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某三甲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认知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2-08-26张煜政刘志坚韩光曙

现代医院 2022年5期
关键词:维度职工医疗

张煜政 刘志坚 韩光曙

1 南京医科大学 江苏南京 211166;2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江苏南京 210008

患者安全是指在医护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以预防患者可能遭受的伤害[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医疗需求的不断提升,医疗质量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医疗机构和管理者的重视,而患者安全作为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基础,决定了医疗质量的下限,而能否做好患者安全,不仅关系到医院的声誉,更体现了一家医院的管理水平。因此,患者安全问题已成为困扰许多医院管理者的痛点和难点。美国Singer等[2]学者认为,患者安全文化是将文化的全部内涵推进到安全的组织行为,并将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伤害降到最低。欧洲健康质量协会认为患者安全文化应基于职工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尽可能将患者伤害降到最低[3]。

本研究拟采用范欣所研制的患者安全文化测评量表(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表,hospital survey of patient safety culture,HSOPSC)对江苏省某三甲综合医院进行调研,以确定其患者安全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进一步加强该院患者安全文化建设。该研究首次将该量表应用于三甲公立医院并对其患者安全文化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苏省某三甲公立医院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运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问卷调查法,共收回779份有效问卷。问卷内容为范欣借鉴JCI国际评审标准编制的HSOPSC问卷进行本土化加工、筛选、整合后,形成的中文版测评量表,问卷信效度较高。

1.2 研究方法

1.2.1 统计分析方法 用SPSSAU 22.0对数据做统计分析,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以率和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各维度的整体认知情况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特征不同的研究对象的患者安全文化认知情况进行方差分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各维度的关系展开分析,对影响因素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2 质量控制 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网上匿名且自愿填写,填写完整后网上提交。全部问卷收回后,合格者纳入并编号处理。对于网络问卷的设置包括:①每个IP或手机只能填写、提交一次,避免重复或代替填写;②所有条目均设为单选题,多选或漏选无效;③所有条目必须全部填写完整后才能够成功提交,避免漏答。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本次共调研了779名职工,以女性偏多;学历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最多;参加工作年限以10年以上为主,其次为6~10年;职称方面,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最多。详见表1。

表1 一般人口学特征

2.2 患者安全文化影响因素分析

2.2.1 各维度得分及积极反应率情况

该院779名研究对象对患者安全文化认知的总体水平较好,总体得分为(4.13±0.91)分。在各维度中,“新事物在医疗过程中的管理和使用”得分最高,“管理者对患者安全的支持”得分次高,“对错误的反馈和沟通”第3高。“管理者对患者安全的态度”得分最低;“开放性沟通”“对错误的非惩罚性反应”3个维度得分和积极反应率均较低。

对比许多同类研究,这3个维度均为待改进领域,属于共性问题。陈贵儒等[4]的研究认为所调查医院的待改进维度为“差错的非惩罚性反应”“员工配置”“事件的报告频率”3个维度。李颖等[5]的研究显示,在中国医院患者安全文化中,“沟通的开放性”“对于过失的非惩罚性反应”“员工情况”“事件报告上报频率”4个维度的积极反应率较低。朱佳佳[6]研究发现,“人员配置”“事件报告频率”和“对差错的非惩罚性反应”等维度的积极反应率均小于50%,是其职工的待改进领域。其余维度得分均位于中等偏上水平。平均积极反应率为75.94%,低于陕西省[7],但高于北京市[8]。详见表2。

表2 各维度得分及积极反应率情况

2.2.2 医院工作人员工作岗位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显示工作岗位对于“学习培训与持续改进”、“对错误的反馈和沟通”、“事件的报告率”等10个维度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护士在3个工作岗位中得分较高,这与护士是直接为患者提供服务的临床一线职工有关,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较长,对患者的熟悉程度也对患者安全认知有一定影响[9]。而这更与护士在日常的培训学习、质量管理、反馈体制密不可分,护士相比于医生、药师和技师,对患者安全理解地更透彻,贯彻落实地也更彻底。李远珍等[10]研究指出在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中进行患者安全文化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新入职护士患者安全文化感知水平,形成安全意识,进而保障患者安全。这说明在新职工入职前进行安全文化宣教,将对其患者安全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详见表3。

2.2.3 医院工作人员不同学历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显示学历对于“对错误的反馈和沟通”“事件的报告率”“对患者安全的总体认知”“人员配置”“对错误的非惩罚性反应”“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医护服务”“新事物在医疗过程中的管理和使用”等7个维度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总体来看,学历对患者安全有重要影响,大专(4.06±0.77)及以上研究对象对患者安全认知较好,大专及本科学历(4.12±0.72)得分总体较高,可能与大专、本科学历多为护理人员有关,这也符合上述工作岗位分析结果。详见表4。

2.2.4 医院工作人员不同职称影响因素分析

职称是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直观体现,将研究对象的职称与各维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职称和初级职称除对“患者安全的总体认知”“科室间协作”维度外,得分均高于其他职称的研究对象,这说明该院较为重视对年轻职工的患者安全教育,但年轻职工对患者安全的认知可能因为工作年限较短、临床经验缺乏仍存在不足之处。详见表5。

表3 不同工作岗位患者安全文化认知水平差异性比较 分)

表4 不同学历患者安全文化认知水平差异性比较 分)

2.2.5 医院工作人员不同工作年限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显示,总体上工作时间越长,各维度患者安全文化的得分就越低,但“事件的报告率”“对患者安全的总体认知”“科室间协作”等3个维度中,工作年限>10年的得分却与其它工作年限得分相差不大,甚至更高。这说明工作年限越长对医院的工作规章、制度、流程更熟悉,人脉更稳固,对不良事件上报和患者安全的认知也更清晰。工作年限<1年的研究对象在各维度得分中除事件的报告率、对患者安全的总体认知两个维度外,得分均位居前列,说明该院重视年轻职工的患者安全相关培训,但由于工作时间较短,缺乏对患者安全的深刻认知。详见表6。

3 策略

总体上看,研究对象对该院患者安全的认知、态度、行为等表现较为积极,并对医院患者安全文化的大部分内容表示肯定,认为医院患者安全水平正在逐渐提升,同时愿意为患者安全文化的建设、发展进行培训学习,努力营造出安全的医疗工作环境。科室有顺畅的沟通、交流氛围,有完整的、合理的患者安全习惯。该医院职工个人非常重视患者安全,这对建设患者安全文化极为重要。个人是否愿意学习和实践患者安全直接关系到科室和医院患者安全的构建和发展。医院较为支持患者安全文化发展,管理层安全意识较强,鼓励对不良事件上报和对差错进行沟通和反馈,同时重视对职工的学习和培训。结合以上研究情况,提出如下对策。

3.1 合理配置人员

根据《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我国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分别为4 085 689人和3 401 672人,注册护士人数4 708 717人,药师(士)达496 793,检验师(士)达379 962人,相比2019年均有所增长[11],但人员配置问题仍普遍存在于各医院中。医院管理层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做好人力资源调配工作,构建年龄、能力合理的人员梯队,减少人力资源浪费,资源应向工作压力和强度大的临床科室倾斜。做好医生、护士转科、轮转工作,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3.2 建立畅通、高效的上下级沟通机制

领导层是医院的大脑,所做决策将直接影响全院的工作方向,而普通职工则是维持医院正常、有序发展的主力和骨干,也直面临床一线工作中的问题和压力。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上下级沟通机制,有助于领导层了解一线职工的诉求,也能够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政策,把准工作方向。领导层也应该对职工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及时给予反馈,明确工作方式和下一步工作方向。

表5 不同职称患者安全文化认知水平差异性比较 分)

表6 医院患者安全文化水平在不同工作年限的差异性比较 分)

3.3 注重患者安全培训质量

总体上看,各维度患者安全文化得分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但在“事件的报告率”“对患者安全的总体认知”“科室间协作”3个维度中,工作年限>10年的得分与其它工作年限得分相差不大,甚至更高。如上文所述,在院时间长的职工在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方面较丰富,对患者安全的理解也较为深刻,而年轻职工由于资历尚浅、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存在不敢上报不良事件及患者安全认知不足等现象。因此,既要加强年轻医务人员的培训,让年轻职工全面了解医院患者安全相关流程,敢于主动上报不良事件,还要注重建设完备的患者安全制度、提升年长职工的警惕性,防止单纯依靠经验而导致不良事件发生。

3.4 鼓励患者参与,提高患者在患者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有研究表明,医护人员鼓励患者对医疗缺陷进行监督有助于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12-13],患者是医疗缺陷的直接接触者,也是医疗缺陷发生时最直接的受害者。建议医院鼓励患者参与,让患者充分参与到治疗计划、预后方案制订等流程中去。同时还能让患者对医疗缺陷的发生起到随时监督、及时告知、准确解决的作用,使医护人员实时、精准地了解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部位,识别潜在和现存的风险,把握发生原因,制定应对方案,避免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3.5 加强对不良事件的监管、跟踪和反馈,完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不良事件的上报对改善医疗环境、提升医疗质量非常有利,该医院职工也愿意主动上报不良事件,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对不良事件发生之后医院可能采取的措施心有余悸,这非常不利于医院患者安全文化的建设。徐小平等[14]指出3种因素会影响职工的上报意愿,即医院是否具备透明、保密的上报环境;相关职能部门是否对不良事件的概念和上报流程有着清晰的认知和规定;管理层是否对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及时反馈。由此可见,上报人员关注的重点多在于自身的利益和上报后有无价值,即使职工非常愿意主动上报不良事件,但如果以上3个因素不能满足,不良事件上报工作的开展仍然困难。医院需针对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对上报流程和相关规定进行调整和修改,建立健全不良事件体系,注重职能部门反馈,以转变职工工作理念,提升不良事件上报意愿,倒逼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的提高。

3.6 加快非惩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患者安全文化的重要作用

医院文化建设是推进患者安全文化的重要途径。刘志坚等认为我国在重视医疗设备升级、人才配备优化、医疗环境改善的过程中,也必须同步推进医院文化建设[15]。非惩罚文化是医院建立患者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并非意味着完全的不惩罚,而是要求摒弃过去“犯错误都要惩罚”的观念,以问题为导向,探究引发错误的流程性、系统性问题。如上文所述,在各维度及各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对错误的非惩罚性反应得分均较低,这充分说明该院在非惩罚文化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柯晓华[16]认为,奖惩结合,发挥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将会引导职工形成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的局面。这就要求医院领导层严格制定并落实奖惩制度,奖励为主、惩罚为辅,以达到构建非惩罚性文化的目的,强调“对事不对人”,改革现有错误处理机制,以免报告系统变成惩罚系统[17]。建立非惩罚文化的作用在于,要让职工充分了解非惩罚文化,使职工产生主动上报不良事件或差错的期望,期望值越高,主动上报的动力就越强。而将惩罚作为辅助手段,能让职工对不良事件时刻关注、及时上报,防止因害怕惩罚而发生瞒报漏报情况,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

4 结论

江苏省某三甲医院的患者安全文化平均得分较高,管理者应在继续注重创新研究、支持患者安全文化发展、强调错误的反馈与沟通等优势层面的基础上,综合本院患者安全文化的影响因素,梳理不良事件上报流程、健全不良事件上报及处理制度,构建年龄、能力分配合理的人员梯队,建设非惩罚文化环境,营造积极的患者安全文化氛围,保证患者安全。

猜你喜欢

维度职工医疗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建设职工书屋 打造书香企业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一心守护青年职工安全的“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