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路径对冠心病住院患者心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2-08-27胡晨萍
文/胡晨萍
冠心病住院在我国临床较为常见,患者的发病时间不同,症状严重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多数冠心病住院患者的症状相对严重,患者无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用药方式产生足够的干预效果,一些患者甚至由于病情控制效果差,无法再次应用药物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需通过手术方式进行干预,以挽救受损心肌,避免心肌梗死等高危症状发生,挽救其生命。但由于冠心病住院患者的治疗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护理干预需求也随之出现偏差,传统护理干预下,患者虽然能够保障在院期间治疗的安全,避免严重的不良反应,但对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个性化治疗需求无法做到有效满足。同时,由于该症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治疗、护理干预体验要求逐步提高,对传统护理工作的认可度逐步下降。本文对所选冠心病住院患者开展康复护理路径干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收治的冠心病住院患者166例,根据患者就诊顺序的奇偶数分为研究组与对比组,两组各83例。研究组男45例、女38例,年龄53~82岁,平均年龄(67.87±14.13)岁,病程4~13年,平均病程(8.66±4.34)年,心绞痛38例、心律不齐35例、其他10例。对比组男43例、女40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8.63±14.37)岁,病程3~14年,平均病程(8.62±5.38)年,心绞痛37例、心律不齐38例、其他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无其他心脏疾病,无先天性发育不良;②无其他组织器官、血液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③能够耐受实验用药、手术操作;④对实验护理干预的耐受性强;⑤全程配合实验,认知功能正常,未见精神类疾病、意识丧失等情况。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同时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或先天性发育畸形;②存在其他重大器官并发症、凝血功能障碍等;③冠心病用药不耐受、手术禁忌证;④无法耐受实验护理干预;⑤中途离院、转院,精神类疾病或意识丧失患者。
1.2 方法
研究组加用康复护理路径,根据患者治疗进程开展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用药干预、生活指导等。对比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采取利尿、镇静用药配合,帮助患者稳定病情,确保其充分配合治疗。
心理护理。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分析其是否存在心理疾病或精神类疾病,对存在心理疾病的患者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对存在负性情绪的患者进行情绪疏导,安抚患者心理,使其能够稳定、积极地面对入院检查和治疗,避免患者出现焦虑、急躁心理。治疗期间严密监控其情绪,如患者出现情绪低落、失望情绪,应鼓励安慰患者,多向患者分享成功病例,使其积极配合用药与手术干预,减少负性情绪带来的压力。
健康宣教。入院时对患者进行病情情况讲解,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疾病的风险性,正确认知住院治疗的必要性,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冠心病相关疾病、并发症等疾病知识的普及,告知患者上述疾病的发病原因,同时指导其在日常治疗、生活中积极预防,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强其日常生活、治疗安全。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宣传手册发放、视频播放等,指导患者进行高密度的疾病知识学习,尽量帮助患者多吸收、掌握疾病知识,避免出院后不良习惯导致患者病情反复、加重,改善患者出院后的用药依从。
用药干预。入院时立即开展基础干预,包括吸氧、阿司匹林用药等,叮嘱患者积极配合用药,不可随意更改用药剂量。治疗期间叮嘱患者配合用药,叮嘱患者积极向护理人员和医生主述用药不良反应,以便医生及时更换药物,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用药不良反应进行干预。出院前指导患者进行用药,叮嘱患者不可私自停药、更换药物,必要时利用微信群等指导患者用药,告知其定期复诊。
生活指导。入院时立即开展饮食干预,由护理人员进行饮食干预,告知患者饮食禁忌,如患者存在较大的饮食困难,则根据情况进行配餐。治疗期间叮嘱患者家属不可饮食生冷、粘腻食物,避免高油、高糖、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采取健康配餐方式。出院前为患者准备禁忌食物表,改善患者日常饮食习惯。
1.3 观察指标
两组不良反应发病率=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绞痛/总数*100%。对比两组下床活动时间、西雅图心绞痛量表(采取SAQ量表评价,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评分,对比不良心血管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差异,对比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型利尿钠肽(BNP)、N末端B型利尿钠肽原(NT-proBNP)、6分钟步行距离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病率为2.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病率为8.43%,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病率比较[n(%)]
(2)研究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不良心血管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下床活动时间、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不良心血管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对比(x±s)
(3)研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距离均高于对照组,B型利尿钠肽、N末端B型利尿钠肽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B型利尿钠肽、N末端B型利尿钠肽原、6分钟步行距离对比(x±s)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主,此时患者的心血管健康受到较大影响,最终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衰症状,威胁其生命安全。冠心病患者除了由于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因素的影响外,熬夜、酗酒、压力大、超重等也是影响心血管健康造成冠心病发作的主要原因。冠心病通常以药物方式干预,在缓解患者症状的同时,对其进行血压、血脂的控制,改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但随着患者病情逐步加重,其治疗难度也随之提高,药物干预的效果逐步下降,一些患者日常生活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律不齐、心梗症状,无法正常生活、工作,需入院治疗,采取更加专业的药物或手术干预,避免由于冠心病导致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头部供血不足等。
临床为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对其开展康复护理路径干预。康复护理路径是针对患者治疗期间的不同阶段开展的护理干预措施,分为入院时、治疗时、出院前等阶段。入院时,患者具有较强的不适、不安感,其心理受到疾病与到院就诊时孤独、恐惧感的影响,出现较多的负性情绪,需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利用心理护理、情绪疏导帮助患者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增强患者的积极性,使其更加依从干预。治疗期间,患者不可避免会出现不良反应,心理护理能够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增进护患关系,减少负性情绪对其治疗依从、治疗体验的影响。在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从入院开始分阶段进行教学,围绕致病原因、治疗方案、治疗难点等进行干预,帮助患者及家属对冠心病、并发症及治疗期间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较为成熟的掌握,并尽量增加患者出院后的遵医时间,达到改善远期治疗效果的目的。用药干预是贯穿冠心病住院患者治疗全程的关键内容,高质量的用药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避免患者出现用药不依从行为,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除在院期间的用药指导外,康复护理路径的用药干预还在患者出院后延伸到院外指导中,比如,利用微信群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家庭治疗用药习惯。生活指导则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对其进行饮食干预,减少患者因饮食不当影响疾病康复进程,对疾病治疗造成影响,尤其针对饮食习惯较差、挑食的患者,应进行配餐和饮食节制,利用科学饮食促进患者的体质水平提高,改善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
本文对所选冠心病住院患者开展康复护理路径干预,观察到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病率显著下降,同时患者的心功能、运动耐力、生活质量、住院时间等指标取得较好的改善效果,值得临床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