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消化内镜检查患者效果分析
2022-08-27解维华
文/解维华
近些年来,由于人们饮食结构与日常生活方式均有明显改变,导致了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多,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安全。目前,临床检查消化系统疾病方法较多,其中多采用消化内镜进行检查。消化内镜检查图像较清晰,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缩小及放大,探查视野较为广阔,其诊断结果准确性极高,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但在进行消化内镜检查过程中,大多数患者由于异物进入了体内,易产生不适感,容易导致负面情绪,引起一系列应激反应,不利于其消化内镜顺利完成。有关临床研究证实,患者在接受消化内镜检查时得到有效护理干预可促使检查顺利进行,而常规护理往往忽视了患者的心理状态,未能加强心理疏导,因此,导致护理干预效果受到一定限制。本研究对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本院收治消化内镜检查患者70例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展开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消化内镜检查患者70例临床资料,按随机数表分两组。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6岁,平均(50.15±2.63)岁,大专18例、本科及以上17例;研究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8岁,平均(50.32±2.81)岁,大专16例、本科及以上19例。比较两组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体征、症状均与慢性胃炎诊断标准符合;②临床依从性较高者;③患者和家属了解此研究内容并愿意参与。排除标准:①临床依从性较差者;②沟通障碍者;③精神异常者。此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
1.3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主动向患者讲解病情、注意事项,介绍检查室环境及告知消化内镜优势,尽可能取得患者同意和配合,护理人员检查前给予心理护理,疏导患者负面心态,检查过程中予以患者安抚。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心理护理干预,干预内容如下。检查前:护士主动向患者交流,及时掌握其情绪状况等,并给予详细记录,耐心倾听患者内心想法,了解其发生不良心态原因,及时予以安慰和疏导,缓解其心理压力;同时,提前向患者告知检查时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属于正常反应,详细讲解检查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进一步加深其认知,促使患者意识到接受消化内镜检查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其临床依从性和配合度。检查过程中:在检查时护士指导患者正常呼吸,全身放松,并采用眼神、动作手势或语言等方式对其进行鼓励,且注重保护患者隐私,增强其安全感。检查后:待患者检查完毕后擦拭其呕吐物、眼泪等,问询有无不适感存在,并告知检查最终结果且进行解释,告知检查后注意事项,对检查结果欠佳患者,护士需语言措辞精准,予以其更多支持和鼓励。心理干预: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促使其能关心和支持患者,让患者以乐观积极心态接受检查。此外,在检查过程中,允许患者家属探视,以增强患者接受检查自信心。
1.4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参考焦虑自评表评价患者焦虑度,共有项目20个,满分80分,临界值为50分,分值愈高焦虑越重;参考抑郁自评表评价患者抑郁度,共有项目20个,评分1-4分,满分80分,临界值为53分,分值愈高抑郁越重。对比两组应激反应:无反应,患者可顺利插入消化内镜,其状态轻松,未有呕吐等反应;轻微反应,患者插入消化内镜时,出现憋气、呕吐等现象,四肢未放松且双手紧握,通过医护人员指导能顺利完成检查;重度反应,插入消化内镜时,患者出现频繁呕吐,且肢体反应较严重,通过医护人员指导无法顺利完成检查。使用医院自拟护理问卷表评价两组护理满意情况,满意≥90分、基本满意75~89分、不满意<75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
研究组干预后焦虑(20.28±3.90)分、抑郁(19.58±3.31)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x±s,分)
2.2 两组应激反应
研究组应激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应激反应比较[n(%)]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4.28%比对照组74.2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由于饮食结构发生改变,食物种类不断增多,饮食安全受到忽视,导致消化道疾病发病人数明显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临床对检查消化疾病方式提出更高要求。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进步,消化内镜检查不断发展和成熟,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可为诊治消化道疾病提供新的方法。消化内镜检查具有操作简单、可清晰查看患者消化道内部情况的优点。消化内镜检查属于一种侵入性操作,患者在进行检查过程中,易产生不适感和疼痛感,加之部分患者不了解该检查方式,存在抵触心理,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降低其消化内镜检查依从性及配合度,不利于消化内镜检查顺利进行,耽误临床诊治,会严重延误患者治疗疾病最佳时机。大量相关研究指出,临床对消化内镜检查患者提供有效护理干预,通过消除患者不良心态,提高其依从性和配合度,能确保检查顺利进行,可使检查结果准确度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焦虑(20.28±3.90)分、抑郁(19.58±3.31)分比对照组低;研究组应激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4.28%比对照组74.2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临床对消化内镜检查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减少应激反应,能提高其护理总满意度。究其原因:常规护理干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消化内镜检查患者的心理情绪,但该护理服务模式往往重视患者生理反应,通常忽略其心理反应情况,导致护理干预效果不理想。近年来,由于护理模式不断改变和完善,心理护理干预作为护理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在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其主要以患者为中心,在检查前、检查过程中及检查后均予以患者科学、合理的全程优质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其心理状况,并通过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能有效消除患者焦虑、紧张、害怕等负面情绪,使其建立治疗疾病信心,促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临床工作及接受消化内镜检查,为临床检查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保障。此外,充分发挥患者家属的作用,积极调动其临床配合度和积极性,让家属给予患者更多心理支持和情感支持,增强其信心,进而提高患者检查配合度和依从性,从而有效保证最终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心理护理,能够有效调节患者心态情绪,建立起良好护患关系,从而提升其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临床将心理护理干预实施于消化内镜检查中,不仅能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减少应激反应,还能提高其护理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