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沫若的《满江红·灵渠》

2022-08-27蒋廷瑜

文史春秋 2022年7期
关键词:灵渠满江红秦始皇

●蒋廷瑜

灵渠在广西兴安县境,又名兴安运河。当代著名学者郭沫若称之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灵渠开凿于距今2000 多年前的秦代,它不仅因为历史悠久闻名于世,而且因为设计巧妙、工程精当,在世界航运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灵渠开凿始于秦始皇发兵统一岭南时,自汉代以来,不少政论家、著作家和诗人,为此抒发过对秦始皇的评述,自宋以后,这类评述还有不少以碑刻形式保留在秦堤上,成为我们研究灵渠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1963年3月,广西历史学会成立大会,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全国政协副主席包尔汉和北京大学副校长翦伯赞前来南宁莅会指导,郭沫若、于立群夫妇和莫乃群、刘介、李晓光、吕集义、林克武、祝维干、罗立斌等80 多人出席了会议。在广西历史学会成立大会上,郭沫若作了题为《谈历史工作者的任务》的讲话,号召广西历史工作者加强地方史研究。翦伯赞也发表了讲话,特别提到“秦朝人民开凿的被称为灵渠的一条古老运河。这条运河,在经过改造以后,一直到现在还在用于水利灌溉”。

郭沫若和翦伯赞相约,会后要去兴安灵渠游览一番。两人离开南宁后,先到桂林游览了4 天,3月28 日乘车来到兴安。当日天气晴和,灵渠两岸鸟语花香,他们一行兴致勃勃,漫步在秦堤上,当行至飞来石面前,陪同人员向众人讲述:传说当年工匠奉秦始皇之命修筑灵渠,当修到这一段时,堤埂屡筑屡崩,工匠一筹莫展。突然一天夜里,狂风暴雨大作,从四川峨眉山飞来了一尊巨石,跌落在此,堤埂就牢固了。听到这段传说,郭老笑着说,我是峨眉山下人,还没上过峨眉山呢。陪行人员说,现在请您老登临。郭老拾级而上,站在飞来石顶,风趣地说:“我上了小峨眉山了。”

随后,他们从飞来石下来,参观四贤祠后,登上木船,船夫撑篙摇橹,逆流而上,直达铧嘴。郭沫若和翦伯赞一行人观看了大小天平分水工程,感慨万端,并在“湘漓分派”碑前摄影留念。

郭沫若趁着游兴,写下诗、词各一首,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古代劳动人民开凿灵渠的伟大创举,赞颂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

满江红·灵渠

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

湘漓接,通汉壮。将军墓,三人葬。听民间传说,目空君相。史禄开疆难复忆,猪龙作孽忘其妄。说猪龙、其实即祖龙,能开创。

七律·兴安观秦始皇史禄所凿灵渠

秦皇毕竟是雄才,北筑长城南岭开。

铧嘴劈湘分半壁,灵渠通粤上三台。

江山一统泯畛域,工匠三人是主裁。

传说猪龙深作孽,英雄伟绩费疑猜。

翦伯赞也写了赞颂灵渠的诗以附和。

游灵渠

一统中原迈禹汤,雄才今日识始皇。

帆樯北转湖湘粟,楼橹南通岭海航。

死去三君真典范,飞来一石太荒唐。

灵渠胜似银河水,流入人间灌稻粮。

灵渠怀古

凿通五岭奠南疆,楚越秦吴一苇航。

如此丰功看不见,史家偏喜说阿房。

三入漓江七入湘,灵渠水坝太辉煌。

如何到处张铭刻,不见丰碑勒始皇。

翦伯赞的第一首诗完全切合郭沫若称颂秦始皇修筑灵渠伟大功绩的观点;第二首诗指出历史学家只看到秦始皇修阿房宫的“暴政”,全然不顾北筑长城、南修灵渠的丰功伟绩。

1964年,兴安县人民政府决定把郭沫若的《满江红·灵渠》刻成碑石,竖立岸边,陈放在秦堤上的四贤祠内。词是那样豪情奔放,字是那样遒劲飞扬,刻工又是那样细致入微,每一个字都像刚刚落笔于纸上,凝重清新,似散发着墨香。游人每到此,见到石碑总是反复吟诵,赞不绝口,流连忘返。观赏《满江红·灵渠》石碑,不但可以加深对灵渠的历史价值的理解,而且本身就是一次艺术享受,碑刻词绝、字绝、刻工绝,称它为秦堤上的“三绝碑”一点也不过分。

《满江红·灵渠》开头就把灵渠和长城相提并举,突出了灵渠这一古老运河的历史价值。长城是古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是我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长城的修筑开始于战国,完成于秦代。秦始皇在统一中原以后,为了防御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保障北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生产,把原来秦、赵、燕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一道西起陇西临洮(今甘肃山民县)、东到辽东(今辽宁辽阳县)长达五千余里(2500 多千米)的城防。与此同时,秦始皇还发兵50 万,进行了统一岭南的战争,开凿了这条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人工运河。北筑长城,南开灵渠,是当年几乎同时的大事件,对巩固祖国的统一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这首词用简单笔墨记述了灵渠主体工程建筑,如闸水陡门、劈湘铧嘴、大小天平。当年,灵渠建造者在湘江江心垒石为坛,其状如铧,主要起分水作用,使水左右分流,而铧嘴两翼呈人字形后延,嵌砌石埂,兼为拦河坝和溢洪坝,自动调节运河水量,所以叫做“天平”。闸水陡门之设,则是为了集中比降,提高运河水位,创造出舟船能爬山,“循崖而上,建瓴而下”的奇观。2000 多年前的水运工程就能有这样巧妙的设计和精当的施工,实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创造力。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往往走在世界其他国家前面,灵渠就是一个有力的实证。

“湘漓接,通汉壮”,把被南岭山脉隔开的长江、珠江两大水系联系起来,崇山峻岭变成了通途,两大流域的船只可以越过南岭交互往来;人员的交往、物产的流通,极大地改变了五岭南北的面貌,更加密切了岭南与中原的联系。这不但在当时,而且在后来很长一段时期中,对巩固祖国边防、维护各族人民的团结、发展岭南经济文化,都起到巨大作用。

“将军墓,三人葬”是指粟家桥附近的“三将军墓”,那是清代根据民间传说堆垒起来的一座空坟。修建灵渠,任务十分艰巨,没有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敢于牺牲的精神是办不到的。尽管当时的设计人员经过深入细致的实地勘测,选择了最有利的地形,充分利用了原有的河道,但在当时生产力还相当低下的情况下,必须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有关“三将军墓”的传说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启示。民间传说,开凿灵渠之时,河里有条猪婆龙(据说为古代一种形状类似于龙的生物,生性残暴),堤坝屡砌屡崩,就是被猪婆龙拱倒的。到了完工的时限,渠未修成,按照当时法令,主持工程的石匠被杀;第2 个主持修建灵渠的石匠到期也未能把渠修成,也被杀;第3 个石匠接受前两次失败的教训,继续同猪婆龙作斗争,感动了神仙,从天外挪来一座巨石,把猪婆龙压住,渠就修好了。第3 位石匠不为己居功,自刎以谢天下。后人感佩此等精神,请封3 人为将军,并将他们合葬在一起。

这个传说显然是荒诞的,灵渠工程的主持人究竟是谁,史书上是有明确记载的,那就是秦代戍五岭的监察御史禄。四贤祠所祀的第一人就是他,但是,古籍中对史禄修灵渠的记载只有只言片语,所以郭沫若说:“史禄开疆难复忆,猪龙作孽忘其妄。”开凿灵渠的决策者是秦始皇。“说猪龙、其实即祖龙,能开创。”郭沫若认为,猪龙是祖龙的讹传。祖者,始也,龙者,皇也。祖龙就是秦始皇。《史记》已有此说。说猪婆龙作孽是荒诞的,从灵渠开凿的历史来看,祖龙有开创之功。秦始皇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也是把岭南统一到中国版图的第一人。“能开创”是对秦始皇的正确评价。郭沫若称秦始皇是“雄才”。

郭沫若《满江红·灵渠》词碑

透过《满江红·灵渠》不难看出郭沫若对秦始皇功绩的肯定,但是早在20 世纪40年代,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是一代暴君,他一度从道德层面批评秦始皇。因为,当时报刊上出现了不少借吹捧秦始皇以美化蒋介石的文章,郭沫若指出,“歌颂嬴政,有意阿世”,他对这些反动文人进行了反击,写了不少史论,编成历史剧,表面上是批判秦始皇,实则声讨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全国解放后,郭沫若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肯定了秦始皇的功绩。

作为世界最早的人工运河,灵渠曾经导引过无数南来北往的舟船,也曾有过无限的风光;它灌溉土地、济世济人、泽及天下2000 多年而不怠,也在无数人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饱经风雨变化已无忧、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化身,从容澹泊于海阳山下,终日以清清流水为伴,任天上流云往来舒卷,岁月匆匆流逝一去不还。

猜你喜欢

灵渠满江红秦始皇
满江红·贺新年
灵渠颂
秦始皇忆师
情满灵渠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拜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