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链”逆向促进产教融合机理与协同策略研究
2022-08-30缪学梅
缪学梅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 教务处,湖南 长沙 410208)
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1];2019年1 月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2],同年4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教育部颁布《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提出国家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3]。2019 年的这两个文件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具体实施给予了详细的指导。2019 年10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 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再次强调,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四个发展(教育优先、人才引领、产业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4]。
国家的大力支持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学者们也对各种“链条”等进行了广泛探讨。乔毅认为产业链主导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将高职教育融入产业链,对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教学改革、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等有重要影响[5]。李伟基于服务产业链探讨产业链与人才链的融合问题,提出人力资源服务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与路径[6]。崔玉祥等提出在人才供需的“融点”上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对接,即:从人才需求源头找“需求要素融点”;从人才培养原点确定“供给要素融点”;从人才发展平台推进供需价值要素融合[7]。张弛基于经济与教育论域考证,构建高职产教融合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教育链“四链”共同驱动的框架体系[8]。肖雪从“五链融合”角度提出促进湖北自贸区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9]。
学者们从“两链”、“三链”到“四链”、“五链”,对产教融合育人模式、路径、发展、对策等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迫使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在政策引导下,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耦合发展。然而,政策链如何与“四链”有机融合?深化产教融合能够促进“四链”、甚至“五链”的有机衔接,那么“五链”是否能够逆向促进产教融合?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剖析政策链、人才链、产业链、教育链与创新链(后简称“五链”)的作用及互动、协同与融合关系,有助于深层次解决产教融而不合,合而不深、融合机制不健全、融合动力不足、权责利不明晰等问题[10-12],为参与产教融合的各主体协同共进提供支持与策略。为此,开展“五链”逆向促进产教融合机理与协同策略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产教融合多主体协同现状调研分析
为了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状、“五链”能否逆向促进产教融合多主体协同等问题,课题组开展了“五链”逆向促进产教融合协同情况的调研。课题组对不同调研对象设计了三种问卷调查表,共涉及20 个客观题(不含受访者个人基本信息题目)和89 个选项,基本涵盖本次研究所要分析的问题。面向高职院校、相关企业及行业协会等选取197 位调研对象,发放问卷197 份,收回有效问卷197 份。
1.1 调研结果
1.1.1 对“五链”的认知与理解
在对“五链”的认知理解问题中涉及“五链”所含内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链”以及现阶段“五链”的关系等内容。对五链的认知问题上,75%的受调研者认为“五链”包含:政策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49%的受调研者认为“五链”包含: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还有32%认为“五链”包含: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等。对于“五链”中核心链的理解,有30%的受调研者认为政策链是核心;28%的受调研者认为是“教育链”;22%的受调研者认为是“产业链”;相对而言,大多数受调研者认为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不足以成为核心链。85%的受调查者认为“五链”的衔接能够反向促进产教融合。可以看出,大多数受调研者认为“五链”涵盖政策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其中政策链必不可少,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五链”有机衔接的同时“五链”也能逆向推进产教融合。
1.1.2 产教融合多主体协同现状
在当前产教融合存在问题的选项中,60%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主体协同性,企业人员的教育理念、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不足,相关数据如表1 所示。高职院校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因素选项中,大多数受调研者认为与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需求、学校自身内涵建设需求、市场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经济发展要求、政策中财政激励因素等有关。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融合的企业可给予哪些支持?78%的受调研者选择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内容开发、专业设置与专业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就业等。参与融合的地方政府可给予哪些支持?普遍认同(占比89%)地方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促进校企合作、提供资金支持等。产教融合行业协会能够给予哪些支持?75%的受调研者认为能提供行业产业信息、人才培养支持,对人才质量提供第三方评价,衔接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58%认为还可以提供合理化建议、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等。可以看出,无论是企业、学校还是政府、行业协会,都认同多主体协同能够更有效推进产教融合,但多主体协同性不足是存在的现实问题。
如表1 所示,对于学校专业与产业链行业对接数,受调研者选择11~15 个学校的比例仅为5%;学校教师每年到企业挂职锻炼时间,仅有50%的受调研者选择两个月。对于学校是否有聘请企业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86%的受调研者回答“有”,而学校是否开设了紧跟行业企业前沿技术相关课程,仅28%的受调研者回答“有”;企业与学校是否根据当前技术需求共同研究课程内容,仅37%的受调研者选择“是”。当前产教融合多主体协同情况,由表1 可知,约87%的受调研者认为当前产教融合多个主体间有不同程度的协作。对于企业技术人才可以参与学校哪些形式的活动,受调研者(90%)普遍认为可以通过理论课程讲授、实践活动指导以及毕业设计指导等方式。可见,现阶段校企间无论是师资互聘还是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指导等方面都还有较大深度协作空间。
表1 产教融合多主体协同现状
1.1.3 “五链”逆向促进产教融合分析
“五链”逆向促进产教融合主体协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78%的受调研者选择了企业资源向职业院校的开放度增加、校企合作意愿增强、政府的重视程度增强、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主动性增强。对于 “五链”逆向促进产教融合多主体协同路径,85%的受调研者认为可通过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的双向交流、建立专业群与“产业链”有效衔接及构建多方多元人才质量评价机制的方式,且60%的受调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与企业岗位对接也是协同的良好路径。那么,有哪些因素制约了当前产教融合多主体协同发展,57%以上的受调研者认为制约因素主要有:与企业合作动力不足、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合作形式单一、多主体间权责利不对等、管理细则不明确等(见表2)。从调研结果来看,大多数受调研者认为当前产教融合多主体间的协同性存在一定问题,但“五链”能够逆向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主体间的协同。
表2 制约当前产教融合发展的因素
1.2 原因分析
由调研结果可知,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多主体协同性不够、动力不足、参与度不深等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链、教育链与产业链衔接不够。
教育链在产教融合中主要体现在专业建设上。专业建设始终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在产业集群快速发展背景之下,单个专业的发展,难以把握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专业群建设成为时代所需。调研发现大多数学校的专业与产业链衔接不够,能够真正对接的数量不多,普遍在5个左右;专业转型升级对接产业、职业时未能很好地体现四新(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不可忽略的是,2021 年初教育部发布新专业目录,在新政策、新要求之下有的高职院校尚未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未仔细思考新形式下高职院校如何发挥专业群优势等问题。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形态越来越趋于专业化的同时,技术人员的技能也逐步向专业化发展,专业(群)的设置不能覆盖全产业链,政策链、教育链与产业链衔接不够,均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度不足。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技术、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度不足也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技术升级、数字化改造大环境下,有些职业院校没有开发专业前沿拓展课程、数智融合课程、新技术应用课程,高职毕业生的适岗时间比较长。根据调研可知,能够开设紧贴行业、企业前沿技术课程的高职院校不足30%;能够根据当前技术需求,与企业共同研究课程内容的高职院校也不足35%;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不高。这些问题的产生深刻表明产教的融合度较低,学生在课堂教学所学的技能滞后于职场要求,高职院校教师难以触及企业最新技术,难以独立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
3)人才链、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结合不畅。
人才链与教育链是“五链”中较为重要的两链,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往往是学校的短板,而师资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从硕士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尽管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要求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可由于校企双方在体制、机制上有很大不同,导致真正有效的挂职锻炼不多。调研中发现受调研者在企业有3 个月以上挂职锻炼的仅为10%。不少学校聘请了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到校开展了诸如实践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活动,但由于优秀技术人才的稀缺,这些教学活动往往是短暂的、讲座形式的,对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作用有限。未来要提升高职院校师资水平,需要打通人才链、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壁垒。
2 “五链”逆向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理分析
2.1 “五链”融合内涵
对于“五链”的内涵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政策链是国家和政府为解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问题先后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在内容上一致、在形态和功能上相互衔接与补充,形成链条;教育链是涵盖了教学、师资、教法等内容的链条;人才链是以人才的知识、技能、经验、劳动成果等价值纽带形成的链条;产业链是各产业部门基于一定技术经济关联,以特定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链条;创新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知识创新活动连接创新主体,实现知识经济化与创新系统优化链接。“五链”之间不是截然分开,而是链链相连、相互支持、交叉融合。
2.2 “五链”融合机理
政策链既是“四链”的支撑也是航标,国家或地方政府发布一系列产教融合政策引领职业教育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产业链是产业发展的土壤,既是大量不同行业企业的集合也是人才链与教育链的基石,创新链涵盖人才创新、技术创新、科研创新等,贯穿于政策、产业、教育与人才各个链条。为降低“五链”网络的复杂性并契合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际需求,把创新链和产业链限定为企业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限定为高等职业院校中的人才链,“五链”融合就是在政府推动产教融合各项政策之下,打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通道、政企校平等对话通道、人才成长通道以及市场运行通道,促使“五链”交互相融,逆向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有效解决职业教育人才供需不匹配问题,具体融合机理如图1 所示。
图1 “五链”融合机理图
2.3 “五链”互动关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关键点在于对接供需、转化资源,实现价值交换和共享利益,并将平台、资源、要素、机制等系统化,在政策引领下,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及创新链等相互作用、贯通融合,共同推动产业与教育的协同发展。
融合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自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发布后,《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相继发布,这些政策文件的发布表明产教融合经历了国家战略部署到落实的全过程。在政府政策框架下由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及土地政策等共同构成的政策链,为产教融合工作指引了方向,也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构建提供了基础。产教融合型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共同形成庞大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实质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即:各产业中企业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基于产业链的供求关系,串接人才链、教育链和创新链,五链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产生聚合力促使产教融合工作落地。其互动融合过程如图2 所示。
图2 “五链”互动关系图
以制造企业为例,围绕生产制造企业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下游的分销商等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产业链,共同实现材料及产品供需。制造业的经营活动涉及获取资金、设计产品及工艺、采购原材料、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需要产业链上诸多息息相关的企业参与,每个企业也需要大量人才、资金及各种资源。企业人才包括研发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财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等多种人才,所有不同类型的人才形成人才链;人才培养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也需要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的参与,教育链将多主体串接起来;创新既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需要开展技术创新、科研创新、产品创新及交付创新等,高职院校也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开发数字资源、新形态教材等。
理想状态中的“五链”应链链相扣,从人才需求到人才供给,从企业到学校,从单链条的单打独斗到多链条的互融互通,促使链链相接、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最终实现链条上多个主体的互利共赢。
3 “五链”逆向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路径
深化产教融合,能够凸显政策链统领全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而“五链”的紧密结合,对产教融合多主体间协同也有反作用力。其实现路径主要有:
1)专业群与产业群精准对接。
政策链、教育链与产业链相结合,促使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协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许多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成为职业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支持下,专业群逐步与产业链及岗位群的对接,实现了专业建设从点到线再到面的飞跃,形成专业集群式发展。教育链紧密对接产业链、紧贴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多个专业的交叉融合,带动同一产业链的诸多关联专业的快速发展。具体可以通过绘制专业群与产业链关系的映射图,厘清专业群、产业链及岗位群的逻辑关系。政策链、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结合加速了产教融合多主体的协同发展,精准把脉产业需求,及时动态调整专业方向和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主动适应产业变化及岗位需求,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
2)课程与职业岗位深度融合。
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相结合,促使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等协同发展。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课程是核心环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细分度越高。由此需要职业院校积极更新课程内容,创新课程设计,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逼迫习惯单打独斗的职业院校积极寻求行业协会、企业的合作,构建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以缩短毕业生“适岗”周期。具体可采用两种途径:岗课一体化和课程内容二次开发。途径一即课程岗位一体化,指深入研究产业链与各个岗位的关联性,对接课程体系与岗位群,将课程分解为多个核心模块,以企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要求重构课程核心模块,最终实现课程体系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人岗匹配。途径二强调对课程内容的二次开发。行、企、校协同创建课程开发工作组,共同研究最新技术、要求、工艺、标准等,对接行业、企业标准,挖掘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养,对课程内容再次开发,构建课程动态开发机制。
3)校企师资双向交流互通。
人才链、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结合,有效促进行、企、校的协同发展。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是实践性强,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在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中需要一定比例的企业优秀技术骨干,需要职业学院积极与企业、协会、行业机构等多方合作。通过构建“双师型”教师资源库、制定外聘技术骨干(专家)管理制度、企业兼职教师引进方案等吸引企业人才进入职业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参与课堂授课及现场实践教学,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共建产业学院等,真正实现学生技能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衔接。同时完善相关制度,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与企业开展各种项目合作等,实现师资的互融互通、共同成长,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
4 “五链”逆向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策略
“五链”能够逆向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同时通过构建契约式信任体系、搭建信息交互平台、构建激励机制并优化整合资源等策略,有效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各参与主体间的协同。
1)构建基于契约的信任体系。
“五链”逆向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前提是需要融合主体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关系需基于一种契约式的信任来维系。“契约”在经济活动中是一种具有买卖、租赁或者抵押等关系的文书,在此则是一种非文字约束的基于平等互助原则建立起来的“信用”。只有基于认同的信任才会使产教融合各主体有信心、协同共生,产生聚合力。由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参与主体间的融合点比较低,单纯依赖“信任”难以真正融合,通过构建基于契约的信任体系,实现融合主体的权、责、利对等,促使各方主体按照既定的目标一致行事,共同创造价值,从而解决产教融合过程中人才供需脱节的难点痛点问题。
2)搭建互融互通信息交互平台。
“五链”逆向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础是产教融合主体间信息畅通。搭建信息交互平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产教融合主体组织形式不同,彼此交集不多,需要一个形成合力的基础。构建信息交互平台,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建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的数据资源中心。在信息平台上,政府发布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实施细则;产业与行业发布产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行业动态;企业发布产品信息、技术信息、人才需求数量及要求等;学校发布人才培养标准、人才质量、人才信息等。通过交流平台为融合参与方提供随时了解各种资讯内容的窗口,促进多主体互融互通。
3)构建多方共赢的激励机制。
“五链”逆向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动力是构建多方共赢的激励机制。期望理论认为激发力量M值的大小取决于目标值(效价)V与期望值(概率)E的乘积,即:M=V*E。目标价值越大、期望值越高,激励的效用就越大。产教融合多主体包括:国家、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教育部门、人才、学校等,主体间形成深度融合的诱导因素主要包括:用地政策、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及政策支持等,这些要素促使各主体互利互惠,实现多方共赢,并提升主体美誉度和竞争力。因此,对融合主体(特别是企业和学校)的效价越大、期望值越高,就越具有激励作用,融合度也越高。产教融合多主体要实现协同,除了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即:沟通机制、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沟通机制可以通过设置专项沟通渠道,加强融合主体间的交流;竞争机制以实行优胜劣汰制度为主;实施奖励机制则需要区别参与产教融合链条上单位和非链上单位,能够充分共享信息、资源、知识与技能等优势对链条上单位有较好的激励作用。期望理论很好地诠释了产教融合多方共赢的激励机制内在逻辑,具体形成模式如图3 所示。
图3 产教融合的激励机制内在逻辑图
4)优化整合融合主体资源。
“五链”逆向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关键是多方共赢。资源共享是产教融合主体参与融合的内驱力,也是多主体协同的核心。产教融合将各主体集合在一条链上,离散单链最为明显的弊端是主体各自为政、资源割裂,造成一方面单体资源不足而另一方面整体资源浪费的矛盾。产教融合参与方大都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自身有益是彼此合作的基石。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能快速获得企业资讯、紧跟产业、行业发展动向,从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增强人才适岗能力,获得社会、企业、学生、家长等多方认可;而企业也能精准获取所需人才,降低选聘成本和培训成本。通过优化整合融合主体的各项资源(专业资源、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实训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使原本独立且分散的单链主体相互支撑,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效益最大化,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力。
5 结语
毋庸置疑,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各地政府在国家相关产教融合政策框架下,制定出适合本省、本区域的地方政策,也需要高质量的产业链支撑,而打造高品质的产业链则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链、教育链与创新链。经济发展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引领专业(群)建设,专业发展提升人才质量,产教融合促进了“五链”的有机衔接,而“五链”也逆向推动产教深度融合,融合多主体只有真正形成共同体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速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