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孢呋辛关键中间体DCCF的制备工艺研究

2022-08-26王雄强

当代化工研究 2022年15期
关键词:呋喃三氯碳酸

*王雄强

(广东立国制药有限公司 广东 517000)

头孢呋辛(英文通用名为Cefuroxime),由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GSK)研制并生产上市,是第二代广谱的半合成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疗效好、副作用低、疗效确切及对β-内酰胺酶稳定等优点[1]。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泌尿生殖系统、骨骼、呼吸道、关节、软组织以及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感染或者术后感染的治疗,是临床医学中主要的抗感染药物之一[2-3]。其前体药物头孢呋辛钠和头孢呋辛酯均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内市场用量大。

DCCF是合成头孢呋辛的关键中间体,中文名为3-去氨甲酰基头孢呋辛酸,英文名3-Decarbamoyl cefuroxime acid,外观为白色粉末状晶体,不易溶于水,溶于甲醇[4],分子式:C15H15N3O7S,结构式见图1:

图1 DCCF结构式Fig.1 DCCF structure

DCCF通常是以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为起始物料,加碱水解后得到去乙酰基-7-氨基头孢烷酸(D-7ACA),然后在其7-位氨基上引入2-呋喃基(顺-甲氧基亚氨基)乙酰氨基,经过结晶、过滤、干燥,最终得到头孢呋辛的重要中间体去氨甲酰基头孢咲辛酸,其进一步与氯磺酰异氰酸酯反应,经过复合、水解、结晶得到头孢呋辛酸,再进一步成盐或酯化得到头孢呋辛钠和头孢呋辛酯[5]。从文献来看,目前合成去氨甲酰基头孢呋辛酸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

(1)酰氯法:利用呋喃铵盐(SMIA)和五氯化磷反应先制成甲氧亚胺呋喃乙酰氯,然后与水解后的7-ACA进行缩合反应,结晶后得到DCCF,酰氯法是目前工业化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但由于过程中使用到的五氯化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产生的废水中磷酸盐浓度高,因此在工业化中操作危险性较高且环保处理难度大、成本高。(2)醋酐法:把侧链制备成混合酸酐的形式,水解后的7-ACA再与7-位氨基进行酸胺化反应,其原理和酰氯法相类似,但该方法操作过程比酰氯法麻烦,总收率不高,多用于实验室研究。(3)活性酯法:活性酷法操作步骤更多,反应过程更复杂,目前仅在实验室研究应用,工业生产中很少采用[6-10]。

本文在酰氯法的基础上,本着产品质量好、原料廉价易得、三废少、工艺步骤操作简单且危险性小的出发点,对DCCF的合成工艺进一步做了优化和改进。经研究发现,采用二(三氯甲基)碳酸酯作为酰化剂制备侧链,比现有使用的五氯化磷更廉价易得、且不产生磷酸盐废水,大大降低了环保压力。同时,优化了结晶方式,采用乙醇结晶,提高了产品收率和纯度,操作也更安全。

1.实验部分

(1)试剂及仪器

试剂:7-ACA(工业级,山东立海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呋喃铵盐(工业级,江苏清泉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二(三氯甲基)碳酸酯(工业级,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氯甲烷、乙醇、盐酸(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仪器:ME204T型电子秤(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RW20型电动搅拌机(德国IKA公司)、FE20K Plus型酸度计(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LT-V20R5型恒温槽(苏州力意达仪器科技有限公司)、V20S型自动水分测定仪(瑞士万通公司)、LC-201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GZX-9246MBE干燥箱(浙江赛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2)实验方法

①甲氧亚胺呋喃乙酰氯(Ⅲ)的合成

在250ml反应瓶中,加入80ml二氯甲烷和8.3g二(三氯甲基)碳酸酯(Ⅱ),搅拌溶解后控制温度为-20~0℃,加入0.3g咪唑,过程升温明显,控制温度不超过-5℃分次加入,大约在5min内加毕。然后加入呋喃铵盐(Ⅰ)13g,控制温度为-10~0℃反应1.5h,采用HPLC监测,呋喃铵盐残留小于0.5%反应结束。加入50ml冰水洗涤两次,分液,水相弃去,有机相保留,即为甲氧亚胺呋喃乙酰氯溶液,纯度99.20%。1HNMR(400Mz,DMSO):10.86(d,1H),6.82(s,1H),6.79(m,1H),4.89(s,3H),合成路线见图2。

图2 甲氧亚胺呋喃乙酰氯的合成路线Fig.2 Synthetic route of methoxyimine furan acetyl chloride

②3-去氨甲酰基头孢呋辛酸(Ⅵ)的合成

在500ml反应瓶中,加入100ml纯化水和10g 7-ACA(Ⅳ),降温到2~5℃,滴加10%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解,注意控制pH=9~10,约9min溶解后,得到D-7ACA溶液(Ⅴ),保持2~5℃备用。

将制备好的甲氧亚胺呋喃乙酰氯(Ⅲ)溶液分次加入到该D-7-ACA溶液中,滴加1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控制pH值在7~8,反应1~2h,HPLC监测D-7-ACA残留低于0.5%即可。静置,分液。有机相用15ml水萃取,萃取水相并入到前面的水相,有机相回收。水相即为DCCF溶液,水相溶液加入18ml的乙醇,然后滴加质量分数为5%盐酸溶液进行结晶,并调节溶液pH值至1.5,然后搅拌养晶1h,降温到5℃以下,过滤,干燥,得到产品3-去氨甲酰基头孢呋辛酸(Ⅵ)12.95g,重量收率129.50%,摩尔收率92.12%,水分1.3%,纯度98.90%。1HNMR(400Mz,DMSO):9.89(d,1H),7.84(bs,1H),6.64-6.69(m,2H),5.95(s,1H),5.19(m,1H),5.05(s,2H),3.89(s,3H),3.80(m,2H),合成路线见图3。

图3 3-去氨甲酰基头孢呋辛酸的合成路线Fig.3 The synthetic route of 3-decarbamoyl cefuroxime

2.结果与讨论

本文主要考察了以7-ACA为起始原料制备DCCF的过程中,优选参数摩尔比、酰化反应时间、结晶溶剂、结晶参数对整个反应的优化,结果表明,考察的参数因素均为制备过程中关键影响因素,对产品的收率、质量有较大影响。

(1)二(三氯甲基)碳酸酯用量对收率的影响

固定呋喃铵盐的用量,考察二(三氯甲基)碳酸酯用量对目标产物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二(三氯甲基)碳酸酯用量对反应收率的影响Tab.1 Effect of the amount of bis(trichloromethyl)carbonate on the reaction yield

由表1可知,呋喃铵盐与二(三氯甲基)碳酸酯配比为1:0.4时,最为适宜,当二(三氯甲基)碳酸酯用量少时反应不完全,收率低;随着二(三氯甲基)碳酸酯用量的增多,收率变化很小,但由于二(三氯甲基)碳酸酯用量的增加,会造成工业化成本上升、三废增多等问题,故二(三氯甲基)碳酸酯优选为呋喃铵盐的0.4倍。

(2)酰化反应时间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固定其他工艺参数,考察酰化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2:

表2 酰化反应时间对反应收率的影响Tab.2 Effect of acylation reaction time on the reaction yield

由表2可知,反应时间在90min内,收率随着酰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若继续延长反应时间,收率开始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时间的延长引起副产物增多,杂质增多,导致产品收率降低,故选择最佳反应时间为90min。

(3)结晶溶剂对收率和质量的影响

加入不同的结晶溶剂,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结晶溶剂对收率和质量的影响Tab.3 Effects of Different Crystallization Solvents on Yield and Quality

由表3可知,跟常用的结晶溶剂相比,采用甲醇、乙醇结晶的收率和纯度更高,在主要与DCCF的溶解度有关,DCCF是弱极性分子,它不溶于强极性或极性分子,微溶于水溶剂中,易溶于弱极性溶剂中,甲醇、乙醇使结晶溶液的电离常数发生变化,影响溶液的电离平衡,从而使结晶过程的终点发生偏移,更有利于产品收率和纯度的提高。使用甲醇、乙醇的收率和质量相当,但由于乙醇毒性更低、更环保,故最终优选乙醇为结晶溶剂。

(4)结晶参数对收率和质量的影响

对结晶过程关键参数进行优化筛选,结果见表4:

表4 结晶参数对收率和质量的影响Tab.4 Effect of crystallization parameters on yield and quality

由表4可知,在相同温度下,随着pH值的升高,收率和纯度下降,这主要是由于盐酸用量不足,结晶不完全,在相同pH值下,温度越低收率越高,这主要是随着温度降低,DCCF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下降。经过交叉实验和对比分析,最终结晶参数优选为结晶温度5℃,结晶终点pH值1.5。

3.结论

综上,以二(三氯甲基)碳酸酯作为酰化剂制得侧链,采用乙醇进行结晶,对合成过程中的摩尔比、反应时间、结晶溶剂、结晶参数进行优化后,产品收率92.12%,纯度98.90%,优于现有技术产品。该工艺大大降低了三废的产生,尤其是废水中磷酸盐的浓度,具有操作简单、产品收率高、成本低、产品质量好等优点,同时也改善了生产环境、减少污染,极具工业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呋喃三氯碳酸
废弃混凝土碳酸化再生利用技术进展
涨疯了!碘涨50%,三氯涨超30%,溶剂涨超250%……消毒剂要涨价了
2-戊基呋喃:斑翅果蝇的新颖驱避剂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三氯蔗糖中1,1,2-三氯乙烷含量的研究
冒泡的可乐
金禾实业:具备成本及产业链优势
研究呋喃生成机制助力热加工食品安全检测
凡是杀菌的护理用品要小心了
加速溶剂萃取—硅胶柱净化—碱性氧化铝柱分离—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土壤中的二噁英类化合物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