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黄灌区豌豆象防治研究初报

2022-08-31冯玉磊冯会文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年13期
关键词:引黄灌区试验田大田

冯玉磊,冯会文,陈 莺

(1.甘肃省白银市农业信息中心,甘肃 白银 730900;2.甘肃省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 白银 730900)

1 目的意义

豌豆象寄主单一,以幼虫危害嫩豆粒,危害后的豆粒不仅产量损失严重,而且豆粒伴有异味,人食用后会对健康有害[1]。豌豆象在甘肃省各豌豆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白银市引黄灌区发生普遍,发病率一般为5%~10%,严重区可达20%以上。近年来,引黄灌区豌豆产区农民在豌豆开花至灌浆期对豌豆象成虫进行药剂防治,但不能连片统一防治,甚至有些农户对药剂防治成虫不认识、不防治,致使豌豆象危害日趋严重,引黄灌区豌豆损失严重。为了有效防治豌豆象在生产中的为害,进行了药剂防治技术研究。通过对豌豆象为害规律的监测,进行最佳防治时期、适宜农药、防治方法的研究。研究总结出引黄灌区豌豆象药剂防治技术,通过试验示范,将该技术应用于白银市及省内其他灌区豌豆生产中,对豌豆象起到有效防治作用。

2 豌豆象特征

2.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5mm、宽2.6~2.8mm;椭圆形,黑色;仅触角基部4~5节及前足与中足胫节红褐色。头具刻点,被淡褐色毛;前胸背板宽约为长的1.5倍,刻点密,被有黑色与灰白色毛;侧齿着生在侧缘中央稍前处,齿尖指向后方;侧缘在齿后凹入且外斜;后缘中部有三角形毛斑,前端窄,两侧中间前方各有1个向后指的尖齿;小盾片近方形,后缘凹,被白色毛。鞘翅两侧缘近平行,长约肩宽的1.25倍,肩胛突出;每鞘翅基半部有2~3个小白毛斑,端半部常有1条白色斜毛带,两翅端半部的斜毛带构成“八”字形。臀板覆深褐色毛,有明显的1对黑色斑,后缘两侧与端部中间两侧有4个黑斑,后缘斑常被鞘翅所覆盖。后足腿节腹面的端前齿大而尖。雄虫中足胫节末端有1根尖刺,雌虫则无。卵橘红色,较细的一端有长约0.5mm的丝状物2根。幼虫复变态,共4龄。1龄幼虫略呈衣鱼型,胸足3对短小无爪,前胸背板具刺;老熟幼虫体长4.5~6mm,短而肥胖多皱瘤,略弯成“C”形,乳白色,头黑色,胸足退化成小突起,无行动能力。蛹长5.5mm,椭圆形,乳白色。

2.2 生活习性

1年1代,成虫在贮藏室缝隙、田间遗株、树皮裂缝、松土内及包装物等处越冬。翌春飞至春豌豆地取食、交配、产卵。成虫需经6~14d取食豌豆花蜜、花粉、花瓣或叶片进行补充营养后才开始交配、产卵。卵一般散产于豌豆荚两侧,多为植株中部的豆荚上,每雌可产卵700~1000粒,产卵盛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卵期7~9d。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豆荚,幼虫期约37d,老熟时在豆粒内化蛹。化蛹盛期在7月上中旬,蛹期8~9d,成虫羽化后经数日待体壁变硬后钻出豆粒,飞至越冬场所,或不钻出就在豆粒内越冬。成虫寿命可达330d左右。成虫飞翔力强,可达3~7km,以晴天下午活动最盛。豌豆象发育起点温度为10℃,发育有效积温为360日度[2-3]。

3 试验内容和方法

3.1 实施地点

2020年于白银市白银区王岘镇吊地沟13.33hm2(喷药2次)、白银市白银区强湾乡强湾村2hm2(喷药1次)、白银市靖远县刘川镇来窑村师家堡6.67hm2(喷药1次)、刘川镇鹰嘴村6.67hm2(喷药1次)进行药效试验,共防治28.67hm2。白银市景泰县红水镇谢家村5.33hm2(不喷药)作为对照。

3.2 研究内容

观察研究豌豆象的发生为害规律,研究灌区药剂防治豌豆象的最佳时期及喷药次数。

3.3 技术措施

豌豆生长期项目组人员下乡驻点进行技术指导,按照统一的防治方案开展技术培训。成立小组,由防治小组进行药剂配制,使用机动喷雾器集中连片防治。

3.4 试验材料

防治农药为1.8%高渗阿维菌素微乳剂(450g/hm2)+45%马拉硫磷乳油(1125g/hm2)混合喷施(配比为1∶2.5),稀释1000倍液。大田调查豌豆品种为银豌1号,肥料试验品种为621,品系比较试验为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高代品系,景泰县红水镇对照品种为中豌6号,省豌豆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为621、陇豌1号、S5008、定豌6号、S8006、HL-10、YPP、9223-2等8个品种。

4 调查方法及结果

4.1 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田间调查和仓储调查2种方法[4]。

4.1.1 田间调查 在白银区王岘镇吊地沟村肥料试验田、品系比较试验田、省豌豆品种区域试验田和繁种大田各统计3次;在白银区强湾乡、靖远县刘川镇和景泰县红水镇银豌1号繁育基地调查统计2次。试验田调查,随机取3个区域(2~4个小区),面积10~20m2,先进行网捕,网捕后再每区选5个点,每点选50株剥找。大田根据连片防治面积区域,随机取面积0.07~0.13hm2的3块地,每块地5点取样,网捕每点面积30~50m2,每点取50株剥找调查,计数统计。喷药结束后,7~9d开始调查,每隔7~10天药剂防治1次。

4.1.2 仓储调查 在豌豆收获入仓2个月后进行。每种参试品种随机取3袋,每袋扦样5次调查。大田生产每村抽3个农户,每户从储藏豌豆中不同袋中扦样5次。每个样品取1000粒调查计数。

4.2 结果与分析

引黄灌区豌豆产区喷2次药处理的豌豆象调查如表1所示。6月2日在白银区王岘镇吊地沟村调查时,试验田和大田均发现豌豆象成虫活动。肥料试验、品系比较和省豌豆品种区域试验田每个试验15个样点,分别发现豌豆象成虫11头、14头、12头,繁种大田发现15头。6月3日开始连片防治。防治后于6月11日调查,肥料试验、品系比较和省豌豆品种区域试验田每个试验15个样点,豌豆象成虫分别为4头、4头、2头,繁种大田为6头。肥料试验调查总头数减少了7头,品系比较和省豌豆品种区域试验田调查总头数都减少了10头,繁种大田减少了9头。防治1次后比未防治前活动成虫明显降低。6月12日开始第二次药剂连片防治,防治后于6月20日调查。肥料试验、品系比较和省豌豆品种区域试验田3个试验调查总头数分别为2头、1头、1头,繁种大田为3头。肥料试验、品系比较和省豌豆品种区域试验田比第一次防治后调查总头数减少了2头、3头、1头,繁种大田减少了3头。说明随着药剂防治次数的增加,豌豆象成虫逐渐减少。10月8日仓储调查,肥料试验、品系比较和省豌豆品种区域试验田每个试验15个扦样中成虫籽粒均为3粒,虫害率均为0.2头/千粒。

表1 引黄灌区豌豆产区喷2次药处理的豌豆象调查

引黄灌区豌豆产区喷1次药和对照的豌豆象调查如表2所示。6月4—6日在白银区强湾乡、靖远县刘川镇和景泰县红水镇调查,在强湾乡强湾村、刘川镇来窑村和鹰嘴村调查豌豆象总头数分别为15头、10头、9头,红水镇谢家村调查总头数为19头。调查后各点及时进行连片防治,红水镇谢家村作为对照不防治。于6月14—16日进行调查,强湾乡强湾村、刘川镇来窑村和鹰嘴村调查总头数分别为5头、4头、3头,对照红水镇谢家村调查总头数为20头,3个村豌豆象总头数比防治前分别减少了10头、6头、6头。防治1次后调查总头数比对照明显减少,防效明显。10月9日仓储调查,强湾乡强湾村、刘川镇来窑村和鹰嘴村15个扦样中,病虫籽粒分别为38粒、29粒、25粒,虫害率平均为2.5头/千粒、1.9头/千粒、1.7头/千粒,景泰县红水镇对照扦样中虫害籽粒为109粒,病虫率平均为7.3头/千粒。3个村扦样中病虫籽粒分别比红水镇对照减少4.8头/千粒、5.4头/千粒、5.6头/千粒。说明药剂防治1次后,豌豆象虫害率比对照明显降低,但还有1.7~2.5头/千粒的发生率。

表2 引黄灌区豌豆产区喷1次药和对照的豌豆象调查

引黄灌区豌豆产区喷药2次后不同品种田间调查如表3所示。S8006、HL-10、YPP3个品种田间未发现成虫活动,621、陇豌1号、S5008、定豌6号、9223-2、中豌6号等6个品种成虫为1~3头。仓储调查,S8006、HL-10、YPP、621钎样未发现豌豆象虫粒,其余品种扦样中发现虫粒1~3粒,虫害率为0.1~0.2头/千粒。田间调查和仓储调查基本一致。说明在同样防治条件下,不同品种豌豆象危害程度有差异。

表3 引黄灌区豌豆产区喷2次药后不同品种豌豆象调查

通过方差分析(表4)表明:不同品种比较,抗虫性:621=S8006=HL-10>中豌6号>S5008=陇豌1号>定豌6号=9223-2(>表示优于,=表示相等或近似相等,下同)。不同试验处理,品系比较试验=省豌豆品种区域试验田>肥料试验>普通大田。不同地区比较,刘川镇鹰嘴村>刘川镇来窑村>强湾乡强湾村。

表4 仓储调查豌豆象方差分析结果表(头/5千粒)

5 讨论

1.8%高渗阿维菌素微乳剂(450g/hm2)+45%马拉硫磷乳油(1125g/hm2)在豌豆象成虫田间开始活动期每隔7~10天药剂防治1次,防治效果明显。

豌豆象成虫在田间开始活动后防治1次,田间调查发现成虫45~75头/hm2,仓储虫害率为1.7~2.5头/千粒,比对照明显降低,但防效不完全。防治二次后田间调查试验田或大田发现成虫15~45头/hm2,仓储虫害率为0.2~0.5头/千粒。说明随着药剂防治次数的增加,豌豆象成虫逐渐减少,防效更好。药剂防治豌豆象连片防治可以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在同样的防治条件下,不同品种豌豆象危害程度有差异。

猜你喜欢

引黄灌区试验田大田
赵口引黄灌区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众说港大深圳医院“试验田”
梁山引黄灌区渠道防渗效果与灌溉用水效率分析
思埠康尔 微商+直销的试验田
最高法巡回法庭实实在在搞改革——司法改革“试验田”精耕一年硕果累累
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与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分析
“小田并大田”要有序推进
引黄灌区泥沙调控对策研究——以尊村灌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