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奶业发展概况及对我国奶业绿色发展的启示
2022-08-30张立阳杨新露宋明明廉红霞李改英付彤高腾云
张立阳,杨新露,宋明明,廉红霞,李改英,付彤,高腾云
(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省家畜营养调控与生态养殖国际联合实验室,郑州 450046)
丹麦位于欧洲西北端日德兰半岛,土地面积43 096km2,2021年统计人口约584万。丹麦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但其农业的概念跟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相径庭。主要体现在丹麦的农业是农业、工业和商业一体化,从种植业、养殖业到加工业,从生产、销售到科研和检疫所有环节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同时各个产业之间相互关联、互为影响、共同发展。丹麦奶牛养殖、牛奶加工及相关涉奶行业都相当发达,数十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快速的发展,牛奶产量位居国内商品产量的第二位[1]。丹麦奶业已经形成了从饲料种植和奶牛养殖到餐桌供应的完整生产和经济体系,引领整个欧盟奶业的结构发展。在丹麦奶业的发展过程中,奶业协会及其合作组织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家庭农场结合公司化生产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因此被称作“从牧场到餐桌”的乳业模式。研读丹麦奶业的发展历程可知,丹麦奶业持续稳定的发展除与丹麦人有良好的牛奶消费习惯有直接关系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源于其充分利用国内及国际上的有效需求,建立了高效、科学的全产业链生产和消费体系[2]。丹麦奶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奶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实现绿色、稳定、可持续发展学习和借鉴。
1 丹麦奶业发展概况
1.1 奶牛养殖业发展概况
奶牛养殖业在丹麦农业所占比重相当大,乳品占农产品生产总值的比值基本维持在25%左右,其2/3的奶制品用于出口,2021年丹麦牛奶产量达到572.12万t。丹麦主要的奶牛品种包括丹麦红牛、荷斯坦牛、娟姗牛及其他杂交品种等[3]。回顾丹麦近50年奶业发展,其奶牛养殖业发展有以下特征。
1.1.1 以家庭农场经营为基础,采取合作社形式的产权结构
北欧国家是世界瞩目的优质奶源产地,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家庭农场生产为主的奶牛养殖模式。据统计,2021年丹麦拥有养殖奶牛的农场2 369个(图1),奶牛数量为56.42万头(图2);家庭农场的平均养殖规模约为200头奶牛,按照家庭农场模式养殖规模远高于我国,而按照规模化牧场模式其养殖规模又远低于我国。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丹麦奶业合作组织、奶业协会或合作社发挥了巨大作用,形成了全覆盖的发展情况。农场主、乳品加工企业的股东和合作社公司形成了统一的利益联合体,三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图1 丹麦2010-2021年奶牛养殖场总数变化(不包含混合畜种养殖场)
图2 丹麦1990-2021年奶牛饲养总数变化
1.1.2 奶牛饲养由家庭式向集约化发展
参考丹麦近10年奶牛场数量(图1)以及奶牛饲养总数(图2)数据,呈现出饲养模式由小规模家庭农场生产模式逐渐向集约化发展,农场平均规模不断增大,数量持续下降的特点[4]。2020年,存栏量≥100头奶牛的农场数量为1 936个,所占比例达到77.04%,饲养规模在100头以下的牧场则以50~99头为主(表1)。
表1 丹麦2006-2021年不同规模奶牛场数量变化
1.1.3 奶牛养殖总量大幅下降,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欧盟的限产政策影响,丹麦开始控制原奶产业的规模,到2021年奶牛养殖数量由70多万头下降到50多万头。在养殖数量下降的同时,由于育种效果的体现及饲养管理水平的进步,单产水平和乳品质则在不断提高,到2021年达到了10.90t,且仍保持增长势头(图3)。在近60年的发展中,丹麦奶牛养殖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奶牛单产则一直保持稳步的增长,二者的综合作用使得这期间丹麦奶牛的总产奶量变化幅度不大。
图3 丹麦奶牛平均单产变化情况(1961-2021)
1.2 乳品加工业发展概况
1.2.1 乳制品加工企业数量逐渐减少,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丹麦奶牛养殖业的稳定和快速发展,促进了乳品加工行业的发展。从1882年第一家工厂建立,到21世纪初期,乳品加工企业先后经历数量上的快速增加到企业规模上的转换。随着生产和技术的不断提高,乳品厂的优胜劣汰使得乳品加工企业的总数不断减少。当前丹麦乳品加工业较为发达,随着机械加工行业的发展,乳品加工业实现了更高的自动化,保证了乳品质量,企业数量也从过去数千家减少到60余家。这60余家均为大型现代化企业,其中规模最大的企业为阿拉·福兹乳品公司(Arla Foods)。
1.2.2 乳品产业结构的变化
丹麦的主要乳制品包括液态奶、奶油、奶酪、炼乳、奶粉以及黄油等,其中液态奶、奶酪和黄油在丹麦乳制品生产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1]。奶酪和黄油生产是消耗原奶的最主要方式,其余原奶主要用于生产液态奶、奶油和奶粉,所消耗原奶量相近(图4)。
图4 丹麦主要乳制品产量变化(1991-2021)
1.2.3 乳制品生产的组织形式
丹麦奶业的发展基于家庭农场生产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职能全面的农民协会和合作社组织。农场主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合作社,同时乳品加工企业也大多是合作社形式。合作社成员制定统一的章程,实现统一经营管理和效益核算,其职能部门为农场主在饲料供应、饲养管理、养殖技术等方面提供科技服务,农场主、合作社及乳品加工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5]。
1.3 乳品消费发展概况
丹麦奶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当地居民传统的牛奶消费习惯密切相关。从1990-2021年,丹麦牛奶总消费量一直保持在50万t以上,人均消费牛奶总量则保持在100kg左右。自2003年开始脱脂乳成为丹麦消费量最大的乳品,2011年丹麦开始征收脂肪税,所以未来可能仍呈增加趋势[6]。有机奶是丹麦第二大消费量乳品[7]。在价格方面,乳制品价格持续上涨,相比于1983年,2021年价格上涨幅度达到80%左右(图5),为乳业发展相关养殖和加工企业带来了巨大利润。
图5 丹麦牛奶及其制品国内供应价格指数(1981-2021)
1.4 乳制品贸易发展概况
丹麦是世界主要的奶制品出口国之一,其乳业出口额近20年里持续增加,2020年达到24.37亿欧元。丹麦国内的乳制品市场基本被国内产品占据,牛奶除了以液态奶直接消费外,更多被用来加工其他乳制品,如奶酪和黄油。丹麦60年来奶制品的出口量见图6。2020年丹麦主要乳制品中奶酪出口量最高,达到39.41万t,其次为全脂奶粉和黄油,分别达到5.23万和5.05万t。
图6 丹麦乳制品出口量变化(1961-2020)
2 奶业科技进展概况
2.1 奶牛育种与繁殖技术进展概况
丹麦奶牛育种组织健全,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一套科学、高效的育种体系。全国有养牛业委员会,下设牛育种管理部、产奶记录协会、EDP系统(计算机处理部)。后裔测定体系是由丹麦首先在猪育种上使用,目前在奶牛育种中应用最为广泛[3]。丹麦国家动物科学研究所在1984年就已开始主导国内奶牛养殖过程应用MOET育种方案[8,9]。2002年由丹麦、芬兰和瑞典以及挪威共同建立了北欧牛业遗传评估组织,开展联合育种。随着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应用,成为了丹麦奶牛育种的主要方式[10,11]。
2.2 奶牛饲料与营养技术进展概况
丹麦多数牛场为有机农场,饲喂管理方面以全混合日粮形式饲喂,日粮加工方面除了应用高质量牧草以外,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另外,为了维持营养的平衡,农场主会在日粮中加入一定量的饲料添加剂等,但抗生素在丹麦是被禁用的[12]。丹麦奶牛养殖在过去主要采用放牧结合补饲的方式,随着家庭农场养殖规模的增加,开始逐渐向全舍饲形式转变。只有那些具有良好操作规范(GMP)合格证书的企业,才具有饲料生产加工的资质。丹麦行业组织的自律对确保畜产品安全和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2.3 奶牛疫病控制技术进展概况
乳房炎、产乳热、结核病与副结核病是造成奶牛经济损失、影响动物福利的重要原因,也是丹麦牧场疾病防疫的重点。为研究和控制这些疾病,丹麦和北欧其他国家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承担不同任务,如丹麦负责研究奶牛乳房炎相关疾病的基因相关内容。奶牛场采用MKII在线适时监测仪替代传统的CMT隐性乳房炎检测,避免了临床炎症传染等问题[13~16]。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副结核病的发病率在丹麦奶牛养殖中出现了增高的态势,当前仍采用最主要的隔离防控模式进行处理[17]。
2.4 奶牛养殖的机械化和智能化情况
丹麦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带动了相关行业的进步,如牧场设计和建设,相关设备制造及其智能化等。因此,虽然丹麦奶牛养殖以家庭农场模式为主,但劳动力的限制促进了相关设备的开发和应用,其棚舍的设计令奶牛舒适而自由,养殖设备和牛奶加工设备高度智能化。从饲料加工、配送到犊牛培育和泌乳牛挤奶,全部高度机械化,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电脑监测广泛应用,提高了牧场的生产工作效率。
2.5 奶牛养殖土地配备情况
丹麦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养殖业。丹麦通过法律对养殖畜禽数量和土地比例进行限定,不得超额饲养,这样既可避免地下水被污染,又能保证奶牛有足够的饲料基地。2010-2021年丹麦奶牛场配备栽培土地面积大部分集中在75~400hm2,占地100~150hm2的牛场数量最多。数据变化表明,丹麦奶牛场在近10年来持续走向规模化,但超大规模牛场较少。
2.6 奶牛场粪污处理与环境保护技术进展概况
丹麦从1992年开始征收碳税,奶牛粪污处理的主要方式为沼气厌氧降解和农场自行分离。丹麦沼气技术十分先进,相关科技国际领先,同时从国家层面对沼气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政策和经费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形成了一个涵盖粪污和有机垃圾处理、养分循环和可再生能源生产、兼顾农业和环境利益的综合系统。丹麦农业的发展,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法律制定了很多有关农业的环保规章。
3 原料奶质量控制与计价体系
3.1 提高原料奶质量的主要技术措施
丹麦十分重视奶类产品的质量,对于牛奶与其他食品一样都要求对生产者实行溯源制。丹麦乳业巨头阿拉·福兹乳品公司联合其合作社的农场主共同制定了一套质量保证计划,从饲料加工、牛奶和乳制品生产全产业链对食品安全进行保障。此外,丹麦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运营良好,在乳品检测方面最出名的是Stain实验室,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参与进一步保证了丹麦国内乳品质量。
3.2 提高原料奶质量的主要政策措施
丹麦从政府和民间多层面采取措施,保证乳品质量安全。首先丹麦政府有完善的质量安全监督部门,如食品、农业和渔业部(FVM);同时从法律层面发布了《食品法》《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标准;此外民间组织如乳业合作社、奶业协会等构建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各层面和机构职能及运行机制如图7所示。
图7 丹麦乳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3 原料奶计价体系
丹麦奶业发展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有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牛奶按质计价体系。牛奶产出后,会由国内大型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对牛奶质量进行抽样评定,依据测定结果和最初制定的牛奶定价计算方法计算奶价。牛奶价格由以下因素决定:乳脂、乳蛋白、乳中细菌总数、体细胞数、牛奶处理和收购成本、牛奶冰点及季节等。
4 科技推广体系
4.1 主要研究与推广机构
丹麦不但奶产品的生产、消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奶业服务的相关行业发展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拥有世界著名的乳业相关企业。丹麦早在1885年就已经成立了奶牛产乳量测定协会。同时设全国养牛业委员会,下属有全国和地方育种委员会、牛乳记录委员会、人工授精委员会和种牛测定站、人工授精站等。
4.2 新科技运作模式
丹麦国内各行业均十分重视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在农业发展方面,相关资讯中心或技术咨询企业达到数百家,工作内容重点是为牧场提供养殖新理念和新技术,解决牧场困难等;大学和研究所重视基础研究,同时为牧场提供相关技术解决方案,国家和民间组织各合作社或奶业协会等都对大学和研究所提供经费支持;乳品加工企业也都开展科学研究,注重提高企业科技含量[18]。在丹麦,奶牛场现代化程度很高,很多先进的技术都能很快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如装有传感器的视觉跟踪系统用于监测奶牛行为的变化;自动挤奶系统用来节省劳动力成本等。
5 促进奶业发展的主要政策
5.1 促进奶业生产的政策
国家从政策方面大力支持奶业发展,对国内牧场和企业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乳品安全,并为乳业发展提供优惠政策。政府参与奶业市场的调控,保证奶业良性发展,同时为生产者如家庭农场主进行补贴,实行低价保护等。对外,政府积极推动乳业国际贸易,进一步促进国内乳业的发展。
5.2 促进奶业加工的政策
在1984年欧盟引入配额机制以解决牛奶产量过剩的问题后,丹麦也推行了配额的市场交易,以促进乳品加工业的发展。由于丹麦拥有世界一流的乳制品生产设备和技术,其乳品生产实现了全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对促进奶业加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3 促进奶业贸易的政策
丹麦在政策上实行开放的自由贸易。丹麦立法规定,非丹麦居民也可在丹麦注册公司从事进出口业务,但只有丹麦籍居民的注册公司能享受关税、销售税、增值税等与支付相关的特殊信用条件。此外,丹麦为企业创新提供财政支持,还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研发,用孵化器支持企业创业。同时大力加强创业教育、国际研发和科技发展合作。
6 值得借鉴的主要经验
6.1 经营模式方面的经验
丹麦奶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基于农场主与企业之间建立了功能全面的合作社组织。各种合作社组织在协同发展的同时,积极向政府部门提供咨询建议,为政府层面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等提供帮助。此外各种合作组织内部功能和职能全面,能有效参与科学研究和牧场生产指导。家庭农场结合合作社这一运转模式将奶农、乳品加工企业、行业协会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牢固结合,为丹麦奶业的良好运转奠定了坚定基础。
6.2 科技创新方面的经验
丹麦奶业发展尤为重视科技创新,这也是其奶业高度发达的重要因素[19]。丹麦国内各类大学和科研院所除了开展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外,还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各大乳品企业也有自己的开发性研究。同时注重技术开发合作,为了解决单产提升繁殖力下降的问题,丹麦科研机构与行业协会也与中国农业大学积极开展了合作[20]。
6.3 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方面经验
丹麦奶牛养殖实行花园式管理,严格土地配套,对粪肥进行消纳。养殖过程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程度高,提高了劳动效率[21]。在养殖环节以外,从粮食作物、牧草种植、饲料加工到牧场粪污处理都有专用机械设备,全产业链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智能化,解决了劳动力不足和成本昂贵的问题,也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
6.4 产业政策方面的经验
丹麦从政府层面发布大量政策法规,从立法和行政角度进行乳业经济调控。丹麦的农业社会化体系比较完善,政府只需要集中力量为行业发展提供科研经费支撑、环境保护以及各部门之间工作协调。丹麦的乳品联合会在法律范围内对乳品产业的政策、发展、贸易和服务行使职权,并直接代表奶农与政府、议会对话。
6.5 乳品质量安全管理经验及启示
丹麦乳品质量监督系统覆盖“从农田到消费”全过程的卫生安全,此外丹麦政府立法和发布的政策法规为乳品安全提供了进一步的安全保障。我国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乳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从业者的行为,同时大力发展乳品行业协会和产销合作组织,从根本上强化乳品生产企业的自律性,以及合作社或民间组织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支持,使奶农、乳品加工企业等均成为合作社的股东,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同时建立经营者的自律机制,由政府定期检查,畅通质量检查安全信息,提高透明度。
6.6 其他方面的经验
在我国奶业发展中可借鉴丹麦成功经验,在给予奶业政策和投资优惠的同时注重科技创新、教育和技术推广工作。纵观现在中国奶业发展中,奶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知识层次相对较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同时,要支持奶农和乳品加工厂通过不同形式建立利益共同体;支持独立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发挥其质量评定功能;加大新技术、新科技的推广力度,推动我国奶业高质量发展。
回顾丹麦近几十年奶牛养殖经历不难发现,奶牛单产的提高是建立在牛只健康和保障牛奶品质的前提下,而非不断增加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要实现奶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奶牛养殖业需要借鉴丹麦实行的农牧结合的循环经济之路,科学规划奶牛养殖场的布局,积极探索奶牛健康养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