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博物馆的应对策略

2022-08-31杜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4期
关键词:双减文物博物馆

杜媛

(中国铁道博物馆,北京 100055)

0 前言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桥梁,对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情感、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馆收藏、研究、教育三大主要功能中,教育功能十分重要,是国家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长期以来,我国的博物馆和教育机构紧密合作,教育效果显著。但是由于校外教育市场混乱,青少年大量课外时间被校外教育市场侵占,馆校合作受到冲击,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的功能弱化。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实施以来,中小学生作业负担明显减轻,学科类校外培训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整治,同时也引发一些思考。如何在快乐且有意义环境中对青少年的课余时间进行开发利用呢?

从《意见》实施不到半年的成效看,博物馆参观者中的青少年到访数量猛增,说明博物馆在广大青少年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国家政策要求、自身职能规定,到青少年愿望,都要求“双减”背景下的博物馆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承担历史责任。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博物馆又将如何应对呢?文章对此做研究探讨。

1 基本背景和基本现状

1.1 教育发展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历来重视教育事业,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再到继续教育,都在政策、资金、师资等方面给以倾斜扶持。此外,社会资本也在深度介入参与,让校外教育脱离正轨,出现异化情况,系统资源流失,群众负担加剧,职能异位。就校外教育培训的质量,是优质且规范的,但是机构吸引师资力量和培训对象的方法、宣传的方式出现问题。因此,《意见》实施的同时,配套政策也相继出台。2021年8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家庭教育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草案二审稿将法律名称修改为《家庭教育促进法》,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家庭教育师”资格考试认证标准也呼之欲出。

因此《意见》并非权宜之计,也非单纯对校外教育市场的整顿,是国家依法教育的开始,推动教育归位,让家庭和学校真正承担起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也就是说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履行,是另一种重大背景下开启的新功能,应对的新挑战,不能简单地重启,采用老方法、老套路。

1.2 博物馆发展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晚。世界上第一个博物馆由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年建立,馆长是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中国在辛亥革命以后以北京太庙为基础,才建立第一家国家意义上的博物馆。但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得较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从1979年不到400家到2020年的5788家,其中:2016—2020年,平均每年新增330家;2019年国有博物馆3825家,民办博物馆1710家。平均每24万人一座博物馆,与发达国家的每10万人一座博物馆相比,差距依然明显。除了总量上的差距外,中国的博物馆目前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1.2.1 管理方式创新不足

我国公共博物馆大多免费对公众开放。博物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其管理沿袭原有服务机构管理方式,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管理或多或少呈现出模式化特点。展览举办方式、博物馆展陈方式未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移动信息传播的特点,博物馆管理模式创新不足,与其他博物馆交换展览常常难以达到历史与文化传播的预期,博物馆发展受到创新阻碍。

1.2.2 研究投入有待提高

我国博物馆一般分为国家级、省级博物馆和大量的县州级博物馆。地方博物馆的研究投入还不大,县州级博物馆一般未设置固定的研究人员,文物管理依靠普通工作人员。因此,一般博物馆对馆藏文物的研究投入依然薄弱。

1.2.3 创意产品缺乏

对于馆藏展品缺乏系统研究,每件文物仅配备规格、尺寸、来源等方面的简单信息,观众无法了解文物后面的文化信息和故事。由于对馆藏展品缺乏系统研究,也就无法推进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也难以形成展品与观众之间的共鸣与互动。

1.2.4 教育功能发挥随意

博物馆的三大职能相互关联,收藏、研究是教育的基础,而教育又是收藏、研究的延伸。如果教育功能发挥好了,将培养地方社会成员良好的爱国意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强化文物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收藏观念,最终引导更多的人热爱、支持文物事业,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力量。

1.2.5 行业结构不平衡

2018年,我国各类博物馆数量分别为:综合类1772座、历史类1709座、艺术类482座、自然科技类182座、其他类773座,占比情况依次为36.03%、34.75%、9.80%、3.70%、15.72%,自然博物馆最少,表明我国博物馆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此外,新建博物馆类型多样。

1.3 馆校共建情况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发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取得显著成效,为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具体合作方式上也是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各地文物部门、博物馆会同教育部门和学校,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寻找兴奋点,探索结合点,延伸开发点。挖掘博物馆资源,衔接可借鉴资源,馆校联动、展厅与教室联动,区内外联动,研究员、家长、教师、青少年联动。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中小学的语文、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美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正在有机融入博物馆教育内容。

2020年9月30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文物博发〔2020〕30号),为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学习效果,提出了机制保障。

同时,我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的比例稳步上升,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兴趣爱好,自由前往博物馆图书馆的现象明显增多。2019年,博物馆数量达到5132座,免费开放4377座,占总数的85.29%。2020年,全国登记在册的博物馆共5788座,同比增长12.78%。其中,免费开放5214座,占总数的90.08%。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9年,我国博物馆参观人数保持着较高增长速度,2019年我国博物馆参观人数已经达到了12.27亿人次,同比增长8.97%。其中,青少年占的比例很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博物馆系统推出了2000多个线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青少年是浏览的主力军。

2 “双减”下的机遇与挑战

2.1 国家资源植入

一系列文件政策相继出台,是国家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高度重视。这本身就是重要的政策资源,此后也会在资金、场地、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以支持倾斜,推动资源开发、政策落实、功能发挥。而这些资源如何配置,怎样与行业发展趋势、群众需求、自身资源特色相结合,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

2.2 社会期望增加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观众对博物馆的热情大幅增加,线上线下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表明广大群众对博物馆的认识和期望值的提高,对拓展能力、提高素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紧迫性的增强。但是观众自觉需求的提高,意味着需求标准内涵也在提升,带着问题来,带着求知欲来,希望寻找答案、增长见识。博物馆理应积极回应社会的期望,主动利用新信息技术增强博物馆传播知识、帮助公众了解历史的功能。

2.3 整体功能存在问题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AR、VR技术在文物展览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其给文物展览带来的趣味性、互动性也深得消费者喜爱。从总体上看,我国博物馆的设施相对落后、破旧,特别是一些基层博物馆,无法及时应用新技术。

在“双减”的背景下,国家的重视,社会的关注,对博物馆尤其是基层博物馆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博物馆要更新硬件设施,优化、调整人员结构,提升人员的知识水平,更新博物馆人的思想观念,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博物馆是一所新的“大学”,一个知识的殿堂,用“沉默”的文物发挥博物馆的积极作用。

3 “双减”下博物馆的策略

3.1 基本思路

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和新的趋势,博物馆先要调整发展思路,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才能做到真正的厚积薄发。

3.1.1 实现中心互换

一般来说,博物馆以藏品为中心,藏品又有国家、省级的文物分类定级。馆藏文物对博物馆而言非常重要,也是博物馆系统管理所需,是博物馆的基础,要做好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但热爱、保护、研究文物的目的,不是把文物像“神”一样供起来,而是要把其中的文化信息、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接受博物馆的教育。因此,再贵重的文物,都只是为社会服务的一个文化载体。也就是说,在博物馆的发展中,要把过去“以物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观念,以人为本,才能让文物发挥真正的功能。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使文物的意义、博物馆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3.1.2 统筹三个层面

这三个层面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对博物馆发展的未来趋势、相关技术产业,现实政策、人员构成,文物资源等三个方面进行科学统筹思考,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发挥文物资源价值。

3.1.3 整合三个维度

要根据实际情况,立足自身特点,推动文物的研究工作,在文化定位、产品开发等方面创造特色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要以新内容吸引青少年,发挥好校外教育,这是博物馆事业的上游产业;加强文物资源研究成果的宣传展览,是博物馆发展链条的中游产业;通过“我有什么”,吸引想看什么、研究什么的人,推动博物馆事业的下游产业开发,进而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市场价值的同步提升。

3.2 具体策略

在上述基本思路调整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措施,从细节入手,在基础着力,认真研究落实。

3.2.1 做好融合与细分

就博物馆而言,适应“双减”之后的青少年教育需求,要做好融合与细分,在融合中细分,在细分中融合。要探索自身资源与未来趋势上融合,要通过资源信息寻找相关文化载体、所需人才的对接融合,要做好博物馆与学校和其他校外教育基地的对接融合。

首先“馆校“对接。双方应有专门人员,持续探索研究对接的载体方式和突破口,要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进行调查了解,既有系统讲解也有针对性指导,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提供信息,组织兴趣小组、课题小组。

其次,“馆馆“对接。以文物为纽带,以某个时段共同的史料为载体,以相关方面的研究人员组成联合的课题组,开展联合研究,形成合力,或以游学访问学者的方式,进行长期跟进,系统考察,推出全面的趣味性的研究成果,服务更多的青少年。

3.2.2 关注历史与现实

文物之所以珍贵,是因其内涵丰富,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科学价值。但由于文物所存历史久远,或因战争原因流失、破损,或因自然原因出现损害,又或因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薄弱、文物管理不善出现破损,我们必须要好好保护。

在“双减”背景下,通过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成效斐然,广泛宣传了文物保护和文物管理意识,让青少年明白文物的重要意义,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对重要资料的档案也有了保存的意识。

如《牛顿传》作者克尔·怀特曾到牛顿外婆家乡进行采访,当地的档案馆里居然还完好地保存着牛顿小时候在这里生活的相关资料,其中一份是牛顿给外婆家放牛,却只顾看书不看牛,结果牛吃了邻居的庄稼,法官判决的情况。这事情发生在400多年前的英国,一个乡村孩子的事情都有详细的记载。我国也应当主动收集百姓的生活史,了解百姓的生活,完善对整个时代的记忆。博物馆里收藏的文物的意义重大,来之不易,要做好文物的档案记载、保存工作,要推动全社会重视资料收集、档案整理保管,为未来的文物发展研究提供更加翔实扎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3 将任务转换为兴趣

“双减”背景下,博物馆和学校有要承担的义务,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习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兴趣爱好,并从中收获快乐。学校和博物馆也要提高思想认识,不能把这些教育工作当作是任务,要把职业做成兴趣,把生活需要转变为自觉主动,培养情感兴趣,把自己的价值与创造社会价值结合起来,用心尽心做好工作。

3.2.4 开启知识的接口

要让文物信息更丰富、更鲜活,就要善于调动社会资源,公开征集相关史料成果,设立研究课题,面向社会招标,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拓展宣传渠道,增扩信息来源。难以研究把握的内容,要开启欢迎社会知识融入的接口,欢迎不同意见,给其他人员以接续研究的支点。在学校的日常课程中,在“双减”背景下,要善于根据地方文物资源、文化资源,寻找恰当的落脚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学生对博物馆的兴趣,延伸学习的兴趣。

①翁淮南.新发展理念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趋势探析[J].文博学刊,2020(1):60-67.

猜你喜欢

双减文物博物馆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博物馆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