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烈度地区拱桥地震响应研究
2022-08-31史玉保
史玉保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8)
0 引 言
桥梁作为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通运输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已建成的桥梁中,拱桥因桥型之多、数量之巨而为各类桥型之冠。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开展,云南省的基础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拱桥因其良好的承载能力和经济性受到了广大桥梁设计师的青睐,在工程中被广泛使用。然而,随着桥梁使用年限的增长,桥梁在运营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地震作用[1],且云南省地处高烈度地区,更易遭遇强烈地震,这对桥梁的承载能力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较高烈度的地震甚至会使桥梁不可修复,导致交通系统停滞和相关人员伤亡[2]。所以研究高烈度地震作用下桥梁的动力响应及主拱圈的承载能力,对今后该地区的拱桥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采用Midas Civil 有限元软件建立拱桥有限元模型[3],通过反应谱法计算结构在不同烈度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并与静力计算相对比,探究拱桥主要承重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4],为以后高烈度地区的桥梁选型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本文分析采用的桥梁模型为某5×46 m 连续拱桥,桥梁分两幅,单幅桥宽为25 cm 中央防撞护栏+11 m 机动车道+50 cm 机动车道防撞护栏+4.5 m非机动河道+5 m 人行道+25 cm 人行道栏杆=21.5 m,主拱圈截面采用实腹式矩形截面,截面高85 cm,桥面板采用π 型梁。拱圈、立柱及桥面板采用C40 混凝土,拱座、桥台及基础采用C30 混凝土。
2 拱桥结构模型建立
目前对桥梁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常采用的是有限元方法,即基于结构的力和位移关系,将结构离散为杆件,在模型中反映出原结构的总体几何特征。该桥采用杆系结构建立桥梁模型,全桥结构采用梁单元进行模拟,桥面板与拱上立墙间支座采用弹性连接模拟,通过释放转动约束达到简支连接的目的,主拱与拱座、桥台使用共节点模拟其固定约束,桩、土间土弹簧刚度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3363—2019)中的m 法进行计算,并采用节点弹性支撑和只受压弹性连接模拟。全桥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全桥有限元模型
3 计算结果
3.1 静力计算结果
桥面铺装、防撞护栏、人行道板根据实际设计情况采用梁单元荷载添加,经过反复调试计算后,拟定拱轴线系数为2.1,恒载作用下拱桥内力计算结果如下:
由图2 和图3 可以看出,恒载作用下拱桥最大正弯矩为2 477 kN·m,最大负弯矩为-2 069 kN·m,现将每种荷载组合下的弯矩及对应的轴力导出,求得最大偏心距为0.07 m,根据《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规定,主拱圈的偏心距应小于主拱圈有效截面的60%,该次实例主拱圈截面梁高为0.85 m,60%为0.51 m,可知该拱轴线系数满足要求。
图2 恒载作用下主拱圈轴力
图3 恒载作用下主拱圈弯矩
3.2 结构自振频率
将荷载转化为质量,并采用多重Ritz 向量法进行特征值分析,X、Y、Z 三个方向的向量数量均设置为50 个后进行计算分析,根据计算结果,X、Y、Z 三个方向的50 个向量的合计振型参与质量分别为99.91%、99.97%和99.97%,大于《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 T 2231-01—2020)规定的90%,说明本次计算的振型数量满足计算要求,无需重新设置,拱桥主要振型及对应周期如下,因篇幅所限,只展示前3 阶振型,如图4 至图6 所示。
图4 模态1
图5 模态2
图6 模态3
从上述图片可以看出,该桥的基本振型为纵桥向振型,横桥向及竖向振型多为高阶振型,由此反映出本桥的横向刚度相对较大,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损伤主要集中在纵桥向,因此,今后对该地区桥梁进行设计时,沿桥纵向的抗震措施应视情况提高一定的防护等级。
3.3 动力计算结果
本次计算采用多振型反应谱法进行,选取的地震烈度分别为7 度0.15g、8 度0.3g 和9 度0.4g,Ⅱ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45g,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 2231-01—2020)规定,8 度及9 度设防等级的地区特征周期应提高0.05g,基于此,建立各烈度下的反应谱函数,函数曲线如图7 至图15 所示。
图7 7 度0.15g 反应谱函数
图8 8 度0.3g 反应谱函数
图9 9 度0.4g 反应谱函数
将反应谱函数代入模型计算后,得出不同地震烈度下,主拱圈内力如图10 至图15 所示。
图10 7 度0.15g 地震作用下主拱圈轴力
图15 9 度0.4g 地震作用下主拱圈弯矩
图11 8 度0.3g 地震作用下主拱圈轴力
图12 9 度0.4g 地震作用下主拱圈轴力
图13 7 度0.15g 地震作用下主拱圈弯矩
图14 8 度0.3g 地震作用下主拱圈弯矩
从上图可以看出,地震作用下,通过轴中间拱的轴力极大,证明连拱呈现出两边往中间挤的趋势,因此,今后在设计此类桥梁时,中间拱的地震响应应加大关注。
为方便对比拱桥内力的变化,现将静力和动力计算结果中的轴力、弯矩、偏心距最大值整理见表1。其中,静力计算结果采用基本组合下的设计内力。因为桥梁低阶振型主要为纵桥向阵型,因此表1 偏心距仅考虑纵桥向弯矩平面内的偏心距。
表1 轴力、弯矩、偏心距对比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地震烈度的增加,主拱圈的轴力、弯矩和偏心距有了明显的增加,将不同烈度下求得的轴力、弯矩、偏心距除以基本组合下的值所求得的放大系数如图16 所示,其中,系列1 为弯矩,系列2 为轴力,系列3 为偏心距。
图16 弯矩、轴力、偏心距放大系数
从上图可以看出,随着地震烈度的增加,主拱圈的轴力增加较为平坦,而弯矩的增加幅度有了明显增加,偏心距的增加幅度极大,说明随着地震烈度的增加,拱桥对地震的弯矩响应敏感程度远远大于轴力敏感程度,而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 2231-01—2020)规定,主拱圈在地震作用下应保证一直处于弹性状态,因此,今后在高烈度地区对拱桥进行设计时,应酌情提高拱桥的抗震措施,必要时还应展开专项研究。
4 结 论
基于本次研究,本文提出如下结论:
(1)对于较宽桥梁或横向刚度较大的拱桥,其纵桥向的地震敏感程度远大于横桥向,其中位于中部的拱圈的承载能力应酌情加强。
(2)拱桥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但是随着地震烈度的增加,弯矩变化极为明显,这对主拱圈的承载能力要求极高,日后在高烈度地区进行拱桥设计时,应对其抗震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