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与传统道德修养
2022-08-31何绍波
●何绍波
“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就是指人们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谨慎从事,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不道德的事。它体现了严格要求自己道德自律的精神,具有一个人自觉实践道德行为的现实意义。因为当一个人独处之时,没有外在力量的直接监督,最容易放松道德规范约束,放纵自己的言行。此时此刻,内心深处的念头、最细微的举止,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灵魂状况。可以说,慎独就是为人处世的根基。新的时代,慎独又具有新的意义。
最隐蔽的东西最能反映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示人的灵魂。《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昌邑县令王密为了官运亨通、步步高升,跑去和朝廷派来的新任太守杨震拉关系,以10 斤(5 千克)黄金公然行贿,杨震愤然质问:“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毫不脸红地回答:“暮夜,无知得。”杨震是正人君子,更是清官廉吏,立刻说:“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湛湛青天不可欺”,做了枉法丑事,不但法纪难容,连上天都要报复。杨震由此得了“四知太守”的雅号。
确实是这样的道理,很多罪恶都是从“反正别人也不知道”这种想法中脱生出来的。慎独虽然着眼于“隐”与“微”,却能因小见大,由微见著。一般说来,在众目睽睽之下,除了那些恶行昭彰的人无所顾忌,人们一般都会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检点。但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之下,特别是在做了坏事也可能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不少人会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放松,甚至肆无忌惮。
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慎独?实践告诉我们,讲慎独首先要在“隐蔽”处下功夫,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才是一个人锻炼自己道德品格的最重要场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隔墙有耳”“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等。要做到慎独,就要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微小事情做起,积小善而成大德。加强修养,防微杜渐,从小处起步,加强自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慎独是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要真正做到很不容易,需要经过一个由不自觉到完全自觉的过程,坚持表里如一是根本所在。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的成就都不能缺少这种精神支柱——慎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人生之路无比漫长,只有慎独精神才能帮助我们不断完善自我,达到人生的较高境界。只有慎独,才可能心存梦想,矢志不渝,一天比一天进步,最终成就自我;只有慎独,才可能不忘初心,不偏离航向,心胸坦荡地朝着既定目标执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