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学视野审视下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拍胸舞

2022-08-30李奕凡

艺术家 2022年8期
关键词:舞者舞蹈

□李奕凡

2021 年4 月19 日,笔者走进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进行田野调查,村主任详细介绍了金柄村的由来和渊源,并由传承人口述,金柄村在尚未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当地拍胸舞活动主要由同安地区黄氏联谊会组织。据传承人所说,拍胸舞从出现到发展至21 世纪初,未曾将音乐作为表演时的点缀。相反,其一直沿用无伴奏式舞蹈动作,固定身体打击节奏为七拍,同时加入特殊的舞蹈范式进行演绎。直至2005 年,在音乐传播工具携带更加轻便并在中国普及后,拍胸舞中逐步开始加入南音等闽南地区音乐。而为了迎合规整拍子,如四四拍、四二拍等常规音乐节拍,拍胸舞中最独具特色的打七响的舞蹈动作也由此变为打八响。

一、拍胸舞的舞蹈范式

拍胸舞的动作将男性阳刚之气展露无遗,整体连贯动作以蹲裆步为主,下半身保持平稳,左右脚交替,动律以趋于单一节奏的击、拍、夹、跺为主;双手依次拍打掌、胸、肋、腿。舞者表情往往富有情绪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远在大洋彼岸的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的舞蹈与闽南地区的拍胸舞在形制上极为相似,尤其下半身以蹲裆步为主,赤裸上身,用手击打身体部位发出响声,并采用群舞的方式。两者都没有加入任何乐器和旋律,仅靠保持舞者击打身体节拍的整齐划一,极大地释放出原始而又粗犷的气势。传统闽南拍胸舞和传统毛利战舞表现形式和目的上的差异,具体见表1。

表1

续表

产生这些动作形制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二者舞蹈表演目的与表演场合不同。传统闽南地区拍胸舞表演场合以庆贺丰收,迎神,婚丧嫁娶为主;毛利战舞即哈卡在三种场合下进行表演:大量参观者的到来、战前准备、战斗接近尾声取得胜利之时。此外,女性曾经在哈卡的表演过程中起到过极为重要的作用,表演时需要女性来领舞,但至今女性角色已明显淡化。由此看来,两种舞蹈虽然都将内在力量展露无遗,但毛利战舞动作力度更大,幅度更大,伴随着嘶吼声和夸张表情,威慑力更强,闽南地区拍胸舞则展露出更多东方文化下的相对柔和的美感。

二、拍胸舞的男性舞蹈内涵

拍胸舞原为男性舞蹈,经年流传于闽台地区,舞蹈风格原始粗犷,极富韵味。拍胸舞舞者服饰较为简单、质朴,通常头戴草箍,赤足裸身。史红所写的《感性与理性的交响:美学·艺术·人》曾提到,舞蹈时性形象的加强可以提高性吸引力,如同雄鸟为了获得雌鸟的青睐,会向雌鸟展示华丽的羽毛与舞姿。在拍胸舞的舞蹈动作中,舞者不仅对身体掌、胸、肋、腿进行拍打,裸露上身,在表演时更展示躯干。拍胸舞表演者多数体型较为彪悍,较为强壮,笔者认为这也是原始性吸引力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人们长期的认知中,择偶时,女性常常被刻画为以容貌、身材等外形条件吸引男性,男性则更多地依靠经济实力、责任感等因素,外形条件因素影响较小。但根据澳洲的科学家报道,女性期望在选择配偶时有更大的选择权,这就要求男性在求爱过程中要更多地表现自己。这一结果颠覆性地将男性推向被选择的状态。该研究推断人体的匀称程度与舞蹈能力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使女性可以更直接地通过舞蹈予以鉴别。在拍胸舞的服饰上,男性袒胸露背,在当代,也仅仅多了一个小马甲。阳刚力量、肢体的协调度和匀称程度都展露无遗,更能够吸引女性观看。

当代拍胸舞演出团队虽然仍以男性为主体,但也出现了女子拍胸舞,形制上仍然传承了“击掌回音”“八拍雄姿”“金鸡独立”“玉驴颠步”“善才抱牌”等传统动作,但步态更为轻盈,少了粗犷,多了女性的柔美。这与时代观念的改变有关。女性地位的提升,让她们也能够参与其中,成为被观看者、吸引者的角色。传承人也现场展示了老鼠出洞、公鸡展翅两个动作,双臂微展,模仿鸡的翅膀,同时上下颤动,栩栩如生,如图1 所示。

图1 省级传承人展示公鸡展翅

三、拍胸舞与排湾族舞蹈的图腾崇拜

特伦斯·霍克斯曾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中提及,任务言语行为都包含了通过手写、姿势、服饰、发式、香味、口音、社会背景等这样的“语言”来完成信息的传达,甚至通过利用语言的实际含义来达到目的。拍胸舞的服饰就可以完成信息的传达。拍胸舞舞者的头饰极具符号特色。舞者头戴草箍,将一条红布编织在稻草中,在前额中心草箍形状向上翘起,编织在稻草之中的红布条在蛇头中间隐约露出,如同蛇吐信的姿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道,闽,东南越,蛇种。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潮州)登人,有姓麦、濮、吴、苏,自古以南蛮为蛇种,观其查家,神宫蛇像可见。直到清末,居住在闽侯境内的人们,还自称“蛇种”,并不讳言。也就是说,居于东南地区的古闽越人信奉蛇,将其视为图腾,并成为氏族部落的符号。福建当地的砖墙上也发现一组砖画,描绘的是一条小蛇从出生到传宗接代的完整过程。林国平所著的《闽台民间信仰源流》一书中写到,崇蛇习俗至今仍在福建一些地方存在。顺昌元宵节要舞龙头蛇身的“竹蛇灯”,闽船的船身画有蛇的图像至今仍偶尔可见,端午竞渡的龙舟有的装饰蛇首。在平和县三坪村,群众把蛇看成是保佑居家平安的吉祥物,尊称之为“侍者公”,相信家里的蛇越多越吉利。古闽越人希望模仿蛇,获得人类本身不具有的能力和较强的繁殖力量,力求部落族群的壮大。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大部分台湾土著的祖先是闽越族,这在文化特征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最典型的例证是台湾原住民的排湾族人。排湾族的四步舞按照顺时针舞动,先左脚向前迈,后左右脚前后、左右形成简单的舞步,逐渐加入其他舞者。舞者数量不断增加,形成长长的一列,再由一列变成半弧形,变成圆,最后如同一条巨蛇盘绕,扭动身姿。排湾族的舞蹈如百步蛇般的圈形队伍,和不断融入新舞者的状态,更如同蛇在不断繁衍的、逐渐壮大的生命力。

在排湾族人婚礼中,众人围成圈跳四步舞以示为新人祈福、庆祝,按照习俗,未婚者和已婚者要分开跳。他们的服饰以黑色为主,另有深蓝色和黄色。未婚女性穿着华丽的衣服,头插百合、鹰羽,色彩艳丽,以吸引异性。根据《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5 卷排湾族描述的排湾人的男女地位关系,在排湾族中的男女,在一家或一社会团体内,男女几乎处于同等地位,男女在人格、亲属、继承、财产等诸般权利关系上,完全同等。唯依祭祀之种类,须要男祝时,女不得担任。反之,须要女祝时,男祝亦不得担任。排湾族舞蹈与拍胸舞表演对象的不同,也印证了在社群关系中男女地位的差别。排湾族舞蹈由男女共舞,在舞蹈中吸引异性;而闽南地区的拍胸舞,表演者为男性,展现阳刚气概。

两个民族都对蛇有着特别的信仰,一个从头饰上用具象的蛇吐红芯的方式表示,一种则是通过整个舞蹈的形制,模仿蛇的形态,静态和动态的差异明显。同时,闽南地区的拍胸舞是线性舞蹈,而排湾族的四步舞是圈形舞蹈,两者在排列方式上有着巨大的区别。

四、拍胸舞打七响到打八响的转换

有节奏地跳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心理的特征,而人们在舞蹈中设计以及为何设计几拍的节奏(节拍)则是更高一级的文化表述行为。这是黄明珠在《闽南拍胸舞中“打七响”动律的文化人类学阐释》中所说。宋元南戏《郑元和》中“莲花落”一折,公子哥郑元和到京城赶考,赶考途中遇到名妓李亚仙,郑元和整日沉醉于温柔乡,直到三千两黄金挥霍尽后,被赶出,他在痛苦中不得不以卖歌为生,于是自编出拍胸这一亦唱亦舞的独特技艺。戏中出现的“乞丐拍胸”表演即与当今流传的民间舞蹈拍胸舞类同,现有拍胸舞音乐又沿用了《郑元和》戏中“三千两金”为伴奏曲(如图2 所示),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有诸多音乐人为拍胸舞配乐。

图2 三千两金

在音乐表演中,节奏这一要素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任何形式的配合都要在一定的节奏框架上。无论爵士乐的即兴演奏,还是舞蹈的即兴编创,如果没有固定的节奏,就会感觉杂乱无序。拍胸舞可以解构成两个部分,其一是舞蹈动作,其二是身体打击的声音响度与快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舞蹈形式本身是自己给自己伴奏,无须配乐就可以达到视听结合的效果。如同非洲鼓一样,节奏即灵魂,任何旋律在其中都黯然失色。本次田野调查时据省级传承人介绍,从2005 开始,拍胸舞逐渐加入配乐,在拍胸舞中极为特别的打七响的节奏方式,逐渐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笔者认为,由七拍到八拍的转变,也象征着闽越人对现代意识形态的接受。规整拍子的背后是秩序,是融入。

在拍胸舞中,男性作为表演者,裸露上身,对身体掌、胸、肋、腿进行拍打,多数体型较为彪悍,较为强壮,笔者认为这也是原始性吸引力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出现的女性拍胸舞,是女性地位提升的表现。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在图腾信仰上,闽越人和排湾族都对蛇有特别的信仰。在拍胸舞的头饰上,蛇吐着红芯,而排湾族的四步舞模仿蛇蜿蜒爬行的样子,都是对蛇的崇拜在舞蹈艺术中的具体体现。但是两者所体现的男女地位不同,这也从舞蹈上映射出闽南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女性是作为观看者的角色。在排湾族中男女共舞,互相吸引,这与排湾族男女基本平等的思想也不无关系。拍胸舞在多年的发展中,逐步加入配乐,独具七响的节拍被改变成八拍,但这也侧面反映了规整节拍背后的秩序,同时也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接纳。

猜你喜欢

舞者舞蹈
俞承佑作品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学舞蹈的男孩子
轮椅上的舞者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舞]乐趣 地表最强的快乐治愈法 生活无处不舞蹈!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如何在舞蹈表演中巧妙运用舞蹈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