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2022-08-31郑希阳高延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河南省区域差异

郑希阳,高延军

(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一、相关研究综述

科学研究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助于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实现区域间长期协调发展。国内学者对此做了许多有益尝试。从研究范围来看,任启龙等[1]、李在军等[2]分别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为单元,对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做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东强西弱,存在发展差异。肖艳霞等[3]研究指出,行政区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中心区域辐射能力是制约河南省18个省辖市联动发展的主要因素。郏建等[4]采用多指标方法对区域差异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0年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略有起伏,但总体相对稳定,近年来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区域之间有明显的集聚效应。郭华、蔡建明[5]指出,河南省县域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表现为政策倾斜、旧有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区域发展战略。邵留长等[6]研究发现,河南县域经济增长热点集中分布在豫西县域,县域经济增长热点向东偏移并呈现零星分布状态。从评价指标来看,丁越兰等[7]采用人均GDP、计算极差、标准差、RHL、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分析陕西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状况。张宛[8]选取12项综合指标对河南省区域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钟玲[9]综合运用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测度方法来看,陆保一等[10]、刘秀丽等[11]、李晋等[12]、刘永江等[13]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经济学模型进行研究。韩镇宇、曹毅鹏[14]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发现河南省内区域差异扩大,发展总体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谢文全等[15]运用 Moran’s I指数对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空间相关性比较明显。蒲柯竹、美郎宗贞[16]运用GIS从空间序列对西藏内部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空间分布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空间差异巨大。麻永建、徐建刚[17]运用ESDA技术探索分析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演变。

综上所述,就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而言,学界已经做了很多研究,但或只采用单一指标,研究不够全面;或为了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只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研究单元,采用多维度研究方法(包括单一指标法、综合指标体系下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计量模型以及GIS技术)对2006—2018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时空演变两方面进行研究。

二、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河南省地处华北平原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东连山东、安徽,西临陕西,北与河北、山西相望,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74%,下辖18个省辖市。《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大纲》中将河南省划分为中原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9个市)和豫北地区(包括安阳、鹤壁、濮阳3个市)、豫西豫西南地区(包括三门峡和南阳2个市)、黄淮地区(包括驻马店、商丘、周口、信阳4个市)四大经济区。截至2019年末,全省总人口10 952万人,实现生产总值54 259.20亿元,居全国第5位,人均生产总值56 38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指标法,将河南省各省辖市人均GDP作为研究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间演变特征的基础。另一种是因子分析法,通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空间演变特征。

河南省18个省辖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数据都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2007—2019年)。

三、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间演变特征

以2006—2018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人均GDP为单一变量指标,通过极差、标准差、极差率、变异系数4个指标测算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时间演变特征。

(一)绝对差异不断扩大

河南省18个省辖市人均GDP的绝对差异计算公式为(1)和(2):

T=Xmax-Xmin

(1)

(2)

由图1可以看出,2006—2018年极差和标准差整体上都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极差从2006年的21 140元增长到2018年的70 531元,人均GDP最高的地区与最低的地区间差距变大。标准差由2006年的6 048.86元增长到2018年的19 023.65元,说明河南省各省辖市间人均GDP数值离散程度变大。综上所述,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绝对差异不断扩大。

图1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绝对差异

(二)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逐渐缩小

河南省18个省辖市人均GDP的相对差异计算公式为(3)和(4):

R=Xmax/Xmin*100%

(3)

(4)

由图2可以看出,整体而言,极差率由2006年的409.9%下降到2018年的328.8%,其中,2015—2017年有一个小幅上升,2018年又出现了下降。变异系数从2006年的40.8%下降到2018年的36.2%,2007年、2012年和2017年分别出现了短暂上升趋势。尽管中间出现了波动,但不明显,相对差异变化趋势从整体上看,还是在波动中逐渐缩小。

图2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差异

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空间演变特征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借鉴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科学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结合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基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现状的背景,以2018年的数据为基础,借助SPSS 22.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构建出经济总量、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居民生活水平、卫生情况、教育水平6个方面的13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二)因子得分及排名

首先,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KMO(0.536)>0.5, 表明选取的13项指标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性,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统计量为440.299,对应的概率sig为0.000<0.01, 拒绝了相关系数矩阵是单位矩阵的零假设,各个变量之间不相互独立,说明本问题适合用因子分析。

其次,提取公因子。结果显示前两个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9.291%,能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9.291%,信息覆盖程度很高,且特征值>1,说明这两个成分所含的信息能解释原有数据提供的绝大部分信息。

再次,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建立因子得分表达式(见表2)。

表2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F1=0.160X1+0.131X2+0.160X3+0.173X4-0.043X5+0.001X6-0.084X7+0.055X8+0.042X9-0.043X11+0.181X12+0.126X13

F2=-0.019X1+0.023X2-0.026X3-0.046X4+0.197X5+0.165X6+0.208X7+0.111X8-0.111X9+0.111X10+0.183X11-0.208X12+0.023X13

最后,以其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采取加权平均法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F=0.47994F1+0.41347F2。根据评价模型计算出18个省辖市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见表3)。

表3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为了更好地判断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情况,根据综合得分结果,将河南省18个省辖市分为4类:其中,大于1的为Ⅰ类(经济发达地区)、0~1的为Ⅱ类(经济较发达地区)、-0.3~0的为Ⅲ类(经济欠发达地区)、-0.6~-0.3的为Ⅳ类(经济落后地区)。在空间分布上,郑州发展水平最好,进入Ⅰ类地区;洛阳、济源、焦作、许昌发展势头良好,进入Ⅱ类地区;三门峡、南阳、新乡、安阳、平顶山、开封、漯河7个城市为Ⅲ类地区;信阳、濮阳、商丘、鹤壁、驻马店、周口6个城市为Ⅳ类地区。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空间演变特征

参照2018年的分析方法和分类标准,将2006年、2010年、2014年三年各省辖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同样的分类,利用ArcGIS 10.2软件呈现这4年的区域经济差异空间特征图,旨在从空间上直观地看出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演变趋势(如图3、图4、图5、图6),结果发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空间上是在不断变化的。

图3 2006年区域经济差异空间特征

图4 2010年区域经济差异空间特征

图5 2014年区域经济差异空间特征

图6 2018年区域经济差异空间特征

Ⅰ类地区只有郑州市,2018年其得分2.31分,远高于第二名的0.65分,2006—2018年一直稳居第一。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省内最高、经济综合实力省内最强,这与郑州市的现实发展状况是一致的。郑州市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也是河南省乃至全中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自然资源丰富、人才聚集、基础设施完备,这些均为郑州市的良好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Ⅱ类地区有洛阳、济源、焦作、许昌4市。该类地区的数量由2006年的6个变为2018年的4个,说明地区间发展差异变大。洛阳、济源、焦作3市一直处于Ⅱ类地区,经济发展一直稳中求进。洛阳经济发展水平始终仅次于郑州,在河南省位列第二。许昌在2014年前处于Ⅲ类地区,2014年后进入Ⅱ类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安阳、新乡、南阳3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从Ⅱ类地区降到Ⅲ类地区,之后再没有出现明显变化。2006—2018年,三门峡的发展趋势呈倒U形,先由Ⅲ类地区升至Ⅱ类地区,2018年又回落为Ⅲ类地区。

Ⅲ类地区有三门峡、南阳、新乡、安阳、平顶山、开封、漯河7市。此类地区由2006年的4个变为2018年的7个。平顶山市一直处于Ⅲ类地区,没有太大的波动。信阳市2014年从Ⅲ类地区落入Ⅳ类地区,经济实力由强变弱。开封、漯河2市由原来的Ⅳ类地区进入Ⅲ类地区,但经济实力依然较弱,需要进一步全面发展。

Ⅳ类地区有信阳、濮阳、商丘、鹤壁、驻马店、周口6市。此类地区由2006年的7个变为2018年的6个,变动不大。其中,鹤壁、濮阳、商丘、驻马店、周口5市一直处于该类地区,没有太大的改善。

总之,笔者认为,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各种因素长期共同影响的结果。中原城市群总体上集中在Ⅰ类和Ⅱ类地区,个别在Ⅲ类地区。其他三个区域的城市主要集中在Ⅲ类和Ⅳ类地区。

五、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

(一)区位条件差异

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郑州,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随着米字形高速铁路网与大型航空货运枢纽的建成、中欧班列的开通、“一小时城市圈”和“两小时高铁圈”的形成,郑州在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交通沿线中原城市群的崛起。而交通运输网络不够健全的豫西豫西南和豫北经济区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间的联系。黄淮地区地处丘陵、山地,交通条件落后,离中心城市较远,受其辐射作用更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可见,区位条件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优势地区效益好、投资回报率高,对生产要素更有吸引力;劣势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处于被动。区位条件差异对优势地区经济发展有加速和放大作用,为强化优势提供了条件,进而使差异增大。

(二)资源禀赋差异

自然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前提条件。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会影响不同的劳动地域分工,使区域间的发展产生差异。河南省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矿产资源由西向东递减,农业生产潜力由东向西递减。中原城市群中,焦作、平顶山2市的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储量较大、质量较好。豫北地区鹤壁、安阳2市的煤炭储量较大;濮阳油气资源丰富,是河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豫西豫西南地区的三门峡有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南阳矿产资源优势明显。黄淮地区农业基础良好,但缺乏高科技产业。可见,资源分布不均也是区域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

(三)区域发展策略差异

有力的政策支持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自2016年12月国家明确提出重点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以来,郑州的各项国家政策叠加优势逐渐显现。郑州都市圈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国(河南)自贸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航空港实验区等国家战略规划相继落地郑州。2020年,河南省政府明确打造洛阳副中心城市、规划洛阳都市圈,洛阳的政策优势也相继显现。与之相比,省内其他城市区域本身经济发展优势就小,再加上有力的政策倾斜较少,进一步拉大了其与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差距。

(四)人口素质差异

教育通过影响人力资本间接地对经济产生影响,教育能够提高人口素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中原城市群高校聚集,核心城市郑州拥有的高校数量以及科技经费投入居河南省第一位,洛阳、新乡、焦作3市的高校及科研机构数量、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均位居河南省前列,人力资源优势较明显。相比之下,豫北地区仅安阳有本科院校,鹤壁、濮阳有且仅有5所专科学校。黄淮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虽多于豫北地区,但是与中原城市群相比相差甚远。笔者认为, 人口素质差异也是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六、对策建议

(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中原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郑州,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也是河南省辐射能力最强的中心城市。202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洛阳以开放引领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全面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联动郑州打造引领全省发展的“双引擎”,加快构建洛阳都市圈,形成辐射豫西北、联动晋东南、支撑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洛阳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郑州错位发展、联动辐射,牢记发展使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形成带动周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其他地区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如:豫北地区要重视工农业基础较好、油气和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豫西豫西南地区要发挥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搞好精深加工,建成全省重要的煤化工、黄金生产加工基地;黄淮地区要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现代化农业体系,努力将黄淮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二)调整发展政策,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

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是缩小区域间发展差异的有效措施之一。政府对各个地区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的不同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中原城市群有较多发展机遇,尤其是双核城市郑州和洛阳。这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是其自身经济实力带来的发展机遇。其他区域本就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条件,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再小,发展速度就更受限制。笔者认为,应通过政策支持、财政倾斜、社会资助等方式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力度,激发当地的经济发展活力。

(三)加快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内部联通水平,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为河南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扎实推进省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省内通达水平。以高铁网和高速铁路公路网为代表的新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很好地促进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高速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使城市间的时空距离缩小,资源流动突破了传统的行政边界,加快了资源的跨区域整合,推动了资源共享,带动了河南省的全面发展。同时,城市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在交通网线密集的中原地区聚集,也会对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以中原城市群联动周边地区发展,实现河南省的区域协调发展。

(四)大力发展教育,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教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河南省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科研投入主要集中在中原城市群,一方面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聚集,另一方面是政府政策的支持。郑州、洛阳、新乡、焦作等城市出台的人才引进政策,在创业补助、生活补贴、购房补贴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豫北、豫西豫西南地区以及经济发展落后的黄淮地区,更要以创新驱动带动经济发展,重视发展教育,适时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以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代替自然资源缺乏劣势,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努力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

猜你喜欢

河南省区域差异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相似与差异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分割区域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区域发展篇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