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响必应之于同声
——《设计学笔记》书评

2022-08-31WanWei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7期
关键词:笔记文本设计

万 炜 Wan Wei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 100084)

书名:《设计学笔记》作者:吴文治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8月

《设计学笔记》一书2021年8月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作者吴文治博士主要从事人居历史风貌和传统民居聚落研究,兼及近现代设计史论与设计教育,现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该书是作者多年来学术成果的汇集和精选,同时还包含了其在教学上的心得体会。全书由自序“差点意思”开篇,将内容设置为“设计学笔记”“上海研究”“民居研究”“过街楼研究”以及后记“学设计笔记”五个部分进行回顾和评述,展现了一位青年学者笔耕不辍又不断思考的过程,非常值得吾辈同行借鉴交流。

自序名为“差点意思”,或许是作者的自谦,又或许是一种对未达完美的体悟。近些年来朱小杰先生作为主策展人策划的“意思·设计展”,是一个原创设计的展示平台,每年吸纳许多年轻设计师带来新作品进行展示和推广,已经成为年轻设计师步入产业的一个重要孵化平台。可见只要你有点意思,愿意来分享和展示,说不定就会很有意思。吴文治博士的这本《设计学笔记》,说“差点意思”其实挺有意思,读其文知其人,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他充沛的情感和希望与读者分享交流的热切愿望。

正文部分,作者分四个版块回顾和评述了近年来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分别是“设计学笔记”“上海研究”“民居研究”以及“过街楼研究”,显然这是根据研究内容和对象来设置的。换一个方式理解,或许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作者在读博士期间成型的和其研究方向紧密相关的内容,包括“过街楼研究”和“上海研究”中的各三篇论文,以及“设计学笔记”中的《刘森林人居文化系列研究》;另一部分可归为作者在自序中所言“随便翻翻”衍生而来,包含了“设计学笔记”中的另外两篇文章,以及“民居研究”中的三篇。

先说前一部分,作者在博士阶段围绕近代上海研究的大背景,聚焦于提篮桥地区人居环境研究,又提炼出过街楼这一特殊建筑类型。至于《刘森林人居文化系列研究》,是仔细研读了其导师的所有专著后写就,想必也深刻影响了作者博士阶段的研究吧。《提篮桥地区里弄过街楼研究》一文,反映出作者对提篮桥地区的人居环境已经做了大量详尽的工作,可以说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只有对该领域的资料一网打尽之后,才有可能通过客观的图表和数据进行理性分析和归纳,再抽象出围绕过街楼的多重理论视角和观点。其中关于过街楼“虚实”“纵横”“内外”兼顾空间概念的图示,以及“过街性”之“外街”与“内巷”特征的分析,还有关于作为公共“生活场”的多重作用,都体现出严谨的学术性和科学的态度,值得细读。《从建筑类型到设计方法》一文研究的也是过街楼,只不过是基于建筑类型学理论,通过对传统过街楼的空间分析,应用到现代建筑各种功能的案例中,总结出过街楼作为一种建筑类型和设计要素,特别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思维方法,已经成为重要的设计创新源泉,并得到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应用。作者运用相应的建筑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过街楼的设计方法和表达,创造性地将研究对象从现象提升到理论高度,不失为体现设计学研究范式的一篇好文。作者研究上海提篮桥地区人居环境,自然会关注到该地区当时居住人群的日常生活和行为,由此写就了《移动厨房骆驼担》《摩西会堂与西摩会堂》《犹太人与霍山公园》三篇文章。骆驼担是过去里弄街头日常生活场景中的靓丽风景,如今已消失在历史的视线中。同时它作为我们饮食文化的载体,虽然不起眼但对重构近代上海的生活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上世纪末,日本东京的学者、建筑师、艺术家们开展了对城市历史的记录和保存运动,在被现代规划和建筑覆盖的土地上,重构和还原了过去东京的文化生活的点滴,并在新世纪造就了具有高度市场价值的文化遗产。所以作者的这篇文章包括另外两篇《摩西会堂与西摩会堂》和《犹太人与霍山公园》,能够关注到近代上海生活文化和历史中的细节,并且从设计学的层面加以整理分析,这将有助于这些文化今后的市场化,这样的工作对当下和未来的“上海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笔者把这本书正文的另一个部分理解为作者在自序中所言“随便翻翻”的衍生。其实“随便翻翻”只是发现了一个有价值的可能的点,要凝炼成学术论文这其中还需耐心累积才行。读到关于“民居研究”的部分,不由想起某年暑期,与文治兄二人携家带口一同跑去皖南山村里调研、测绘那些文献中都没见过的临近荒废的民居和祠堂,忍受着成群蝙蝠的袭扰,还有因水土不服引发的上吐下泻……看文章具体内容,作者善于将发现的有价值的点,扩展出一个广泛的理论研究架构,再通过相关研究方法做针对性的分析和探讨,逻辑清晰合理。不过此类“随便翻翻”或是兴趣使然的文章,以学术论文的方式书写似乎略显生硬,如果以随笔或散文的形式写就,可读性或许会更好。

作者关注设计学科研究方法我是知道的,《设计史学科范式反思》一文,如果以其擅长的过街楼作为案例来展开,写一篇思考设计学科研究方法的文章应当是驾轻就熟的。但没想到他会以长信宫灯作为个案,剑走偏锋,反倒让人耳目一新。虽然作者说这是偶发之作,源于对某微信群中学者们讨论长信宫灯究竟能不能注水的莫衷一是的疑惑,但能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引出对于设计学科研究范式的反思,则并非偶发。这反映了作者对设计学研究方法、工具、路径以及范式的长期关注和思考,这些长期的积累偶遇有趣的素材,才相互成就了这篇好文。文章罗列了长信宫灯的考古文本、设计史文本、工艺美术文本,比较了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异和关注点所在以及不足之处。作者发现,通过对以上文本的分析,并不能找到想要寻找的答案,因而提出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设计史?”的问题。接下来作者分析了设计史“学科的自我反思”,即设计史研究的历史转向,从英雄史观转向大众和日常,呈现出一种由宏观构架到具体学科、具体问题再到找寻二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宏观理论构架”或“有效的整体思维视角”,将其构建为一个新整体。最后作者结合前述长信宫灯的文本总结了对中国(古代)设计史研究的五点启示。其中第四点“二重证据法”和第五点“设计史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向后看的满足,更应体现出向前看的思路与价值导向。”我是非常认同的。余论部分继续结合长信宫灯文本谈设计学研究目前存在的短板和未来努力的方向,作者总结该文本引出了“科学性的探讨”“名称的混乱”“制作主体的分析”“合理假设”四个层面的疑问,对未来具体的研究很有建设性。发文前笔者也就长信宫灯的问题同文治兄讨论过。笔者认为,从行为和审美的视角分析,长信宫灯需要考虑到烟尘清洁过滤功能,在原有条件下解决方法之一是底部设置一可注水承盘,由此产生的虹吸能对灯底部有密封作用,对烟尘也会有一定的清洁过滤效果(具体分析此处不便展开)。虽只是假设,但运用行为场景再现的方法进行合理推断和假设,对解决该问题是有建设性的。行为场景的再现不能停留在想象阶段,需要人的参与互动。因为该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需要3D打印等比例模型来参与验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作者对于长信宫灯文本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设计史研究还有太多的方式值得我们去探索,还有太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澄清。对于在设计研究中面对海量资料信息正迷惑徘徊的人们,这篇文章在方法论上可作为有益的借鉴。

文治兄几年前搞起了读书会,这个读书会不是通常我们所熟悉导师和学生的形式,而是由志趣相投,不同领域的教师和学者组成,现如今读书会的每一期内容都充满广度和深度,吸引了更多学者参与进来领读与发言,《人类的第一本建筑书》一文就源于该读书会分享的第一本书《建筑十书》。重读经典必然会有新的体悟,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是因为其恒久的价值。作者从中读出了维特鲁威所建立的“建筑研究的整体观与系统论”“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提供了一种中西异同的比较研究素材”“朴素的气候观与人体、动物模仿论”等十点感受。严格来说这篇文章不能算作学术论文,但无疑能够提供一种观点与同行交流讨论,从而引出更多的思路和视角。

作者在后记中说,适时地总结自己的研究心得,以更好地与同行交流,特别是希望对学生们有所帮助,是构思这本《设计学笔记》最初的想法。所以,这篇后记的原稿是作者写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关于专业学习方面的解惑和引导。诚然当下的环境往往使得教师们重科研而轻教学,作者能设身处地思考学生们在学期间对专业的认知,对学习的规划,试图引导学生们多一些学术的思维,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上世纪末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任东京大学建筑系主任期间,曾邀请六位鼎鼎有名的设计大师来校跟学生们面对面交流,交流内容主要围绕他们年轻时候的经历以及是如何走上建筑道路的。这些交流后被编成《建筑师的20岁》出版,影响了一大批后学者。作者的经历比起大师们自然是“差点意思”,但能够将自己的求学经历拿出来分享,也是为了让学生们在困惑时少走弯路,能尽快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作者说这“只是出于一种作为教师的情感使然”,的确也只有工作十多年来一直担任班导师,长期担任系主任,天天泡在办公室以校为家又能量充沛的吴老师,才会有这样的情感写下这些文字吧。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回想起书中多篇文章发表前后,文治兄津津有味与我讨论的场景。文治兄向来精力充沛,对各种学问都饱有兴趣,也不吝随时跟我们分享他的新收获、新观点。正是因为他的恒和勤,才有了近年来学术成果的持续输出。唐代骆宾王的《萤火赋》中有一句“响必应之于同声,道固从至于同类。”大意是发出声响必然会引发回应和共鸣,志趣相投的人到一起路就越走越宽了。文治兄的这本《设计学笔记》,自然也是希望能够和读者坦诚相见,交上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吧。

这本《设计学笔记》读罢合卷,又觉路漫漫其修远。很多我们熟知的艺术家或设计师,其艺术生涯会被后来的研究者划分成不同阶段,当然也有不少人自己来划分。若是多年后再回首,这本《设计学笔记》或许可以作为作者学术生涯早期阶段的佐证吧。早期阶段意味着还有将来的中间阶段和成熟时期,预示了未来的可能性。对于未来,我自然是希望能够与文治兄共勉的。另外,早期阶段并不能说因为没到达成熟时期就不好,相反它是弥足珍贵的,记录作者当下的思考,反映出研究的方向和维度,作为一个基础,引发进一步的升华。

猜你喜欢

笔记文本设计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