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认知到信仰
——传承红色基因,革命博物馆宣教方式之探究

2022-08-31杨晓璐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4期
关键词:革命红色博物馆

杨晓璐

(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安徽 金寨 2373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革命老区调研考察,从河北西柏坡、山东临沂到福建古田、陕西延安……表达了党中央关心革命老区的情真意切。他更是多次强调: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2016年4月24日,总书记亲临安徽省金寨县,霏霏细雨中,他向革命烈士塔敬献花篮,瞻仰红军纪念堂,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他满怀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红色基因传承工作高度重视,为博物馆的公众服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教育要求。老区金寨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进步思想发源时间早,革命历程完整延续。本土丰厚的红色历史,是输送给社会公众最好的文化滋养。作为博物馆人,我们也在探究基层革命博物馆在服务于青少年常规参观之外,要为青少年多做些什么、怎样做,才能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0~14岁的未成年人为25277万人,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7.9%,广大未成年人依然是博物馆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主体。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博物馆服务的青少年观众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群,他们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充分感受到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代人,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给予了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在参观中,他们普遍表现得思维活跃、眼界开阔、沟通能力强,个性鲜明且自我意识强,但同时他们中大多数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中国革命历程缺乏必要的了解。在接受教育方式上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外,网络传媒不可避免地占据和影响了青少年的求知渠道和娱乐方式,成为他们和世界“社交”的主要途径。在一项对当今青少年价值观的问卷调查中,调查者从价值意识、价值行为、价值取向几个方面研究总结出当今青少年的特点:在政治思想上,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赞成态度排在第一位,符合社会公众期望;在人生目标确定和发展选择上,“为国家作贡献”的选项为23.8%,“能有个好工作”的选项为43.2%,说明青少年已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倾向;在价值取向上,“干大事”和“经商当老板”排在了第一、第二位,说明青少年对于价值判断存在一定困惑且趋向功利化。

中国革命历程波澜壮阔,对于当今青少年而言,革命博物馆不单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还是蒙以养正、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心、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青少年多元的价值观已向博物馆传统宣教提出了挑战,革命博物馆该怎样“亲近”青少年?

1 革命博物馆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现状

1.1 革命博物馆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

相对于科技类、自然生物类场馆的生动有趣,革命博物馆中严肃的展陈和历史感强烈的讲解让很多青少年感觉吸引力不足,究其原因在于:

①青少年的历史知识基础薄弱,对革命、战争认知感不强,而博物馆讲解员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服务于青少年的专业训练,当二者交流时,青少年的接受效果很受影响;

②在基层,馆校合作受多种因素影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学校更习惯于以场馆资源为辅助,以问卷作答的方式让青少年学习红色文化,博物馆的信息传输创新性不够;

③长期以来场馆的主要展览、红色剧目的创作演出,都是以成年人为核心受众群来创作的,服务于青少年的专门创作较少,红色历史在青少年的印象中仍停留在书面介绍上;

④涉及博物馆的研学活动中,由学校、博物馆主导设计的项目较少,很多旅行社为吸引家长和青少年,借用研学一词的热度,但没有形成实质上的研学项目。

以上这些造成研学质量良莠不齐,且与场馆缺乏对接,依旧以旅游思路盲目跟进,忽视了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研学标准和目标,也让博物馆被动地成为只负责开放的配合者。

1.2 基层地区青少年群体更需要博物馆,帮助其认知红色文化是当下迫切需要

“大家能说说我们了解的红军是什么样的人吗?”

“红军是毛主席,红军是……是……不知道。”

这是讲解员在与小学生交流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但又回答不清的问题。

在市县以下的农村和山区中,青少年的红色知识储备还停留在未启蒙认知的状态。除了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场馆参观和博物馆送展进校园外,能够利用革命类博物馆进行红色文化学习的青少年非常有限。以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为例,最近五年的接待数据反映出,青少年观众所占比例已经从17%上升到48%,但在这个数据中,来自城市的青少年占比为78%,而来自乡镇及农村的青少年占比为12%,地理位置上距离博物馆更偏远一些的乡镇中心校和村部小学,以及困难、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能够接触博物馆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对本地红色文化的认知非常有限(图1)。

图1 关注基层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学习需求

1.3 青少年信仰意识的觉醒,促使博物馆精细教育项目、提升宣教质量

“阿姨,你说,这么多人他们不怕死的勇气究竟来源于哪里?”

这是在参观过程中,一位高中学生向讲解员提出的问题。

同时,很多家长在参观中都表达出“就应该让我们的孩子都来看看,来听听,来了解革命历史”的想法。

家长发出这种感慨以及青少年对于自身信仰意识的觉醒,都反映着碎片化信息时代,我们的青少年群体面对纷繁丰富的信息,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需要明晰的精神坐标,需要专业的方式来培育精神信仰。

曾经一款网络游戏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和激烈讨论,原因是青少年学生群体是这款游戏的主力军,尤以初中生、高中生为甚。“网瘾少年”成为网络信息高速发展下的负面社会问题。为了遏制这种现象,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提出明确要求,积极引导家庭、学校等社会各方面共管共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关注青少年的社会合力中,我们不应忽视博物馆的功能。未成年人孩提时期能够接受博物馆良好的教育,他会在涉入社会的成年时期都对博物馆树立一个重视的信念。尤其在目前“双减”政策的新要求下,革命博物馆所承载的红色资源更应该积极融入青少年的德育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大力投入开发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就是与广大人民一起,培根铸魂,守护爱国信仰。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什么也不能缺理想、缺信仰。革命博物馆“以青少年为中心和重心”的服务观念使我们必须开拓思路,主动贴近青少年群体。

2 革命博物馆传承红色基因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2.1 发挥场馆优势,以青少年的需要提升服务实效

基层博物馆不应该将自己局限于围墙之中,要主动突破被动限制,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保证青少年红色教育的均衡化和常态化。

①制定长远规划,努力推进馆校合作,借鉴国家、省、市馆优秀的博物馆课程,融入学校教学思维,共同完善本土红色文化的教育和传播。积极拓展合作方,不断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共青团、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公益组织等都可以成为博物馆的好伙伴,争取多方支持,向农村和偏远地区深入延伸宣教范围,为博物馆创造更多接近留守儿童和困难青少年的机会。

②借助网络媒体新技术手段扩大传播力,让革命博物馆里的故事打破地域限制,以丰富的音像形式充实到青少年的文化生活中。

③不断加强学习并保持创新理念,结合博物馆自身社教项目,以专业角度构思图文丰富的青少年读本,参与开发内涵深远的红色元素文创,打造兼具趣味和教育意义的互动项目,以丰富青少年在博物馆社教中的活动,让青少年群体感受到服务“专属感”。

2.2 立足场馆资源,以青少年的视角和思维建立知识输出路径,助其正确认知革命历史

①启发青少年对革命历史的兴趣,弥补博物馆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是打破距离的第一步。在公众固有印象中,青少年前来革命博物馆,或跟着成人观众一起听讲解,或按照学校安排在展厅中穿梭一圈。通常出现两种典型的参观效果:一是短时间内灌输信息量大无法消化,使青少年意兴阑珊;二是人流量大,忙于秩序管理,讲解员侧重引导,参观流于形式,无法达到教育效果。且在一定时间周期内,青少年被组织进入革命博物馆的频率较低,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在青少年思想意识中还未扎根深入就已经被模糊疏远。为改善无效参观,革命博物馆应充分鼓励并满足青少年求知好奇心,放弃常规引导线路,挑选出最受青少年关注的革命文物和革命故事,直奔重点宣讲。兴趣来源于好奇,加深于互动。我们要善于借助革命文物信息和互动道具给予青少年以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等感官体验,并铺垫知识信息于互动参与中,青少年接受并达到对革命历史的准确认知就是良好的开始。互动中要注意的是低学龄段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准,实践中我们的一个互动项目“小红军送情报”,就是因为孩子的识字量有限,对“情报”内容解读不全,影响了互动中的效果(图2)。

图2 在实践中探究青少年喜爱的宣教形式

②学习革命历史需要有步骤展开,尊重青少年有限的接受能力。长期以来,讲解人员养成了在有限时间内高效输出博物馆知识资源的职业习惯,但对青少年而言,内容量输出不是越多就越好。宣教实践中,确立核心内容、预设知识量是为青少年建立的认知步骤,如讲述抗美援朝中第二次战役,我们不能以时间、地点、战役过程平铺直叙历史框架,也不能盲目灌输战役的教育意义和深远影响,尝试改为与青少年先从“北极熊团”团旗开始,引导他们通过电影《长津湖》情节回忆对这面旗子的印象,讲解人员适时引入这面旗子的来源和长津湖战役时敌我双方在后勤装备上的对比,在军事战略上的较量,从最终赢得战役胜利升华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精神的传承,完成一次兼具史实与情感的革命历史认知。宣教结束后我们回顾:这是发生在第几次战役时?“北极熊团”代表谁?这面旗子为什么现存放于我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我们认识了此次战役里的特级战斗英雄是谁?……通过预设知识量、正确认知核心内容,达到帮助青少年初次了解这一战役的学习目标。

③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转换其一味作为听讲人的被动对象感,强化其主体存在感,有技巧地引导青少年运用自身记忆和思维理解革命历史,给予充分的话语主导权,宣教中多引导青少年发表见解和感受,讲解人员要在引导交流中纠正偏差,正确灌输革命史实。这需要提前收集大量历史资料,为交流话题可能涉及的党史、军史、革命史的细节问题有据可查做准备。

2.3 强化情感培育,引导青少年自发认同价值观,实现有力传承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知识灌输过程中强化民族记忆,坚守爱党、爱国信仰的情感培育不可或缺。情感培育应依据青少年成长阶段的不同而持续积累,除了吸纳青少年成为“博物馆人”,学习场馆讲解和史料研究,让青少年亲身参与到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等各种重大纪念活动中去外,还需要革命博物馆与时俱进地宣教持续发力。宣教中最能引起青少年情感共鸣的是“同年龄段的青春时光”“同为人子女的亲情牵挂”“同热血担当的战友情深”“同追求信仰的自我探寻”,这些情感共鸣能为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带来强大的激励作用。红色文化情感不是高调地灌输爱国主义,而是以感同身受的真实触动让青少年在红色氛围中静下心来,体味、思考,由心萌发、由心认同并自发地建立精神信仰的力量支撑。如在金寨县博物馆的宣教中,讲解员曾以一张赵世炎留学法国时“黄昏之贼”的照片引发了青少年的共鸣,相近的年纪、外出求学的经历、刻苦读书的身影……现场青少年默默擦去的眼泪不仅是真实的情感流露,也是宣教中红色基因有力传承的真实见证。

长效建立博物馆与青少年的联系密度,这种密度本身就是情感培育的萌芽。博物馆努力追求通过潜移默化中的认知熏陶和情感培育,引导青少年走进革命博物馆寻找正确价值观,让每一代青少年在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和光荣传统中坚定信仰,继承中华民族伟大革命精神并转化到新时代的爱国行动中,这才真正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阵地作用。

传承红色基因,革命博物馆人以最强烈的责任心、以最温情的身份在为青少年服务中探索实践。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我们与青少年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将红色基因从认知开始,融入心扉、坚不可摧,成为一生不可磨灭的信仰!

①齐丽平,李琼英,荣梅.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主要特点与影响因素[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22-26.

②陈雨蕉.首都博物馆“读城”系列研学项目的策划和解读[J].中国博物馆,2021(1):70-74.

③王莉.探索博物馆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J].中国博物馆通讯,2006(10):[页码不详].

猜你喜欢

革命红色博物馆
博物馆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露天博物馆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博物馆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