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变革的趋势及启示*——基于2020~2022年《地平线报告》的比较研究
2022-08-25朱雨萌翟雪松
李 艳 朱雨萌 翟雪松
疫情影响下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变革的趋势及启示*——基于2020~2022年《地平线报告》的比较研究
李 艳 朱雨萌 翟雪松[通讯作者]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组织发布的《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是预测全球技术赋能高等教育趋势的重要报告。自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球高校的变革趋势产生了重要影响,该报告开始聚焦于四方面内容,即影响高等教育教学的五大领域趋势、影响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与实践、高等教育教学的未来情景预测、专家对报告主要发现的反思。文章通过比较2020~2022年《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中的这四方面内容,尝试剖析疫情对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变革趋势产生的影响,并基于比较分析的结果给出启示,以期为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更好地开展数字化改革提供借鉴。
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教学;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教育
自2019年末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面临巨大挑战,高校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也不例外。在此期间,信息技术对于疫情期间全球高校“停课不停学”的开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预测全球技术赋能高等教育趋势的重要报告,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组织(EDUCAUSE)发布的《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2020年3月进行了重要改版,从原本聚焦于高等教育短、中、长期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重大挑战和教育技术重要进展的分析[1],转变为四方面内容的描述,即影响高等教育教学的五大领域趋势、影响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与实践、高等教育教学的未来情景预测、专家对报告主要发现的反思。其中,2020年的《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虽然是疫情期间发布的,但内容并没有考虑疫情的影响,而2021年、2022年的报告较为全面地呈现了疫情影响下技术赋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全球疫情的出现及其蔓延,大大改变了全球高等教育变革的趋势。本研究通过比较2020~2022年《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下文分别简称《2020报告》《2021报告》《2022报告》,统称为“近三年报告”)中的这四方面内容,分析全球高等教育信息化在疫情下的变革之路,以期为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数字化工作的开展提供国际视角和专家经验1本文的部分内容与观点来自2020、2021、2022年的EDUCAUSE Horizon Re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
一 疫情下影响高等教育教学的五大领域趋势比较
疫情下全球高等教育教学的变革受到多领域发展趋势的影响,为此,近三年报告的第一部分均对影响全球高等教育教学的五大领域(社会、技术、经济、高等教育自身/环境、政治)趋势进行了分析,如表1所示。经对比分析,可以发现2020~2022年间影响全球高等教育教学的五大领域趋势发生了明显变化。
首先,疫情改变了社会趋势的内容,促使远程工作和学习的需求激增,进而对高等教育产生巨大冲击[2]。《2020报告》没有考虑疫情因素,呈现的社会趋势是人口变化、公平与公正实践、幸福感和心理健康。而《2021报告》和《2022报告》提出,疫情的爆发让远程工作和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数字鸿沟问题开始凸显,人们能否进行在线工作和学习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同时,疫情也深刻影响了众多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大量企业倒闭或裁员等社会现象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各界关注,基于技能的学习成为新的社会趋势。因此,远程工作和学习、以技能为导向的学习成为了疫情期间恢复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表1 2020~2022年间影响全球高等教育教学的五大领域趋势
其次,疫情期间高等教育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与需求逐渐增加。为了支持疫情期间学生的大规模在线学习,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与高等教育日常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度融合[3]。《2020报告》延续往年的技术趋势,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影响、下一代数字学习环境以及分析能力与隐私问题。然而,疫情使全球范围内的高校教学被迫从传统的线下学习模式转变为混合学习模式或线上远程学习模式,因此广泛采用混合学习模式被列为《2021报告》的技术趋势之一。这样的学习模式转换,使自带设备、视频会议等相关学习技术被大量使用。另外,在混合学习模式中,作为在线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在从传统面授教学转为在线教学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因此《2021报告》要求促进在线教师发展。教师需要补充在线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其媒体素养和数据素养,以便更快、更好地适应混合学习模式。《2022报告》深化了《2021报告》中的混合学习模式技术趋势,提出“学习分析和大数据”“(重新)定义教学方式”和“网络安全”三大技术趋势。其中,“学习分析和大数据”技术趋势强调高校将会以实践中需要回答的问题为目标,以数据挖掘策略为工具,以学校各学习管理系统、大数据平台沉淀的数据为原料,对各高校开展学习分析和大数据技术改革的可视化分析,所得的可视化结果一方面赋能学校各级教学管理决策,另一方面促进现有学习管理系统迭代。此外,为增加师生对网络学习的信任,提升信息化管理的效果,报告强调信息化系统开发中的网络安全设计和对校园网络攻击检测的投资。
再次,疫情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且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高校的运维成本和人才培养目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疫情限制了高等教育国际学生的流动性,通过招收留学生来减少财政赤字的做法可能不再有效[4],而从高校运营成本和开销两方面综合考虑并以效率为导向对高校进行治理,成为了解决财政赤字的选择。因此,不同于《2020报告》中的经济趋势仅考虑高等教育成本、未来工作与技能、气候变化等一般趋势,《2021报告》和《2022报告》中的经济趋势突出了高等教育经费减少、财政赤字、高等教育成本和价值等内容。另一方面,疫情下很多产业依托电子平台和移动端维持运行,客观上带动了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5],引发了劳动市场对劳动力的新需求。近三年报告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工作与技能、全新的劳动力技能需求、数字经济三个经济趋势,指出高校应积极面向数字经济发展方向,围绕新兴产业规划与职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
此外,疫情让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教育不仅要重视教学绩效和感知,还要重视健康的学习环境(包括视觉健康)[6]。实际上,师生健康状况、疫情管控政策等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深深影响着疫情下的高等教育[7]。因此,近三年报告逐渐从关注影响高等教育教学的微观生态环境转为聚焦宏观物理环境:《2020报告》将“环境”定义为高等教育教学生态,包含学习者数量变化、教育的替代途径、在线教育三方面;而受疫情影响,《2021报告》《2022报告》在环境趋势的描述部分突出了宏观物理环境,内容涉及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工作差旅减少、校园物理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注、地球健康与治理等。
最后,全球政治环境同样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使各级政府面临极大的治理挑战,各国针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出现了较大分歧,造成政治两极分化,使高等教育的价值发生变化。近三年报告的政治趋势中都提到了高等教育资金减少,说明受全球和各国经济衰退的影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有限为近年趋势;疫情使国际旅行受限,在线全球化成为重要的政治趋势。此外,民族主义兴起、政治不稳定性等内容也被写入《2021报告》和《2022报告》。
二 疫情下影响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与实践比较
除了领域趋势的改变,近三年报告的第二部分还将以往的“教育技术重要进展”模块改为“新兴/关键技术与实践”模块,以强调只有技术被恰当地应用于教学过程,才能更好地支持学习,提高教学效率[8],其中主要涵盖六项新兴/关键技术与实践。
1 六项新兴/关键技术与实践趋势的变化
尽管近三年报告都对影响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六项技术和实践进行了详细阐述,但《2020报告》和后两年报告的重心稍有不同:疫情的发生使过去固有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变革,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核心问题也随之迁移,即以往在“不变”的教学模式中探讨“变”的新技术;而疫情期间,解决基本的授课问题成为首要任务,这就要求在“变”的教学环境中找到能达到“不变”教学目的的关键技术,强调技术的实用性、解决问题的适用性而非新颖性。为此,《2021报告》将标题“新兴技术与实践”改为“关键技术与实践”,以强调技术对未来高等教育规划的重要性。《2022报告》则以问题为导向,深化了《2021报告》所提及的六项关键技术与实践。
《2020报告》主要探讨传统教学模式中新技术介入带来的变革,将“学生成功分析”“自适应学习技术”等作为新兴技术与实践;而《2021报告》考虑到疫情带来的在线学习情境,重点突出“高质量在线学习”,提出“混合课程模式”“微认证”的新型学习方式和教育实践方式。为支撑上述三种学习方式变革,对应的技术支持分别为“人工智能”“学习分析”“开放教育资源”。在《2021报告》的基础上,《2022报告》进一步刻画了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关键技术与实践,将混合学习模式视为学习模式新常态,指出要广泛采用混合学习模式,并首次提出“混合学习空间”对于混合学习模式的重要性,具体刻画了“应用于学习分析”和“应用于学习工具”两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习者的混合学习体验,“针对混合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关键实践之一。开放教育资源的普及和可获得性,为微认证教育方式的出现提供了支持,因此“开放教育资源”不再作为《2022报告》的关键技术与实践。近三年报告中关键技术与实践趋势的内容变化如图1所示。
通过分析图1中不同关键技术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人工智能”技术连续三年被认为是会对未来高等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关键技术与实践。而对于“学习分析”技术来说,疫情的到来使针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与状态的分析成为高等教育在线学习模式中的优先事项。《2022报告》将人工智能与学习分析进行结合,提出用于学习分析的人工智能,以智能化教学数据采集、分析、呈现等环节帮助师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的发生机制。与《2020报告》不同,《2021报告》并没有将“自适应学习技术”作为关键技术,这可能是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高等教育聚焦于可普惠高校师生的在线教育平台搭建和应用,而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自适应学习技术暂时搁置,并短期内不再作为高等教育变革的关键实践。不过,《2022报告》提及了学习工具中的人工智能,指出以自适应学习技术为支撑的学习工具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使教学设计、学习工程和用户体验很难在传统学习模式下进行。对此,《2022报告》提出可通过混合学习空间、混合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广泛采用混合学习模式来具体落实《2021报告》提到的混合课程模式,以实现高质量在线学习。另外,开放教育资源的普及和可获得性为微认证教育方式的出现提供了支持,《2020报告》将“开放教育资源”列为新兴技术与实践之一。受疫情影响,“微认证”成为流行,也因此,《2021报告》和《2022报告》都将“微认证”列为关键技术与实践之一。
2 专家对六项新兴/关键技术与实践的评估内容比较
近三年报告还呈现了专家从多个维度对每种新兴/关键技术或实践的打分情况,其中分析维度如表2所示,打分数值如图2所示。由于《2020报告》完成时疫情还未全面爆发,因此其评估维度以风险性、教师技术接受度及相关问题为主。而《2021报告》一方面增加了后疫情时代技术变革教学方式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将学习者的技术接受度纳入评估范围,关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在线学习体验。在疫情下的在线教学中,不仅教师需要使用新兴技术进行在线教,学习者也需要使用技术进行在线学。在此背景下,师生对在线教学及相关技术实践的接受程度、使用偏好等均对高质量高校教学具有重要影响[9]。
表2 近三年报告中专家对新兴/关键技术与实践的分析维度
图2 近三年报告中专家对新兴/关键技术与实践的打分数值
在六项新兴/关键技术与实践评估内容的基础上,《2022报告》又增加了“对学习者和教师新型读写能力的要求”。学习者与教师的新型读写能力与素养是应对疫情挑战的关键一环,信息素养较高的大学生能快速适应和掌握网络学习技能[10]。无独有偶,欧盟委员会于2020年发布了《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呼吁欧盟各国优先建设高性能数字教育生态系统,使教育和培训系统匹配疫情时代的现实发展需要,以提高学习者的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11]。其中,数字素养包括表达信息需求,查找和检索数字数据、信息和内容,判断信息来源及其内容相关性,存储、管理、组织数字数据、信息和内容的新型读写能力[12]。此外,《2022报告》还指出,关注学习者和教师新型读写能力是在“大辞职”(Great Resignation)的背景和员工对公司工作场所灵活性的新期望下提出的。随着基于数据和分析的工作岗位需求持续增长,对现有劳动力进行新型读写能力和新素养的再培训与提升成为当务之急。
3 专家对人工智能技术评估的内容比较
人工智能技术连续三年作为新兴/关键技术与实践出现在《地平线报告》中,体现了此技术对于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性。图2对比了近三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五个打分维度上的打分数值变化情况,打分范围为0~4分。其中,2022年人工智能应用于学习分析和学习工具两种具体形式,图中取其均值呈现。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人工智能解决平等和包容问题的评分虽然整体偏低,但专家小组对此维度的评分有上升趋势,应用于学习工具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此维度得分最高。人工智能尤其是应用于学习分析的人工智能对于学习成果的影响逐年递增,这可能是因为随着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基于分布式并行计算架构的新型数据库可帮助高等教育更轻松地处理其所收集和存储的大量数据;深度学习算法模型的发展和完善,便于对这些学习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可有效提升学校与师生对学习成果的洞察,进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对平等包容的支持度”和“风险性”两个维度的核心在于人工智能伦理与风险,具体包括伦理问题、公平问题等。例如,《2022报告》指出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完善,但其底部的支撑技术和算法模型仍然存在算法偏差。这些算法偏差往往有利于特定的学习者,从而延续甚至加剧学习者之间已经存在的不平等现象。《2022报告》还提及对人工智能能否改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体验之担忧,有专家质疑“我们是在给予学习者对机器进行编程的控制能力,还是在设计机器来(通过代码)编码学习者?”综上可见,风险评估、伦理审查、数据安全保障是人工智能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基础。
在成本方面,专家小组认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成本仍然较高,其中应用于学习分析的成本高于应用于学习工具的成本。2020年专家小组仅从教师视角出发,认为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接受度很低,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普及,师生对人工智能的接受度在2021年、2022年呈上升趋势。《2022报告》认为,应用于学习工具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是一种数据工具,还可作为学习者持续学习的伙伴和助手,在学习者成绩提升和学习体验改善等方面已经取得成效。
此外,《2020报告》和《2021报告》对人工智能的描述是笼统的,而《2022报告》开始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用于学习分析的人工智能和用于学习工具的人工智能:前者的重点在于使用人工智能来组织、分析、理解学习系统和平台沉淀的海量数据,以进行决策并支持学习者取得成功;后者强调学习者直接与人工智能驱动的社交媒体与学习工具进行交互,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塑造行为和思维,提升学习效率。
三 疫情下专家对高等教育教学的未来十年情景的预测比较
疫情对高等教育生态产生了长期影响,未来高等教育的走势是全球学者关注的议题。近三年报告的第三部分利用未来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Future,IFTF)的前瞻法尝试预测高等教育教学未来十年的四种态势,即增长型、约束型、崩塌型、变革型,专家的相关描述如表3所示。
整体而言,近三年报告对于四种态势的描述变化不大。具体来说,《2020报告》和《2021报告》对四种态势的描述完全相同,但《2022报告》相较而言有两方面不同:①《2022报告》将约束型态势描述为“高等教育需要有一个关键的指引性价值取向来影响重要决策和日常实践”;②《2022报告》首次呈现了专家对崩塌型和变革型态势的后果描述。专家对未来态势本身的描述如表3斜体字部分所示。考虑到报告中专家对四种态势的具体特点展开了详细描述,其内容较为分散,故表3对三份报告提及在线教育和疫情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汇总与对比,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经历了在线教育作为教学补充形式到混合学习模式成为主流的转变。
表3 近三年报告中专家对高等教育教学未来十年四种态势的描述
对于增长型态势,《2020报告》提到在线课程作为传统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与此相关的专业认证和微认证项目也因此增加;《2021报告》基于疫情环境下绝大多数高校开展在线课程的实际情况,提出远程工作和学习成为教育的永久组成部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保障学习者在线学习所需的设备和互联网配置、提供高质量的开放教育资源成为待解决的关键问题。《2022报告》指出,疫情后师生重返校园,在线学习模式仍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合和在线工作与教学将成为主流,学习者以在线消费思维选择高质量的在线体验,高等教育将在开展混合和在线工作与教学方面蓬勃发展。
在近三年报告中,约束型态势部分对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模式的描述出现了较大转变:《2020报告》仅提及在线教育的优势,《2021报告》描述了创新型高校积极开设在线项目的现象,《2022报告》则描述了混合和在线工作与教学对减少学习空间碳排放和污染的积极影响。
专家对崩塌型态势的描述受疫情影响较大,《2020报告》指出在线教育的提供方竞争会给高等教育带来困扰;《2021报告》指出疫情下高等教育受到的挑战转为保障学习者基本诉求及相关问题,包括人身安全、经济安全和心理健康等;《2022报告》继续突出疫情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即学习者开始适应混合或远程学习模式,保障物理环境和在线学习环境的安全成为重要议题。
变革型态势意在探寻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新范式。在《2021报告》中,专家针对该态势,强调将吸引大量的远程和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学习者作为未来发展模式,以应对疫情带来的变革。而《2020报告》和《2022报告》均强调灵活、泛在的高等教育模式,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受疫情影响,仅强调气候和数字技术进步对灵活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而后者明确混合和在线学习模式是保障学习者灵活学习的具体形式。
四 疫情下专家对报告主要发现的反思比较
近三年报告的第四部分邀请专家基于其所在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和行业背景,阐述其观察到的高等教育最新趋势和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和未来应制定的战略,并对报告内容进行回应。
1 专家反思内容的比较
在近三年报告中,提及疫情影响的内容占比逐年增加。在《2020报告》中,没有专家提及疫情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而《2021报告》的5篇论述中有3篇阐明了各国高等教育在疫情下面对的巨大挑战,如南非专家提到:“这场疫情无疑使全球高等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变得显著”;《2022报告》的7篇论述中有6篇阐明了疫情对高等教育不可逆的深远影响,如“COVID-19的到来使澳大利亚和全球的劳动力需求、学生人口结构发生变革,进而永远改变了加拿大高等教育系统的面貌”“高等教育必须简化混合/远程学习模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等。
2020~2022年这三年间,新媒体联盟邀请的专家背景更加多样化,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专家占比呈上升趋势;美国社区学院连续三年被当作反思素材,这可能是因为美国社区学院承担着美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重任[13]。因此,总结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经验和案例分析,对于美国乃至其他国家都有重要意义。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也连续三年被当作反思素材,这可能是因为其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及其改革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且其教学奖励模式、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模式和教学导向的职称晋升模式是解决高等教育教学危机的典型措施,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4]。遗憾的是,近三年报告的案例介绍与专家反思没有涵盖一些代表性的区域(如欧洲、亚洲)和国家(如英国、德国、中国)。
2 专家提及问题的比较
专家反思不仅介绍了报告内容在其国家实施的场景和程度,还结合各自背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介绍各国案例(如表4所示)。整体来说,在《2021报告》中,专家关注疫情冲击下高等教育开展在线教学的技术可行性、基础网络覆盖情况、数字鸿沟弥合方式,以及如何通过教师奖励机制优化在线教学质量等问题;而在《2022报告》中,专家从更宏观的角度反思疫情为高等教育带来的变革,包括疫情对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影响、疫情期间在线教育暴露的问题(由此阐明发展混合学习模式的必要性),以及高等教育需要面对的来自新模式的挑战和经费紧张等关键问题。
表4 《2021报告》和《2022报告》中提及疫情的案例论述内容概括
五 思考与启示
新冠疫情不仅是近三年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原因,更是高等教育潜在问题的“放大镜”。本研究对2020~2022年《地平线报告》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比较,接下来将结合我国高校特点进行思考,并提出三方面的启示,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1 联通虚实学习空间,保障流畅的混合学习体验
《地平线报告》专家小组认为,疫情对高等教育的长远影响体现为混合式教学生态的形成,而技术可以通过联通虚实学习空间来保障学习者的混合学习体验,促使混合教学生态的形成。学校只有通过信息化系统联通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之间存在的数据孤岛,才能使教学形成闭环,减少教师的教学组织负担和学校的教学管理难度[15],保障学习者流畅的混合学习体验。当下,我国正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虚拟学习空间建设,在高等教育生态中扮演着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在线学习平台(如“智云课堂”“雨课堂”[16][17])和传统教室共同为学习者构建了良好的混合学习环境;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较好地弥补了传统教材的不足[18];适用于远程协同学习的学习管理系统(如“学在浙大”)被广泛使用[19];还有教师通过设计适用于线上学习的教学“脚手架”与互动方式,引导学习者开展高阶思维活动[20]。大学校园自带设备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让流畅的混合学习设计成为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教师应努力为学习者创设符合学习规律、强调生本理念、能促进学习者混合学习体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
2 注重模型的可解释性,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
相比前两年对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泛泛而谈,《2022报告》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场景中的不同角色,具体刻画了两个细分的应用场景。报告为我国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提供了新的分类视角,推动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进一步融合。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并初具成效。然而在实践中,应用于学习分析的人工智能还存在系统化理论知识体系欠缺、对学习干预的设计不足、结论反馈不落地等问题[21][22];应用于学习工具的人工智能由于其数据采集颗粒度低、反馈时效性低等问题,尚难实现常态化和规模化[23]。未来,研究者可以通过收集学习者的多模态数据,利用模型可解释性更强的人工智能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动机等进行分析,以了解学习者线上线下学习认知机理,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还可以尝试在日常教学中小规模、多频次地融入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工具,如自动写作评估系统,基于虚拟现实、扩增显示技术的课程资源等[24],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场景。
3 提升教师的混合教学能力,支撑教学模式变革
提升混合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的能力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变革的关键。《2022报告》明确指出,针对混合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关键实践趋势。由此可见,国际专家认同教师混合教学能力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教师的混合教学能力深刻影响着教学变革的效果与学习者的学习体验[25],这要求高校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数字媒体素养和数据素养来保障混合式教学的开展[26]。然而,我国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的总体准备情况一般,其中责任准备较高、环境准备偏低[27],意味着我国教师混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其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推进乃至高校教学改革的进程。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技术支持部门(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技术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基层教学组织多方联动,组织常态化、多形式的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活动,以提升教师的混合教学能力。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大多挂靠在学校行政单位(如本科生院),其在资源建设方面初见成效[28];同时,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专业覆盖率较高、制度建设力度强、活动形式和内容渐趋丰富[29]。考虑到上述情况,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可以联合学校技术支持部门,通过助力专业教师建设虚拟教研室、示范课观摩平台等,为基层教学组织提供教学交流与研讨资源。基层教学组织一方面可以依托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资源,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与学习,提升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鼓励教师开设混合教学课程,并开发混合教学资源,以反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资源建设。
[1]李艳,姚佳佳.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热点与趋势——《地平线报告》(2018高教版)及十年回顾[J].开放教育研究,2018,(6):12-28.
[2][7][8]陈新亚,李艳.《2020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的解读及思考——疫情之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变革[J].远程教育杂志,2020,(2):3-16.
[3][11]European Commission. 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OL].
[4]马万华,张颀.新冠疫情对国际学生流动的影响与我国的策略选择——风险社会理论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21,(1):1-9.
[5]邢丽,樊轶侠,施文泼.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我国税制改革前瞻[J].税务研究,2022,(5):61-67.
[6]翟雪松,楚肖燕,李艳.融合视觉健康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原则与技术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21,(12):12-19.
[9]李中旗,文灿,高士娟,等.高校师生对可视化教学支持平台的接受度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1,(5):97-103.
[10]翟兴,陈超,王鸿蕴.信息素养对大学生网络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以新冠疫情期间的大规模、长周期网络教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0,(10):98-104.
[12]董丽丽,金慧,李卉萌,等.后疫情时代的数字教育新图景:挑战、行动与思考——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解读[J].远程教育杂志,2021,(1):16-27.
[13]李金朝,吴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美国社区学院的落实[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4):92-99、113.
[14]郝永林.国际教学学术运动的进展与挑战——基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三国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3):44-49.
[15][19]杨玉辉,董榕,张紫徽,等.“学在浙大”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与应用——疫情时代在线学习平台建设的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21,(1):105-111.
[16]柴惠芳,杨玉辉,董榕,等.智慧教室建设与混合教学应用探索——以浙江大学的“智云课堂”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2,(5):110-118.
[17]杨春梅,章娴,孙孟思,等.基于雨课堂的研究生大班翻转课堂案例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7):45-50.
[18]北京爱迪科森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思政云课堂中国高校领域优质思想政治数字资源库[J].情报资料工作,2021,(2):2.
[20]刘清堂,郑欣欣,邓伟.学习日志反思脚手架设计及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1,(5):3-11.
[21][23]汪维富,毛美娟.超越工具理性:促进学习分析研究成熟的发展进路[J].现代教育技术,2021,(12):35-41.
[22]张文梅,祁彬斌,范文翔.数据驱动的教学行为分析:现状、逻辑与发展趋向[J].远程教育杂志,2021,(1):84-93.
[24]翟雪松,楚肖燕,胡美如,等.从脑机接口到脑脑接口:认知传输与群体协同的教育变革[J].远程教育杂志,2022,(3):24-34.
[25]刘思强,贺晖.大学课程在线教学中的有效性教学行为——基于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学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22,(3):66-73.
[26]宋权华,于勇.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现状、困境与路径——以我国西部地区部分高校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0,(10):78-84.
[27]张倩苇,张敏,杨春霞.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准备度现状、挑战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22,(1):46-53.
[28]魏红,赵彬.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基于69所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报告文本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7):94-99.
[29]洪志忠.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变革与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20,(19):62-68.
The Trend and Enlightenment of Technology-enabled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pidemic——A Comparison Study based on the 2020-2022
LI Yan ZHU Yu-meng ZHAI Xue-song[Correspondence Author]
“Horizon Re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 released by the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DUCAUSE), is an important report to predict the trend of global technology-enabled higher education.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generate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trend of global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Since 2020, the report has turned to focus on four sectors: five major field trends affecting hig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practices affect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future scenario predi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experts’ reflection on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report.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the epidemic on technology-enabled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by comparing the contents of the 2020-2022 Horizon Repor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study provides reflections and inspirations for the digitalized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orizon report;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G40-057
A
1009—8097(2022)08—0014—12
10.3969/j.issn.1009-8097.2022.08.002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智能教学系统的精准教学模式与发生机制研究”(项目编号:61977057)、“融合视觉健康的在线学习资源自适应表征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62177042)、202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高校教育信息化数字治理能力研究”(项目编号:2-2050205-22-6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科技教育、媒介教育、智能教育、教育创新传播,邮箱为yanli@zju.edu.cn。
2022年3月25日
编辑:小时