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授信方式改进的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2022-08-31韩昊滕磊

中国国情国力 2022年8期
关键词:普惠三农金融服务

韩昊 滕磊

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中坚力量,一直致力于向“三农”提供优质服务,但因农村地区地域、文化、基础设施等短板制约,使得金融服务质量较城镇地区仍有较大差异,但在数字化背景下以上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在脱贫攻坚时期,多数银行均响应国家政策因地制宜地设立了农业小额贷款,并积极促进数字科技与金融服务相结合,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优质的金融服务加上政策的引导确保了农村地区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和全面小康的实现。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金融科技再次赋予农村金融机构转型新动能,并以此为锚点进一步提高了数字金融的普适性,加强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深度,拓宽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广度,使得“长尾市场”中的农村经营主体能享受到同质的金融服务。这其中,授信方式的改进是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数字科技通过对农村主体信用评价方式,授信流程和风险管控模式的改进,焕发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活力,为最终实现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与必要性

(一)农村金融机构转型的背景

随着数字科技中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技术与其他产业相结合能够打破传统行业壁垒破除产业短板。在金融行业中,以往传统金融行业因自身的盈利性特征往往将大资产、高净值、高现金流等具有高消费潜力的客户作为机构的目标客户。但对于“三农”及乡镇小微企业等群体,金融机构对其所投入的营销力度和金融服务力度明显低于前述目标客户。所以传统金融服务中存在所谓的“二八分化”,即将优质金融资源集中供给于20%的客户,而剩余80%的金融消费者则很难享受到同质的金融服务。《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首次将数字普惠金融定义为用数字技术提高普惠金融的效用,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旨在运用数字方法实现普惠金融目标。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金融机构借助数字科技手段降低服务成本,在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开始重视并提前布局由“三农”及小微乡镇企业所组成的“长尾市场”。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借助熟悉“三农”情况、了解市场需求等优势,将金融科技与自身优势结合,可以在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的同时,通过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服务,以此焕发农村新金融活力。

(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1.拓宽“三农”及乡镇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渠道。农村金融机构对“三农”及乡镇小微企业起到的最核心作用是向农村地区提供流动的资金渠道,让农村主体通过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开展创业活动或开拓企业业务。在进行此类金融活动中,金融机构必然会向目标客户进行授信来确定客户拥有的放款额度,授信技术包括信用评价、调查技术、风险监测等方面。但金融机构在面对“三农”及乡镇小微企业等授信标的时,还存在信息空白、信息不对称等矛盾,并且授信过程中时常出现调查难度大、信用评价有效性低、标的具有高风险等问题。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少、金融服务具有滞后性、农户本身又缺乏符合标准的抵押物品等因素更是加大了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的“信息鸿沟”。而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转型可破除二者之间的“信息鸿沟”,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能改善传统信用评价中因信用数据信息量较少、收集困难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在乡镇地区授信以往多是靠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入户进行人工调查、审核,一人需负责几个村的贷款,以及处理其中的贷款问题、挖掘新的客户、推广金融产品等,增加了交易成本。通过农村金融机构建立数字化平台,村民可直接通过平台申请授信,机构端则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户进行授信分析,及时地发现农村客户的贷款需求及金融服务需求,从而降低授信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节约审批时间,提高授信效率,进而拓宽“三农”及乡镇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渠道。

2.提高“三农”及乡镇小微企业的金融普惠性基础。普惠金融是在成本可负担的前提下将平等的金融服务机会提供给社会各个阶层与不同的群体,而数字普惠金融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这一目标,运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促进平台信息共享,降低金融机构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务门槛,扩大金融服务范围与覆盖面,从而提升金融服务的高效性、便捷性,并以此实现数字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速度,中小银行应积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快和深化自身数字化转型,助推数字普惠金融尤其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这为农村主体获得普惠性金融服务奠定了政策基础。金融科技在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同时,通过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服务弥补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短板,又通过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普惠性进行强化,使得普惠服务“下沉”落地,让农户享受到数字普惠金融红利。

3.改善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多种多样的风险,以银行为例,其在经营过程中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商誉风险等风险。特别是针对“三农”及乡镇地区小微企业放款、放贷的农商行和广大乡镇中小银行,其面临的客户多为缺乏担保物、授信信息不全的农村用户,并且贷款业务作为乡镇中小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流程多是由人工完成,虽然目前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但在信用评价过程中仍会出现错评、漏评等现象。金融科技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现状,通过大数据测算不可抗因素发生的概率以及收集农村客户网络消费、社交、浏览的数据并加以分析,再将信息数据导入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法等数字科技手段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以此测算农村客户的风险基数,同时重新评价农村客户的信用等级,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授信风险,改善农村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

二、数字化转型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授信方式改进的技术机理

(一)数字科技改进信用评价方式

传统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几乎是以信息技术辅助人工进行授信,多由人工对授信客户的情况进行采集后再将信息录入金融机构信息系统中,对授信客户的基本现状进行复核与筛查,从而决定客户在此金融机构的授信额度或是否予以授信。但在农村地区中的金融机构分布不均匀,机构与农户间距离不等,再加上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有限,往往一位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需要负责多农户的授信信息调查,同时要对其辖区内农户进行人际维护以适应农村熟人社会,从而发掘潜在客户,扩大辖区内金融服务深度与广度。此类方式最大的缺陷是交易成本高,信贷人员工作量繁重、效率低,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拓展慢。而农村金融机构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解决人工授信时所面临的信息不全、信息白户等问题。大数据分析可以对庞大的线上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提炼出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如图1所示,通过数据采集技术将目标用户的信息通过线上渠道进行搜集,具体可从网络购物、社交平台、线上交易和各种授权APP软件等信息来源对目标客户的资料进行丰富,从多元信息来源完善对目标客户的信息整合、提高授信依据。

图1 大数据信用评价流程

由于大数据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得其可以持续不断捕获更新数据并弥补前期数据缺失、数据滞后等情况,从而掌握最新的客户状态,规避对其进行授信后无法估量其在未来是否有履约能力的风险。通过大数据的信息捕捉能力,更有利于挖掘不同群体特别是“长尾市场”中无贷款记录的漏记人员的征信特征。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将大数据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用深度学习等算法模拟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帮助进行信用评价。金融科技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很好地破除人工授信壁垒,打破时间空间的桎梏,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授信效率,在改变信用评价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并把普惠福利带向“三农”。

(二)数字科技改进授信流程

传统银行授信流程为:首先,了解并记录客户的基本信息,而且要求客户递交相关资料,即客户在银行申请授信,银行受理客户的授信申请;其次,银行方录入客户资料交由中台复核,再由风控部门对其进行实地调查,审批电话核实;最后,做出最终审批与否的结论。得出授信结论后,依结论对客户进行授信发放与支付,并对客户进行贷后管理。如图2所示,整个授信过程繁琐、耗时长、效率低,最快的也需要一周时间来完成,虽然银行通过各种科学管理方法对其业务流程进行改进与精简,实现了“信贷流程标准化”,但由于每个步骤都需要人工完成,并且流程与流程的衔接需要人工传递,所以提速较难。并且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工的直接参与,整个信贷团队至少由几十人构成,而几十人的团队一天能处理的信贷业务在“标准化流程”的前提下也非常有限,想要提高业务速度就得提高团队人数,由此产生的运营成本也掣肘着效率的提升。特别像“三农”客户因其缺乏担保物和交易记录证明等信贷资料,往往被金融机构所排斥。

图2 传统银行授信流程

目前,多数银行都将数字科技运用在授信流程之中,并用数字科技打破了人工授信限制,缓解运营成本掣肘,重塑授信流程。将数字科技涵盖于客户获取、审批评估、支付还款三大必备步骤中。如图3所示,数字化授信首先通过大数据分析加人工智能技术对目标客户信息进行抓取并分析其金融服务需求,再将线上营销战略和与线下体验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客户金融服务体验感。在审批评估过程中通过金融科技打造的评估模型进行快速授信,用先进算法与模型相匹,将多种通过大数据所抓取的各类有价值数据导入不同的信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客户未来履约能力进行分析,在提高授信效率的同时减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在支付与还款环节,贷款人可以通过网络银行、银行应用APP或移动钱包等数字渠道进行线上收款和还款,从而提高交易速度,降低了运营成本。农村金融机构运用此技术对授信流程进行改进,有利于资金向“三农”及乡镇小微企业进行融通,其效率提高、运营成本降低、普惠性提升为农村金融机构开拓乡村“长尾市场”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图3 数字化授信流程

(三)数字科技改进风险管控模式

传统的金融机构无法掌握客户资金实时的流动情况,机构与客户之间存在信息差、时间差、执行差,所以只能多从源头进行风险筛查。以授信评价为例,传统金融机构会审核客户的资产情况、银行流水、收入来源,并以这些信息决定授信额度,降低金融机构所承担的风险,而“三农”客户因存在缺乏抵押物、资产情况不清晰、交易记录少等情况,使得金融机构放贷后的回款风险增高,坏账率加大,故金融机构会存在不想开拓甚至放弃“长尾市场”的做法。但随着数字科技与金融产业的融合越发完善,用人工智能对授信客户所留下的线上动态数据进行追踪与监测,通过大数据了解客户实时的资金流动情况,并用机器学习法对其产生的交易数据和生活数据进行记录与分析、构建分析模型、识别风险交易,在发生风险时及时执行应对方案,对可能出现后续还款障碍的客户进行事前干预。在改进风险管控手段的同时实现风险管理模式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风险管理从人控到机控、从线上到线下、从事后到事中事前的风控模式升级。

三、基于授信方式改进的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效应

(一)数字转型焕发农村金融新活力

在数字化背景下金融科技不断成熟,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对金融科技的应用,不断完善与优化农村金融服务,通过提供不同的数字金融服务,逐步释放数字红利,让数字普惠金融惠及“三农”。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基于农村现实情况,推出“惠农版”“简约版”移动金融APP;有的银行投放过拥有转账、取现、查询、开销户、贷款申请等诸多金融服务功能的一体化金融服务终端机,特别是通过授信方式的改进打通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农民足不出户便可享受“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金融科技不断发展,数字金融的普惠性越来越高,金融科技不仅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也焕发了农村金融新活力(见表1)。

表1 2021年部分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果

(二)数字化转型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

农村金融机构在运用金融科技进行数字化转型时,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能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成本。用机器学习建立“黑白名单”模型,在提高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抗性的同时,降低了针对“三农”及乡镇小微企业的融贷成本。农村金融机构多以中小型银行组成,多从银行运营角度来制定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战略,中小型银行在金融科技不成熟的情况下,加强了与外部金融平台、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促进自身数字化转型完善,并通过与外部的合作降低了自身技术成本的投入。在授信方式上,以金融科技为技术引导,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手段,重塑金融机构授信流程,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挖掘客户信用状态,建立信用档案,分析客户信用状况,帮助线上授信额完成,在降低金融机构人工服务成本的同时提高金融机构授信效率。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数字信任,整合信用资源,避免同户不同信,降低金融机构授信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成本,做到让“普惠”落地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三)数字化转型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

农村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提高了对“三农”及乡镇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也扩大了针对“三农”客户的金融服务范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村地区已经实现村村通宽带,为数字化金融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金融科技克服了农村地区线下网点分布少的问题,截至2021年底,全国现有行政村通宽带比例从不足70%提升至100%,脱贫村通宽带比例从62%提升至100%,“三区三州”脱贫地区通宽带比例从26%提升至100%,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使得金融机构能够以线上授信放贷的方式,零距离接触“长尾客户”,将高效、便捷、同质的金融服务向“三农”客户提供。随着我国通信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偏远农村地区通过金融科技可以享受到更多同质的金融服务,打破传统金融服务的“空间”局限性,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四、建议

(一)加大对金融科技人才的引进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数字化人才还十分缺乏,多数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数字化平台开发能力较弱,目前,大多农村金融机构都有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现象,虽然暂时解决了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能力较弱的问题,但并非长久之计。农村金融机构应从自身出发,发展机构内部的数字化队伍,建立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化平台,形成由内而外的数字化转型。

■依山傍水|付秀宏/摄

(二)加强对农村金融科技的有效监管

在数字化背景下,新的金融技术层出不穷,新技术给金融市场带来革新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多是“三农”客户,因而更要重视监管完善化,保障“三农”客户的权益,防止风险出现。因此,建议将使用线上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全部纳入同一监管平台,监管平台也可使用数字科技对各个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实时监管。同时,运用人工智能与机器建立监管模型并不断测算,找出自身监管的不足,并不断完善,防范农村地区金融风险的出现。

(三)健全农村金融科技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农”客户本身存在金融素质较弱的情况,在可以运用互联网或手机APP直接进行小额贷款的金融大环境下,因“三农”客户自身识别能力较弱,容易陷入网上“套路贷”“高利贷”“虚假贷”等金融风险中,为了保障“三农”客户的权益,防范农村地区的金融风险出现。则应加快完善农村金融科技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农村客户隐私,打击虚假授信,确保金融科技用在正途,为农村金融市场的繁荣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普惠三农金融服务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赞分盐镇裕牛村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The Great Unbanked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成都市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普惠金融的“黄金时代”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