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美术(三年级)》特点解析
2022-08-31韩钢
韩 钢
《聋校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聋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聋生在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聋生融入社会,培养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美术(三年级)》(以下简称新教材)从2021 年秋季起已在全国聋校开始使用。新教材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充分考虑美术学科特点和聋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在知识结构、范画呈现、制作练习等多方面重新设计,以此激发聋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促进聋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一、新教材的体例结构
新教材共两册,每册由14 课组成(按20 课时设计)。其中,“造型·表现”7 课,主要培养聋生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多种美术媒材造型艺术能力;“设计·应用”4 课,以设计学知识为主,主要培养聋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想象能力;“欣赏·评述”2 课,主要以生活中典型的美术作品为引领,培养聋生的审美能力;“综合·探索”1 课,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学习,引导聋生主动探索、研究与创作,将美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他们综合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聋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1 新教材内容体系
与普通学校教材相比,新教材课程内容数量减少近40%。在学期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有些课可以安排2课时,最多可达到3—4课时。其目的是使师生更加充分、从容地从不同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消化”。
新教材内容按照难易程度,相互形成了有机小单元。以三年级下册为例,第1 课《奇妙的色彩》、第2 课《快乐的心情》、第3 课《黑与白》、第4课《大人国与小人国》共同形成了从色彩、正负关系和大小关系不同角度感受美术课程趣味性的“造型·表现”有机小单元。第5 课《我把春天带回家》、第7 课《手形的联想》、第8 课《蔬果造型》则是含有“设计·应用”因素的“造型·表现”有机小单元。第6 课《有性格的脸谱》、第9 课《创意纸塑》、第10 课《美化圆盘》、第11 课《变废为美——巧用材料》则是典型的“设计·应用”课程,但内容上前三节课侧重感受,后一节课则更加侧重于实际应用。第12 课《画家笔下的四季花卉》、第13 课《插花欣赏》作为“欣赏·评述”课程与第14 课《我们的花博会》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知识技能。另外,新教材每一课都给聋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本后还创新性地加入了一个“教学指南针”环节,通过“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帮助教师理解和把握各个教学环节。这样的编排不仅能使聋生明晰学习方向,教师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实施教学或开发适合聋生的校本课程。
二、新教材的内容构成
三年级是聋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关键学段。该年龄段的聋生想象力丰富,色彩表现力强,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对工艺制作也非常喜欢。同时,经过两年的美术学习,聋生对绘画的认识有所提高,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美术表现技法。新教材在第一学段以“尝试”“观察”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了“认识”的分量,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聋生丰富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技巧。所以,新教材“学习要求”中属于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专业词汇较第一学段明显增加。新教材的具体内容构成如下。
视觉构成元素:在第一学段运用点、线能力的基础上,提升线条丰富组合能力、形状多样造型能力;强化对红、黄、蓝、橙、绿、紫等有彩色与黑、白、灰等无彩色的协调搭配,运用冷暖色进行表现,进而感受以间色为主的颜色调配。
视觉构成方法:运用形状的丰富变化,结合虚实、重点和平衡(对称、均衡)进行组合、大小及疏密构成画面。
工具材料应用:侧重用油画棒(水性炫彩棒)和铅笔在纸面描绘,加上毛笔和水性颜料(水彩),从中感受中国传统绘画中水墨的魅力;立体造型围绕纸材,加入泥材(纸黏土)为主的立体媒材,如泡沫板、软木;在灵活运用第一学段各种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编结、拼接、切挖等雕刻与组合构成方法,同时配合运用现成品进行创作。
欣赏作品选择:以中国民族民间作品和近现代文人画作品为主,外国作品则选择色彩与内容适合本年龄段聋生欣赏的美术作品。
课程内容设计:运用线条造型和色彩调配进行的游戏性活动;观察身边景物的变化,如《小河流水》;结合生活感受的想象内容,如《未来的汽车》;凸显工具材料特点的活动,如《蔬果造型》《变废为美——巧用材料》;侧重结合其他学科学习,以立体制作和表演展示为主的综合类活动,如《公交站趣事》《我们的花博会》。
具体到每一课,新教材延续了一、二年级教材的基本架构,即“课题—导语—关键词(手语)—欣赏作品—示范或示意图片—学习要求—聋生作品”。其中的“关键词”用手语图形表示,这也是特别针对聋生特点和需求首创的设计方式。
以新教材《创意纸塑》为例,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通过正文、手语关键词和富有形式美感的图例引入,引导聋生学会分析作品的特点,找出将平面的纸变立体的原理。在欣赏的同时让聋生感受到“设计”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之后通过纸塑制作步骤的演示鼓励聋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材料进行纸塑玩具制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学习要求的设置和聋生作品的展示,引导聋生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熟悉材料的特征,分辨其形状、色彩特性,并根据科学原理进行制作,鼓励聋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材料和工具,细心创作,使作品既有美感又有创意。最终通过作品展示和教师讲解让聋生初步形成设计意识,并且理解设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新教材鼓励聋生从小培养严谨的生活作风,懂得变废为宝,培养聋生爱惜自然界原材料的良好品德。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色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美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课程不仅仅是技能技巧学习和单纯技术训练,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中国画作为美术学习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新教材“造型·表现”的内容以中国画为主线,大量的中国画基础知识贯穿古今,以王蒙、吴冠中、苏葆祯、林风眠等著名画家的优秀美术作品为例,从不同绘画题材和风格入手,使聋生感受不同时期画家作品的内容表现特点和美感,激发他们对中国画的兴趣。在《窗花》《有性格的脸谱》等课中,培养聋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使聋生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在《大人国与小人国》等课中,使聋生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可以说新教材始终关注聋生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励每一个聋生正确认识自己,自强自立,活出生命的精彩。
(二)符合聋生视觉阅读特点,打造以审美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形式
新课标要求:“美术欣赏活动是学习、借鉴前人经验的重要途径,必须贯穿于整个美术课程中,要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向聋生提供感悟经典美术作品的机会,通过描述、分析、解释,鼓励聋生以多种方式表达感受与认识,指导聋生在其他三个学习领域的创作活动,在感受经典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新教材从审美欣赏角度出发,大部分课程都以一幅基本占满空间的大图开篇。例如,三年级上册第1 课《彩墨世界》选取了吴冠中的《挪威卑尔根之港》,第3 课《小河流水》选取了元代王蒙的《具区林屋图》等著名的水墨画作品作为欣赏范画,让聋生通过视觉感知和美术表现,培养他们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新教材在创设情境、活动设计、内容安排、练习配置、栏目设置、插图、容量与难度等方面,利于核心素养导向下聋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如,三年级下册的“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究”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是围绕“花卉”这个题材,通过“欣赏·评述”,使聋生理解画家笔下所表现花卉的色彩和基本造型特点,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欣赏插花艺术,借助对高低、曲直、横斜、大小等概念的认识,让聋生感受插花创作的美。通过前两节“欣赏·评述”的学习,开展“综合·探究”学习,引导聋生进一步发现花卉的自然美、艺术美及品格美,综合运用多种材料和形式表现花卉,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聋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符合美术教育规律,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新教材所选择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方式和内容符合聋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旨在不断提升聋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质量。例如,《车的变化》等课中,让聋生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生活用品、出行工具,使聋生感受到美术对生活的作用,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新教材注重美育对生活的指导作用,让美育反哺生活,从聋生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生活入手,创设具体情境,引导聋生自由抒发情感,表达自我,学习沟通与交往,增强自信,培育健康的人格,更好地融入社会。如,三年级上册第6 课《高铁通到我家乡》、三年级下册第8 课《蔬果造型》等课选题均贴近生活。三年级下册第2 课《快乐的心情》一课,引导聋生回忆生活的点滴,运用具象或抽象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学习用恰当的方式释放情绪,大胆与他人交流。
(四)符合聋生学习方式,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聋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聋生学会运用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引导聋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一核心理念在新教材中有着明显体现。例如,让聋生了解中国画,认识中国画工具材料,学习彩墨技法,学习中锋、侧锋用笔方法,感受彩墨画独特的美;让聋生在比较中发现大与小的差异,体验大小组合带来的美感,感受墨与调色的趣味,感受笔法和墨色的变化,感受时代的变化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的发展变化等。通过美术学习,引导聋生建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创新意识,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在课程设计中,根据聋生具有敏锐的视觉观察能力、较强的记忆力的特点,新教材增强了动手制作的内容。新教材大部分课程都附有制作方法的步骤图,如,三年级上册第6 课《高铁通到我家乡》、第8 课《未来的汽车》、第10 课《窗花》,将相对复杂的画法和制作过程图像化、可视化,便于聋生理解。同时,引导聋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新教材安排了旨在提高聋生感知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运用媒介材料和工具进行设计及制作的活动,引导聋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描述、分析、解释、评价,逐步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在文化情境中形成美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