者利益平衡、效益最大化是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
从已有研究看,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针对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农户土地旅游化流转行为研究的文献较少。本研究在已有文献和理论支撑的基础之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农户土地旅游化流转行为决策体系进行模型框架构建和影响因素假设,数据收集完成之后进行实证检验。从微观角度剖析农户行为决策机理,在理论上能为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在实践中为政府和村集体引导农户进行土地优化利用、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巩固乡村旅游扶贫效应。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本文选取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高坡乡扰绕村、石门村作为研究区。镇山村乡村旅游起步早,扰绕村、石门村位于“溪南十锦”乡村旅游重点发展区,截至目前,3个村落均已形成规范的乡村旅游发展体系,研究区村落农户数共计520户,参与土地流转户数427户,占比82%,土地旅游化流转参与程度较高。旅游发展间接带动1000余人就业,农户收入较之前有大幅增长,农户生计策略由单一的“农业种植”转型为“务工+旅游”或“务农+旅游”或“务农+个体经营”的复合生计模式,乡村旅游已成为研究区的支柱型产业和留村居民主要经济来源。因此,选取镇山村、扰绕村、石门村作为研究区与本文主题较为契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表1 研究区土地面积及农户土地流转情况统计表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20年12月—2021年4月在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高坡乡扰绕村和石门村的田野调查。受访对象主要是3个村落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与各村书记或村长,访问/谈时长为30~50min。访问内容涉及农户及其家庭基本特征、承包地情况、乡村旅游发展效应感知、土地旅游化流转环境感知、土地旅游化流转收益感知、风险感知,农户对流转土地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愿态度以及行为决策6个方面。在花溪区2乡3村获取农户数据350份,剔除无效数据后剩余有效数据319份,问卷有效率为91%。
2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2.1 理论基础
表2 研究区样本数据特征
“理性经济人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Adam Smith提出,Simth认为,行为个体完全依照收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但是理性经济人理论假设过于强调人的利己性,完全忽视了人在发展过程中的认知局限性。作为理论改进,当代郑贵廷提出制度框架下的经济人假设,即从人所在的社会环境出发,人们行为的发生总是在各种关系规则、角色和阶级的结构之类[17]。可见,制度框架下的经济人理论假设更严谨,比较适合作为本文研究农户土地旅游化流转的理论基础。Ajzen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目前广泛应用于行为研究中,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人行为的产生要经过“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行为”5个阶段,并且所有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间接影响行为的表现。
因此,本文根据郑贵廷制度框架下的经济人假设和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将研究区参与土地旅游化流转的农户看作受制度框架规范的有限理性经济人,其产生的土地旅游化流转行为遵循“理性感知-行为意愿-行为决策”的逻辑范式。
2.2 研究假设
2.2.1 假设1:农户及其家庭特征(F)对农户土地旅游化流转行为决策产生显著影响
性别、年龄、文化水平是农户的基本特征,对其行为决策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年龄越大的女性农户由于强烈的恋土情节并不容易产生土地流转行为[18,19]。兼业化程度从侧面反映了农户的生计多样性,兼业程度越高的农户土地流意愿越高。
2.2.2 假设2:环境感知(ENV)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产生显著影响
环境感知是人的本能,正确且良好的环境感知是人类产生合理行为的先决条件[20]。政策环境能在政策制度框架下通过政府人员强有力的协调领导推进土地流转工作顺利开展[21];社会资本注入是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源泉,社会资金的数量、投入时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和旅游生命周期长短;家庭内部环境影响个人生活成长和价值观养成,对其情感态度、行为决策有着主要影响作用。
2.2.3 假设3:收益感知(EAR)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产生正向影响
在农户的经济行为研究中,感知利益同样被认为是行为发生的重要依据[22]。农户利益感知是多维度的,包含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土地流转后家庭经济收入是否会增加、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不变、土地租金是否稳定是农户首要关心的问题,土地流转确实有助于释放农村劳动力,加速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促进农户生计多样化发展。利用乡村旅游发展机会进行土地旅游化流转推动农村土地资源整合、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3]。
2.2.4 假设4:风险感知(RISK)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产生负向影响
利益与风险是相伴而生,农户既能感知利益也能感知风险,李景刚等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农户的风险感知会显著抑制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即风险感知越强烈,农户流转意愿越低,产生土地旅游化流转行为的可能较小[24,25]。
2.2.5 假设5:乡村旅游发展效应(DEFFT)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产生正向影响
旅游是地区推动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的重要方式,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扶贫效应、空间改善效应不容忽视,高佳等认为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时还具有保护、传播、活化特色传统文化的功能[6,26]。
3 变量描述及信效度检验
表3列出了用于结构方程模型所有变量,包含农户及其家庭特征、流转环境感知、流转收益感知、流转风险感知和乡村旅游发展效应感知5个观测变量和22个潜变量。利用SPSS 26对回收的319份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克隆巴赫系数均大于0.8,KMO值均大于0.7,证明问卷信度和效度较好。变量测算方式和信度检验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农户土地旅游化流转行为决策变量指标说明
4 研究方法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通过路径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变量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SEM没有给出建立理论模型的一般形式,需要研究者根据研究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模型建立与验证假设[27]。
结构模型:
η=Βη+Γξ+ζ
(1)
结构方程模型由一组线性结构方程式构成,表达潜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还能解释说明因果效应。式中,ξ表示外生潜变量矩阵;η表示内生潜变量矩阵;Β和Γ分别表示内生和外生潜变量间的路径系数矩阵;ζ为测量误差。
测量模型:
X=Λxξ+δ
(2)
Y=Λyη+ε
(3)
式中,ξ表示外生潜变量;η表示内生潜变量;x、y分别表示ξ、η的影响观测变量;Λx、Λy分别表示潜在变量与其观测变量的因子荷载系数矩阵;δ、ε为残差矩阵。
5 结果与分析
应用AMOS 21软件,采用极大似然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式建模再到验证性因子分析,通过对模型渐进式修正,得出最优拟合模型,见图1。从模型拟合的整体效果来看,卡方自由度比(x2/df)、RMSEA、CFI、AGFI等拟合优度指标均达到判断标准,证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具有较强解释力,见表4。5条主要路径系数均在0.01水平上显著,证明农户土地旅游化流转行为决策影响因子的5个理论假设均成立,结果分析如下。
图1 农户土地旅游化流转行为决策结构方程模型图
表4 SEM拟合指标及解释
假设1:农户及其家庭特征对农户土地旅游流转行为决策有显著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5。农户家庭兼业程度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的显著变量,系数值为0.744,证明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差异明显,土地流转意愿强弱由小到大依次为非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业兼业户﹥纯农户。兼业程度越高的农户家庭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越强,土地依赖性弱,更容易放弃经营土地,或者将没有剩余能力耕种的土地撂荒,条件适合的情况农户土地转出意愿较高。“性别”这一观测变量系数只有0.59,因子载荷最小,说明这一指标对农户土地旅游化流转行为决策的影响作用并不大。
假设2:环境感知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产生显著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1。流转环境对农户土地旅游化流转行为决策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仅次于路径系数最大的流转收益感知,农户对土地流转政策的感知深度、认识程度对于农户主体进行理性判断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良好的社会资金注入乡村旅游发展地区能够有效激活农户土地流转热情,社会资本环境系数为0.71。家庭内部环境对个人的价值观具有根本性的影响,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更容易促进土地旅游化流转行为的发生。
假设3:收益感知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产生正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7,影响最显著。在收益感知中,农户最关心的是土地旅游化流转对家庭经济创收和租金稳定,路径系数分别为0.84和0.83,说明农户在行为决策过程中,比较关注切身利益。旅游供给需求催生出的食住行游购娱产业链增加了非农就业机会,促使农户家庭生计方式多样化,弱化了土地生计保障功能,农户即使将土地流转出去也能获得生计安全感。研究区部分农户借助乡村旅游契机经营农家乐,家庭人均收入从2016年1万元/人增加到2019年1.9万元/人,经营效益可持续发力明显。
假设4:风险感知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产生负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7,农地流转不仅涉及到对预期收益的考虑,风险感知和风险规避也是农户作为“经济人”考虑的重点。从模型结果来看,农户的风险敏感度整体较高,土地旅游化流转后可能会对农户产生收入风险和粮食安全威胁,风险规避意识和损失厌恶心理将导致农户不愿意流转土地;研究区均为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居民民族团结意识强烈,流转土地后因涉及到利益问题而可能引发的邻里矛盾也会阻碍其流转意愿。
假设5:乡村旅游发展效应感知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9,农户行为主体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直接受益者,村庄环境作为旅游资源得到整体修缮装饰,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户户通乡村公路提高景区可进入性。传统民族文化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精神内涵,从文化资源转型为文化资本从而得到活化、改进、保护发扬,既满足了游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猎奇需要,同时,通过文化博物馆展示、民族舞蹈表演、民风民俗活动举办等形式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本文以“理性经济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农户土地旅游化流转行为决策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和计划行为理论,农户产生的行为决策遵循“理性感知-行为意愿-行为决策”的逻辑范式;农户土地旅游化流转行为决策主要受到环境感知、利益感知、风险感知和乡村旅游发展效应感知的综合影响,农户风险感知对其土地流转行为产生负向影响,风险感知越强烈农户的风险规避意识和损失厌恶心里会抑制土地流转意愿和行为决策;利益感知对农户土地旅游化流转行为决策影响最大,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7。农户在土地旅游化流转过程中扮演“有限理性经济人”,对利益感知程度是影响其行为决策的主要原因。
6.2 讨论
乡村旅游发展区域是土地流转的高发区,将农户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角度剖析农户土地旅游流转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为有序组织乡村旅游发展、提高农户有效参与提供理论参考。在“新农村、新旅游”思路的引领下,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手段,将零散的土地资源从农户手中流转集中,经过建设开发后形成具有资本性质的旅游吸引物,创造经济价值;土地旅游化流转后农户的社会保障和利益分配问题也应该得到重视,在保障农户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增收才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初衷。下一步研究应该注重将旅游发展生命周期与农户土地流转相结合考察,并且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农户生计恢复力上,评价乡村地区旅游发展与农户生计恢复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促进农户生计水平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