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气道评估应用于ICU病人人工气道管理中的效果观察
2022-08-29李竞赛周婵娟吴晓娟高晓丹陈月清
李竞赛,周婵娟,陈 迅,吴晓娟,高晓丹,徐 梅,钱 萍,陈月清
建立人工气道为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常用急救措施之一,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效维持病人的呼吸,确保其呼吸道通畅[1]。但人工气道的实施会使病人上呼吸道的湿化、过滤、咳嗽等功能受到不良影响导致其抵御功能下降,因而ICU病人发生肺部感染的概率较高,加重其病情[2-3]。因此,需给予ICU病人有效人工气道管理。有研究表明,做好人工气道管理对于改善呼吸机病人预后、缩短其机械通气时间等有重要意义[4]。在进行人工气道管理时,借助相关的有效评估方式,对病人进行有目的的管理,能够保证临床上良好的人工气道湿化效果与恰当的气囊压力水平,对于维持病人气道通畅等具有重要意义[5-6]。为探究程序化气道评估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将其应用于ICU人工气道的病人中,与常规干预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10月收治的ICU病人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25~70(51.62±5.30)岁;人工气道建立方式:气管切开10例,经口气管插管33例;原发性疾病:颅内出血15例,重症肺炎10例,多发伤18例。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25~72(52.10±5.25)岁;人工气道建立方式:气管切开11例,经口气管插管32例;原发性疾病:颅内出血16例,重症肺炎10例,多发伤17例。纳入标准:进入ICU后接受人工气道治疗;人工气道建立时间≥48 h。排除标准:建立人工气道前已确诊为肺部感染;合并精神障碍、认知障碍或理解障碍等,不能与人进行正常交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两组病人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干预,其内容包括结合病人实际病情与需求进行吸痰;每隔2 h协助病人翻身1次,并进行叩背,以促进病人气道内痰液或分泌物的排出;将床头抬高30°;每日定时对病人气道进行湿化,将湿化档位调节至1档或2档;遵医嘱对痰液黏稠病人进行雾化吸入。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程序化气道评估,具体内容如下。①气囊管理。每班护士对病人气囊压力进行1次评估,若气囊压力高于30 cmH2O(1 cmH2O=0.098 kPa)或低于25 cmH2O,则说明病人的气囊压力不合格,需立即调整气囊压力,将病人的气囊压力控制在25~30 cmH2O范围内。②气道湿化。评估病人的痰液黏稠程度,根据评估结果适当调高或调低加温湿化器档位。痰液黏稠度判断标准:Ⅰ度,即病人频繁咳嗽、痰液过度稀薄、气道内痰鸣音较多,吸痰后吸痰管内无痰液滞留;痰液黏稠度为Ⅰ度的原因主要为湿化过度,此时需调低加温湿化器档位。Ⅱ度即病人的痰液呈团状或块状的淡黄色,或表现为白色稀痰液,吸痰后吸痰管内有少量痰液滞留,但滞留的痰液易冲洗干净;此程度的痰液黏稠度属于理想湿化痰液,应维持加温湿化器档位不变。Ⅲ度即病人出现黄色黏液,咳痰较为困难,负压吸引时连接管内有痰液滞留,不易冲洗干净;此时需调高加温湿化器档位。③机械排痰干预。采用机械辅助排痰机(Hema G2000型)对病人进行排痰,结合其病情、体重、耐受程度等资料选择最适合的叩击头、振动频率以及治疗频率;在排痰时责任护士一只手握紧排痰机的叩击手柄,另一只手按紧叩击头,确保叩击头与病人的背部肌肤紧密相贴,从外向内、自下而上,缓慢并匀速的移动排痰机叩击头;对于出现湿啰音或痰鸣音的肺叶重复振动叩击,每次叩击时间为10 min。④床头抬高。每班护士观察病人的床头抬高角度,确保抬高角度在30°以上;床头抬高合格标准≥30°;在病人无其他禁忌证的前提下,确保其床头抬高角度符合标准。⑤肺部感染预防干预。环境要求:温度为22~24 ℃、湿度为50%~60%,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严格限制探视与陪护,定期监测空气菌落数。无菌操作:医护人员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并注意手卫生。口腔护理:每日至少进行4次口腔护理,减少病人口咽部细菌定植下移;结合病人口腔内pH值选择适合的口腔护理液。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床头抬高合格率、气囊压力合格率以及人工气道湿化满意率。床头抬高合格标准为床头抬高角度≥30°;气囊压力合格标准为气囊压力在25~30 cmH2O范围内;人工气道湿化满意标准为痰液黏稠度为Ⅱ度。②肺部感染(GPIS)评分量表[7]是根据病人体温、血常规指标、气道分泌物、氧合指数、影像学指标与气道吸取物培养等,评估其出现肺部感染的风险,总分为0~12分,评分>6分时说明病人存在肺部感染的风险;观察并统计病人的机械通气时间。③不良反应包括呛咳、人工气道阻塞、肺部感染以及气道黏膜出血,观察并记录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④观察并记录病人的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等。
2 结果
表1 两组床头抬高合格率、气囊压力合格率与人工气道湿化满意率比较 单位:例(%)
表2 两组病人GPIS评分与机械通气时间比较
表3 两组病人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单位:例(%)
表4 两组病人ICU监护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 单位:d
3 讨论
人工气道为常用呼吸支持方式之一,对于部分患有重大疾病或因外伤无法正常呼吸的病人具有重要作用,人工气道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病人的正常呼吸,尽可能满足其对氧气的需要[8-9]。但人工气道的建立会破坏机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导致气道黏膜干燥、黏膜纤毛清除功能衰弱,病人难以有效排出痰液,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10]。因此,对于建立人工气道的ICU病人,需采取有目的、有效的人工气道管理措施,以改善其预后效果。常规干预模式下的人工气道管理往往难以有效控制气囊压力、气道湿度等,导致气囊压力、床头抬高角度不合格[11-12]。本研究对建立人工气道的病人进行程序化气道评估,对其气囊压力、床头抬高角度等进行专业评估,从而为病人提供有针对性的人工气道管理,改善其预后效果[13]。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床头抬高合格率、气囊压力合格率和人工气道湿化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夏明明[14]的研究发现,负压吸痰、气道湿化等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ICU人工气道病人的气道湿化效果,与本研究结果相似。说明程序化气道评估可提高病人的床头抬高合格率、气囊压力合格率以及人工气道湿化满意率,原因为程序化气道评估的应用能够对病人的床头抬高角度、气囊压力水平、痰液黏稠度等指标进行动态评估,并结合评估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尽可能将以上3个指标水平控制在合格标准内,进而不断提高病人的床头抬高合格率、人工气道湿化满意率等[15]。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GPIS评分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王金燕等[16]研究发现,对重症颅脑损伤建立人工气道病人给予完善的早期人工气道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肺部感染的风险,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入住ICU的时间,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提示程序化气道评估可降低病人GPIS评分,缩短其机械通气时间,原因为在干预过程中,通过落实气囊管理、气道湿化干预、机械排痰、床头抬高干预以及肺部感染预防干预等措施,确保病人气道通畅,降低其肺部感染的风险性,而通过定时排痰尽可能排出病人气道内的痰液,改善气道内的环境,缩短其机械通气时间[17]。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黄毅等[18]研究发现,重症脑外伤病人经人工气道湿化处理,可提高吸痰效率,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与本研究结果相似。表明程序化气道评估可降低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原因为程序化气道评估的应用能够将气囊压力严格控制在25~30 cmH2O内,处于此范围内的气囊压力能够有效预防病人气道黏膜缺血性损伤、肺部感染以及气管食管瘘等不良反应。此外,床头抬高在30°以上能够使病人膈肌下降、胸腔扩大、肺活量增加,改善其呼吸困难症状,同时还能够减少或预防呛咳等事件的发生,从而减少疾病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19-20]。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ICU监护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张明等[21]研究发现,基于循证的神经重症病人人工气道风险管理可减少ICU住院时长,与本研究结果相似。表示程序化气道评估可缩短病人的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原因为在干预过程中,医护人员在进行病房巡视时评估其床头抬高角度、痰液情况以及气囊压力等,若评估结果有异,则及时进行调整,确保各项指标水平均处于合格标准中,改善了病人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将气囊压力、床头抬高角度等指标维持于理想状态下,改善病人的呼吸状况,促使其早日转出ICU[22]。
综上所述,在ICU病人的人工气道管理中应用程序化气道评估,能够逐渐提高床头抬高合格率与气囊压力合格率,并且显著提高病人对临床人工气道湿化的满意度,缩短其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呛咳、肺部感染、人工气道阻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显著缩短病人的ICU监护时间,使其能够尽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