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医学免疫学”课程线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①

2022-08-30陈思阳邱月明郭凯文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武汉430065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2年13期
关键词:免疫学教研组本科生

陈思阳 丁 慧 邱月明 郭凯文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武汉 430065)

随着新冠疫苗的广泛应用,疫情对人类生产与生活造成的破坏已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化,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发生发展进入后疫情时代。尤其在我国,疫情防控成效已得到进一步巩固,地方综合性高校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已基本步入常规模式。同时,随着“双一流”与“四新”建设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全面提质创新的新时代[1]。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为了地方综合性高校开展医学教育的主战场,但由于种种原因,全程教学环节中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机制不够健全,不能保证教学实施过程与效果的同质化,人才培养质量差强人意,可见线下教学课堂仍须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2]。而以LBL 为主的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谋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教学需求,新型线下教学模式的探索迫在眉睫[3]。

“夯实教学新基建,托起培养高质量”的提出,要求我们必须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和创新,推动课程建设和发展[1]。“医学免疫学”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繁多而零碎,理论多集中于细胞与分子层面,对于二年级本科生惯有的形象思维体系来说较难接受。同时,由于免疫学在学术领域内的发展突飞猛进,已成为本科生未来临床工作与科学研究必须深入领会的学科。为达到“医学免疫学”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及思政目标,教研组进行了以下的实践与探索。

1 加强课程系统化,防止碎片化,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针对“医学免疫学”知识点较为零碎,学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等问题,教研组打破了教材现有的章节限制,以病原生物的感染与免疫过程为主线进行版块式教学,优化课程体系。不仅使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后期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方便记忆的知识框架。根据课程设计理念和教学主线,教研组对“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性地构建和优化整合。将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绪论之后,讲解机体的防御对象,即抗原;第二部分讲解机体防御体系,包括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第三部分讲解免疫应答,先讲解固有免疫应答,再讲适应性免疫应答、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第四部分介绍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应用(图1)。

图1 根据教学内容体系重构新型教学模块Fig.1 Reconstruction of new teaching modules based on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2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线上资源作为辅助教学工具的作用

传统LBL 线下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主导,课堂气氛沉闷,单位时间内不能达到预期学习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教研组将线上教学资源作为有力补充和高效辅助,进行线下课程教学探索。安排10%的学时在线上预习,90%的学时用于线下教学。在线下教学中,充分利用动画、视频等丰富PPT 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课堂上采用选人、抢答、研讨式、案例式、换位教学等互动,将线上预习、线下重点讲解及课堂研讨等相结合。具体实施过程为:在每次线下课程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通过观看线上知识点微课、拓展视频及思维导图、完成测验等,学习下一次课的免疫学基础知识[5-7],教师及时查看学生线上学习数据。在线下课程教学时针对重难点及易错点着重讲解,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能力目标的培养则采取线上推送学习任务,线下课堂互动讨论等教学方式,引入大量临床案例,指导学生围绕疾病免疫学的发生机制,进行分组讨论(PBL、TBL),教师随后点评,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疾病深层发病机制等能力的培养(图2)。这种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变沉闷为活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表现欲,教学效果较好。体现了教育部“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两性一度”要求。

图2 教学时间分配与授课模式Fig.2 Teaching time allocation and teaching mode

3 拓宽教学范围,加大基础与临床接轨

在线下教学过程中,教研组不断推进基础与临床互通,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医学免疫学”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类90%以上的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有关[8]。此次新冠疫情的发生与发展进程与免疫学理论十分切合,为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思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介绍人群对新冠病毒易感性差异、临床表现差异、抗体捐赠及疫苗研制等热门话题,让学生理解MHC、细胞因子、抗体及免疫应答过程等难学难懂的知识点。这不仅使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有机结合,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方便记忆的知识框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本科生学以致用,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医院、戒毒所及武汉市15 所高校开展艾滋病、慢性病及消化道肿瘤防控等专题宣教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每年指导10名以上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新冠疫情的发生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但对于“医学免疫学”课程建设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契机。疫情期间,教师组织学生运用免疫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做了大量的科普与科研工作。与武汉市疾控中心联合编写了由钟南山院士亲自作序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着力于对公众进行科普宣传,有效提高公民防控意识,减轻疫情引起的社会恐慌;指导学生密切关注疫情对武汉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预测疫情流行趋势;探讨疫情期间谣言传播过程及治理策略等。以上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本科生带来了丰厚回馈,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及校级奖项,并在教师指导下发表多篇论文(图3、表1),极大地提升了本科生的人文素养与学科交叉融合意识,对课程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改宗旨。

图3 新冠疫情期间指导编写《新冠肺炎防控手册》与学术论文Fig.3 Guide to compile "Manual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ew Coronary Pneumonia" and aca⁃demic papers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4 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挖掘“医学免疫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和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元素

教书育人,除了加强医学知识的教育,还要将“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紧密结合。新冠疫情期间,抗疫英雄不断涌现,有钟南山老先生的医者仁心、果敢决断;有李兰娟院士的临危受命、两赴战场;有陈薇院士的无畏冲锋、深入探索;还有张文宏大夫的真言金句、披肝沥胆,更有占据抗疫主导力量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在线下教学过程中结合知识点讲解这些新时代“真偶像”的感人事迹有利于激励医学本科生树立学习榜样,明确人生目标,对未来孜孜以求。专业人做专业事,为了更精准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教研组邀请了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认真解读国家及教育部下达的教改政策,设计课程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及相关内容,在医学本科生内心深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如,在讲解“免疫学防治”时融入我国医学科学家研制疫苗的历程及疫苗研制成功后支援世界各国等热点新闻,以诠释“新时代,新偶像”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进观念(表2)。实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当前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教师鼓励医学本科生在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时主动与计算机学院的学生联合探讨医学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融合,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与预后情况,得到指导老师与评审专家的好评。

表2 课程思政元素探索Tab.2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5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修订

传统的课程评价通常为“一考定论”,教研组在教学改革中,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以期能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评价体系采取了形成性评价和终末性评价相结合,逐渐提高形成性评价所占比例,鼓励学生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充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考核将平时成绩占比提高到40%,其中,免疫学实验报告成绩占比15%;出勤率占比5%;期中考核占比10%;讨论环节表现情况占比5%;此外,拓展平时成绩组成,将通过文献检索总结免疫学新进展,提出自己的观点及参与实践活动等纳入考核项目,占比5%(表3)。这些做法培养了学生的医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巩固了所学知识点,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建立免疫学知识体系。

表3 终末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组成Tab.3 Composition of final evaluation and formative evaluation

6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采用新的线下教学模式后,“医学免疫学”课程深受学生好评和学校有关部门的肯定。课后学生对本课程接受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1.40%的学生认为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下教学模式的课程学习有必要(表4)。改革前后连续两个年级的临床专业本科生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结果显示,教学改革后,学生中优良率明显增加,不及格率明显下降,教学效果良好(表5)。

表4 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下教学模式评价调查问卷数据Tab.4 Questionnaire data of offline teaching model evaluation based on flipped classroom

表5 2018−2020学年期末考试成绩Tab.5 Final examination results for 2018−2020 school year

7 讨论

后疫情时代,地方综合性高校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已基本步入正轨。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化,尤其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日新月异。但是,从夯实教学“新基建”,托起培养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目标来看,线下课堂依然是“金课”建设的主阵地[1]。本文总结了教研组在“医学免疫学”课程中实施线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改革,重构教学内容体系,着力打造“趣味课堂”,让沉闷的课堂活跃化,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尝试在课程中期以趣味竞赛等方式代替传统的期中考察,并增加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与占比,使课程评价体系更为完善与客观;拓宽教学范围,加大基础与临床接轨,与社会实践互通及与学科进展相连,并初步尝试医工、医理及医文融合;紧密联系“医学免疫学”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思政探索,将知识点讲授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结果表明,教研组的线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在这种知识极易获取的时代,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同时培养学生探索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是地方综合性高校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每一位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坚持“以本为本”的方针,心怀“下一盘大棋,布一个大局,推一组大招”的格局,为培养兼具“道术、学术、仁术、技术、艺术”等“五术”的新时代医学人才做贡献[1]。

猜你喜欢

免疫学教研组本科生
《中国免疫学杂志》关于彩图处理的有关说明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动物免疫学课程教学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探索与实践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让防治肝癌成为可能
———记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副教授侯晋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