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片叶子的“新三变”

2022-08-30廉建宏黄仕洪

中国名牌 2022年8期
关键词:普安县普安茶园

文/廉建宏 黄仕洪

【案例二】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在贵州省西南部,“中国古茶树之乡”和“中国茶文化之乡”——普安县,茶产业成了这里当之无愧的主角之一。茶在普安,是“一县一业”扶贫支柱产业,在贵州是最重要的扶贫产业之一。

行走于村镇,总能看到忙碌的身影,村民们或是在茶园里清除杂草,或是在茶树间修枝剪叶,乡村美景与家园新貌融为一体……

普安县乡村振兴渐入佳境,“普安红”茶产业也登上了新高度。

“普安红”的前世今生

“普安红”历史文化深厚,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是采用清明时节幼嫩的一芽一叶,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品质优良,是用来招待贵宾的珍品。

要说“普安红”,自然绕不开普安茶文化。且不说164万年前的古茶籽化石,也不说白沙乡境内从打铁关一直延伸至老鹰岩通往晴隆花贡、繁荣了千年的茶马古道,单单境内现存的2万多株“世界唯一、普安独有”的野生四球古茶树群落,就足以震撼茶界。普安茶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老箐茶到福娘茶再到普安红三个阶段,其演化过程正是“普安红”的涅槃重生。

制茶工艺不断推陈出新,茶叶发展与地域、民族的生活习俗逐步融合,形成了不同的制作工艺和饮用习惯。普安境内,除了“老箐茶”一路传承外,“福娘茶”“回回茶”“红擂茶”“银矛绿”“药茶”“甜茶”等纷纷涌现,其中又以“福娘茶”的发展最为典型。

“福娘茶”传承布依族古法半发酵工艺,采用清明时节春茶幼嫩的一芽二叶,以秘法精制而成,陈茶滋味醇厚柔滑、甘甜芬芳、回味悠长,汤色金黄明亮、冲壶开汤常引蜂蝶翩至。其茶具有形、香、意、韵四大特点,寓意吉祥富贵、意韵深远。相传得此茶者兼得富贵双全、四世同堂之人间至福,是集文化、工艺、收藏为一体的布依族特殊文化符号的产品。“福娘茶”也成了普安县布依族、苗族、黎族等民族待客珍品,婚庆、乔迁等喜事必备品。

2015年5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与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到普安调研,品尝了普安县当地的“福娘红茶”,赞不绝口,并将其命名为“普安红”,寓意“普天之下,安定祥和,红红火火”,明确为全省重点推介的红茶。

“普安红”亦不负众望,为普安县相继赢得了“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华文化名茶”“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重点产茶县”“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国字号招牌。

村民在贵州省普安县的茶园里忙碌

“白叶一号”稳就业 促增收

近年来,普安县围绕稳就业保民生,通过产业优势拓宽就业渠道、优惠激励政策援企稳岗等方式,多渠道拓宽就业,千方百计让群众牢牢端稳手中的“饭碗”。

眼下,正值茶叶夏秋季管护时期,在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的千亩“白叶一号”基地,每天都有上百名村民到基地务工,屯上村村民谭华爱就是其中一个。20年前,一场交通事故导致谭华爱的丈夫双腿残疾,让这个家庭一度陷入贫困。

2018年10月,随着1500亩“白叶一号”在屯上村落户,大规模的茶苗管护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因为勤劳能干,谭华爱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从一名普通工人变为管理人员,每个月能拿到3000多块钱的工资。依靠务工收入,谭华爱家建起了二层楼房,家庭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现在茶叶种在我们这里,工作有得做,小康生活不愁了。”谭华爱说。依托“白叶一号”,屯上村以及周边乡镇的村民在基地务工实现了增收脱贫,发展白茶产业取得了“种植一片、带动一群、造福一方”的就业成绩。截至目前,基地已经吸纳了14000多人次务工,其中贫困户8000多人次。

“白叶一号”落户以后,普安县采用“三建四享”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按照“一亩白茶带动一个贫困户人口,一户贫困户不超过五亩”的原则,采取“3655”的方式进行利益分配,即企业共享30%、贫困户共享60%、合作社共享5%、土地流转户共享5%。

为做好后续发展,2018年,普安县与中国最大的茶叶出口企业浙茶集团合作,注册“携茶”品牌,2020年“携茶”产品一经问世便获得好评。

为把茶园管好,普安县结合黄杜村已有的管护方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总结出“两建三看四要”措施,即建好管理队伍和管理体系,通过“一看叶、二看草、三看茶苗少不少”,及时掌握茶苗生长状况并及时采取技术措施,教会群众掌握“追肥、亮脚、揭膜、清沟”四个技术要点,推进茶园规范有序管理。

为进一步扩大茶园规模,普安县还以“白叶一号”感恩茶园为示范,多片联动推进拓展种植“白叶一号”1.3万亩,茶园面积达18.3万亩。2020年3月5日,茶园以“打顶采摘、以采代养”的方式实现首采。

一片叶子实现“新三变”

普安被茶界誉为茶之源,而2000亩“白叶一号”感恩茶园的打造,直接辐射带动周边种植白茶1万余亩,不仅使普安县茶叶品种结构得以丰富,更是把茶产业打造成普安县“一县一业”脱贫支柱产业。

为了让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的梦想加快实现,普安县按照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依托“白叶一号”工程,最终实现荒山变茶山、贫农变茶农、山区变景区的“新三变”。

经过多年的打造,普安遍布各乡镇的茶叶基地,在“普安红”品牌的引领下,充分发挥世界茶源地和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的比较优势,正把优势变资源,把资源变成资产,把资金变成现金,让老百姓因茶增收,因茶致富。

茶为国饮,国运兴而茶运兴。在世界茶源地,中国“普安红”的发展,恰逢其时。

猜你喜欢

普安县普安茶园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把“普安红”做成走出国门的亮丽名片
贵茶之贵普安红
小小茶叶铺就脱贫路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普安县离退休老同志义务为群众书写春联
基于地质背景的普安县农村聚落分析
16家省直部门把脉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