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在“疫”线他们,有着最动人的模样
2022-08-27
他们,是医护人员,是社区工作者,是城市保供一线的职工,是“大白”“大蓝”们……在上海抗击疫情的各条战线上,每一个战“疫”的职工都在勇毅前行,每一个身影都闪耀着光芒!
医务人的战“疫”全家总动员
◎李成溪
“爸爸去封控小区了,妈妈去采样了,外婆当志愿者了,姐姐上网课了,妹妹学会了自行车,春天的花开了,但绝不是静待。”这是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简称“上海一康”)康复师邵皖莉发在朋友圈里的一段话。她和丈夫都是一线医务人员,这段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普通医务家庭的日常。
“我不算最辛苦的”
早在2020 年5 月,邵皖莉就主动报名参加杨浦区第一批参加浦东国际机场核酸采样工作,为入境人员进行核酸采样。如今,她又以“老队员”的身份主动请缨,再度披挂上阵。
3 月初以来,邵皖莉和队友们时刻待命赶往杨浦区各街道小区,驰援核酸采样工作。“我们收到指令后要迅速做好准备,在1 个小时内到达指定地点集结完毕。”她告诉记者,做核酸采样时,全副武装后不到十分钟,面罩就开始起雾,视线非常模糊,“这时候,我只能努力睁大眼睛,从缝隙中找准位置,精准快速采样,减少他们的不适感。”
可采访中,邵皖莉却对记者表示,自己的劳累不算什么,“扫楼”的大白才是最辛苦的。邵皖莉说,在社区采样时,“扫楼”队员要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不便下楼的人群上门采样。
全家总动员
邵皖莉的爱人王缨是一名全科医生,工作于杨浦区平凉社区卫生中心,也是一名“抗疫老兵”。疫情席卷的近三年时间,他常常奔波在单位、隔离点以及其他各个岗位。为尽量做到兼顾工作同时又照顾好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两人专门制定了一张“排班表”:除紧急任务外,夫妻俩尽可能错峰出门。
邵皖莉家中,66 岁的外婆也不甘示弱,不但把家务操持好,把孩子照顾好,还主动报名成为小区内的志愿者。在上初中的大女儿除了自觉在家上网课,还自学了煎蛋饼,承包下一小部分家务劳动,以减轻大人们的负担。更让她欣慰的是,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女儿,学会了骑自行车。这一幕幕,构成了本文开头邵皖莉朋友圈里的平凡和感动。
“阿姨手中有一根棒棒糖”
“晚上11 点,许多人已经进入梦乡。有些小朋友被父母叫醒后,本身就带有‘起床气’,面对我们伸出的采样拭子,小朋友更是因为害怕而‘金口难开’。”每当遇此情况,邵皖莉便会对小朋友说:“阿姨手中有一根棒棒糖,草莓味道的,想不想尝尝看?”这时,神奇的一幕便发生了:原本哭闹不止的小朋友停止了抽泣,还乖乖配合张开了嘴……
“医护人员非常辛苦,两年来没有一天是休息的。”就在记者采访时,一条紧急招募核酸采样支援队伍的消息发到了工作群,邵皖莉又毫不犹豫报名参加,起身准备奔赴一线。
居民区书记“封控”的一天
◎王海雯
自4 月1 日起,本市按照压茬推进的原则,对浦西地区实施封控,开展核酸筛查。记者跟随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威宁社区居委书记顾雪芳,体验一天社区工作者的辛苦与不易。
十年来工作压力最大的一次
封控首日凌晨三点整,威宁社区北邻茅台路的入口正式拉起了警戒线,同步设置防护栏。为了留存信息,居委会主任顾雪芳顺手拿起手机,将这“封控”一幕拍了下来。
大门封闭后,紧接着,顾雪芳和同事又马不停蹄地依次在106 幢楼栋门口拉起红线,并贴上告居民通知书。自上海本轮疫情爆发以来,社区防疫压力越来越大,顾雪芳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就住在本小区,但封控前的最后一晚根本不敢怎么休息,大家都在居委稍微打个盹,做好了连续24 小时“战斗”的准备。
顾雪芳来到威宁居委会工作十年,3 月后的工作挑战可能是她十年来史无前例的。“在全社区第一次做抗原筛查时,有位居民查出了‘两条杠’,”顾雪芳说那次真是紧张极了,立即送医再做核酸检测,所幸最后排除了。“到目前,社区除了3 栋楼因有密接被暂时封过外,居民的生活一直如常。”顾雪芳觉得自己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努力提升核酸采样体验度
4 月1 日前,威宁居委会就在不断完善此次封闭核酸的行动方案。在参考了其他社区的做法后,为避免发生交叉性感染和聚集性传播,“我们决定这次采用‘居民不动,大白动’的检测采样模式。”顾雪芳说道。
在第一次做抗原筛查时,威宁居委会就按每个楼栋建立了微信群。这样,小区防疫工作的动态信息能第一时间送达每一位居民,做到最大程度地广而告之。
早晨9 点开始,6 个点位同步进行。记者所在的楼栋开始核酸检测采样时,首先是收到楼组长在微信群内的通知;大家陆续下楼后自觉隔开两米排队,三位志愿者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做核酸检测采样二维码登记,并为有疑问的居民立即答疑解惑。根据记者测算,一个楼栋10分钟就能完成核酸检测采样。相比之前的一次非重点区域的核酸筛查,居民纷纷感言,这次不用长时间排队等候,随叫、随到、随测,体验度好太多了。
顾雪芳告诉记者,小区内80 余位行动不便的居民,检测人员会逐一上门提供采样服务。当天下午4 点左右,威宁社区的核酸检测采样工作结束,一共有3745 人接受了核酸检测采样。
已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
晚7 点,载有1900 多份物资的货运车抵达威宁社区门口。志愿者们一刻不耽搁,迅速按楼栋进行分发。从封控首日凌晨三点小区开始封控到晚上分发物资时,顾雪芳和7 名居委干部已经连续作业十多个小时了,疲惫写满每个人的脸上。她告诉记者,非常时期,居委会和保安一起值守夜班,保障社区平安。
总结一天的工作,顾雪芳说,“除了一开始有些环节跟不上外,其他都较顺利,居民相当配合防控要求,真的非常感谢大家……”
保障“菜篮子”:流动餐车应急变“送菜车”
◎李嘉宝
受本市疫情影响,“菜篮子”话题成了市民热议的焦点。为保障居民的生活物资需求,各电商平台、超市卖场整合配送资源、缓解运力紧张;不少保供应企业将流动餐车转变为“送菜车”,把水果蔬菜、粮油蛋奶送到闭环管理小区门口。
从3 月16 日以来,光明食品集团的流动餐车保供团队清晨上岗、深夜收工,连续多日服务于各闭环管理小区。这支主要由80 后、90 后、00 后组成的年轻团队,在抗疫一线始终为市民的“菜篮子”奔走。
非常时期流动餐车送菜上门
连日来,随着本市小区闭环管理,居民们的日常所需成了亟须解决的问题。为此,闵行区、黄浦区、浦东新区、青浦区等相继与光明流动餐车联系,希望提供便民服务。时间紧、任务重,光明餐车团队的员工们即刻承担起封闭小区保供工作。
团队负责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林晨告诉记者,3 月16 日一早,大家把仓库中可售商品整理上车,第一批满载生活物资的餐车就出发了。在黄浦区、闵行区等居民密集的闭环管理小区,工作人员将新鲜蔬果、米面粮油、鸡蛋乳制品等直送到小区门口。
人手不足一度是餐车保供工作面临的难题。林晨说,最困难的几天团队只有7 个人,维持着5 辆餐车的运行。
吴学强、王天风、陈伟根、陈永跃四个90 后小伙子,都是流动餐车的工作人员。从保供工作开始第一天,他们就没有缺席过。
“一辆餐车的标准配备是两个工作人员,但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大家都是一人一辆车,既做驾驶员,又做售货员,维持保供工作不间断。”
哪里需要开到哪里
对于保供工作,林晨和团队有着丰富经验。2020 年起,他们就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为闭环管理小区提供服务。在一次次保供服务中,光明流动餐车不断积累经验、创新方式,成为城市保供服务的标志。
林晨介绍,目前,每辆流动餐车每天会被安排前往同一区域多个地点提供服务,还有两部餐车为其他营业餐车做流动补给。“在每个小区,车辆会停驻一定时间,再驶入下一地点,以确保能服务更多市民。”此外,团队也尝试对接社区提供集单配送,加快了服务流程。
黄亮是光明流动餐车的仓库管理员,负责订货、分配、车辆和人员调配等具体工作。这些天,同事们形容他每天都“超长待机”工作,“闵行区服务任务重的时候,他还要担任驾驶员。”
他到一线观察小区居民需求,建议调整商品品种,逐步形成保供商品主菜单。“早晨6:30 餐车就要从仓库出发,开到各个点位。大家早出晚归,每晚还要通过电话会议讨论当天情况、制定第二天的保供任务。我们的团队很年轻,最小的有00 后,从始至终没有人说过苦和累、没有人退缩,抗疫关键时刻,大家齐心协力为城市保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林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