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心理疗法合并氟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

2022-08-27陈小兰

保健文汇 2022年7期
关键词:氟西汀病理性精神病

文/陈小兰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治疗后,病情会得到明显改善,进入缓解期。但是很大一部分患者在这个阶段会出现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情况,这主要是精神分裂症症状,以及负面心理情绪所引起的,如为自己曾经在精神病发作时做出异常行为而十分懊悔,并担心受到歧视,使患者心理压力很大,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对于此类患者,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是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入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但抗抑郁药物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效果也不是太理想。基于此,我院尝试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认知心理疗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提高治疗效果,为明确此种方案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单用氟西汀治疗的对照组和采用认知心理疗法合并氟西汀联合治疗的观察组,各46例,均治疗2个月观察疗效并比较,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92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采用氟西汀治疗的对照组(n=46)与采用认知心理疗法合并氟西汀联合治疗的观察组(n=46)。两组患者均经过至少1年的规范治疗,并坚持服用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如氯氮平、利培酮等。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具备一定的自知力,进入到缓解期,BPRS评分降至35分以下。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HAMD评分均在17分以上,其中,观察组患者有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31-62岁,平均(42.19±4.07)岁,病程1年-11年,平均(5.17±1.28)年。对照组患者有男性20例、女性26例,年龄30-61岁,平均(41.78±3.92)岁,病程1年-10年,平均(5.06±1.19)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坚持服用治疗精神病药物,在此基础上,两组均给予氟西汀(礼来苏州制药,国药准字J20160029),起始量为10mg/d,结合患者的抑郁症状,每3d或增或减调整用药剂量,最多不超过40mg/d,最低不超过10mg/d。

观察组在上述用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认知心理疗法治疗,从心理学角度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对患者讲解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可能引起的症状以及危害,使患者能够认识到自己哪些消极观念、悲观情绪是病理性的、是有害的。患者处在精神分裂症的缓解期,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自知力和自控力,帮助患者认识到病理的心理情绪,自我发现、自我调节,避免负面情绪越积越大刺激患者精神病发作。医生可询问患者内心的想法,可以是关于疾病、生活的,也可要求患者在每日上午、下午分别记录自己当时的心理情绪、所思所想,记录1天或若干天后与医生分享,医生和患者共同分析,为其指出哪些心理情绪是病理的、可能诱发精神病复发的,知道患者如何调节。此外,还可以鼓励患者做一些小游戏,找一些兴趣爱好来分散注意力,并为患者打气,鼓励患者走出阴霾,列举一些成功控制病情且长期没有发作的治疗案例,增加患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率以及精神病和抑郁症的病情程度。精神病和抑郁症通过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汉密尔顿抑郁表(HAMD)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明病情越严重。治疗效果分为显效、好转、无效,显效为经治疗患者的相关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且HAMD评分较治疗前降幅超过75%。好转为经治疗患者的相关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HAMD评分和治疗前相比降幅在50%至75%之间。无效为经治疗患者的相关症状未见好转,HAMD评分降幅在25%以下。总有效率为显效和好转患者之和的本组总占比。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采用认知心理疗法联合氟西汀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观察组有1名患者失眠、1名患者嗜睡、1名患者心动过速,不良反应率为6.52%。对照组有3名患者失眠、3名患者嗜睡、2名患者锥体外系反应、2名患者心动过速,不良反应率为21.74%。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3 BPRS评分

在治疗第4周和第8周时,观察组的BP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的BPRS评分

2.4 HAMD评分

在治疗第4周和第8周时,观察组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的HAMD评分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数月到一年的规范治疗后,病情会有明显改善,自知力、自控力都逐渐恢复,进入到缓解期,但是仍然会有一些症状继续存在,抑郁就是典型症状。抑郁是一个贯穿于精神分裂症各个阶段的典型症状,无论是早期、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会存在,但在发作期的抑郁完全是病理性的、难以自知和自控的。精神分裂症后的抑郁,也就是缓解期的抑郁,那就不单是精神病症状的延续,而是患者在有自知和自控能力的情况下,由悲观、负面心理情绪所诱发的抑郁,是病理和心理多种因素的叠加。刚开始抑郁症状可能不是很明显,但是如果不及时控制,抑郁会越来越严重,并可能对患者造成刺激,导致精神分裂症复发,对患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性抑郁主要和患者的基因、中枢神经系统等有关,精神病患者的中枢神经受损以及精神病患者多见的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5-HT)先天缺陷,是造成病理性的抑郁表现。此外,治疗精神病的药物也可能诱发抑郁,因为目前常用的治疗精神病药物主要是阻断神经中枢多巴胺受体,抑制中枢神经的情感控制功能,导致患者坐立不安、焦虑、抑郁等,随着患者进入缓解期,精神病治疗药量减少,这种类型的抑郁也逐渐消退。还有就是精神病症状导致的被害妄想、幻听等,感觉自己受到嘲讽、恶意评论,或是被人蓄意谋害,使自己处在焦虑、抑郁的心理状况下。随着进入到精神分裂症治疗后的缓解期,这种原因的抑郁也会逐渐减轻。可见,抑郁是精神分裂患者的一个典型症状,进入到治疗后的缓解期,药物过量及精神病幻听、妄想所导致的抑郁会大幅改善。但是,因为先天基因的缺陷以及严重精神疾病造成中枢神经细胞的不可逆损伤,所导致的抑郁症状如果未经正规治疗是难以自行消退的,所以很多精神病患者即使其他症状基本消失,但是仍有抑郁症状,甚至可能伴随终身。临床中会对此类患者应用一些抗抑郁的药物,氟西汀就是常用的抑郁治疗药物,这是一种针对5-HT的治疗药物,能够增强中枢神经5-HT浓度,改善先天5-HT缺陷及中枢神经受损等原因造成的病理性抑郁。

但是需要注意,精神分裂症治疗后的缓解期的抑郁症不单单是病理性的,所以只从病理性的角度用药治疗,其治疗效果有限。因为进入到缓解期,患者已经恢复了自知力和自控力,有了清楚的认知能力,患者自己的负面心理情绪也可诱发抑郁。因为患有精神病,即使有效缓解出院,也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担心受到来自亲属、朋友、社会的歧视,担心自己的前途,甚至为自己曾经在发病时做出的一些非正常举动感到非常懊悔、羞愧。在这些负面心理情绪的刺激下,不仅会诱发抑郁,还可能会刺激精神分裂发作。所以对此类患者仅从病理性抑郁治疗的角度进行治疗是不够的,心理治疗也应当是一个重要的治疗切入点。因此,在氟西汀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认知心理疗法,基于患者此时已经恢复了自知力、自控力,使患者认识到哪些心理是病态的、可能诱发精神病复发的,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为明确此种方案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采用氟西汀治疗的对照组与采用认知心理疗法合并氟西汀联合治疗的观察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9%,P<0.05,这也与同类研究的结果相符。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主要是因为加入了心理治疗的方式,提高了抑郁的治疗效果,减少了氟西汀的用量,减少了氟西汀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在治疗第4周和第8周时,观察组的BPRS评分和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认知心理疗法联合氟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能够起到明显的治疗效果,还能减少氟西汀的用量,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率,改善精神病及抑郁症状,值得在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

猜你喜欢

氟西汀病理性精神病
完形填空专练(五)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精神病
都有精神病
氟西汀通过增加阿尔茨海默病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乙酰胆碱的含量改善其空间学习能力
牛贝诺孢子虫病的发生、病理性诊断及防治
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