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主线,构建导图,精析典例
——《文化生活》复习方略

2022-08-29贵州钱尤泽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化生活中华文化革命

贵州 钱尤泽

《文化生活》教材内容繁杂,盘根错节,不好理出头绪,笔者认为在复习该模块时,如果能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条主线构建思维导图,整合相关知识,并结合高考真题进行复习,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此进行说明,与大家探讨。

主线之一:是什么

(一)文化的内涵——文化生活中的“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1)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多样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各具特色。

(3)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4)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5)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7)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2)文化影响人: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3)文化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4)传统文化: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有的包容性

(6)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

(7)文化需求: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二)以“是什么”为主线的思维导图

(三)以“是什么”为主线的高考典题

【例1】(2021 年6 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39)(10分)嘉兴南湖红船、井冈山八角楼革命旧址群、宁夏西宁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一件件实物、一处处旧址、一座座纪念馆,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承载着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我们对革命先辈足迹的每一次探访,都是一次思想的陶冶和洗礼;与革命文物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精神的对话和传承。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传承好红色基因,不仅是党和人民的共识,也成为各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切实行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文化特点的角度,说明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的理由。(4 分)

【组织答案】(1)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革命文化是传承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参观革命文物可以更真切地接受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教育。

【试题情境】本题为一般情境。以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为背景材料,分别阐述了革命文物承载着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的意义,是人们的共识和行动。

【必备知识】主要考查文化的特点的知识。

【能力素养】通过获取和解读革命文物承载者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明确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的重要性这一核心论点,并以文化的特点作为理论依据,结合情境中意义的描述等进行论证,考查逻辑论证能力。

(1)信息获取与加工:首先,明确革命文物承载的文化内涵;抓住参观文物的文化意义;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传承好红色基因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行动。其次,提炼材料中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陶冶和洗礼、精神的对话和传承等关键信息。

(2)逻辑推理与论证:设问要求运用文化特点的知识,考生可以联想文化特点的相关知识,包括: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然后要注意材料的对接,以材料定位使用知识的原则。

第一,从精神产品和物质载体的关系角度追溯原因,依据材料“一件件实物、一处处旧址、一座座纪念馆,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承载着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定位知识点: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第二,从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关系角度追溯原因,依据材料“我们对革命先辈足迹的每一次探访,都是一次思想的陶冶和洗礼;与革命文物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精神的对话和传承”,可见探访红色革命基地,与革命文物相遇,可以更真切地接受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教育。定位知识点: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3)分析与综合、反思与评价:从精神产品和物质载体的关系角度分析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的理由,体现了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在利用革命文物、参观革命文物的过程中感受革命精神的作用,属于反思与评价能力。

(4)语言表达:注意精神产品、物质载体、革命传统、革命精神等词汇的正确表达和运用。

【核心价值】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

【解题思路】注意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和归纳,注意追溯原因类的推理,精准对接知识点后可知,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将这两个理论点具体化,具体阐明该原理的应用。

主线之二:为什么

(一)文化的作用——文化生活中的“为什么”

1.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文化对人的作用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多样性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4.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5.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6.中华文化

中华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7.中华民族精神

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9.文化自信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以“为什么”为主线的思维导图

(三)以“为什么”为主线的高考典题

【例2】(2021·全国乙卷·40)(2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 年3 月23 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习近平说:“直到今天,‘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赶考’的任务也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不断地接受人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永葆“赶考”的清醒,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带领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在一场场历史性考试中交出了优异的答卷,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不断“赶考”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2)“两个务必”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10 分)

【组织答案】(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两个务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继续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有利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②继续坚持“两个务必”的精神,有利于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引领人们接续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两个务必”的精神,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10 分)

【试题情境】本题为复杂情境。以“两个务必”为背景,分别阐述了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坚持“两个务必”。

【必备知识】主要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能力素养】通过获取和解读不同时代始终强调“两个务必”的信息,明确“两个务必”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这一论点,并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作为理论依据,结合情境中客观事实等作为论据进行论证,考查逻辑论证能力。

(1)信息加工:首先,明确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和进京“赶考”的比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个务必”,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其次,提炼“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等关键信息。

(2)逻辑推理与论证:坚持“两个务必”具有持久性,论证“两个务必”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抓住“文化对人的影响”进行演绎推理。文化对人的影响包括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特点、作用等,根据本题的材料,从特点和作用的角度进行论证。

首先,阐述论证的知识依据,简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和作用,这是论证的理论依据。其次,“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优秀思想文化,这是论证的事实依据。再次,进行具体推理论证,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可以说明“两个务必”能够激励共产党人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第二,新时代继续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说明新时代应继续坚持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三,“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带领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可以直接作为第三个作用加以复述。

(3)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在辨识与判断方面,要求考生比较新旧中国不同的时代背景并对不同政策作出正确评价,明确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在推理与论证方面,引导考生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得出正确结论,准确地表达思想。

(4)语言表达:注意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和作用的正确表达,并转化为优良作风、公仆意识、为民情怀、砥砺前行等词汇。

【核心价值】弘扬“两个务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

【解题思路】注意分层获取信息的提取和归纳,注意追溯原因类试题的归纳推理,注意对一般理论的具体化。

主线之三:怎么做

(一)文化发展与文化建设——文化生活中的“怎么做”

1.文化交流与传播

(1)要求:彰显民族文化个性,着眼于世界文化共性,坚持文化自信。

(2)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3)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途径、手段:要充分利用商业贸易等途径,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5)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6)以我为主: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7)任务使命:我们倡导交流互鉴,既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8)要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2.传统文化的传承

(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3)发挥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等的作用,促进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4)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5)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6)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7)立足于社会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8)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一个基本途径。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又一基本途径。既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

(6)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的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技进步、思想解放,推动文化形式和内涵的发展。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心骨”的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5)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必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

(2)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3)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4)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7.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2)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3)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5)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5)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6)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7)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以“怎样做”为主线的思维导图

(三)以“怎么做”为主线的高考典题

【例3】(20 20·北京卷·16)(8 分)在中华文化中,色彩不仅意味着客观自然的颜色,也包含着深邃的情感。骤雨初歇,云散风息,抬头望见纤尘不染的天色,是“雨过天青”;黛色是指如黛石的青黑色,松柏“黛色参天二千尺”,远山“遥看黛色知何处”;月白则是带一点微蓝的白色,被认为宁静中带着高洁,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日前,以“霞光红、迎春黄、天霁蓝、长城灰、瑞雪白”为主色,“天青、梅红、竹绿、冰蓝、吉柿”为间色,“墨、金、银”为辅助色的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色彩系统正式发布。据介绍,色彩系统来源于对自然四时、天地五方和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将广泛运用于竞赛场馆、电视转播、指示系统、制服设计等领域。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6 分)

【组织答案】冬奥色彩系统的设计,服务于冬奥会的宣传推广,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利用多种传媒方式和手段,对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6 分)

【试题情境】本题是复杂情境。以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为背景材料,分别阐述了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色彩系统的来源和运用。

【必备知识】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手段、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要求等知识。

【能力素养】通过获取和解读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色彩系统,明确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以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发展的知识作为理论依据,结合情境中的客观事实等作为论据进行论证,考查归纳论证能力。

(1)信息加工:首先,明确色彩系统来源于对自然四时、天地五方和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其次,把握色彩系统广泛运用于竞赛场馆、电视转播、指示系统、制服设计等领域等关键信息。

(2)逻辑推理与论证: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是多方面的,涉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涉及提高文化传播力等。

首先:从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继承并发展创新,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论证的理论依据之一。

其次,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提高国际影响力要深刻重视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扩大运用的领域,这是论证的理论依据之二。

(3)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探究与建构:举例说明北京2022 年冬奥色彩系统中所包含的中华文化元素是辨识与判断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对中华文化基本特征的理解;材料中既对冬奥色彩系统中所包含的中华文化元素进行具体分析,又对色彩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整体概括,体现了分析与综合能力;对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的探究则体现了探究与建构能力。

(4)语言表达:注意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大众传媒等政治术语的正确使用和表达。

【核心价值】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

【解题思路】注意信息的提取和归纳,注意措施类试题的归纳论证,注意依据材料精准对接论证角度。

猜你喜欢

文化生活中华文化革命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中国的出行革命
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存问题探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丰富村民日常文化生活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以《文化生活》为依托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