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随班就读班级管理策略研究述评

2022-08-25战秀婧吴春艳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随班障碍班级

战秀婧 吴春艳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6)

一、引言

《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2020)中明确提出,要更加重视关爱残疾学生,坚持科学评估、应随尽随,坚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坚持普特融合、提升质量,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入社会生活[1]。小学是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重要阶段。但由于班级学生间个体差异的增大,相比于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更加明显。近40年来,围绕如何提升随班就读班级管理质量,一些小学教师开展了深入的实践和广泛的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通过梳理小学教师关于随班就读班级管理的相关研究,尤其是一些来自教育实践中的鲜活案例,总结了小学随班就读班级管理中所遇到的典型问题及有效策略,以期切实提高小学随班就读班级管理的质量。

二、研究方法与文献来源

(一)文献检索方法。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平台以“随班就读”“班主任”“班级管理”“融合教育”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文献的纳入标准为:(1)文献中涉及随班就读班级管理案例;(2)主要研究者为一线教师;(3)研究的对象为小学的随班就读学生。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最终纳入41篇文献。其中,由教师围绕随班就读个案进行的研究35篇,教师结合班级管理中的典型问题进行的经验分享和探讨6篇。以学生的障碍类型、典型问题和随班就读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三方面入手进行文献整理与分析,得到结果如表1中所示。

表1 随班就读学生的障碍类型、典型问题及有效管理策略

(二)文献来源。上述42篇文献主要来源于《班主任之友(小学版)》《班主任》《新课程》《新课程研究》等17个期刊,具体的来源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班主任之友(小学版)》在2021年8月刊发了一个随班就读专题探讨,本文共有14篇文章来自于此专题。《班主任》期刊则在2017—2021连续五年都发表过小学的随班就读的相关文章。

图1 文献来源期刊

(三)发文时间。如图2,文章集中在2016年之后,散落于各个期刊之中,但在2021年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出现了随班就读专题探讨,说明随班就读班级管理的工作受到更多重视。

图2 发文时间和数量

三、随班就读个案的障碍类型

46名随班就读小学生个案中除了6名个案未明确说明障碍类型外,其他40名个案涵盖了11种特殊儿童类型。包括智力障碍11名,孤独症10名,肢体残疾5名,听力障碍4名,多重障碍3名,多动症2名,视力障碍、妥瑞氏症、精神障碍、书写障碍、白化病各1名(如图3)。

图3 随班就读个案的障碍类型

四、随班就读学生的典型问题

研究者们关于随班就读小学生的典型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同伴交往、异常行为和学业问题这三方面。

(一)同伴交往问题。有25篇文献对随班就读小学生的同伴交往问题进行了研究,涉及29名个案。经文献梳理和分析,随班就读学生的同伴交往问题主表现在:

1.被同伴疏离。导致同伴疏离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行为举止异常。由身体发育带来的异常举止容易遭受同伴的排斥,例如,斜着眼睛看人、自言自语等。二是外貌着装不整洁。智力障碍学生不懂个人卫生,导致没有人愿意与其做同桌[2]p74。三是交流口齿不清。脑瘫学生因说话口齿不清,同学很难与其深入交流,易受到排斥和冷落[3]32。

2.不愿主动交往。各种障碍类型的随班就读学生,都可能会出现不愿意主动交往的行为。智力障碍学生因为适应能力差,在新环境中容易焦虑,对陌生人充满抗拒。孤独症学生思维方式特殊,自闭倾向严重,很少能主动发起互动,也从不与人交流。

3.不懂交往技巧。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尤其是容易以错误或不当的方式交流。孙亦华提到孤独症学生会以伤害同伴的方式引起他人注意,甚至会用以笔扎人的方式代替打招呼[4]37。

(二)异常行为问题。在46名个案中,被提到有异常行为问题的个案23名。已有研究重点探讨的随班就读小学生的异常行为问题主要有扰乱课堂、反社会行为和自伤行为三类。

1.扰乱课堂。扰乱课堂主要表现在:一是注意不集中。胡继南提到智力障碍学生会在课堂上出现抖脚、晃手等小动作多的情况[5]121。二是发出异响。孤独症儿童在课堂上无理由的喊叫,妥瑞氏症学生喉咙不自觉地发出的怪声,智力障碍学生的自言自语等。三是随意离座。多动症学生容易在上课时离开自己的座位,有的甚至会在课堂上站起来跳舞[6]p17。

2.反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主要有发脾气、不诚实、破坏性和不服从等方面的表现。一位随班就读学生因为无聊,会从二楼把粉笔擦、书本等扔下去[7]16。孤独症学生不会正确地识别情绪,在改变其刻板行为后很容易爆发情绪问题。例如,一个孤独症学生因为调课而向教师吐唾沫甚至攻击教师[8]。

3.自伤行为。自伤行为多发生在孤独症学生中。例如,当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就会拼命用拳头打自己的脑袋[9]26。李伟明提到与学生沟通前,学生会因为抗拒而现出“自残”的行为[10]。舒晨曦认为,孤独症学生的自伤行为可能是因为不懂得正确表达情绪或身体不舒服的一种体现[11]56。

(三)学业问题。学业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学习成绩较差,分数一般都在及格线以下[12]。46名个案中,有学业问题的个案共21名。随班就读小学生产生学业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学习能力弱。由于特殊学生身心发展的限制,会导致其学习的能力较弱。例如,由于存在智力障碍,学生不能准确地听从指令,做什么都会慢一些[13]。

2.学习积极性不高。多位研究者提到随班就读学生上课从不发言,多数时间都是默默地坐在座位上,显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赵春梅提到听力障碍学生不仅不听讲,还会在课上玩自己的玩具[14]。

3.注意力涣散。多位学者都认为,注意力不集中、自我克制能力差也会导致学业困难。例如,于平提到智力障碍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极度不集中,总是东张西望,需要不断提醒才能关注教师[15]。

五、随班就读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

研究者们围绕随班就读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展开了探讨,比较集中的观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30篇);巧妙选择助学伙伴(23篇);有效开展家校合作(26篇);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参与机会(17篇)。

(一)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学者们普遍认为,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是随班就读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拥有良好的班级氛围,可以给随班就读学生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已有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1.良好的融合班级氛围是什么。胡继南指出,良好的氛围是在班级,乃至整个学校营造一片关爱他人,尤其是关爱特殊学生的氛围[5]123。良好的融合氛围需要身融心也融,普通学生与随班就读同学和谐相处。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同学们会善意地接纳“不一样”的同学。徐君彩等认为,建立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平等、尊重、友爱的融合环境是班级管理中值得研究的问题[16]55。

2.营造良好融合班级氛围的目的是什么。一是让随班就读学生更好地融入班级。朱春玲提到,应给随班就读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有意识地让其他同学知道大家都是一样的[6]19。二是减少随班就读学生问题行为。吴亚红指出,随班就读儿童在课堂上得到大家的尊重后,课堂干扰行为明显减少[17]。三是教育所有学生接受差异,关爱他人。陈丽婵提出,关爱和帮助特殊差异的同龄人,既培养了团体互助的合作精神,也让善良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心中[18]35。

3.如何营造良好的融合班级氛围。一是班主任给予学生充分关注。教师的教育态度对特殊学生的心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努力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19]14。二是给班级同学普及相关知识。可通过绘本故事等,让学生了解到个体间的差异并学习怎样和不同的人相处[20]。三是开展思政教育。在教学中开展随堂思政教育,可以营造良好班级氛围。四是开展班团队会。班团队会主要是指在班级中进行的集体活动。葛圣娣提到,班级中每月召开一次以“融合教育”为主题的班队会,可以营造良好的融合班级氛围[2]74。

(二)巧妙选择助学伙伴。随班就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比普通学生更容易遇到困难。助学伙伴可以为其提供不同的帮助。研究者主要围绕助学伙伴的选配展开研究:

1.谁需要助学伙伴。一是存在学业问题的学生。随班就读学生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开小差,此时作为助学伙伴的同桌就可以提醒她认真听讲。二是生活上存在困难的学生。陈佳佳提到,专门针对特殊学生的“小值日生”可负责帮忙打饭,放学带其出校门等[7]17。三是存在同伴交往问题的学生。多位学者认为,助学伙伴能促进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的交往。

2.助学伙伴的挑选条件是什么。助学伙伴的挑选条件主要由基本条件和针对性条件构成。研究者们提到的基本条件一般都是热心、善良、有耐心等。针对性条件则是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问题所具备的条件:一是品学兼优。品学兼优的助学伙伴可以在学习上给予帮助。二是活泼开朗。活泼开朗的同学可以引导随班就读学生与其互动,增进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三是身体强壮。王青生提出,身体强壮的男生能够更好地陪伴随班就读学生完成上下楼梯、出入厕所、往返学校等日常活动[21]。

3.助学伙伴的形式是什么样的。一是师徒结对。陈丽婵提出,加分可以调动普通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其与随班就读学生形成师徒互助的学习关系[18]35。二是“影子教师”。舒晨曦提到,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成为随班就读学生的影子教师,为其提供生活上的帮助[11]55。三是互助联盟。孙亦华提出,可以组建同伴互助联盟,并对同伴进行微培训活动,使其在日常陪伴中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行为进行正向强化[4]38。四是天使同桌。姚贺国认为,号召学生轮流做天使同桌,以打破无人愿意与特殊学生同桌的局面,也可以为其提供更好的帮助[22]。

(三)有效开展家校合作。多位研究者都认为,有效开展家校合作有助于提升随班就读班级管理的有效性,研究者们围绕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主要展开了以下方面的探讨:

1.家校合作的难点是什么。一是家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问题。部分家长拒绝去做医学诊断,不愿意如实坦白孩子情况。二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部分家长对随班就读学生学业的期望值过高,尤其是隔代长辈,总是不切实际地把培养孩子家长的经验复制到孩子身上[3]32。三是家长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忽视。有的家长不仅拒接电话,甚至面对面沟通时也态度消极[9]p24。

2.家校合作的内容有哪些。一是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家长参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技能,促进他的发展,也利于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二是共同改善学生的学业问题。部分随班就读学生学习速度较慢,认知理解能力较弱,家长配合教师在家中对孩子进行听指令、规则意识、语言理解等训练,可提高其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3]。三是共同参与班级管理。让陪读家长在班级群里帮助普通家长传达学生在班级中的情况,可增进普通家长对特殊学生进入普通班级的认可[6]19,不仅有利于与家长的沟通,也有利于促进融合环境的创设。

3.家校合作的方式有那些。一是进行家访。教师可上门家访,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法[24]。二是举办家委会活动。在班级中开设家长课堂活动,可促进普通学生及家长对随班就读学生家庭的了解。三是构建常态化家校多方沟通平台。通过定期举办活动以及合理运用网络通信工具,构建特殊儿童家庭、正常儿童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多方沟通平台,可促进多方和谐相处,形成教育合力[25]。

(四)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参与机会。为随班就读的学生提供参与到群体中的机会,对其更好地融入班级起到了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包括物理位置的创设和参与班级管理机会的提供。

1.为随班就读学生创造有效参与的物理位置。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不同需求而对学生的座位进行相应地调整。提供给他们更好参与集体中的物理位置。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座位设置要求各异。例如,肢体障碍学生的教室位置应该安排在楼层较低的地方。听力障碍的学生安排在前排最靠近教师的座位。视力障碍学生的座位应设置为光线好、离黑板最近的地方。脑瘫学生行动不便,最好将座位安排在靠门的位置,方便进出教室,也降低其被其他学生碰倒的风险。徐君彩等提出,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的座位一定要在教师的有效视线内,以保障教师对之进行恰当的关注[16]48。

2.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随班就读学生也想和其他同学一样成为班级“小主人”,班主任可以为其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如陈丽婵提到,随班就读学生在担任“图书保管员”后,不仅没有了撕书行为,而且会认真地保护图书[18]35。蒋明珠提出,委派随班就读学生力所能及的任务,可以在增强其自信心的同时在班级中树立良好的形象[19]79。季瑜认为,应让随班就读学生在班级中体验参与感,感受公平,甚至能在班级的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体验班级荣誉感[26]。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文献的来源层次不高,分布零散。高级别的教育类学术期刊中,鲜有关于随班就读班级管理的研究成果发表。本研究搜集到的文献,仅有《全球教育展望》是CSSCI来源刊,其余均来源于一般期刊。已有文献分布零散,仅有《班主任之友》(小学版》于2021年刊发了一期关于随班就读班级管理的专题研究。

2.研究个案类型多样。在已有研究中,涉及的随班就读小学生障碍类型基本涵盖了每种类型的特殊学生。相对而言,探讨孤独症和智力障碍两类学生的研究数量较多,这与障碍的出现率有关,也说明了这两类随班就读学生的班级管理是小学教师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3.典型问题主要是同伴交往、异常行为和学业问题。同伴交往问题是最常被提到的,会使随班就读学生性格变得孤僻冷漠,尤其是在孤独症学生中都较容易发生。学业问题不仅使随班就读同学受到同伴孤立,也会给他们带来学业上的习得性无助。异常行为问题主要包括:扰乱课堂、反社会行为和自伤行为。这些异常行为会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一定的伤害。

4.有效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促进随班就读学生融入班级。有效班级管理策略主要包括:营造良好融合氛围;巧妙选择助学伙伴;有效开展家校合作;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参与机会。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可以改善随班就读学生的问题行为,利于随班就读学生的融入,也有利于普通学生的成长。

5.研究内容实践性强,研究成果学术性有待提升。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一线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意识增强,他们将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转化为研究成果,重视实践分析。但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为主,探讨的都是班级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未将研究成果提炼为一般性的原理和方法,缺少完整系统的论述。研究成果理论探究不足,观点的客观性、学术规范性和用语的严谨性有待提升。

(二)展望。

1.增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班级管理工作的支持。随班就读班级管理工作牵涉面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人力,绝不可能是某一个教师就能独立完成的。如果没有他人的支持,在管理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使得随班就读教师压力较大。因此,既要给随班就读教师赋能,更要从人力资源、物质奖励和家校合作等各方面为教师提供支持。第一,应加强资源教师对随班就读班级管理教师的指导。引导其以科学的方法管理与教育学生。第二,学校应认可教师的随班就读班级管理工作,并给予一定的支持与鼓励。第三,应与学生家长搭建起合作沟通平台,邀请家长介入,形成家校合力,与家长协作共同进行班级管理。

2.应重视对小学教师随班就读班级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训。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安置形式。如前所述,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能改善随班就读学生问题行为。这就更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随班就读班级管理能力,掌握随班就读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知识与技能。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小学教师应注重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将随班就读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反思总结,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引,持续探讨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性化管理策略,以更好地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小学教师随班就读班级管理和科研能力的培训,促进我国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提升。

3.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班级管理的分类研究。从随班就读班级管理的研究对象可以看出,随班就读学生的障碍类型较为多样。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出的问题也并不相同。为增强研究的具体性和针对性,更好地了解各类随班就读学生的问题表现和有效的应对策略,后续可以对不同障碍类型的随班就读学生班级管理进行分类研究。分类研究也有利于研究的深入性。高质量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一般性经验的总结层面。需要科学运用观察、实验、测量等适宜的研究方法,遵循不同研究范式的特点,秉持循证实践的理念,深入探究,切实提高随班就读质量。

4.可以与“校外科研人员”一起进行“合作性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主要是指研究者为了改进自己的实践而在自己的研究中亲自展开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是由小学教师单独进行的研究为主,为了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往往需要“校外研究者”的帮助。他们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为普通学校一线教师的研究提供帮助。但也要注意从校外科研人员那里汲取“专业智慧”的同时,要守护好自己的“专业自主”[27]。下一步的研究应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高校研究者的科学理论知识,将二者的知识经验相结合,提升随班就读班级管理研究的科学性。

猜你喜欢

随班障碍班级
班级“四小怪”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班级英雄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跟踪导练(四)2
跨越障碍
保障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