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物修复中的几个要点认识
——以鎏金刻花铜盘修复为例

2022-08-31王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4期
关键词:馆藏文物保护病害

王博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 西安 710000)

馆藏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馆藏文物修复技术不断提高和进步,修复工作越来越规范,先后在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馆藏文物病害图示、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记录规范、可移动文物保存现状评估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技术规范,用于科学规范地指导馆藏文物保护研究和修复工作。文物修复就是采用各种手段认识文物价值,根除、延缓和防止文物病害,保证文物延年益寿的技术过程。作为文物修复工作者,在具体的文物修复过程中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认识文物价值,采取相应措施根除病害,使文物价值能够充分展示和长久保存。下面以对馆藏鎏金刻花铜盘修复为例,谈谈对文物修复工作的几点认识。

1 做好文物现状和病害勘察工作

文物现状和病害勘察工作是修复人员从视觉角度观察文物现状,对其进行基本测绘、绘制病害图、文物基本信息记录等。文物现状和病害勘察工作是文物修复现状评估的前提,作为文物修复的第一项和最基本工作,它的细致与否关系到对病害的认知程度,也是下一阶段采用技术对文物进行再认知的基础,作为文物修复人员,必须非常重视和认真对待此项工作。以下为对鎏金刻花铜盘的修复前的勘察。

1.1 文物基本情况

鎏金刻花铜盘,现收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通高3.3厘米,最大外径20.7厘米,最大内径15.7厘米,圈足高2.3厘米,圈足外径11.6厘米,圈足内径8.0厘米。该器物为海棠形铜盘,内侧可见细致刻花,生动传神,鎏金刻花铜盘表面纹饰是凿、刻形成的,堪称唐代金银器的代表作(图1~图4)。

图1 鎏金刻花铜盘正面和背面图

图2 鎏金刻花铜盘外壁纹饰线图

图3 鎏金刻花铜盘内壁纹饰线图

图4 鎏金刻花铜盘纹饰细部

1.2 保存环境调查

对存放文物的库房或展柜环境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找到所处环境及诸因素对文物的影响。保存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大气、有害气体、浮尘、生物等,监测文物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变化对文物保存关系及现存或潜在的隐患,评估文物所处的环境是否有利于文物的保存。

1.3 病害调查

根据不同病害发展趋势及其对金属类文物稳定性的影响,将病害活动性质分为:①稳定病害。病害已经产生或存在且不再继续发展或蔓延,不会对文物稳定性产生影响的病害类型。②活动病害。病害已经产生或存在且继续发展和蔓延,会对文物稳定性产生影响的病害类型。③可诱发病害。病害已经产生或存在且不再继续发展和蔓延,在外部条件(如保存环境改变)激发下可能导致文物病害发展,引发其他病害产生的病害类型。金属类文物病害活动性质划分及其检测方法见表1、表2。

表1 金属类文物病害活动性质划分

表2 金属类文物病害类别与检测方法

从整体结构看,鎏金刻花铜盘腹部有2.7厘米×0.9厘米长方形的残缺,缺口边上延伸一裂缝约1.0厘米,盘腹还有一部位有三条裂缝,三条裂缝聚于一处,且有变形,在盘腹和盘沿处有一条6厘米裂缝,盘腹有一裂缝为2~3厘米。盘沿有一三角形的残缺(图5)。从表观看,器物通体遍布绿色锈蚀,外壁有大量土质结垢覆盖及钙质结垢,内壁有大量深绿色锈蚀覆盖在鎏金层上,边沿有块状土垢。表面部分鎏金层破损,盘边沿处有粉状锈。圈足处锈蚀致密、较硬,多为钙质结垢。经过对表面病害的判断,此物未经过保护修复。

图5 长方形残缺细部及破损细部

1.4 三维扫描测绘

通过三维扫描仪,能够不接触文物表面,快速、精准、全方位、多角度获取文物的三维细节数据,为文物保存一份完整的数据并存档,可实现对文物的立体造型和局部细节的完整展示,获取更精确的三维几何特征数据,并生成造像的高精度三角网模型。采用彩色数码摄影设备获取造像表面色彩纹理信息,为了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永续传承下去,在保护修复之前需要对其现状进行三维信息留存。对文物进行三维信息留存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原因如下。

一是实现文物现状的真实、完整记录。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对任何文化遗产实施保护前,必须对文化遗产进行真实、完整、全面的记录与存档。一则留存丰富真实的原始资料,二则当该文化遗产遭受不可逆的破坏时,为实施重建复原提供可靠依据。

二是辅助进行文物保存状况的全面调查与评估。通过获取的三维数据,实现对其进行病害调查、数据分析、定量调查与全面评估等。

三是为将来可能进行的修复提供依据。获取的三维数据可以利用三维软件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根据项目实际内容制作相应的立面图、剖面图及其他相关图件,为文物修复提供可靠的数据。

1.5 建立初步档案,拍照、绘制病害图

文物修复工作一开始就要建立修复档案,对文物各类信息进行采集和登记,国家相关文物保护标准在这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和指标,对金属文物而言,要参照《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记录规范要求(GB/T 30687—2014)》进行相关记录。该标准要求修复前对文物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并对修复前状况进行描述和记录,鎏金刻花铜盘的具体描述和记录如上节所述。文物影像资料也是记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文物修复的相关要求,前期勘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绘制文物病害图。通过文物病害图可以直观反映出文物病害种类和病害发生的部位,病害图要依据国家标准《馆藏青铜质和铁质文物病害与图示(GB/T 30686—2014)》的规定进行绘制,该国家标准于2014年发布,对馆藏青铜质和铁质文物病害种类和图示做了详尽的规定。病害图是文物保护修复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部分。

2 现代科技手段应用——文物制作材料与工艺、病害探究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深入认识和了解文物内涵和价值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如文物结构检测技术、文物构成材料成分分析技术。对文物修复而言,主要是采用这些技术去探究文物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文物内部结构及其缺陷、文物病害危险程度等,为制定文物修复目标、技术思路和修复手段提供科学依据。就鎏金刻花铜盘来说,我们采用了X射线探伤技术去分析其结构,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技术去研究其病害,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去分析其锈蚀产物。其分析结果如下。

X光射线结构检测及分析结果:鎏金刻花铜盘总体保存状况良好,结构致密,鎏金刻花铜盘厚度不均匀,局部有裂缝(图6)。

图6 鎏金刻花铜盘局部裂隙

材料成分检测和制作工艺分析:铜盘为Cu、Sn、Pb合金,含82%~86%Cu,含9%~10%Sn,约含3%Pb。红外光谱对鎏金刻花铜盘上绿锈锈蚀的分析结果是孔雀石Cu(OH)CO。表面鎏金层很不均匀,一般厚度为1.5~2.5pm;在金层与铜盘之间还检测到Hg,含量约13%左右,鎏金层应为金汞齐技术形成。鎏金刻花铜盘表面纹饰是凿、刻形成,所用凿、刻标准工具至少有5种(图7)。

图7 鎏金刻花铜盘表面纹饰形成工艺痕

制作工艺结论:鎏金刻花铜盘是用Cu、Sn、Pb合金铸造成型,对表面进行锤打修整,再凿、刻设计好的纹饰,最后用汞鎏金技术在铜盘表面着色。

通过对文物的检测分析,我们对鎏金刻花铜盘的制作材料、工艺有了明确的认知,对整体保存状况有科学的评估,对危害文物安全的病害有了清晰的认识。为制定修复目标、形成修复思路打下了基础。

3 客观判断主要病害、确定合理修复思路与技术措施

从文物现状、病害观察、检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鎏金刻花铜盘保存状况良好,本体材质无腐蚀状况。主要病害为表面锈蚀,目前锈蚀从成分上看还较为稳定,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有可能形成对文物安全造成威胁的青铜器常见的最危险的病害——青铜病,必须予以根除。而器物的残缺部分状况稳定,不影响文物安全和其艺术价值体现和观展,在这种情况下,从科学修复的理念出发,确定合适的修复目标和思路是十分重要的。在保持鎏金刻花铜盘良好展示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保持历史信息。为此确定鎏金刻花铜盘的修复思路是保存其现有状况,不做修补和矫形处理,仅对表面锈蚀的去除,对腐蚀严重的进行局部的缓蚀及封护处理(图8)。

图8 修复后正面、背面图片

4 编制修复报告,完善档案记录

文物保护修复档案是要将文物修复中的每个环节和信息完整呈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它在文物保护修复中是极为重要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本文前述,从文物修复工作开始也就是文物修复档案建立的开始,《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记录规范(GB/T 30687—2014)》对文物修复档案记录要求进行了规定,规定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记录的文本内容、记录格式、书写要求、记录存档以及封面格式,适用于各级各类文物收藏单位的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的记录。该标准要求记录内容涵盖如下:一是文物基本信息(时代、文物登记号、材质、残损情况、文物等级等基本信息);二是修复前保存状况,如尺寸、重量概况、病害描述、病害图、影像资料等;三是检测分析,按照相关检测分析标准记录;四是保护修复过程记录;五是保护修复后状况记录;六是保护修复验收等。

鎏金刻花铜盘的档案主要如下:一是修复卡片,包括基本信息、修复前状况、病害图、刻花纹饰图、检测分析总体情况、修复过程情况,修复后状况记录等内容;二是检测分析报告,报告由四份专项检测报告组成,分别是X光探伤分析检测报告、制作材料和工艺报告、内含金相显微分析报告、电子显微镜和能谱检测报告,另外还有一份青铜锈蚀成分红外光谱检测报告;三是鎏金刻花铜盘修复报告,简述项目来源、修复实施情况等内容。当然,这不是修复档案的全部,这只是从一个修复人员角度出发必须编制完成的档案记录。另外,作为修复项目的管理者,还要有项目修复设计方案、项目验收报告,最终形成和建立一套完整的文物修复档案。

5 结论

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是文物保护工作中一项实操性很强、责任重大的工作,关系到文物的安全,是文物历史信息的完整保留的过程。在具体文物修复过程中,必须紧扣前期勘察和病害记录、检测分析、修复目标确定和实施、档案建立等文物修复的几个要点,在文物前期勘察工作中,要做好文物基本信息测绘提取、文物病害图绘制、纹样图绘制、对病害的初步判断等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检测手段,了解和分析拟修复文物组成材料构成、结构残损状况、腐蚀状况、病害类型及严重程度等,在此基础上,以科学修复理念为指导,制定合理的修复思路、目标和拟采取的技术措施,根除文物病害,使文物病害得到较好的处理,能够长久保存。在修复过程中,修复档案的建立和修复整个过程所用的材料、技术手段、分析方法等资料的收集和记录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名修复工作者,必须熟悉国家文物修复相关技术规范,如金属文物,其就有从方案编制、病害图绘制、病害检测评估、档案记录等方面的标准规范,我们要在修复实践活动中掌握和自觉应用,使我们的修复过程能够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考验,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猜你喜欢

馆藏文物保护病害
基于改进DenseNet的茶叶病害小样本识别方法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名家书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藏书画作品选刊
某道路病害原因及维修改造方案探讨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蔬菜病害田间诊断依据
土传病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