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在松辽平原上的云南苍松
2022-09-01杨乐仪
文 / 杨乐仪
1979 年,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大理州首任州长张子斋,云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前身)原院长马曜率领云南民族代表团赴内蒙古自治区参观考察,发现通辽市的一些街道、机关、学校、医院都以“施介”来命名。马老十分惊诧,因为当年他曾经与同乡,也是多年的同学施介一同参加革命,但1938 年延安一别后,就再无音信。此番见到老同学的名字,马老连忙打听,这才得知,通辽人民所怀念的“施介”,正是自己当年的同窗密友。至此,施介烈士感人的革命事迹这才传回云南,被大理乡亲们所知晓。
参加革命
施介烈士1909 年出生在云南省洱源县凤羽镇的一户贫苦白族农民家庭。6 岁时父母相继病故,不久弟弟又夭逝,接踵而来的不幸,使他成了孤儿,幸而得到三婶收留抚养。施介知道求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格外用功。1927 年秋,他偷偷和马曜等同学去省立大理第二师范报考,直到出榜被录取才回家告知三婶,三婶被他求学心切的行为所感动,只好忍痛让小学毕业的亲儿子施汝成在家放牧,节衣缩食供施介读书。
在学习期间,施介接触的是全新的思想,虽然这时革命进入低潮,但是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正确的道路。1928 年,施介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一腔热血全部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中。1930 年,施介又考入省立昆明第一师范高级部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阅读传播进步思想的书报。就在这一年,国民党云南当局残酷杀害了王德三等中共云南领导人,并开始大肆搜捕共产党人。由于党组织遭到破坏,施介失去了与组织的联系,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此时施介的信念,正如他在赠友人的照片后所题写:“要从这黑暗里寻找光明……唯有牺牲和奋斗!”
1932 年春,施介和同学们为了反对校方克扣学生的伙食费掀起了罢课学潮。施介执笔揭露和批判了旧教育制度的弊端,这引起了反动派的忿恨。于是,他们将施介等领导者开除出学校。而这,却更加坚定了施介的意志,他决心前去寻找党组织。
此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在疯狂围剿中央苏区,施介难以前往,只得暂时在开远中学执教,等待时机。他很快团结了一批进步学生,并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传阅《共产党宣言》,讲述苏区红军的斗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施介又领导进步师生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在城乡各地开展抗日宣传。
1938 年初,施介辗转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并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又继续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此后他又先后在陕北公学和延安大学任职,为抗日战场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抗战胜利后,党中央派遣2 万名干部前往东北,开辟和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施介因此前往东北,在阜新担任地委组织部长。1946 年2 月,地委机关撤至通辽,施介改任哲里木盟地委组织部长兼通辽县委书记。通辽所在的哲里木盟是蒙古族的聚居区,要在这里开展工作,必须处理好民族问题。
内蒙工作
施介忠实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他一方面率领干部深入边远地区,团结发动蒙古族贫苦农牧民,组织群众武装,清匪反霸,恢复生产,建立党的组织和基层政权,使党组织在大草原深得蒙古族群众的拥护支持;另一方面又注意做好蒙古族上层人士的工作,分化瓦解敌人,使党的工作更好地开展。
施介原本患有肺病,健康状况不佳,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中,紧张而艰苦的工作,使他的肺病日趋严重,但他却全然不顾,仍然忘我地工作。1947 年初春,他带病率部队夜袭土匪武装,塞外的早春,冰封雪裹,冷风刺骨,受寒风刺激,他咳嗽不止,为避免咳嗽引起敌人察觉,他把马缰绳咬在嘴里,前胸顶在马鞍上。施介坚韧的毅力和同病魔斗争的顽强精神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部队按时到达目的地,一举歼灭了土匪武装。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施介的肺病越发严重,同志们再三劝他休息,催他去治疗,他一直以工作为重,没有答应。1947 年8 月末,他的病情严重恶化,行动已经相当困难,连马也不能骑了。领导得知后,只能以命令的方式让他立即前往白城子(今吉林省白城市)就医。施介要离开通辽的消息传出后,干部、战士和群众们都自发赶来送行,大家都没有料到,这竟是诀别。
到达医院后,虽经医生全力救治,施介的病情还是不断恶化。在最后的弥留时刻,施介吃力地睁开双眼,对守护在旁的同志们说:“可惜……我不能……回去……为党工作了!”9 月18 日,怀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施介离开了人世,年仅38 岁。
施介逝世后,中共辽吉省委和哲里木盟工委为失去这样一位好同志非常痛惜,将他安葬在了白城烈士陵园中,并专门建立了纪念碑。时任中共辽吉省委书记陶铸专门撰写了碑文:“我们最好的同志,为工作而停止了最后的呼吸。施介同志长眠之所。”哲里木盟工委在讣告中高度评价了施介:“他毕生为广大蒙汉劳苦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精神,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意志,应为我哲盟全体党员同志的楷模。”
为纪念这一位为解放事业献身的白族革命烈士,哲里木盟党委、政府驻地通辽,从1948 年起,一些机关、街道、学校、工厂、医院、商店等都以他的名字命名,至今仍有19 处之多。如今,通辽市科尔沁区施介街道办事处还专门建立了“施介烈士纪念馆”,纪念馆以施介烈士生平和革命奋斗历程为主线,陈列着施介烈士生前用过的衣物、书籍以及记录施介烈士事迹的书籍和画册等,摆放着附有施介烈士的相关照片、工作来往信件和施介学习及工作过的学校、住过宅院的照片展板。施介烈士的英雄事迹,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资源。
舍小家为大家
施介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了解放事业,他不仅牺牲了生命,还奉献了个人的家庭和爱情。施介在1929 年时与同村比他长一岁的杜小年结婚,不久就外出求学。1936年,杜小年寻夫到昆明时,两人相见,执手相看泪眼。施介对杜小年说:“你今后若感到孤苦,就抱养个孩子,我以后绝不会再娶,等着我,我一定会回来接你。”为了革命事业,施介不得不选择与爱妻离别。
杜小年这一等,就是一辈子。她回家后按照丈夫的嘱咐抱养了一个养女。48 年后的1984 年,通辽市委的工作人员组成慰问团去看望杜小年,她这才知道施介早已牺牲在遥远的东北。之后,仅过了一个月的时间,杜小年带着对施介深深的思念病逝。
2021 年4 月,一部以施介烈士与妻子杜小年事迹为题材的大型原创白剧《白子情怀》开始排演,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该剧选取了施介昆明组织学潮、延安铸造信仰、内蒙为民献身等重要革命事迹,描写了施介与其妻杜小年平凡而伟大的生命轨迹和不为人知又细腻感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刻画了施介坚定不移探寻革命真理、舍家为国、衷心为党、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和伟大情操,彰显了白族共产党员的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歌颂了白族妇女以生命坚守爱情的松柏情操。通过这样的形式,观众能真正被革命烈士的光荣事迹所感染,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革命精神也能够得以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